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元朝秘史》版本流傳考

2021-02-13 善本古籍

《元朝秘史》是一部重要的蒙古學文獻,是古代蒙古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經過長期廣泛的、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元朝秘史》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學術領域,形成了專門的學科「《秘史》學」。目前,關乎《元朝秘史》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不計其數,涉及歷史、語言、文學、宗教、社會學等諸多領域。其中,文獻學方面的研究開始得最早,取得的成績較大,受關注的程度也較高。但一方面,由於《元朝秘史》本身形式的特殊性以及相關記載的複雜性,給文獻學方面的研究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儘管一些問題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趨向明朗,但是還沒有達到徹底解決的地步,有些問題因資料情況所限可能會長期處於推測的狀態。例如對原書作者、成書確切年份等問題的探討。另一方面,隨著客觀環境的逐步改善,在研究的某些方面已經有條件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前進和完善。例如在《元朝秘史》版本流傳的考訂方面,就有必要對以往的研究做些修正和補充。因此,相關的研究仍然存在繼續擴展和深入的空間。那珂通世的《元朝秘史》日文譯註本《成吉思汗實錄》序論、陳垣的《元秘史譯音用字考》、洪煨蓮(William Hung)的《〈蒙古秘史〉源流考》、小林高四郎的《〈元朝秘史〉研究》、柯立夫(F. W. Cleaves)的英譯本《蒙古秘史》導論、亦鄰真(Y. Irinchin)的《〈元朝秘史〉畏吾體蒙古文復原》緒論《〈元朝秘史〉及其復原》、甄金(Jinggin)的《蒙古秘史學概論》、白·特木爾巴根(B. Temürbaγana)的《〈蒙古秘史〉文獻版本研究》、羅依果(Igor de Rachewiltz)的《蒙古秘史,13世紀蒙古的史詩編年史》導論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這個問題,為相關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元朝秘史》是一部「特殊形式的漢字史籍」。所謂「特殊形式」,指的是這部書的完整形式由正文、傍譯、總譯三部分組成,其中正文是用漢字音寫的蒙古語,正文右側逐詞注有漢譯即傍譯,每隔一段長短不一的內容後附有漢文縮譯即總譯。全書共分為282個這樣稱為「節」的段。《元朝秘史》之所以採用這樣一種特殊形式,一般認為是出於為漢人編譯蒙古語教材的目的。明初,明廷為了培養漢蒙翻譯人員,令翰林院編寫《華夷譯語》,「以華言譯其語,凡天文地理、人事物類、服食器用,靡不具載」,「自是使臣往復朔漠,皆能通達其情」。《元朝秘史》的完成時間亦在明初,形式也與《華夷譯語》相近,其編譯目的和性質當與《華夷譯語》同。《元朝秘史》的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即成吉思汗先人的世系譜、成吉思汗的生平史、窩闊臺的簡史。第一部分(§§1~58):自成吉思汗二十二世祖孛兒帖·赤那至其父也速該·把阿禿兒以來的世系譜(摻有個別史事的簡述);第二部分(§§59~268):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跡;第三部分(§§269~281):窩闊臺即位後的簡史(未提及他的去世);跋文(§282)。目前流行的諸版本,分為十二卷本、十五卷本兩個系統。這兩個系統的本子,總的內容一樣,節的劃分亦同,只是分卷不同。十二卷是最初的劃分,十五卷劃分是後來流傳過程中出現的。

《元朝秘史》原文所使用的文字,目前學術界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是畏吾體蒙古文。畏吾體蒙古文的原文已經散佚,流傳下來的只是根據原文用漢文做成的教材,即這部題名為《元朝秘史》的書。把蒙古語原文作為正文,採用漢字音寫,是為了漢人學習蒙古語的發音。旁邊加注漢譯,是為了學習者掌握蒙古語的詞義,傍譯當中還以特定用字表示蒙古語數、格、時制、語態、人稱變位等特徵,是為了便於學習者正確理解文中的語法現象。總譯採用通順的漢語翻譯,是為了方便人們對該段原文的內容有一個總的了解。

《元朝秘史》的原文,本為蒙元時期宮廷用畏吾體蒙古文所修「脫卜赤顏」即「國史」的一部分。脫卜赤顏從蒙古汗國時期開始修纂,中間可能一度輟修,不過還是至少修到了元文宗朝。脫卜赤顏是皇家秘籍,深藏宮中,外人不得窺見。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後,脫卜赤顏落入明人手中。依目前的一般看法是,明朝為了在漢人中培養蒙古語的翻譯人才(通事、譯字生),將元代脫卜赤顏中成吉思汗和窩闊臺的事跡部分選作教材進行加工,製成了一部特殊形式的漢籍,即經過漢字音寫原文、加注傍譯和總譯、題寫書名,形成了現在的《元朝秘史》。

該書除「元朝秘史」外,還有「元秘史」、「蒙古秘史」兩種名稱。有線索顯示「元秘史」是明初漢字加工本最初的書名。前引《明太祖實錄》洪武十五年春正月丙戌條提到的書名為「元秘史」,而出現在明洪武年間刻本殘葉版心的書名也是「元秘史」。目前所見多數十五卷本卷首(包括各卷卷首)均題「元朝秘史」,十五卷本出自《永樂大典》所收抄本,而《永樂大典》本又抄自洪武刻本。因此一般推測該特殊形式的漢籍起初定名為「元秘史」,抄入《永樂大典》時改為「元朝秘史」。因目前的通行本四部叢刊三編本是據顧廣圻校本影印的,書名乃據其卷首題名題為「元朝秘史」,十五卷本又多題「元朝秘史」,「元朝秘史」遂成為該書的一般用名。顧廣圻校本流傳較廣,影響較大。其卷首題名「元朝秘史」下方以小字所寫「忙中豁侖紐察脫察安」幾個字,也較早受到人們的注意。據顧廣圻的跋文,底本即張祥雲藏「影元槧舊鈔本」中已有這幾個字,但是他誤以為這幾個字「必是所署撰書人名銜」。那珂通世在1907年出版的《成吉思汗實錄》的序論中,正確地將「忙中豁侖紐察脫察安」解釋為蒙古語「蒙古秘史」的音譯。「忙中豁侖紐察脫察安」,是蒙古語Mongqol-un ni』uča to[b] ča』an的漢字音譯,直譯即「蒙古的秘密國史」。後來的人據此譯為「蒙古秘史」,另一書名「蒙古秘史」由此而來。根據各方面情況分析,明初節選元代「脫卜赤顏」中前兩汗的事跡部分製作漢字本時,考慮到新成之書已是漢籍,故正式書名題漢字書名「元秘史」,大字題寫,然後又返譯成蒙古名,因為漢字本的製作者清楚原文來自「脫卜赤顏」,遂返譯為「忙中豁侖紐察脫察安」,並以漢字音寫,標註於正式書名下方。

蒙元時代的皇家史乘「脫卜赤顏」在元廷退出中原遷回蒙古高原後,以某種傳抄本或異本的形式在草原上留存下來。雖然今天已經看不到這類本子的全貌,但幸運的是17世紀的羅桑丹津《黃金史》中保留了大量的移錄。與《元朝秘史》的量相比較,羅桑丹津《黃金史》大概收錄了相當於其三分之二的內容。可以說,羅桑丹津《黃金史》和《元朝秘史》是「脫卜赤顏」的兩個主要流傳方向,羅桑丹津《黃金史》在內容上相對間接,但是保留了蒙古文的形式,有助於後人了解蒙古文的特徵及變化;《元朝秘史》在內容上相對直接,又經過加工,有助於後人確認其讀音和語義。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比較研究,必不可少。

(一)畏吾體蒙古文原文的流傳元代「脫卜赤顏」今已不存,但是其某種傳抄本在蒙古地區長期流傳。1926年,蒙古人民共和國經籍館館長札姆揚(O. Jamyang)在舊喀爾喀車臣汗部桑貝子旗的永謝布臺吉達裡(Dari)家發現了一部藏式貝葉裝手抄本,書名有Altan Tobči(黃金史)之語,跋文中提到Blobsang bstan gjin(羅桑丹津)之名,故通稱羅桑丹津《黃金史》。經學者核查,在這部17世紀後半葉的手抄本中保留了《元朝秘史》大約三分之二的內容。札姆揚意識到這部手抄本的重要性,很快親自抄寫一份,於1927年寄給了伯希和(P. Pelliot)。1932至1935年間,符拉基米爾佐夫(Б. Я. Владимирцов)借用原抄本,其間為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製成一份照片本。1937年,蒙古人民共和國經籍館根據原抄本出版了鉛印本,分上、下兩冊。1952年,哈佛燕京學社影印了這個鉛印本。1990年,蒙古國出版了原抄本的影印本,仍用藏式貝葉裝。

(二)《元朝秘史》即漢字本的流傳

明初完成《元秘史》後,洪武年間已經有刻本問世。至永樂初年修《永樂大典》,又有抄本從刻本抄出,收入《永樂大典》的本子由十二卷改分為十五卷,題名亦改為《元朝秘史》。洪武刻本已基本無存,僅於1933年在故宮內閣大庫發現了40多個殘葉。另據報導,故宮內閣大庫還曾發現一種屬於十二卷本的抄本。

1805年,顧廣圻在張祥雲家見其藏有「影元槧舊鈔本」,「通體完善」,就讓張古餘借來「覆影」一部,他再進行校勘。新成的本子一般稱為「顧校本」或「顧氏監抄本」等。顧校本屬十二卷本,其底本「影元槧舊鈔本」之「元槧」即原槧之義,當指洪武刻本。由於洪武刻本、張祥雲藏本均已失傳,而十五卷本諸本都出自《永樂大典》從洪武刻本轉抄的本子,所以經過顧廣圻校勘的影抄本就成為現存《元朝秘史》的最佳抄本,受到學界的重視。

顧校本後來輾轉為清宗室盛昱所得,19世紀80年代中期,文廷式、李文田據盛昱藏本各自轉抄一部。文廷式於20世紀初再請人復抄一部送給了日本友人內藤湖南。1908年,葉德輝據文廷式的轉抄本刻版發行,一般稱「觀古堂本」或「葉德輝本」。日本學者那珂通世從內藤湖南處得到文廷式募人所抄之本的影抄本,不久即開始著手翻譯、注釋,於1907年出版了影響學界的《成吉思汗實錄》。盛昱去世後,藏書四散,顧校本後為上海涵芬樓所收。商務印書館於1936年將顧校本影印收入四部叢刊三編,當時以故宮內閣大庫所發現的明刻本的41枚殘葉替換了抄本中的相應部分。四部叢刊三編本因此成為學界最受歡迎和普遍使用的本子。

伯希和提到他曾從中國獲得一部《元朝秘史》的「良好的古代抄本」,韓百詩(A. Hambis)介紹說伯希和對《元朝秘史》的還原與翻譯除了利用葉德輝刻本外,「還特別利用了一部明代的手抄本,這部手抄本看來最好,他有這部手抄本」。羅依果說這個本子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手抄本部(藏書號Ms. Chinois 11003),其系譜還不好確定,但似乎是顧校本的一個抄本,經過了與《永樂大典》十五卷本或其某一抄本的對勘,6冊,版式同葉德輝刻本和四部叢刊三編本,但無葉碼和版心書名,卷首鈐蓋的兩方印記,暫可推測出自汪士鐸和閔國勳的藏書印。

目前已知諸抄本中,屬於十二卷本的,除了顧校本(包括其轉抄本等)、永樂二年抄本外,還有喀喇沁王府藏本。喀喇沁王府藏本為殘本,僅保留大約兩卷的內容(卷7、卷8)。

明、清兩代見於著錄的十二卷本還有幾種,但是現在已無法看到。例如,楊士奇《文淵閣書目》、葉盛《菉竹堂書目》都提到《元朝秘史》一部五冊、續集一部一冊。從劃分正集、續集的特徵來看,當為十二卷本。清初,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倪燦《補遼金元藝文志》直接記「《元朝秘史》十二卷」。孫承澤《元朝典故編年考》也提到「元人有《秘史》十卷、《續秘史》二卷……偶從故家見之」。據萬光泰《元秘史略》序文,他利用的原本為「《元秘史》十卷,續二卷」。這些本子都未交代是刻本還是抄本。顧廣圻的跋文中提到他曾在金德輿處見到一個「殘元槧本」,分卷與十五卷本不同,但是「卒卒未得寫錄」,錢大昕曾「據以著錄其《元史藝文志》」。錢大昕《元史藝文志》則著錄「《元秘史》十卷、《續秘史》二卷」,沒有交代版本。據顧廣圻的跋文,當為刻本。錢大昕在他處提到一部首尾殘缺的「鮑氏知不足齋刻本」,分卷與十五卷本不同。鮑廷博處這個首尾殘缺的刻本與金德輿處的「殘元槧本」特徵相合,很可能是同一個本子。鮑廷博藏刻本後來為黃丕烈購得。馬玉堂舊藏本的識語中提到「黃蕘翁影元鈔本」,當即黃丕烈購得的鮑廷博藏刻本。莫伯驥也著錄一部十二卷本的鈔本。

抄入《永樂大典》的十五卷本,原載十二先元字韻中,為第5179-5193卷。今已不存。目前可以看到的十五卷本有近十種。

韓泰華舊藏本。該本現藏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圖書館。1872年俄國傳教士巴拉第(П. И. Кафаров)在北京購得一部《元朝秘史》的十五卷抄本,後於1878年贈送給了波茲得涅耶夫(А. М. Позднеев)。伯希和有此抄本的照片,曾於1933年贈送一份給北平圖書館。1962年,蘇聯學者潘克福(В. Панкратов)將該抄本在莫斯科影印出版。1975年其影印本又被收入《元朝秘史三種》。究其來源,據抄本所鈐印記和其他一些特徵,可知它曾先後為韓文綺、韓泰華祖孫所收藏,鮑廷博、黃丕烈曾利用,後輾轉歸巴拉第。有人推測該本出自錢大昕所收藏的本子。學界一般稱為「潘克福本」、「東方文獻出版社本」或「蘇聯本」等。此本抄寫質量較差,訛誤較多。卷首附錢大昕「跋元秘史」。卷一題名下有「忙中豁侖組察脫察安」八個字,「組」為「紐」之形訛。卷七結尾處有題記「嘉慶乙丑元宵從刻本補寫迄,通介叟記」,卷九結尾處有題記「嘉慶乙丑二月十一日從刻本補寫,七十八叟識」。卷八開始處葉眉書「刻本第七捲起」、結尾處葉眉書「刻本七卷止」,卷九開始處葉眉書「刻本第八捲起」,卷十三開始處葉眉書「元朝秘史續集卷一」,卷十五結尾處葉眉書「元朝秘史續集卷二終」。卷十三至卷尾,葉眉共有六處題記,分別見於第247、258、263、264、282節。卷尾有一附葉,正面寫有幾行文字,提到「即請淥飲丈正」,文末署「復翁」。各種題記及附文等,筆跡與正文同。

陸心源舊藏本。該本現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原為勞格(字季言)舊藏,清末曾一度歸陸心源所有,1907年被陸氏後人出售給了日本人巖崎彌之助,入藏靜嘉堂文庫。學界有稱「陸氏本」或「陸心源藏本」的。此本分兩冊,缺損卷首之葉(相當於第1、2節和第3節的音譯正文部分),其他部分保存良好。抄寫工整,訛誤明顯少於韓泰華舊藏本。卷五結尾處有題記「嘉慶甲子十二月十一日從刻本補寫」,卷六結尾處有題記「嘉慶乙丑正月初三日從刻本補寫迄,七十八叟記」,卷七結尾處有題記「嘉慶乙丑元宵從刻本補寫迄,通介叟記」。卷六結尾處葉眉書「刻本五卷止」,卷七開始處葉眉書「刻本六捲起」,卷八開始處葉眉書「刻本第七捲起」、結尾處葉眉書「刻本七卷止」,卷九開始處葉眉書「刻本第八捲起」,卷十三開始處葉眉書「元朝秘史續集卷一」,卷十五結尾處葉眉書「元朝秘史續集卷二終」。卷十三至卷尾,葉眉共有六處題記,分別見於第247、258、263、264、282節。卷尾附錢大昕「跋元秘史」,最後也有黃丕烈致鮑廷博短簡。各種題記及附文等,筆跡與正文同。

丁丙舊藏本。現藏南京圖書館古籍部。之前曾先後為王宗炎、丁丙所收藏。字跡工整,保存完好,訛誤較少。卷十三至卷尾,葉眉共有八處題記,其中六條與韓泰華舊藏本、陸心源舊藏本的相同,另外兩條分別見於第265、272節。

孫星衍舊藏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該抄本不見其他著錄。分二冊,卷首附錢大昕的「跋元秘史」。卷一題名下有「忙中豁侖紐察脫察安」八個字。卷四結尾處有題記「嘉慶甲子十一月二十四日從刻本補寫迄」。字跡工整,保存完好。正文中有紅筆修改之處,似為後人所為。

韓泰華舊藏本、陸心源舊藏本、丁丙舊藏本和孫星衍舊藏本這4種抄本,較其他本子共同點更多一些,淵源關係當更近。

瞿鏞舊藏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部。分四冊,卷首和卷尾各鈐蓋一處「鐵琴銅劍樓」之印記。卷首附錢大昕「跋元秘史」。

翁同書舊藏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部。這個抄本不見於其他著錄,共分為四冊,卷首有翁同書手抄的阮元的「元秘史提要」,卷尾附錢大昕的「跋元秘史」。字跡工整,保存完好。

馬玉堂舊藏本。現藏內蒙古師範大學蒙古學學院信息資料室。他處未見著錄。據介紹,該抄本分六冊,卷首有七行識語,其後附錢大昕的「跋元秘史」,卷一題名下有「忙中豁侖紐察脫察安」八個字,每冊首葉題名下鈐蓋「馬玉堂」、「笏齋」印記,訛誤較少。

可以確認直接從《永樂大典》抄出的本子有張穆抄本,但只抄了總譯部分,後來被刻入《連筠簃叢書》,而張穆抄本卻遺憾地不知下落了。

還有一些十五卷抄本見於著錄,但是現在還無法看到。例如:盧沚《抱經樓藏書目錄》記:「《元朝秘史》,十五卷,四本,抄本,不著撰人名氏。」其《四明盧氏藏書目錄》著錄為:「《元朝秘史》,十五卷,鈔本,缺首數頁,不著撰人名氏。」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為一部十五卷本作有提要,這個本子是他在19世紀初任浙江巡撫和學政期間徵集到的,本準備進獻朝廷,但是最終沒有進獻,後散失。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提到一部十五卷抄本。陳樹杓《帶經堂書目》、周星詒《傳忠堂書目》分別著錄一部十五卷抄本,均說明為「張蓉鏡鈔本」。二人所藏為同一個本子,只是時間有先後。《嘉業堂藏書志》著錄一部十五卷抄本:「《元秘史》,十五卷,舊鈔本,不著撰人名氏。……此鈔本尚舊。收藏有『泰峰所藏善本』朱文方印。」另據張穆所獲信息,程同文曾抄寫了一部十五卷本,但是後來文稿遭竊,《元朝秘史》抄本也不知所終。

以上就目前所知《元朝秘史》諸版本的情況做了重新梳理,對前人的工作有所修正和補充。相信隨著學術的不斷進步,相關方面的研究還會不斷出現新的進展。

來源:《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焦點

  • 「好書推薦」《元朝秘史》:一部充滿傳奇的古籍
    《元朝秘史》(又名《蒙古秘史》)是一部奇異的古籍。說它奇異,在於本書是用漢字寫的,但是這些漢字都是蒙古語的發音,每個發音旁邊都注有漢文的意思和表示語法的字,此為「旁譯」。如第一頁「合罕訥」旁邊註明「皇帝的」。全書被分為282節,每段後有翻譯該段意思的「總譯」。顧千裡校《元朝秘史》,則是這本奇書現存的最主要的文本。
  • 元朝的語言、文學、藝術
    創製於成吉思汗時期)②八思巴蒙古字(忽必烈時)白族白文碑最早出現於元代少數民族文學《元朝秘史》即《蒙古秘史》作者不可考原文是回鶻式蒙古文是一部民族史詩是蒙古族可靠的第一部歷史文獻現存文本:明回夷管的漢文本
  • 《諸病源候論》版本流傳考
    原標題:《諸病源候論》版本流傳考 《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論述各科病證的病因考《隋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卷,《目》一卷,吳景賢撰;《舊唐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吳景撰。皆不言巢氏書。《宋史·藝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又無吳氏書,惟《新唐書·藝文志》二書並載,書名、卷數並同。不應如是之相復,疑當時本屬官書,元方與景,一為監修,一為編撰,故或題景名,或題元方名,實止一書,《新唐書》偶然重出。
  • 從成吉思汗事跡不同記載角度,看《元史》與《蒙古秘史》異同關係
    導語:元朝是由我國境內蒙古族這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成書於明朝初年的《元史》,與成書於蒙古太宗(窩闊臺)到憲宗(蒙哥)時期的《元朝秘史》,雖然記敘的都涉及這段歷史,但由於成書時代不同等原因,兩者還是存在較多差異,本文僅就其中有關成吉思汗的事跡異同做些比較
  • 鄂託克旗烏蘭牧騎:紮根草原 走向世界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回信,勉勵烏蘭牧騎隊員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總書記的關懷,讓全區各地的烏蘭牧騎隊員和廣大文藝工作者倍受鼓舞、深感振奮。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7月的一個午後,記者走進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烏蘭牧騎的辦公場所,與想像中載歌載舞的排練場景不同,這裡靜悄悄的,幾乎沒什麼人。
  • 《天龍八部手遊》太華秘史更新 迎華山入世籤到送豪禮
    萬裡天龍,千丈華山,《天龍八部手遊》「重現武俠萬裡山河」計劃即將踏上華山首站,武俠定製版本華山先鋒測試7月8日開啟在即!在各方翹首等待武俠定製版本華山的同時,遊戲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版本更新,其中在最近一輪更新中便開放了太華秘史·其二活動,並將在7月4日開啟全新福利活動迎接華山入世,籤到即送豪禮。
  • 在周恩來總理倡導下,烏蘭牧騎開始全國巡迴演出活動
    演出結束後,周恩來總理主動上前和烏蘭牧騎代表隊的成員們一一握手,並且下達了一個特別的指示。 指示中,周總理充分肯定了烏蘭牧騎的演出形式和節目水準,並鼓勵烏蘭牧騎走出內蒙古,把精彩的演出帶給全中國的觀眾。
  • 《蘭亭序》的現存墨跡都有哪些版本?
    在桑世昌《蘭亭考》的第十一卷『傳刻』中錄刻本一百五十九件,俞松《蘭亭續考》中所述刻本更是五花八門。元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卷六中錄一百一十七刻,加上民間刻本,總計超過千本,在相關文獻中都有詳盡記載。唐 褚遂良 摹蘭亭序局部今日所習《蘭亭序》,也多是以神龍本為樣板。
  • 十一烏蘭布統的秋色,湊合著還能接受,想去就去看看吧
    01【第一組照片】題目是:今天的烏蘭布統上邊這組照片我覺得靠譜,蒙古紅是烏蘭布統秋色裡最後一撥客人了,而且照片拍的小景居多,這也符合烏蘭布統晚秋的特點02【第二組照片】題目是:現在是烏蘭布統最美的時候上邊這組照片我專門詢問確認了一下,得到的回覆是:
  • 書訊:潘建國《古代小說版本探考》
    作者: 潘建國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間: 2020年11月定價:148元內容簡介:   本書是潘建國教授近十年在小說版本考辨方面的累積性成果,作者深入調查了海內外數十種稀見的小說文獻,包括一些孤本,借版本考辨探究小說情節的形成過程和演變規律,研究深入且具有說服力,是近年小說版本研究的力作。
  • 烏蘭牧騎——草原星光灑滿大地
    烏蘭牧騎的名字便這樣在草原上迅速傳播開。難忘的烏蘭牧騎記憶勒勒車走到哪裡,哪裡就撒下串串歌聲、片片笑語……烏蘭牧騎隊員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飽滿的精神氣息感染人,給人以力量,內蒙古藝術家們用手中的筆留住了這美好的回憶。《風雪中的烏蘭牧騎》,作者馬鐵。
  • 隱藏千年秘史,被軍國主義利用,日本童話「桃太郎」的坎坷身世
    不過,如果仔細考究這兩個問題,很可能得出一個令人震驚的事情,現在日本所流傳的「桃太郎」神話,其背後很可能是體現出1000多年前日本和朝鮮半島之間的一件很隱秘的歷史!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咱們回到「桃太郎」童話本身,先解釋一下剛剛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好解釋:桃太郎故事之所以如此豐富,是因為在千年流傳過程中被不斷加工完善了,現有版本的桃太郎故事其實時間並不長。而第二個問題就很令人意外了:根據日本學者的考證,「桃太郎」故事中的「鬼」並不是一般人理解的那種鬼,而是一種特殊的「人」——中世紀流亡到日本的朝鮮半島百濟居民,當時的日本人習慣稱呼他們為鬼!
  • 烏蘭:留住「哈啾嗨」的人
    如今,傳統的「哈啾嗨」已漸漸被人們淡忘。但是,在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那達慕風情園裡,有一位名叫烏蘭的蒙古族女人,經營著一家名叫「哈啾嗨」的店鋪,在這裡,傳統的「哈啾嗨」被賦予了一種全新的生命力。 烏蘭是那達慕玩具文化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她對記者說:「像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小時候都玩『哈啾嗨』,我自己有兩個孩子,孩子們在玩芭比娃娃時會問到我『媽媽,我們玩芭比娃娃,你小時候玩什麼?』
  • 《奇經八脈考》流傳4種版本
    已佚醫著尚有《三焦客難》《命門考》《五臟圖論》《瀕湖醫案》《瀕湖集簡方》等。《奇經八脈考》著述的緣起,是李時珍因感自《內經》《難經》以來,歷代醫家對奇經八脈雖多研究,但「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故對此詳加考證,著成《奇經八脈考》。並遵經典之旨,採百家之長,參臨證實踐,對八脈的循行路線及腧穴,均作了詳盡考證、整理和補充,並發揮了奇經八脈的辨證施治的方法。
  • 烏蘭哈達火山群:冰雪中的夢幻仙境
    這是在烏蘭哈達火山群拍攝的火山景觀(無人機照片)。  烏蘭哈達火山群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後旗烏蘭哈達蘇木與白音察幹鎮之間,由30餘座大小不一的火山組成,是內蒙古高原南緣發現的全新世(距今1萬年)有過噴發的唯一火山群,分布面積約280平方公裡。每到冬季,一場大雪過後,烏蘭哈達火山群銀裝素裹,迷人的身姿與雪原構成一幅幅聖潔、神秘、典雅、巍峨、遼闊的美麗畫卷。新華網發(王正攝)
  • 烏蘭牧騎:讓文藝精品在內蒙古草原上開花結果
    2017年12月,自治區黨委、政府迅速出臺了《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進烏蘭牧騎事業發展的意見》;2019年11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條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部專業文藝院團地方性法規;2020年,為紮實推動烏蘭牧騎改革,制定《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條例實施細則》、重新修訂《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考核評估管理辦法》、完成上報《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
  • 強大的元朝為什麼會滅亡?
    我們首先元朝是否短命的問題。在很多人的觀念裡,元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那么元朝到底是不是短命的王朝呢?
  • 鄂託克烏蘭牧騎:人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心
    2017年,他們的大女兒娜米爾汗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大城市就業的機會,回到家鄉,加入了鄂託克旗烏蘭牧騎隊伍。如今,他們讀三年級的小女兒,也成為學校裡的『小小烏蘭牧騎』隊員。」鄂託克旗烏蘭牧騎副隊長任建設邊指著牆上隊員們的照片邊介紹,像娜米爾汗這樣有想法、有創作動力的年輕隊員,為基層烏蘭牧騎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和動力。
  • 烏蘭浩特聖旨金牌背後的故事,是密碼文,還是元朝推行的國際語言
    內蒙古大學民族博物館其經歷比「史前中華龍」還要坎坷,由於漢文歷史對元朝的記載非常模糊,而懂得「八思巴文」少之又少,因此一度被人們稱作「密碼文」,蒙文專家只能從蒙古秘史中去尋找蛛絲馬跡,最終發現這上面的文字意思是「靠長生天的氣力,皇帝名號是神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