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近發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徵求意見稿。
在目前「幼兒園小學化」被熱炒的時期,一個6歲的孩子,只要求會1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行嗎?為此,記者特採訪了家長、幼兒園、小學等多方面人士,得出了一個初步結論:至少目前這個要求行不通。
《指南》規定
5月23日,教育部在其網站上公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徵求意見稿)。其中,在「數學認知」這一項中,對「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做了如下界定:3~4歲,能手口一致地點數5個以內的物體,並能說出總數,能按數取物;4~5歲,能通過實際操作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如5比4多1;2和3合在一起是5;5~6歲, 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這一「簡單的要求」,馬上就一石激起千層浪。
記者探訪
豈止「加減法」 有的幼兒園還上「小學銜接課」
現行幼兒園教給孩子們的都是什麼?帶著疑問,記者昨日探訪了我市幾所幼兒園。
昨日上午,在一所公辦園的一間教室裡,一位老師先是帶著孩子們跳舞,唱了幾首歌,然後大家一起玩「老鷹抓小雞」遊戲。之後,另外一位老師走進教室,帶著大家一起背誦古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在另外一所號稱是「雙語」的民辦幼兒園裡,一位老師帶著一幫孩子,學寫鉛筆字。記者問老師:「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寫字啊?」這位老師回答說:「上學的孩子連幾個簡單的字都不會寫,家長會有意見的。」
學校的雙語怎麼教?老師說:「就是教孩子們學習英語中的日常用語唄!」
記者了解到,在幼兒園小班和中班階段,孩子們大多還是以玩為主。但是到了大班,很多幼兒園都開始教起「小學銜接課程」,主要內容都是漢語拼音、計算、英語等課程。
幼兒園園長:
「我作為一所幼兒園的管理者,同時也是一位母親,對這個問題感受特別深。」武昌區新橋幼兒園園長秦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個管理者,誰都知道幼兒階段該學習什麼,也都知道教育部的相關政策。但是,家長有需求啊!如果你不教,他們會直接和幼兒園溝通。如溝通沒有反應,有的家長還會將孩子轉走。正是因為這樣,不少幼兒園,尤其是招生困難的民辦園都紛紛按照家長的意思,提前學習文化知識。」
小學校長:
就怕學成「夾生飯」
「幼兒園小學化」,武昌實驗小學校長張基廣一直十分抵制。「首先,孩子們在幼兒園裡學了小學的知識,上小學一年級時還要再學一遍。結果,就造成了好像懂了,又沒有懂的『夾生飯』。」
張基廣說,另外,提前學習了知識的孩子,在小學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有的孩子上小學之前就認識很多漢字,會背很多首唐詩。上了小學,就不願意再學,久而久之對其他知識也會厭煩。」
第三點,由於幼兒園的孩子手骨還沒有發育好,如果過早學習寫字,會影響骨頭的生長發育。
為什麼會造成「幼兒園小學化」,張基廣說,原因很多,首先是家長的「急功近利」導致。家長們為了自己面子,總是喜歡和別的孩子相互比較,過早地讓孩子學算術、背唐詩。為了他們的虛榮心,逼著幼兒園提前教文化知識;其次,現在的教育制度也有責任。「部分優質小學在招生的時候會有考核機制,導致幼兒園之間也有競爭。為了招生,幼兒園會暗中教授小學知識,讓自己園裡的孩子順利上優質小學。」
湖北省教育協會秘書長譚細龍也將原因更多地「歸罪」於家長:「有的家長恨不得自己的孩子2歲就是博士,典型的拔苗助長!」
譚細龍說,孩子對數字認識的最佳時期是在8、9歲,不是3到6歲。幼兒園的孩子,應該是在遊戲中感受世界。
家長:
不「小學化」就去培優
昨日,記者在本地的一個家長群裡,集中採訪了20位家長。其中,只有一位家長覺得:「6歲只會10之內的加減法,可以接受。」其他的家長都表示接受不了。
網友「雲彩紙上」說:「當同齡的孩子都會做算術、畫畫、背詩的時候,你的孩子只會玩,作為家長會怎麼想?再想遠一點,以後孩子上學了,什麼都不會,豈不是永遠落後於同齡人?如果一個6歲的孩子,只會做10之內的加減法,只能說明這孩子傻。」
網友「小紅」說,如果所有的幼兒園都不教小學的知識,所有的孩子都不參與培優,可以接受。但這種假設只是理論化的。
採訪中,幾乎所有的家長都表示,他們都懂得「幼兒園小學化」的弊端,但真的「不小學化了」,他們也會自己把孩子送到培優機構學習。(記者 翁曉波 通訊員 劉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