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疫情逐漸得到了好轉,商業也漸漸復甦起來,城市又呈現出「車水馬龍」的景象,該開店的開店,該賣鋪的也在加緊賣鋪,仿佛時間又回到了2019年下半年的面貌,去年下半年是怎樣一個面貌呢?回憶起來,當時的實體店生意已經開始出現疲軟,許多實體店老闆已經開始出現支撐無力的局面,包括剛需產業—餐飲,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商鋪租金高,同行競爭大,顧客消費不集中,進而導致投資回報率降低,時而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對於那段時光,很多老闆的黑色記憶依舊曆歷在目!
近段時間,朋友圈商鋪的銷售又開始躁動起來,圈內的幾個銷售人員時不時的發幾張認購截圖,進而展現自己銷售情況不錯的面貌,少則幾十萬,多則幾百萬的商鋪,在他們眼中是工作成功的標準,而筆者卻為業主捏了一把冷汗,原因在於商鋪所在的位置是開發區,周邊入住率非常低,大部分樓盤都沒有交房,還有一部分處於爛尾、延期交房的邊緣,這樣的商鋪短期內很難達到較高回報率,但是十年的貸款得按時償還,一旦租金不能抵扣貸款,長此以往,斷供現象就很有可能發生,況且,未來周邊居住人群到底會怎麼樣,我們誰也說不準,從整體來看,全國範圍而言,商鋪在十年後到底是會「轉翻天」還是「虧到底」呢?先來看看商業地產中這三個信號:
1,部分城市的人均商業面積已超過10平方米,一個縣級市的常住人口在20萬左右,實際的商業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只需要10個超20萬方的商業就可以達到。
2,商鋪的投資回報率低於5%,回本周期拉長至20年,部分商鋪的投資回報率僅3%左右,還不足以抵扣銀行月供,很簡單的道理,商鋪租不出去,每月又要繳納物業費,為了能有點收入,前期扛著壓力降租金出租。
3,商鋪單價往往超過同地段住房單價的4倍以上,整個交易過程買入環節門檻更高,需最低50%的首付款和最高10年的貸款周期,出售時需繳納20%的個稅。
可見隨便投資商鋪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隨處可見的是商鋪投資遍地埋著「坑」,你永遠不知道坑下面是深淵還是可反彈的彈簧,王健林在9年前接受採訪時就曾說過,抱著賣住宅的心態去做商業肯定是做不走的,言外之意其實很明確,商鋪的特殊性大家都有目共睹,每套商鋪所分攤的土地成本更高,商業建築面積很難做到跟住宅齊平,在商言商,想要通過做商鋪賺錢,就得提高商鋪單價,擴大商鋪利潤,那麼如何提高商鋪單價呢?他並沒有透露,業內人士從事商業地產多年,透露出精簡的兩個字:預期,在保證能銷售出去的情況下,預期能定多高,商鋪的利潤就有多高!
聽到這番話,相信購買商鋪的業主已經恍然大悟了,難怪商鋪的投資回報率提不上去,原來是因為買的價格「貴了」,其實細心點就會發現,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存在:人流量!在購買商鋪後,人流量提升得有多快,商鋪的增值就會體現得多快,這兩者是緊緊掛鈎的,不過隨著這些年,全國商鋪「遍地開花」,商鋪在短期內已難以看到快速增值的局面了,很多投資者將希望寄托在10年後,預判商鋪會在未來很值錢,那麼10年後的商鋪會「轉翻天」還是「跌到底」呢?
首先從商鋪的前景來看,近幾年商鋪除了受到樓盤之間的競爭外,還受到一個重要行業的影響—網際網路行業,實體商鋪的功能與網際網路開始產生衝突,同樣是賣貨,網上銷售的成本普遍比實體店租金高,這樣一來實體店的產品相比網店便失去了價格優勢,進而導致消費者傾向於網購,並且網購給消費者提供的服務更加全面,專門成立了快遞行業為網購服務,大量消費者被吸引到網上消費。
其次從長期來看,商鋪一直在收租金,看似並沒有「虧」,實際上,10年之後相當於商鋪已完全付款款項,商鋪產權才真正屬於自己,按照銀行定期存款利率高點5%計算,如果十年內每年租金沒有達到5%的投資回報率,那麼則需要10年後租金的投資回報率需超過10%來進行彌補,並且至少需要維持5年時間才算不虧。
最後是商鋪在未來十年後,是否還會存在需求,這是一個未知數,即使是餐飲行業的實體店,也有可能難以在實體店中長期開下去,比如近兩年的網上做菜視頻十分火爆,想吃菜完全可以自己根據網上教程自己動手,既節約錢又放心衛生安全,而此時臨街商鋪如果僅僅只作為倉庫功能,那麼商鋪勢必會越來越不「值錢」!
通過以上三方面判斷,其實結論已經很明顯了,相比增值,筆者更認為商鋪不再如過去那般暴利,畢竟當下就存在商鋪難租、難售最終淪為倉庫的現象,有人會覺得投資商鋪還是在於地段,這裡想說明一點的是,好地段的商鋪要麼需要付出更多金錢代價,甚至花高價也買不到,真正的黃金鋪是不會「肥水流入外人田」的,這也是商業的潛規則,正如過去十多年商業地產從萌芽到成熟階段,沒有一個購物中心願意將物業賣出來,無一例外都是等商鋪增值到一定程度後才陸續進行散賣,曾經購物中心的龍頭企業萬達集團也不例外,要知道,現在的購物中心早已轉型為了輕資產,比如萬達、奧園、世紀金源、星力城等。
所以,10年後,買商鋪的人到底會「轉翻天」還是「虧到底」,其實王健林早有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