本文為上海市天虹幼兒園科研主任 祝曉雋老師在2020HOPE幼教創新大會上的發言。
談論環境創設的問題,其根本是要回答這三個問題。
問題一,好好思考,我們為何而教?
問題二,好好想想我們該教什麼?
問題三,好好的琢磨我們怎麼教?
當我們明白了這三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自然就知道如何去為孩子創設他們生存的環境,讓他們從中得到成長的力量。
教育孩子的目標是什麼?其實很簡單,也很樸素,那就是帶著孩子們在我們可以與他們相遇的那段時光裡,好好的過好每一分每一秒。
照片裡的那位是在一所普通的幼兒園的老師,她叫蔡新華,她的教室我第一次踏進去的時候,一眼就看到這兩句話:井然有序、整齊規範,這不就是生活。
生活亂成麻,何來的浪漫和意義。所以你看看閱讀區裡沒有什麼值得特別驕傲的特殊繪本,但卻每一本被放得整整齊齊。
拿開那些書再看看書架上的每一個標記,是蔡老師帶著她的孩子們親手畫下的。那一刻書架有了獨屬它的味道,也許就因為那些標記,孩子們願意坐在那,也許那一刻他們才知道這是他們的家園,而家園裡的閱讀角是他們流連忘返的地方。
每一本放入教室的書不是在那兒的裝飾品,是老師真的有用心向孩子推薦,並讓孩子有機會去摸一摸,看一看,議一議的書。
有一段時間走到很多幼兒園,會發現閱讀室裡到處貼滿了孩子們在閱讀室裡看書的照片,無論哪個角落都有。
有一天我們園長問我們,」你們去過圖書館嗎?「」去過。「園長接著問,」你們去的圖書館是什麼樣子的?大家一起來回味一下,拿出一張紙畫一畫。」
老師們開始畫著自己腦海裡見過的最美的圖書館,但當我們全部舉起紙交流的時候,我們忽然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徵,圖書館安靜的地方,那兒光線充足,圖書館那兒有的是人文環境,好像沒有到處貼滿了眼花繚亂的照片,卻有著那些細緻的分類。
園長老師笑了說:」接下來的教研不做了,去幹一件事,把圖書館裡所有牆上的照片拆了,還給孩子一個安靜的、舒適的閱讀環境。「
我們再想想閱讀角,閱讀區我們該做什麼?有沒有試過坐在孩子的角落裡看書?我們經常會說這間閱讀室真漂亮,但你蹲下看過嗎?你的書會不會正好擋住了光線的射入?會不會孩子坐在那,他的書上出現了那些因為阻擋而出現的黑影子,所以老師們我們該想的細節太多了。
再比如你們的分類是不是千篇一律,小班、中班、大班主題用書,對吧?經典閱讀真的只有這樣的分類嗎?你們有想過閱讀是為孩子服務的嗎?有想過閱讀是為老師專業成長服務的嗎?所以這種分類會不會被打破?
我們該教什麼?
試問,邏輯能力那麼強,那麼有條理的老師,難道培養不出有條理的孩子嗎?所有最有效的教育全都在無聲無息當中發揮著作用。
試問教師們你們提供給孩子閱讀的環境,有用心想過嗎?還是還停留在最初的所謂的圖加文的形式表現?你們有沒有想過什麼地方該放怎樣的圖,什麼樣的高度最適合孩子看完書擺放和歸類,會第一時間指導孩子怎麼想問題,如何推進這些不就是教師的專業嗎?
別忘了我們為誰而教,牢記我們為孩子而教,為了迎合任何人的判斷,不為了去滿足所謂成人的需要,只做利於孩子的事。你看牆面上的便條紙,也許這一會兒你會明白為什麼我要誇獎他,簡便易懂、可操作,對吧?而且節約資源是吧?
孩子們畫畫多方便,人類的弱點多少都愛偷懶,人類的大智慧就在化繁為簡。
如果一個孩子要完成一份記錄,非得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好邊框,美化好再寫。你說他是發自內心想做的嗎?如果你是孩子,你會願意用便條紙迅速寫下心裡瞬間想出的問題,還是要琢磨半天圖圖畫畫,搞出個邊框,再來回味自己的思考。
我們怎麼教?
所有最有效的教育全都發生在無聲無息中,教育終究是日復一日中的耳濡目染。所以我們不僅要重視時時刻刻身處的環境,更要重視看不見的心理環境。
請問你足夠信任孩子能做到的事嗎?你有沒有真正的努力思考如何推動他們去說去看,去做的。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強調細緻入微,追求事事圓滿,是中國人在歷史不斷發展中至始至終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大智慧的充分體現。你能看到教師的專業嗎?你能看到自然而然的教育嗎?
讓孩子用毛筆畫畫,可是你想過嗎?那瓶墨汁該怎麼放?如果打翻,孩子的感受會有多麼的強烈和無助。放上一個大小合適的小盆景,把墨汁放入,絕對不會再打翻了。我們確保了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在這樣一個動態的閱讀環境中,總能找到幸福滿足的體驗。
從中班開始讀書敏感期就到了,別忘了讓孩子自己為自己的水彩筆盒做標記,他們也就自然而然的學會了閱讀,學會了讓閱讀幫助自己更好的生活。
關注小細節,通過對幼兒對物對事的未雨綢繆,來幫助他們感受中國的文化。當然家園共育,勢在必得,構建合力,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效能。
絕不要放棄家庭共育的理念。早期閱讀的環境一定不局限在班級,還有整個大社會,還有所有的家庭。
當我們都覺得擁有孩子是我們的幸福,是我們走向人生新成長的起點的時候,誰不樂於去愛孩子,所以幫助家長讀懂孩子,和孩子一起閱讀,讀人,讀書,未來社會世界該有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