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洪:日本沒有左翼 日本整個民族就是右翼

2020-12-11 鳳凰衛視

核心提示: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發表否定南京大屠殺的言論在中日兩國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中國民間激起了批評河村甚至反日的「海嘯」,日本方面則有相當部分贊成或支持河村的言論。而面對中日兩國從政府到民間的批評聲音,河村隆之並沒有歉意,反而表示拒絕收回言論。

鳳凰衛視3月3日《環球人物周刊》,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他否認南京大屠殺,荒謬言論影響中日關係。

現場觀眾:對中國人民就是一種情感上的侮辱。

現場觀眾:要提醒我們這一代人,不能忘記國恥。

解說:無視歷史,領土爭端,右翼勢力在日本究竟何等地位?

朱克奇:整個的日本社會其實近年來出現了一種向右轉的趨勢。

解說: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友好背景下又存在哪些摩擦?

閻洪:中日關係特別是在今年來說,既不會只合不鬥,也不會只鬥不合,一定有合有鬥。

解說:《環球人物周刊》為您講述,日本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引發的中國民間反日「海嘯」。

盧琛:中日關係如同易碎品,在任何的敏感領域一丁點的風吹草動都可能在中日民間掀起軒然大波,歷史認知問題和領土糾紛是最為棘手的兩大難題。在去年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訪華的時候,中方曾經顧慮到12月13號是日本佔領南京73周年,因故而延遲了訪華的日程,而最近名古屋的市長河村隆之一席話更是挑動了中日之間,民族感情最為敏感的神經。也揭起了這一塊傷疤。

中國一貫是主張「以史為鑑,面向未來」,但是中日雙方民間在於歷史問題的認知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堅信自己的認知才是史實的話,如何面向未來呢?可能還會有更多的河村站出來,今天我們在現場請到兩位嘉賓,時事評論員朱克奇先生和香港理工大學的閻洪教授,我們一起從河村隆之談起,看看中日摩擦癥結何在。

整個的日本社會其實近年來出現了一種向右轉的趨勢

解說:一個並不被人熟悉的日本政客,一句話引爆了中國民眾憤怒的情緒,河村隆之,日本名古屋市長,他發表「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使中日關係受到影響。南京市政府宣布暫停與名古屋市政府間的官方交往,並獲得中國外交部的支持,而中國民間的反應則更加激烈,網友發起籤名活動,將河村隆之選為「最不受歡迎的人物」,也有民眾直呼絕不會赴名古屋旅遊。面對中日兩國從政府到民間的批評聲音,河村隆之並沒有歉意,反而表示拒絕收回言論。

記者:您認為南京大屠殺是有還是沒有呢?

河村隆之(名古屋市長):我認為說日軍殺害了30萬名,非武裝的中國市民,這不是事實。交流中斷令人遺撼,希望儘快化解誤解。我說幾句話就會出現這樣的事態,希望這種環境早日改變,希望早日恢復,名古屋和南京的交流,並取得成果。

解說:作為日本極右翼政客,這並不是河村隆之第一次發表否認大屠殺的言論。2006年作為議員的河村公開向眾議員提出質問書,要求日本政府再次研究所謂南京大屠殺問題。2009年,已當選名古屋市長的河村,又在市議會宣稱南京大屠殺「絕對不是事實」「當時只是發生了一般的戰鬥行為」,在任市長期間,河村還一度試圖推動名古屋市採用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教課書。

河村的言論在日本得到了右翼的支持,右翼媒體紛紛出面聲援,為歷史翻案的浪潮再次湧動。有專家認為,雖然日本政府及領導人都曾在口頭上對侵華的歷史問題進行反省和道歉,但在官方文件中卻從未寫入「道歉」的字眼,這讓很多日本人的歷史觀變的模糊,不少日本人對那段歷史一無所知,加之在戰爭期間,日本政府對各種出版物實行了空前嚴厲的嚴查取締,以虛假的報導掩蓋大屠殺的真相。

儘管持錯誤歷史觀的日本人不在少數,但也不乏理性人士,不少日本人不支持右翼的思想,認為日本應該為侵略史道歉。這次河村隆之言論一出也有不少日本友人,向名古屋市政府遞交了抗議信。

盧琛:河村的話爆出來之後,大家有人說是偶然現象,但我們覺得是必然現象,它有它的必然性,為什麼總是在一些特殊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今年又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這樣的一個氣氛當中,這樣的話跳出來究竟說明什麼?

朱克奇(事實評論員):其實這肯定不是一種偶然的現象,從河村本人來講,他之所以跳出來講這番話可能有他個人的政治上的,政治前途上的一種考量。比如說是為了他贏得一種更多的關注,吸引人氣啊等等等等,那麼從整個日本社會來講,日本其實我們都知道它的右翼勢力是相當的強大,而且近年來可以說右翼的勢力有一種泛濫,或者說有猖獗的一種趨勢,那麼除了這個日本的右翼之外,整個的日本社會其實近年來出現了一種向右轉的趨勢。

所以在目前這樣的一個情況下,突然爆出這樣的一個情況,無論是從個人層面,還是從整個日本的層面來講,日本社會這個層面來講,絕對不是偶然,你看河村說了這番話之後,石原慎太郎馬上接著就出來,然後後面又有其他的著名右翼分子,大阪市的市長也站出來,那麼之所以能夠形成這樣的一種呼應的聲勢,一種規模,那就是說它實際上日本社會,以及日本右翼這個群體裡面,它的一種埋藏的心裏面的一種東西找到了這麼一個機會爆發出來。

閻洪(香港理工大學教授):說到日本的右翼,日本什麼叫右翼,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日本有個左翼,日本沒有左翼,很少,因為這個日本整個民族就是右翼,什麼叫右翼,右翼並不是說反對中國就是右翼,石原慎太郎大家都把他說成右翼,他挺反華,其實他也挺反美的。右翼是一個,右翼本身在日本代表保守,它表現在外呢,表現出一種強硬,說到這件事情的必然性,這件事當然是必然的,如果你現在如果說是讓日本人全民投票的話,我相信絕大部分會支持他(河村)。

《環球人物周刊》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主持人:盧琛

首播時間:每周六 23:00

重播時間:每周日 11:00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不可不知 】日本的右翼與右翼的日本
    作為右翼民族國家的日本從明治日本的政治史來看,將日本保守主義中的右翼思想轉化為左翼與右翼的對立,這種做法一方面誇大了左翼的存在及其力量,另一方面又低估了保守主義以及右翼的存在,因為日本的左翼與右翼在力量上並不是對稱的。
  • 日本政壇左翼聲音越來越弱 自身有不足難制衡右翼
    賈文婷攝(人民網)  7月21日,日本參議院選舉將正式進行投票。日本《朝日新聞》民調顯示,希望自民黨、公明黨獲參院過半議席的佔50%,支持民主黨的僅有7%。有分析擔憂,這會進一步助長日本右翼的氣焰。與此相伴隨的,則是左翼聲音的退潮。  現實:左翼已失聲  「左翼和右翼在日本戰後政治中是一直存在的。」
  • 日本右翼政府對左翼政黨的意識形態壓制
    事實上,二戰後的日本曾經有過兩個最大的左翼政黨——社會黨和共產黨,被稱為「革新勢力」,並曾長期與以自民黨為首的保守的右翼政黨相抗衡,形成長達38年的「五五體制」(1955—1993年)局面,可以說日本的經濟高速發展與左翼政黨的存在、左翼政黨對右翼政府的制衡有著很大的關係。
  • 喜歡日本動漫就是「精日」嗎?-精日 日本右翼勢力 日本軍國主義...
    原標題:喜歡日本動漫就是「精日」嗎?  近日,由於「精日」們的過激行為,很多喜歡日本漫畫的網友也遭到了池魚之殃。有人會問,我看日漫、吃日料、喜歡優秀的日本文化等行為,為什麼會被人說是「精日」?我們在這裡要明確告訴你:完!全!不!是!這也是某些「精日」極力想混淆的概念。
  • 日本左翼遊行反對天皇制 右翼分子鬧場毆打警察
    (觀察者網訊)29日下午,日本左翼團體在東京都立川市的JR立川車站周邊舉行反對天皇制的示威遊行,相反立場的右翼團體到場抗議,兩名右翼份子還當街毆打正在執行警備任務的警察機動部隊隊員,被日本警視廳以妨害公務罪名逮捕。
  • 日本國內擁護造核武嗎?左翼右翼都想要,精英觀點讓你大吃一驚
    在日本,核武裝雖然是政治問題,但不能單純的說右翼贊成核武裝,左翼就反對。例如前面提到的安保反對論者、左翼的清水幾太郎就提倡核武裝論。但隨著韓戰的影響,佔領政策發生變化,左翼又領導了「安保反對戰爭」,開始反美。戰前稱英美為魔鬼英美的國粹主義者們,戰敗後作為戰犯被佔領軍鎮壓,但同樣由於佔領政策的變化沒有解除它們的公職。然後慢慢的國內的政治鬥爭分成體制派和反體制派。安保反對派因為受到蘇聯共產黨的指令,高呼日本憲法護持·非武裝中立論這一盲論,但在反安保鬥爭中確潛藏著反體制派的民族自決和獨立意向。
  • 莊禮偉:日本軍國主義的左翼思想根源
    當人們覺得集中力量好辦大事、覺得國家意志的統一有利於改造社會時,當人們急於迅速改變國家在周邊、在世界上的屈辱地位而覺得任何權宜可行的方法都可視為正當的方法時,他們就往往希望一個統領一切的「偉大領袖」出來領導「整個民族」,在高效率的政府體制(通過集中權力)之下實現社會公平,同時也實現「整個民族」的「偉大復興」。
  • 日本「左翼」知識分子的和平主義到底是什麼?
    高畑勳的態度頗可以代表一些日本「左翼」知識分子的立場:他們既反對右翼的修改和平憲法主張,又反對美軍駐紮日本,而且主張承認侵略戰爭罪行。那麼,他們採取這些態度的立場是什麼? 為了避免這種矛盾,「左翼」知識分子一般認為,和平憲法是國際公理的體現,是對二戰反省的結果,日本民眾通過反省戰爭教訓而獲得了道義上的旗幟。而這也反而為他們的論敵,也就是右翼提供了彈藥。
  • 喜歡日本動漫就是「精日」嗎?
    「精日」,即「精神日本人」簡稱,指極端崇拜日本軍國主義仇恨本民族,在精神上將自己視同軍國主義日本人的非日籍人群。文 | 大公無司有網友在知乎上提問:喜愛日本的文化產品和愛國以及反對日本右翼勢力有矛盾嗎?
  • 日本右翼分子衝擊社民黨總部
    1月22日清晨,日本一名男子駕車衝撞位於東京都永田町的社民黨總部後被警方逮捕。圖為衝撞社民黨總部大門的汽車。(共同社)一名自稱日本右翼團體成員的男子22日清晨在首都東京駕車撞擊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黨總部辦公樓大門,被警方逮捕。東京警視廳說,當天6時50分左右接到報警,社民黨總部保安說有人駕車衝入辦公樓。警員趕到現場後立即以涉嫌「損壞器物」為由逮捕這名中年男子。嫌疑人名為上野琢也,現年41歲,家住琦玉縣埼玉縣洪巢市,自稱是右翼團體「國榮會」成員。
  • 左派、右派、左翼、右翼,指的是什麼?
    左翼和右翼、左派和右派,這四個詞,其實都是中國詞彙對於西方國家制度以及社會發展裡面的一種形象化的總結,在西方國家裡是沒有這樣的詞彙的
  • 在日本唱《義勇軍進行曲》:松山芭蕾舞團與日本左翼文藝
    不過,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在讓無數人失去生命之外,也引發了另一場人禍:地震後出現的騷亂後來演化為民族矛盾。有傳言稱在日朝鮮人開始劫殺日本人和部分華人,使得日本地方團體組織起來對朝鮮人展開屠殺,與之相伴的還有相當規模的排華運動。也是在此時,由於擔心無政府主義者推翻日本政府,當時憲兵大尉、後來的偽滿洲國要人甘粕正彥帶人逮捕並虐殺了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及其家人。
  • 喜歡日本動漫就是「精日」嗎?共青團中央這樣說
    原標題:喜歡日本動漫就是「精日」嗎?近日,由於「精日」們的過激行為,很多喜歡日本漫畫的網友也遭到了池魚之殃。有人會問,我看日漫、吃日料、喜歡優秀的日本文化等行為,為什麼會被人說是「精日」?我們在這裡要明確告訴你:完!全!不!是!這也是某些「精日」極力想混淆的概念。
  • 從APA事件看日本右翼現狀:「盡給周圍添麻煩的奇怪大叔」
    而到了元谷這裡,既沒有來南京實地考察,也沒有對《產經新聞》的報導進行轉載確認,而是偷梁換柱捏造出「因為南京大屠殺沒有名單,所以屠殺便不存在」的謬論,肆意歪曲這段歷史。此外,元谷還在書中採用了大眾喜聞樂見卻缺乏客觀依據的「歷史陰謀論」,此種論述簡單粗暴地斷定,「誰是最終既得受益者,那麼誰就是陰謀締造者。」
  • 什麼是「左派」和「右派」(左翼和右翼)
    督政府的失敗並沒有改變基本的政治生態—雅各賓派和保王派繼續存在,而大多數最初支持督政府的人則改變為支持獨裁者,最後導致了皇帝政權—拿破崙·波拿巴的誕生。也是在這個時候,法國國內有關左翼和右翼的政治光譜概念開始流傳至歐洲各地。由於法國的大軍不斷攻克並強佔法國之外的領土,左翼和右翼的分界再次改變為對法國大革命的態度,這大部分是由在政治上的結盟所判定。
  • 左派和右派,左翼和右翼的區別
    一場革命席捲了整個國家。革命勝利了,最後大家坐下來談判。當時的貴族和教 徒坐在法國國王右邊,而手工業者商販等平民階級坐在國王的左邊。坐在右邊的上層社會主張維持世襲特權和君主制,維護現有的經濟秩序;而左邊的中下層民眾主張共和制,要求建立資產共和國,強調民權。這次談判的影響意義深遠。
  • 至德精神 與 右翼左翼思想
    由於人們對於孔子儒學理解的不同,從而發生對孔子的爭議,但是,孔子讚賞的泰伯至德之舉,在歷史上並沒有引起爭議,歷朝歷代都有文人墨客以及達官顯貴對此加以褒揚。這一點,使得泰伯後裔只要遵從至德精神,就很容易獲得道德優越感,很容易就佔領道德制高點。 由泰伯的行為所表達的思想,很容易讓人們想到政治範疇中的右翼思想。
  • 一文盤點日本右翼歷史:日本右翼思想怎麼來的?竟已超過五百年了
    日本右翼 日本是中國的鄰國,對日本和日本文化感興趣的朋友不在少數。學習日本歷史就不得不觸及一個敏感的話題——日本右翼。歷史上的日本右翼,是指主張侵略,尤其是侵略中國、朝鮮的日本人。現在的日本右翼則是指否認侵略、否認歷史的人。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日本右翼的歷史。 一、遠古的日本右翼 時間定格到日本戰國時期,當時的尾張(今天愛知縣)有一個鄉下大名,因特立獨行而被人稱為尾張的大傻瓜。
  • 什麼是左翼,什麼是右翼(上) #F420
    什麼是左翼,什麼是右翼(上) #F420 左翼右翼,皆為幻相。唯有利益,才是永遠。 這就在議會中形成了左翼和右翼。左翼的特點是「變革」。要設計一種新的制度,舊的框架可以打破。右翼的特點是「不變」。或者漸進式改革。而在反對皇帝這件事上,雙方是沒有分歧的。  許多年青人,都毒教育太深。總以為進步主義代表「進步」。其實大則不然。法國左翼做的惡,罄竹難書。
  • 新華僑報:左翼政黨崛起難阻日本「向右走」
    新華僑報:左翼政黨崛起難阻日本「向右走」 2015-10-29 14:03:19絕大部分時間裡,右翼政黨牢牢掌控日本政壇,左翼政黨執掌政權的時間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最近,這一格局似乎有了些變化。左翼政黨日本共產黨雖有崛起勢頭,但其勢力還非常微弱。  文章摘編如下:  10月25日,宮城縣議會選舉,左翼政黨日本共產黨搶走了右翼政黨自民黨的4個議席,成功躋身縣議會第二大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