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月薪八千難招物流裝卸工」一點也不奇怪
最高8000元的月薪,仍無人問津。昨日,記者在江城多家招聘會上了解到,物流業即將進入旺季,裝卸搬運工、分揀員等緊缺。(9月14日《楚天都市報》)
如果慮及當下大學生們逼仄的就業環境,「月薪八千難招物流裝卸工」成為新聞,是不足為怪的。從以往的新聞來看,以兩個對比明顯群體作為參照物,呈現出讓人驚詫的工作待遇際遇,也時常成為新聞關注點。兩相比較之下,箇中驚詫顯而易見:勞力者與高工資能否匹配?高學歷者的待遇淪落,是否意味著知識的貶值?
其實,從「月薪八千難招物流裝卸工」這個新聞標題本身來看,是有失客觀的。首先,並非是月薪八千,而是最高可達到八千,這裡的最高,往往意味著常人難以想像的高強度勞作,而在淡季,也不過是從3000起步。其次,在通常時候,兩相比較並非建立在可比對的標準線上,換言之,得出勞力者高工資的結論,大多建立在與剛畢業大學生的比對上,拿資深勞力者與初出茅廬的勞心者相比,這本身就不客觀。
此外,從「高薪難招裝卸工」這一事實來看,也並不奇怪。在勞動力市場資源配置中,供需關係往往成為決定待遇水平線高低的關鍵,一如裝卸工在淡旺季出現明顯的待遇差別一樣,隨著市場的精細分類,再加上勞力者對工作內容的選擇以及個體價值體系的日臻成熟,出現裝卸工供給的減少,正如招聘方所言,裝卸工工資高,但勞動強度大,經常要熬夜上班,年輕人做不習慣,公司現有的員工都在40歲左右,而且不夠穩定。而與之對應的可能是用工相對增加甚至是絕對增加的需求,於此而言,出現高薪難招,又有何奇怪呢?
紓解「高薪難招裝卸工」的尷尬,固然是需要求職者轉變求職觀念,而從另一方面來講,我們同樣也需要改變當下用工市場存在的觀念積弊,能夠在用工觀念上,做到不偏不倚,至少不存在市場歧視,此外,還應該在用工保障體系上下功夫,讓每個勞力者能夠得到更全面的社會保障,消除不必要的後顧之憂,成為有話語權的勞力者。
當然,「高薪難招裝卸工」的事實,也應該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提醒。首先,是在用工價值觀念的轉變上。知識改變命運,依然可以成為被傳誦的生存之道,但是,知識也並不能成為改變命運的唯一法則,只要能通過自己的勤勞努力,勞力者並不是天然的低薪弱勢者,也可以通過在技術上實現勞動價值。據說在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許多藍領的工資也大大高於白領的工資;其次,從屢次被提及的兩個群體的市場待遇差別來看,並非涉嫌市場歧視,而是群體性在現實創富能力差異上的映射。那麼,有必要反思當下大學生的培養質量問題,如何真正實現「知識改變命運」。
原標題: 「月薪八千難招物流裝卸工」一點也不奇怪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