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三國志》對先主的發家史描述極盡曲筆讚揚,幾乎是一曲「英雄的黎明」。
註:英雄的黎明,1988年日本動畫《三國志》開篇曲目。作曲者橫山菁兒。該曲旋律悠揚,氣勢恢宏,曾作95(古天樂)版神鵰俠侶主題曲。《英雄的黎明》也是劉備動畫形象的主題譜寫。
陳壽曾仕蜀漢。為吹捧舊主,將先主塑造成一個家境貧寒、織席販履、身處逆境、卻又胸懷大志的上進青年。參考裴松之註解,可知其情悖謬。
先主發家始末,看似條分縷析、言之鑿鑿,實際語焉不詳。我仔細閱讀多方材料,得出一個顛覆性結論:
劉備是個耽於逸樂的浪蕩子弟。青年時遊學帝國京都。自洛陽返鄉後,投身黑社會活動,在老家涿縣以「坐寇」形式發家。且劉備憑軍功「上岸洗白」的始末,與徵討黃巾無關。
文章立意,是為詳細闡明劉備的發跡始末,故時間下限截至東漢中平四年(187)止,即劉備二十六歲之前。
文章的結論、可能會引起部分讀者不悅。因此我會詳細引注史料,作出符合邏輯的始末推導。如不喜歡本文結論,也不妨將它看作一篇拓展思路的另類視角啟蒙。
文章略長,但凝鍊心血。如耐心閱讀,必有所獲。
本文共 8700 字,閱讀需 25 分鐘
① 世仕州郡
劉備宗族在涿郡地方、是很有勢力的。
劉備直系先祖是中山靖王劉勝。劉備出自劉勝子、陸城亭侯【劉貞】支脈。
劉貞封地在涿縣,涿縣劉氏由此始。
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蜀書二》
劉備家族在當地與劉貞後裔群居,勢力頗大。陳壽言:劉備家族世代都在幽州老家做官。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蜀書二》
劉備祖父劉雄,曾在東郡做範縣縣令。
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蜀書二》
劉雄出身幽州涿郡涿縣,而東郡範縣在兗州。這與陳壽提到的「世仕州郡」不符。原因出自漢末「三互法」。
初,朝議以州郡相黨,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兩州人士不得對相監臨。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轉密,選用艱難。--《後漢書 卷六十-下》
東漢士族崛起。隨著時間推移,為避免鄉黨勢力抬頭,漢廷限制地方官在老家出仕。即「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後來出現一種特殊現象,即臨近州郡者、互相在對方老家做官,以此相互包庇、徇私枉法。
因此出現「三互法」等迴避制度:
若A地官員在B地為官,則B地官員不得在A地為官。
因《蔡邕傳》對三互法語焉不詳,故曲折莫可盡知。但其中一條史料,卻無意中透露出一個嚴重問題:
幽州、冀州官員,因三互法限制,導致選用艱難。
幽、冀二州,久缺不補。--《後漢書 卷六十-下》
可見幽州、冀州是漢末宗族鄉黨勢力泛濫的重災區。這也解釋了、為何劉雄去外州做官。
東郡範縣是個大縣,因劉雄為「範令」。
註:縣轄人戶滿萬者稱「令」、不滿萬者稱「長」。
通過「祖雄,父弘,世仕州郡」可知,劉備生父【劉弘】,也曾有過出仕經歷,絕非白身。
問題來了:
為何陳壽要說劉備窮到織席販履為生?
② 織席販履
劉備幼年時期,確實有過一段不太寬裕的日子。原因是其生父劉弘早亡,導致幼年劉備失去直系親屬的經濟支持。
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蜀書二》
「少孤」是窮困的原因,「織席販履」卻不是窮困的結果。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劉備天生就喜歡做手工。「編織」是劉備的興趣愛好,而非貧無生計的結果。
劉備有多喜歡編織呢?他客居荊州、三顧茅廬時,對面兒坐著【諸葛亮】,劉備卻在聚精會神地編織犛牛尾巴,怡然自樂。
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眊,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魏略》
《魏略》作者是魏國郎中魚豢,與陳壽同時代且略早於陳氏。其所著《典略》《魏略》史料價值極高,收錄了大量漢末群雄軼事典故。
劉備「性好結眊」。人家天生就喜歡這個,不是因為窮才被迫出賣勞力的。
註:毦,音er,獸毛裝飾品。
我再舉一例。
劉備入川後的精銳部隊「白毦軍」,兜鍪上的裝飾,就與劉備酷愛編織有關。
註:兩漢軍士,盔槍中一般插「雉雞尾羽」,劉備軍隊則插「犛牛尾」。
諸葛亮與兄諸葛瑾的往來書信中,曾透露這麼一條史料:
劉備收川西精兵為「白毦軍」,由護軍陳到直接指揮。
兄嫌白帝兵非精練,(陳)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當部分江州兵以廣益之。--《諸葛亮集-與兄瑾論白帝兵書》
註:陳到,與趙雲齊名。二人負責先主人身安全。
編織,這是刻在劉備骨子裡的興趣愛好(性好結眊),而非貧無生計的結果。
有讀者朋友可能會反駁:
「劉備喜歡編織,也可能是他幼年時窮困養成的習慣。為什麼你要說「編織行為」單純是劉備的愛好呢?」
因為劉備一點兒也不窮困,他十五歲時,還曾去帝國首都洛陽遊學。
③ 求學洛陽
第一章提到了,劉備作為陸城亭侯劉貞的後裔,與宗室家族成員群居在涿縣。劉貞是西漢中期人物(BC 139),劉備是東漢末期人物(AD 161),二人相差剛好300年。
三百年,在兩漢優待宗室的政治環境下,足夠在涿縣繁衍出一個令人目眩的龐大家族了。
劉備生父雖早亡,宗族勢力卻健在。
因此劉備十五歲時,能夠負擔得起去洛陽的旅費和學費,與同宗劉德然,幽州老鄉公孫瓚,一起投入同鄉前輩【盧植】門下。
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蜀書二》
單看《三國志》,是無法判斷出劉備求學具體地點的。
因盧植本人也是幽州涿郡人,是劉備同鄉前輩。且盧植在當年(176)因健康原因曾辭去九江太守職務。如盧植是返鄉開館教書,則劉備有可能在涿縣求學。
但綜合對比多方材料,完全能夠確定:
劉備的求學地點,不在涿縣,而在洛陽。
首先,盧植「去官歸家」時間極短,一年之後又被朝廷徵召為議郎,返回洛陽再出仕。其次,劉備求學時培養的興趣愛好,鬥雞走馬、錦繡服裝,這些奢侈品不可能在涿縣老家經常出現。(先主)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蜀書二》
再次,公孫瓚的求學地點,是洛陽東側不遠的緱氏山。(瓚)從涿郡盧植學於緱氏山中,略見書傳。--《後漢書 卷七十三》
緱氏山在哪呢?在河南偃師,洛陽東側三十公裡處。
按《先主傳》,劉備、劉德然、公孫瓚三人一同拜盧植門下,故三人的學生時代,活動範圍就在洛陽東側不遠。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證據,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明確記錄劉備在靈帝末年、曾在洛陽求學,還與當時的洛陽北部尉【曹操】有過交往。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復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英雄記》
(曹操)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徵拜議郎。--《武帝紀》
王粲寫《英雄記》,是時人寫時事兒,可信度幾乎是諸材料中最高的。
劉備(161)與曹操(155)相差六歲。劉備十五歲赴洛陽遊學時,曹操剛好21歲,任洛陽北部尉。兩方材料的時間記載完全吻合。
而劉備與曹操的來往線索,雖然書無明載,也可大致推斷。即:
劉備祖父(劉雄)曾在東郡為官,而曹操之後亦曾被徵為東郡太守(未赴任)。
久之,徵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裡。--《武帝紀》
兩漢時期,平民百姓人家,不可能負擔得起去帝國首都遊學的學費、旅費和食宿費。
東漢光武帝劉秀曾以地方豪強身份,於西漢末期赴長安遊學。
劉秀是什麼家庭條件呢?地痞流氓殺了人,躲進劉秀家裡,官府都不敢上門。
這是劉秀姐姐、東漢湖陽公主【劉黃】親口所說。
(湖陽公)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臧主匿死,吏不敢至門。」--《後漢書 卷七十七》
註:文叔,即劉秀的字。
劉備如是窮困貧賤的織席販履之徒,豈能負擔得起洛陽的遊學費用?
結合當時的生產力與時代背景,劉備遊學洛陽,比今天索馬利亞人留學美國更加困難。
劉備在帝國首都遊學,還師從名儒盧植,想必學富五車吧?
很遺憾,劉備是個學渣。
他在洛陽不好好念書,天天鬥雞走馬,不務正業。梳著阿飛頭,披著奇裝異服,開著保時捷,盡情遊樂人生。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蜀書二》
劉備求學階段,受同學兼老鄉【公孫瓚】影響較大。
公孫瓚也是個失意官僚子弟。
幽州遼西公孫家族,比幽州涿郡劉備家族情況略好一些。公孫瓚父祖都是二千石高官,地委書記一級。只不過公孫瓚因生母卑賤,故不得志。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後漢書 卷七十三》
兩個不得志的豪門失勢子弟,迅速廝混在一起。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和劉備一樣,公孫瓚也是個學渣。
公孫瓚的學術水平是:略見書傳。即粗通文墨,剛剛脫盲。與當年的劉秀差不多。
劉秀的文化水平是:略通大義。
王莽天鳳中,(劉秀)乃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後漢書 光武帝紀》
劉備的文化程度、比公孫瓚更差:不甚樂讀書。
毫無疑問,劉備在洛陽的遊學經歷(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就是一個落魄遠支宗室子弟的「流氓成長史」。
④ 返鄉為寇
洛陽雖好,終非久戀之地。
盤纏是有限的,用光了就得回家了。劉備雖然學無所成,總算粗識幾個大字、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回了涿縣老家的劉備,此時應已成年(即二十歲弱冠)。
成了男子漢,就得自謀生路了。
個人奮鬥,總歸是有限的;因為還要考慮時代的進程。
靈帝朝腐朽衰敗,流民遍地。劉備回想起在洛陽認識的哥們兒曹操,人家老爹是太尉,尚且仕途不順;自己一介遠房宗室,身無一技之長,又不學無術,靠什麼吃飯?難道繼續編織犛牛尾巴,開劉氏連鎖店?
啟動資金早被自己在洛陽揮霍一空,錢從哪兒來?
俗話說,窮生奸計,富長良心。此時的劉備,再不是當年背井離鄉的天真少年。
洛陽遊學數載,見慣了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交結了公孫瓚、曹操這樣的權貴朋友,劉備的心,已經野了。
桓靈時代,地方秩序崩毀,邪教蔓延、流賊叢生;此時離黃巾之亂爆發,還剩不足三年。
為了維護地方治安,許多地區自發成立、或僱傭流民武裝,類似後世的團練。這玩意兒在東漢叫「郡賊」;在民國時叫「保安團」,指靠出賣武力,收取保護費的土匪集團。
這種組織有個學術上的專有名詞:「坐寇」。
即紮根特定地區,對治下百姓人戶進行管理統治的組織。與「流寇」相對。
因為「坐寇」要長期生存,所以對地方的壓迫程度有限。保證了既能從當地百姓頭上收錢,稅率又不至於嚇跑當地百姓。故「坐寇」的實質,就是「灰色政府」的雛形。
經濟學家小奧爾森(Mancur Olson Jr.)曾提出過一個著名論斷,即:
政權的建立,起源於「流寇」向「坐寇」的轉化。
註:關於「坐寇」與「秩序」的關係,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詳細論述。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自行閱讀,傳送門如下:
劍客與秩序:趙娥、典韋、許褚興衰史
⑤ 黑幫的黎明
劉備在涿縣老家,打著自己「洛陽遊學生」的名號,類似《圍城》的方鴻漸,靠著當時信息不靈、群眾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大環境,招募徒眾,組建非法武裝集團。
關羽和張飛,就是此時加入劉記黑幫的。
先主於鄉裡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蜀書六》
為之禦侮。
按先主傳時間線,此時黃巾之亂(184)尚未爆發。「禦侮」。抵禦誰的外侮?
抵禦幽州涿郡「其他黑幫」的外侮。
關羽、張飛,有點兒類似鐵牛兒在宋江身邊的角色定位。劉備出去和其他老大談判,關張則腰懷利刃;大哥給個眼色,關張就拔刀相向,血腥火併。
關張之膽色、武藝,就是靠早期在涿縣跟著劉備砍人時練出來的。
《華陽國志》對劉備集團的性質、以及關張的角色定位,解釋得更為清晰。
河東關羽雲長、同郡張飛益德,並以壯烈為(先主)禦侮。--《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比《三國志》多了「壯烈」二字。
什麼是壯烈?
東漢語境下,年輕後生敢殺人就是壯烈。
泰山臧霸,其父臧戒貪贓枉法,被拉去槍斃。霸時年十八,領流氓地痞劫法場,殺人亡命。
史書稱之曰:壯。
霸年十八,將客數十人徑於費西山中要奪之,送者莫敢動,因與父俱亡命東海,由是以勇壯聞。--《魏書十八》
譙沛夏侯惇,其師受辱。惇時年十四,拔刀斬之,亡命天涯。
史書稱之曰:烈。
(惇)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魏書九》
關羽、張飛以「壯烈」為劉備禦侮。寫得再明白不過了。
關羽登場是啥身份?是公安部通緝要犯。在老家山西(司隸校尉河東)犯了人命官司,逃到涿縣避難。為掩人耳目,連自己的字都改了:本字「長生」,改字「雲長」。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蜀書六》
憑這種黑道資歷,關羽毫無疑問地成了「劉記黑幫」的頭號打手。
劉備老鄉張飛,也是個不安分的流氓青年。他非常羨慕關羽,遂拜羽為兄,專心練膽兒、鑽研打架鬥毆經驗。
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蜀書六》
有了關張輔佐,劉備場子開得越來越大,幫眾越來越多,流氓無賴紛紛拜帖入夥,劉氏集團的名聲傳遍十裡八鄉。
(劉備)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蜀書二》
註:豪俠,即反政府武裝頭目。年少、即少年,惡少年,輕薄少年;流氓無賴之意。
劉備是有傳銷潛質的。
每日幫眾雲集(稠人廣坐),專心聆聽大哥劉備畫餅傳道;關羽、張飛則終日侍立劉備身旁,手按刀柄,怒目圓睜,替大哥壯聲勢。
稠人廣坐,(關、張)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蜀書六》
劉記黑幫,頭目是識文斷字、曾在帝國首都遊學的「高知分子」,麾下延攬了「連環殺手」關羽,以及(據說是)「屠戶出身、膽大心狠」的張飛。
涿縣三巨頭,就此誕生。
⑥ 所謂「鎮壓黃巾」真相
黑幫,是秩序崩潰後的特殊產物,無法長期生存。常見結局是被朝廷招安(梁山)或剿滅(田虎、方臘)。
劉備在掃平當地大小幫派之後,逐漸成長為一支頗有影響力的坐寇集團,活動範圍大約以老家涿縣為中心。
幫派做大了,劉備就想上岸,結束自己的黑道身份。
劉備是憑軍功上岸的。
在此要特別糾正一個誤區,即《三國志-先主傳》與《華陽國志》反覆強調的:所謂「劉備靠鎮壓黃巾軍發家」。
陳壽寫得還算隱晦,沒提具體時間,只說「光和末、黃巾起」;常璩則拾人牙慧、自作聰明;煞有介事地補上了討賊時間(中平元年)、又說先主時年二十四歲,可笑至極。
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蜀書二》
時先主年二十四歲。--《華陽國志》
劉備確實是憑軍功洗白的,但與「鎮壓黃巾」無關。
因為黃巾主力的活動範圍、根本不在幽州。
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後漢書 卷七十一》
黃巾三十六方中,主力集中在巨鹿(冀州)、潁川(豫州)、南陽(荊州)。幽州黃巾並非主力。且中平元年(184)劉備僅二十三歲,其幫派勢力尚未強壯,豈有餘力討伐黃巾各方?
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後漢書 卷七十一》
太平青領軍,一個大方萬餘人,一個小方六七千,天下三十六方。往少了說也得二十萬人。劉備此時混黑道才幾年啊?他一個縣級黑老大,手底下可戰之兵才多少?初平元年挑戰黃巾,他不要命了?
劉備確實是憑軍功洗白上岸的,但並非鎮壓黃巾,而是鎮壓「二張之亂」。
劉備集團轉型的關鍵,就是命中貴人:
中山馬商蘇雙、張世平。
⑦ 二張之亂
中平四年(187),黃巾之亂爆發後三年。中山國相【張純】與前泰山太守【張舉】,勾結烏丸突騎叛亂。
烏丸大人與二張歃血,引兵攻略幽州、冀州;聲勢浩大,連當時遼東太守都被叛軍殺了。
中山太守張純叛入丘力居眾中,自號彌天安定王,為三郡烏丸元帥,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殺略吏民。--《魏書三十》
註:關於二張之亂,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有涉及,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自行閱讀,傳送門如下:
劉備僭逆惡習的濫觴之源:簡述漢末八大僭主
二張攻略幽、冀;而中山國就在冀州。叛將張純還是中山國相(位同郡守)。中山是混不下去了,當地商販、富戶紛紛逃亡。
中山國的馬商蘇雙、張世平就是此時流亡至幽州涿縣的。
軍馬是戰備物資;幽州、冀州是東漢北部邊境。馬商,說穿了就是黑白通吃的「軍火販子」,類似後世的「鹽梟」。
蘇、張二人投入涿縣最大的「劉記黑幫」麾下尋求庇護;並將二張叛亂的消息,告訴了幫主劉備。
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蜀書二》
劉備聽到二張叛亂的消息,又得到流亡馬商的金元贊助,極為振奮。
經過黃巾之亂(184)後三年多的猥瑣發育,劉備的幫派得到了大量流亡人戶(亂世中,流民數量會激增),已初步具備作戰能力。
洗白上岸的時機到了。
劉備聯繫了自己的同學兼幽州老鄉公孫瓚。天遂人願,公孫瓚此時也朝廷徵召,隨州牧劉虞鎮壓二張之亂。劉備遂領幫眾,隨官軍討賊。
初,詔令公孫瓚討烏桓,受(劉)虞節度。
(劉)虞到薊,罷省屯兵,務廣恩信。遣使告峭王等以朝恩寬弘,開許善路。又設賞購(張)舉、(張)純。舉、純走出塞,餘皆降散。--《後漢書 卷七十三》
討伐張純時,劉備作戰極為勇猛。可惜,烏丸多突騎,劉備在洛陽遊學時雖然也精於馬術(喜鬥雞走馬),畢竟比不了北國胡人。亂軍中,劉備被一槍刺於馬下,命在旦夕。
好在劉備江湖經驗豐富,這些年黑幫沒白混,迅速躺在地上閉眼裝死。大戰告終,漢軍打掃戰場,劉備大呼救命,被人用板車拉出來,僥倖生還。
備有武勇,時張純反叛,(備)遂與相隨,遇賊於野,備中創陽死,賊去後,故人以車載之,得免。--《典略》
註:陽死,即裝死。陽者,佯也。
由此可見,此役是漢軍慘勝。
因為如果漢軍戰敗,打掃戰場的恐怕就是張純叛軍和烏丸突騎了。那劉備不僅性命難保,恐怕連那雙招風大耳也會被叛軍割掉把玩。
劉備憑鎮壓二張的軍功,受封「安喜尉」。
備中創陽死,賊去後,故人以車載之,得免。後以軍功,為中山安喜尉。--《典略》
《三國志》說劉備受封安喜尉是靠「鎮壓黃巾」;《典略》說劉備受封安喜尉是靠「鎮壓張純」。莫衷一是。
為什麼我取魚說、而棄陳說呢?
因為安喜縣在中山國。而叛將張純,恰好是中山國相。
劉備鎮壓張純,作戰地區一定是冀州中山國附近;之後以「三互法」(前文解釋過)在當地就近安排就業。恰如他那位在兗州東郡範縣做縣令的爺爺一般。
因此,劉備發家,是靠在老家涿縣混黑道、當坐寇;劉備上岸洗白,則是靠中平四年(187)參與鎮壓中山張純之亂;與鎮壓黃巾無關。
劉備靠軍功發家,也側面解釋了、劉備為何要怒鞭督郵。
⑧ 怒鞭督郵
督郵,職務是巡查考核兩漢縣級官吏(監屬縣)。類似什麼呢?督郵就類似「低一級的刺史」。
刺史巡行郡國,考核郡守;督郵巡行郡下諸縣,考核縣令、縣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兼管人事」的縣紀委書記。
註:劉備的「安喜縣尉」,相當於今天的縣公安局長。
劉備怒鞭督郵(演義把這檔子破事兒安在張三爺的頭上)算是讀者朋友耳熟能詳的段落。不多贅述。
問題來了:
好不容易洗白上岸,劉備為何要怒鞭督郵,自毀前程?
官方說辭非常隱晦。
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蜀書二》
說劉備想求見督郵,但書記大人端著架子,不肯屈尊。
《典略》解釋得更清楚一些:
其後州郡被詔書,其有軍功為長吏者,當沙汰之,備疑在遣中。督郵至縣,當遣備,備素知之。備欲求見督郵,督郵稱疾不肯見備,備恨之。--《典略》
就是說,劉備要被擼了。督郵來安喜縣,就是來開除劉備的。
劉備為什麼被擼?
因為劉備上岸之前,是幽州涿郡最大的黑幫頭子。這樣一個案底累累的大流氓,不在監獄服刑,卻在帝國體制內做縣公安局長?
不用問,劉備這背景調查肯定是不及格。
劉備在洛陽遊學時又「不甚樂讀書」,不學無術,一無可取;與東漢的用人方略(州郡大族、清流名士)嚴重不符。
此時在位者是靈帝。
劉備靠刀頭舔血、折了無數弟兄、甚至自己也被烏丸突騎刺於馬下、險些喪命的代價,才換來的安喜尉,竟然說擼就擼?你漢靈帝說話是放屁的?
卸磨殺驢、過河拆橋。這是劉備心底的痛。也是其中年時、經常對著諸葛亮大罵靈帝的原因。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親小人,遠賢臣。劉備啥意思?就說督郵是小人,而我劉備是賢臣。你靈帝因為不用我劉備,所以朝廷就傾頹了。哈哈哈。
說實話,靈帝卸磨殺驢這事兒,幹的確實太過缺德。要麼怎麼諡號「靈」呢;亂而不損曰靈,標準的惡諡。
督郵可能忘了,劉備雖然不學無術,之前卻是幽州邊地的黑老大,手底下盤踞了一大批殺人越貨的亡命徒。
劉備在涿郡當「坐寇」,是靠出賣手下弟兄的血和命,榨取當地百姓的資源。劉備的成長史,就是土匪黑幫的發家史。
黑幫的核心規矩就是「血酬」。即:
我這條命能交換多少資源,值多少銀錢。
這是掙扎在生死線上的法外流民們、信奉的真理。
換句話說:
我劉備這個安喜尉是靠血換來的。你督郵想從我頭上奪走,你就也得留下血的代價。
在資源瓜分完畢的社會格局中,維持生存的底線是一條血線。突破血線,必定導致流血。--《血酬定律》
突破了劉備的血線,督郵就倒黴了。
(備)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蜀書二》
杖二百。
我只能把陳壽的記載,理解為「替先主隱惡」的曲筆。
明清時代,廷杖二十、即可立斃杖下。劉備杖督郵二百,肯定是打爛了,徹底血肉模糊,人畜不辨。這也和後文的「棄官亡命」相呼應。
很多讀者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劉備要怒杖督郵,這與其「仁君形象」嚴重衝突。
劉備怒杖督郵,結合時間背景看,恰恰源自其「黑道立場」與「血酬思維」。
中平四年(187),劉備就是個滿身江湖氣、剛被朝廷招安的邊地黑老大,為了這麼個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兒(縣尉)還險些死在戰場(中創陽死)。你督郵想拿走我用血換來的東西,我就要你付出血的代價。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是劉備「梟雄之名」的始源。
比小說裡動不動哭鼻子的窩囊廢,強到不知哪去了。
昔日,周瑜有言: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魯肅亦曾道:
劉備,天下梟雄。
陸遜夷陵之戰大嘆:
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
東吳三督,對劉備評價若此;窺豹一斑,可知全貌。三子雖賢,卻不及魏武風流,一語成讖: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中平四年,冀州中山國安喜縣縣衙,狼藉一片,遍地血汙。二十六歲的劉備,杖死督郵,棄官亡命,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傳奇人生。
這是劉備的發家史。
這是英雄的黎明。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更新原創三國類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