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功能不全患者除了降低肌酐,尿蛋白,還有一項更重要的事情

2020-12-15 39健康網

腎功能不全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球嚴重破壞,使身體在排洩代謝廢物和調節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等方面出現紊亂的臨床綜合症候群。臨床上分為急性腎功能不全和慢性腎功能不全。預後嚴重,是威脅生命的主要病症之一。

一期

腎功能儲備代償期。因為腎臟儲備代償能力很大,因此臨床上腎功能雖有所減退,但其排洩代謝產物及調節水、電解質平衡能力仍可滿足正常需要,臨床上並不出現症狀,腎功能化驗也在正常範圍或偶有稍高現象。

二期

腎功能不全期。腎小球已有較多損害,60%-75%,腎臟排洩代謝廢物時已有一定障礙,肌酐尿素氮可偏高或超出正常值。病人可以出現貧血,疲乏無力,體重減輕,精神不易集中等。但常被忽視,若有失水、感染、出血等情形,則很快出現明顯症狀。

三期

腎功能衰竭期。腎臟功能已損害相當嚴重,75%-95%,不能維持身體的內環境穩定,患者易疲勞,乏力,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症狀加劇,貧血明顯,夜尿增多,血肌酐、尿素氮上升明顯,並常有酸中毒。此期又稱氮質血症期。

四期

尿毒症期或腎功能不全終末期。此期腎小球損害已超過95%,有嚴重臨床症狀,如劇烈噁心、嘔吐,尿少,浮腫,惡性高血壓,重度貧血,皮膚瘙癢,口有尿臊味等。

腎臟的生理位置

那麼在咱們檢查出腎功能不全後,很多患者就非常重視肌酐的數值和尿蛋白的數值,是的, 這是非常正確的,肌酐提示我們目前是處在腎功能不全的哪個階段,尿蛋白的漏出程度告知我們目前腎臟是處在腎病的發展期還是穩定期。關注這兩個指標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同時還有更重要的一些指標也是需要我們重視的,那就是血壓的情況。我們都知道腎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腎小球發生了硬化壞死,導致整體腎臟的濾過排毒功能下降,水電解質調節能力下降的。那麼血壓為什麼影響也這麼大呢?

是因為當我們血壓高的時候, 腎小球內的壓力也是增大的,從而會加重腎臟濾過的壓力增大,就像壓力器一樣,這個時候本身腎臟是缺血缺氧的,如果濾過的壓力增大,那麼會使腎小球的缺血缺氧加重,這個時候不僅尿蛋白漏出會增多,主要的是腎小球的硬化壞死程度也會加重。尤其是血壓不穩定的患者,忽高忽低,是加速腎臟損傷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明明肌酐已經下降了, 但是不知道怎麼原因突然就漲起來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是由於血壓沒有控制好。

這就提示我們很多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平時用藥治療的時候,不要單看一些肌酐數值,血壓也穩定了,然後自己調藥或者停藥,結果導致病情出現慢性病急性發展期,導致肌酐迅速上漲。腎病的治療一定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切莫輕視,否則後悔晚矣!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智慧財產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發郵件至tousu@mail.39.net;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並促進解決。】

相關焦點

  • 除了肌酐、尿蛋白,你更需要關心這幾個指標
    尿蛋白肌酐尿素氮還是尿酸???事實上,下面這幾個指標才是你更需要關注的。然而,近半數的患者即使吃了降壓藥,也沒有將血壓控制在目標範圍內。吃藥≠血壓控制好了,飲食中的鹽對血壓的影響非常巨大,想要控制好血壓,必須嚴格控制住鹽的攝入量。另外,日常的血壓監測,對於腎病患者也非常重要。
  • 腎病醫生:這才是10年老患者對尿蛋白、肌酐的正確認識
    但作為10年的「老病號」,早已看清了真相:尿蛋白只不過是過激炎症反應對腎小球上皮細胞造成損傷的產物罷了,而這一切的根源,卻是免疫紊亂導致的大量免疫複合物沉積。   激素雖然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應,卻無法清理免疫複合物。更重要的是,激素不僅不能調節機體免疫,反而會抑制免疫。
  • 多種腎病,降低尿蛋白與降血肌酐可同時進行,但需注意5點!
    周遜 腎內科主任僅有尿蛋白升高,而不伴有血肌酐升高的腎病患者,相對來說,病情較輕。當腎病患者的尿蛋白升高與血肌酐超標同時出現在同一位腎病患者身上時,多提示病情較重或非常嚴重。到了這個時候,腎友不能只盯住尿蛋白或只關注血肌酐,而應該全盤考慮患者的病情。
  • 尿蛋白穩定、肌酐二三百,有希望不透析嗎?還需要重視2點
    最近有一位患者問我:醫生,我發現病情三年了,肌酐現在260多,尿蛋白好轉了、血壓穩定,能不能穩住不發展到尿毒症進行透析?在治療過程,有些腎友其實不願意多談腎衰竭、尿毒症的話題,反而不利於系統掌握病情,進行糾正治療。這是一位50多歲的男性患者,那麼,目前他的病情處於哪個階段?目前單純看血肌酐指標,處於腎功能不全階段。經過藥物幹預後,尿蛋白目前已經降到了0.5g以下,血壓控制在135/80以下。病情相對來說比較穩定。
  • 尿蛋白穩定、肌酐二三百,有希望不透析嗎?早重視2點機會很大
    最近有一位患者問我: 醫生,我發現病情三年了,肌酐現在260多,尿蛋白好轉了、血壓穩定,能不能穩住不發展到尿毒症進行透析? 在治療過程,有些腎友其實不願意多談腎衰竭、尿毒症的話題,反而不利於系統掌握病情,進行糾正治療。
  • 4類腎病需要更重視降肌酐,而非尿蛋白!不少人給搞錯了
    我們都知道,血肌酐一升高就意味著腎功能已經出現損傷了,基本達到腎功能不全的程度甚至腎衰竭。所以基本上慢性腎病早期醫生不會看血肌酐來衡量病情。 相比之下,尿蛋白相關指標是判斷腎病早期情況的「寵兒」,是關注度最高的檢查。
  • 腎病患者出現尿蛋白異常,血肌酐,血尿素氮偏高情況怎麼辦?
    尿蛋白可以通過尿常規檢查或者24小時尿蛋白定量檢查。一般發現尿蛋白後要及時增加飲食蛋白,以蒸雞蛋羹,牛奶為最好,還要控制尿蛋白的排出。西醫以激素為主,中醫以健脾扶正為主來降低尿蛋白。當患者出現腎功能損害時,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都可能出現升高。
  • 尿蛋白 vs 血肌酐:二者是啥關係?誰對腎病最重要?
    尿蛋白和血肌酐,可以說是慢性腎臟病最重要的兩項指標,許多腎友搞不清楚它倆是什麼關係,以及哪個是最重要的重點。1. 尿蛋白升高,會引起肌酐升高尿蛋白高了,說明腎臟有炎症,這種炎症和平時說的感染、發炎不一樣,是自身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出現了免疫炎症。
  • 分享: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是如何保持十數年甚至數十年不「毒」?
    血肌酐一旦超過正常值,表明兩側腎臟的腎小球硬化比例達到75%以上,如果血肌酐達到尿毒症指標,則說明腎功能喪失已達90%以上(此時殘存腎功能不足10%)。所以,及時規範有效治療非常重要。小夥伴們注意到了嗎?剛才提到的幾個數字:數月、數年、十數年或數十年!為什麼慢性腎臟病之腎功能不全進展到尿毒症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 腎病只知道尿蛋白、血肌酐?3個更有用的指標你卻錯過了
    血生化檢查中血肌酐反應腎功能的指標之一,一般肌酐升高表明腎臟的排毒功能出現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受損情況,則還需要檢查腎小球濾過率、內生肌酐清除率等指標。尿蛋白、血肌酐這兩項指標是在腎早不同階段較為重要的兩項指標。
  • 3種護腎藥,降低尿蛋白、保護腎功能,最受腎科醫生歡迎
    大部分慢性腎臟病患者,無論腎臟外部的血壓(系統血壓)高不高,腎臟內部普遍因為血液大量湧入而出現高壓現象(腎小球高壓力、高濾過、高灌注)。 腎臟承受著這樣的高壓,是尿蛋白和血肌酐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 腎友日常監測肌酐,這3個誤區不要有,以免誤傷腎功能
    隨著腎病本身的不斷發展,血肌酐值有時候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腎小球濾過率低於60以後,肌酐開始呈現一個緩慢上升的趨勢。而治療的過程就是將腎功能穩定住,延緩惡化的速度,從而保持血肌酐等重要指標的相對穩定。尤其是處於腎病3期後的患者,更要重視監測血肌酐值的情況,定期複查,同時也是預防尿毒症、提前感知尿毒症的一個重要信號。
  • 了解腎功能,需要定期檢查,盯緊尿蛋白和血肌酐
    了解腎功能,定期做檢查 大家都知道,高血壓和糖尿病,以及高尿酸血症,是常見的慢性疾病,發病率也在逐年增加。這幾種疾病,都會造成腎功能損害。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報導,每3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可能患有腎臟病,而且,多數腎臟病患者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
  • 肌酐正常卻已是腎衰竭?判斷腎功能好壞,3項指標會「說話」
    但腎功能看不見摸不著,如何深入的了解病情?部分腎友往往喜歡用血肌酐值的高低衡量腎功能的好壞,認為肌酐正常腎功能就正常,肌酐升高腎功能就受損了。但其實肌酐並沒有那麼「靈敏」,一般肌酐升高後表明腎功能已經嚴重受損了,所以,有些患者出現不適症狀後去檢查,發現肌酐正常,誤以為自己沒事,就錯過了治療時機。
  • 即使尿蛋白、血肌酐沒事,腎病也可在暗中加重
    尿蛋白和血肌酐,幾乎是慢性腎臟病最重要的兩項指標,二者升高,提示腎臟出現了病變。在很多情況下,這兩個指標越高,代表腎病越嚴重。 糖尿病腎病在早期時,檢查尿蛋白和血肌酐是正常的,但糖尿病腎病治療較為困難、進展很快。 狼瘡性腎病處於非活動期時,尿蛋白很少,肌酐也不高,但進入到活動期時,病理改變加重、腎功能下降,可能在短時間內進展到腎衰竭、尿毒症(多是可逆的)。
  • 尿蛋白正常,肌酐卻持續升高?大多是3個因素在「作怪」
    尿蛋白和血肌酐都是反應腎功能的重要指標。尿蛋白是作為腎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存在,會增加腎衰竭的風險。肌酐升高則反映的是體內毒素水平的高低,告訴我們與尿毒症的距離。針對性降低尿蛋白水平方面,已經有了完整有效的系統性用藥方案。
  • 腎病管控好這3大指標,遠比降肌酐重要!尿毒症風險明顯下降
    腎病發展到早中期,需要注意的控制的主要是原發病、尿蛋白、高血壓、血肌酐等這些方面,及時糾正誘發因素及影響腎功能進展的症狀,基本上可以控制病情的穩定。
  • 尿蛋白降了,但血肌酐還是很高?怎麼辦?
    尿蛋白與血肌酐分別是反應腎病不同階段腎功能情況的兩個重點指標。尿蛋白則更準確的反應出腎臟中早期的情況,且影響著病情的整體預後。血肌酐主要是反應病情中後期的發展變化,隨著腎小球濾過率的變動而變化,受到腎功能的直接影響。
  • 延緩腎功能進展,除了的蛋白尿,這兩項指標也很重要
    尿常規中尿蛋白指標是檢驗是否存在蛋白漏出的定性指標,24h尿蛋白定量是明確蛋白漏出多少的定量性指標,更是反應腎功能的「一面鏡子」,同時對腎病的預後有著重要影響。因此不少腎友非常重視蛋白尿的治療,稍高點就非常擔心,是否會影響腎功能的惡化,會加速腎衰竭發展?那是否尿蛋白或蛋白尿越多意味著腎病越嚴重?
  • 腎功能降低及高尿蛋白或導致四種不良後果
    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刊載的一則研究披露,如果患者的尿蛋白升高加之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其全因死亡、心肌梗塞或進行性腎功能衰竭的風險就會增加。 有多達2600萬美國人患有慢性腎臟疾病(C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