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下載皖事通,這節課就教大家如何在皖事通上掛號看病。」 12月19日下午,在合肥市西園街道,30多名老人齊聚劉麗康養驛站認真聽課,他們在上手機課。為了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在越來越智能的社會不「被隱形」,全國人大代表劉麗於8月份在西園街道開設「手機課堂」,教老人操作智慧型手機等服務。
19日下午,在手機課堂上,志願者黃鎮利用PPT一步步地教老人家實際操作,「打開我們下載過的皖事通,點開『我的』,點開頭像,就能登錄界面。」在黃鎮講解的時候,劉麗和幾位志願者也手把手地輔導。很多老人怕記不住,拿出紙筆,認真地記筆記。89歲的楊號興老人跟著一步步學習操作,也認真地記著筆記。他告訴記者,這是他來上的第十節課,「非常實用,現在去超市我可以手機支持了,做地鐵也會掃安康碼了。以前每次都是登記,但是經常記不住身份證號碼。」當天學習預約掛號看病,楊號興心情複雜,他曾在9月30日帶家人去看病,請別人幫忙預約那天的門診。「等到了醫院才知道,根本沒約上,可能是最後一步沒有確認。」老人家告訴記者,進醫院看病是誰都免不了的,尤其是老人,他學會了手機預約掛號,以後就方便多了,「也不用麻煩孩子了。」
30多位老人中,最遠的來自大興鎮,好幾位老人是坐了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趕來的,老人家大多是70歲至80歲。張曉健今年65歲,因為學習快,被大家推選為班長。他告訴記者,老人家特別歡迎手機課堂,自8月10日開課以來,每節課都坐滿了。「現在坐地鐵要掃安康碼,辦事要提前手機預約,進超市也是手機支付,不會智慧型手機都不敢出門,但是很多子女教父母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耐心,而老人家好像也不太願意跟自家孩子學。」劉麗覺得老人不該因為「數位化」而被困在家裡。於是她發起手機課堂,自8月10日,每個周六下午授課,開課以來,已經教老人家學習下載皖事通、掃安康碼、定位、查地圖、拍照、手機支付、發紅包等等。「老人家學習願望非常強烈,誰都不願意和社會脫節。」
劉麗介紹,手機課堂會一直開下去,希望每一項功能都讓老人家學會。目前來看,老年人對手機的應用需求主要集中在醫院預約掛號、生活繳費、交通出行、掃安康碼等方面,這些技能與生活息息相關。如今手機課堂的學員越來越多,已陸續增加到50人。劉麗介紹,將再增加一個班,以後按進度分班教學。她希望有更多的志願者加入,一起輔導授課。
(王潔 孫雨靜 董亞麗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 文/攝)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下載皖事通,這節課就教大家如何在皖事通上掛號看病。」12月19日下午,在合肥市西園街道,30多名老人齊聚劉麗康養驛站認真聽課,他們在上手機課。為了幫助老人跨越數字鴻溝,在越來越智能的社會不「被隱形」,全國人大代表劉麗於8月份在西園街道開設「手機課堂」,教老人操作智慧型手機等服務。19日下午,在手機課堂上,志願者黃鎮利用PPT一步步地教老人家實際操作,「打開我們下載過的皖事通,點開『我的』,點開頭像,就能登錄界面。」在黃鎮講解的時候,劉麗和幾位志願者也手把手地輔導。很多老人怕記不住,拿出紙筆,認真地記筆記。89歲的楊號興老人跟著一步步學習操作,也認真地記著筆記。他告訴記者,這是他來上的第十節課,「非常實用,現在去超市我可以手機支持了,做地鐵也會掃安康碼了。以前每次都是登記,但是經常記不住身份證號碼。」當天學習預約掛號看病,楊號興心情複雜,他曾在9月30日帶家人去看病,請別人幫忙預約那天的門診。「等到了醫院才知道,根本沒約上,可能是最後一步沒有確認。」老人家告訴記者,進醫院看病是誰都免不了的,尤其是老人,他學會了手機預約掛號,以後就方便多了,「也不用麻煩孩子了。」30多位老人中,最遠的來自大興鎮,好幾位老人是坐了1個多小時的公交車趕來的,老人家大多是70歲至80歲。張曉健今年65歲,因為學習快,被大家推選為班長。他告訴記者,老人家特別歡迎手機課堂,自8月10日開課以來,每節課都坐滿了。「現在坐地鐵要掃安康碼,辦事要提前手機預約,進超市也是手機支付,不會智慧型手機都不敢出門,但是很多子女教父母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耐心,而老人家好像也不太願意跟自家孩子學。」劉麗覺得老人不該因為「數位化」而被困在家裡。於是她發起手機課堂,自8月10日,每個周六下午授課,開課以來,已經教老人家學習下載皖事通、掃安康碼、定位、查地圖、拍照、手機支付、發紅包等等。「老人家學習願望非常強烈,誰都不願意和社會脫節。」劉麗介紹,手機課堂會一直開下去,希望每一項功能都讓老人家學會。目前來看,老年人對手機的應用需求主要集中在醫院預約掛號、生活繳費、交通出行、掃安康碼等方面,這些技能與生活息息相關。如今手機課堂的學員越來越多,已陸續增加到50人。劉麗介紹,將再增加一個班,以後按進度分班教學。她希望有更多的志願者加入,一起輔導授課。(王潔孫雨靜董亞麗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汪漪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