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長抱怨,孩子已經學前班了,可是學的拼音、加減法今天會了,過了一個晚上就全忘了。不少家長反應這樣的情況,並且表示孩子課上的狀態也不錯,可是到了家中,一做練習就蒙圈,加法看成減法、減法看成加法怎麼說都說不明白。
其實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在學前階段就擁有靈活的思維,就一定要學會觀察孩子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特點。因為孩子的每個年齡階段感知和理解數是有所不同的,聰明的父母就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激發幼兒對科學、數學的探究和興趣
如果不是出於好奇、主動,數學對於孩子來說是枯燥、無趣的,拼音更是如此。作為老師或家長首先要知道灌輸式教學在幼兒園是行不通的,因為孩子們的思維還沒有發展到概念水平的加減。一旦長時間的灌輸或死記硬背會破壞孩子對學習的好奇,只會感覺學習。
幼兒數學要以探究為主,應該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在日常輔導作業時我們總能看到老師或家長氣急敗壞,認為10以內的加減法如此的簡單,孩子怎麼就算不明白呢?
對於孩子來說首先就是興趣,應該最大限度地實現孩子的探究興趣、需求,以及孩子原有水平與家長、老師期望水平要相「結合」。其次就是在孩子探究的過程中不輕易打擾或打斷,尤其是孩子玩益智拼搭或益智遊戲時,對於孩子來說,「玩」是一種探究、一種愛好。
正確認識孩子的思維發展和及學習的特點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數學發展與學習有以下幾大特點:
幼兒數學的學習依賴於動作幼兒的對於數字的認識或知識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動作,就是孩子思維的直觀行動性,眼睛可以看到的、手可以觸摸到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幼兒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需要通過掰手指頭來幫助自己。
幼兒數學的學習需要具體的事物在學習過程中,許多家長認為3+2這樣簡單的一個算式還要通過擺出具體的物品來計算是不是太幼稚了,孩子得多笨啊!但根據科學的和幼兒思維的發展來看,幼兒在數學學習時必須要有具體的實物供她擺弄。
幼兒數學的學習依賴於練習和應用對於幼兒來說,短時記憶居多,如果不經過練習,今天理解了,明天可能就會出現忘記的情況。同樣,學習後應用也是一個檢驗知識和鞏固知識的過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枯燥的數學知識要加以應用。
通過幼兒的思維特點就會理解為什麼有的孩子怎麼教都不會或者今天學了明天就忘了,這是因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思維的發展是不同的。中班的年齡本應該是藉助具體實物的表象進行加減運算的時期,但部分老師或家長強行灌輸,孩子不僅僅不能夠理解數字的含義更是今天學了明天就會忘記。
為孩子積累知識經驗
不僅僅是數學的學習,其他的學科更是如此,依靠死記硬背或記憶是不能夠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對數學知識以及各知識關係的理解。就像語文中的作文一樣,如果沒有經歷過或沒有見過、沒有經驗積累,全靠編湊是寫不出好作文的。
數學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幼兒擺弄物體進行數學學習的機會越多,對數概念的理解也就也豐富,例如在學習5的分解時,擺弄5個小球,發現4個小球和一個小球樂意組成5個小球,2個和3個也可以組成5個小球,那麼在學習5的分合時,隨著他對數字抽象的理解,對5的概念就會豐富很多。相反,如果缺少相關的經驗,就會一臉迷茫。
對於學前階段的孩子來說,正是依靠動作水平和表象水平加減向抽象概念加減過渡的時期,灌輸式和死記硬背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學會面前的這道計算題,但理解不了數的含義。
所以個別媽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甚至想孩子在中班的年就對100以內的加減法脫口而出,那就需要家長用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做好這三件事情:激發孩子對於數學的興趣和探究,不要在孩子遊戲過程中盲目打擾或打斷、正確認識孩子的思維特點,不拔高也不降低、為孩子的學習積累經驗,需要多看、多玩、多參與。
同時家長輔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才是小學學習甚至終身學習的前提。關於如何在幼兒園就能把數學學好,都有哪些正確的方法呢?歡迎留言評論~我會作為後續選題,創作出更多大家喜歡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