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熱,人們容易出現頭痛頭暈,疲乏口渴甚至嘔吐腹瀉等中暑症狀。 為防中暑,不少人都會準備各種消暑藥,以備不時之需。因此進入夏天后,藥店裡藿香正氣水、仁丹、十滴水等藥品銷量猛增。但也有人提出,這些消暑藥的說明很相似,都打著「消暑」的標籤,卻不知道該選哪個好。專家提醒,這些常用的消暑藥有著不同的用途,關鍵是對症用藥,切不可混用。
防暑藥只能緩解輕度中暑症狀
嚴重者要儘早送醫院治療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藥劑科中藥師夏婕妤介紹,中醫認為中暑為夏至之後的溫熱性疾病,主要因熱毒入侵人體從而導致發熱等症狀的出現。臨床以高熱、大量出汗、疲倦乏力為主要表現,嚴重的可能會出現虛脫,因此提前備上防暑藥是必要的。
但同時,防暑和中暑藥並不是萬能藥物,選用藥物需注意3點:1.多種防暑藥只能緩解輕度中暑症狀,嚴重者要早送醫院治療;2.中暑後應儘快遠離高溫環境,先物理降溫再吃藥;3.家庭防暑常備綠豆湯、鹽開水、苦瓜、黃瓜、金銀花、菊花之類的消暑降溫食物,它們解暑效果良好且沒有副作用。
藿香正氣類藥物:更適合「桑拿天」選用
夏婕妤告訴記者,藿香正氣類藥物具有辛溫解表、散寒、除溼的功效,屬於溫熱藥。能緩解頭痛、心煩、厭食、腹痛、腹瀉等症狀。首先要注意的是,中暑後別忙著吃藿香正氣類藥物,因為藿香正氣適合在戶外「熱得中暑」時服用;不太適合因氣候炎熱而吹風納涼,或飲冷無度,中氣內虛造成的中暑。
「桑拿天」,空氣中水汽含量較高,調節體溫的汗液蒸發速度變慢,體內熱量得不到及時散發,積存在體內就可能出現噁心、頭痛、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中暑症狀,而藿香正氣類藥物具有解表化溼、理氣和中的作用,可有效化解體內溼氣,進而緩解不適症狀。
六一散:清暑利溼 適合嘔吐、腹瀉的中暑患者
夏婕妤介紹,六一散的發明本是為夏季外感暑溼所設,因為六一散中的滑石可緩解或消除溼熱所致的身熱體重、口渴心煩、小便不利等症狀。甘草既能清熱和中,又能協同滑石起到「甘寒生津」的作用,防止因利尿而損傷人體津液。兩藥合用,具有「清熱而不留溼,利水而不傷正」的特點。適用於身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洩瀉、舌淡苔黃膩(溼熱舌苔特徵)等症狀。
什麼樣的患者適合用六一散?嘔吐和腹瀉是中暑患者的常見症狀。中醫認為這是因暑溼侵襲人體胃腸的功能異常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所以,六一散常用作防治中暑,尤其是溼熱天氣引發的中暑。具體服用的方法是,每次6~9克,泡水當茶飲。購買時要注意,此藥為粉末狀,不是膠囊。口服六一散大人每次10克,小孩每次5克,3歲以下的小孩每次2~3克,用溫開水衝服即可。
不過需注意,孕婦及小便清長者(無色而量多易排出)、陰虛無溼熱慎用,服藥期間忌食辛辣食物。
仁丹(人丹):仁丹內含硃砂 久服可能致汞中毒
仁丹適合頭昏、頭痛、噁心、胸悶等人群服用。夏婕妤表示,一般建議服用量是成人每次口含10~20粒,即可緩解症狀,但仁丹內含硃砂,久服易致汞中毒,嬰幼兒慎用。老年人肝腎功能差,大劑量服用會加速肝、腎功能衰退。
需要提醒的是,人丹和仁丹都是較好的解暑中成藥,但兩者藥物成分和功效稍有些不同,選購時注意識別。一般來說,人丹含桔梗、樟腦,主治夏季中暑引起的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可口服或含服,每次9~18粒;而仁丹含有藿香、豆蔻、冰片、硃砂等,主要有清暑開竅的功效,主治中暑引起的頭昏、頭痛、噁心、胸悶等,可含服或用溫開水送服,每次10~20粒。
清暑益氣丸:疲倦犯困、咽幹口渴時服用
「清暑益氣丸由黃芪、人參、炒白朮、葛根、蒼朮、升麻、麥冬、醋五味子、澤瀉、黃柏、陳皮、醋青皮、六神曲、當歸、甘草組成,有祛暑利溼,補氣生津的功效,適用於出現『平素氣虛,又受暑溼證。頭暈身熱、四肢倦怠、自汗心煩、咽幹口渴、大便稀溏、小便短赤』症狀的人群,具體用法是薑湯或溫開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夏婕妤介紹,夏天,戶外的炎熱常使人們汗流浹背,若不注意降溫、保持體內水分,很容易使人體耗氣傷津,出現發熱、口渴、自汗、疲乏犯困、不思飲食、胸滿身重、大便溏薄等中暑兼有氣虛的表現。針對這種病症,中藥有個名方——清暑益氣湯。該方由黃芪、麥冬、白朮、葛根、升麻、黃柏等中藥組成,具有益氣生津,清暑祛溼的作用。時下的中成藥「清暑益氣丸」多採用的就是這個方子。
十滴水:能治中暑 不能防中暑
夏婕妤介紹,十滴水由樟腦、乾薑、大黃、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輔以乙醇熬製而成。具有健脾、祛暑功效。用於傷暑引起的頭暈、噁心、腹痛、胃腸不適。十滴水聞起來氣味芳香,其實比較辛辣,服藥後需用溫水漱口,或者口含冰糖。正確的服用方法是每天3次,每次5毫升,小兒減半為兩毫升。過敏體質、孕婦、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慎用。
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會事先喝點十滴水,用於預防中暑,其實這是沒多大作用的。十滴水只適合在出現症狀時服用(陰暑也適合),而且多用於病程僅數十分鐘或數小時的急症,不能當成預防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