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趙雨欣 應鑫
日前,教育部要求,從2019年秋季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需要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近日,我們就家長們最關心的語文教材問題,專訪了成都知名的小學語文老師,從教材變化談到應對措施,以及語文學習的核心方法和未來考察趨勢等焦點問題。
對此,家長們的疑問依然不少:語文教材變革了,我們幼小銜接該如何準備?
在和家長們溝通過程中,團長還發現,家長們對於幼小銜接的困惑還不止於語文一科。比如:拼音學不學?識字量該達到多少?需要提前學習硬筆書法嗎?英語零基礎能聽懂一年級的英語課嗎?「加減法要求學到什麼程度?
為此,團長專訪了成都市龍成小學和四川師範大學附屬上東小學資深老師,針對家長們的疑問作了詳細解答。團長特別注意到,雖然每個科目的應對方式不一樣,但是老師們都特別提到:沒有必要上培訓班!
那不上培訓班,家長該如何做呢?看看老師們分享的乾貨。
語文的幼小銜接,首先拼音要學會認讀。四川師範大學附屬上東小學具有20年教齡的語文教研組組長楊豔老師表示,「雖然現在幼小銜接明確要求不能提前教學,但是就小學語文的拼音而言,孩子還是要學一些基礎,不然孩子到了一年級就會學得比較急迫,需要有一些簡單的聲母和韻母的認讀,但不要求孩子會音節拼讀。」
在識字方面,有識字儲備會幫助孩子閱讀,楊豔老師建議:孩子對生活中的常見字和高頻字要有一定的儲備,進入一年級之前應有150至200個字的識字量。
而在寫字方面,楊豔老師並不建議家長在幼小銜接階段為了入學給孩子報書法班,「因為小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發育還沒有健全,所以這個階段我們對孩子的書寫要求不多,會寫父母和自己的名字,以及一些簡單大、小、多、少、王、口等獨體字就可以。」
並且,楊豔老師專門提到,在小學入學以後,老師會專門規範孩子的書寫。「並且帶著這種(練習書法的)目的進培訓班,很可能會抹殺孩子對進入小學學習的渴望和興趣。」進入小學之後,隨著孩子對漢字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師激發了他的興趣之後,孩子再去書寫,就會培養起孩子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此外,不少家長對幼小階段該讀什麼書目也是疑問不少,楊豔老師專門給大家推薦了《艾米莉上學記》,「這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錄了小主人公100天上學的快樂生活,可以讓孩子提前了解上學的生活,培養孩子對小學生活的興趣。」楊豔老師尤其提到,不能將書扔給孩子自己讀,而建議父母一起親子閱讀,給孩子多一些高質量的陪伴。「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每天保持四五十分鐘的陪伴,會直接影響到孩子進入小學後的思維品質,以及孩子的傾聽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現在的統編教材大量加入了古詩詞和國學的東西,所以在幼小銜接階段對孩子興趣培養的必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同樣也作為一名媽媽的楊豔老師,和團長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驗。「我給自己孩子看的是叫做《讓孩子著迷的古詩遊戲書》的繪本,這本書裡面不有飛花令,還有給古詩找配圖,以及用小卡片拼古詩情景等遊戲,這樣能夠發揮出孩子的多元智能:既動手去畫,又觀察了圖的不同,還積累了古詩,並且和父母也有了互動。」
但楊豔老師強調,古詩詞的技能不要求孩子去死記硬背,要最大限度去保留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比如讓孩子看到具體事物再去聯想記憶等等。千萬不能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就用機械的形式把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給抹殺了。
就語文方面的幼小銜接而言,楊豔老師也不建議家長給孩子報幼小銜接培訓班,她表示,如果家長能給孩子高質量陪伴的話,也能教會孩子很多。比如走進超市,可以教孩子認水果;走進地鐵,可以教孩子認地名;走進動物園,可以教孩子認識各種動物……
「幼小銜接主要是習慣的培養,而數學就是思維習慣的培養。」四川師範大學附屬上東小學數學教研組組長田亞君老師表示,數學幼小銜接的習慣培養家長在生活中就能完成,比如:學會整理自己房間,懂得把自己的東西分類,擺放有序,這就是數學的分類思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家務時,要懂得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有條理地做事,這就是體現數學的有序思想……
很多家長疑問:是不是進入小學一年級之前,孩子就要學會20以內的加減法?其實並不是,田亞君老師表示,「一年級數學在計算方面的教學重點就是20以內的加減法,老師會科學地教會孩子算理、算法,而不是死記硬背。入學前,只需要熟算5以內的加減法就可以,當然數學好的孩子可以達到10以內會算,但不要求每個孩子都會。」
田亞君表示,其實家長平時有意識從這些方面去引導培養,比去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有意義。
那在教孩子數數方面,有沒有技巧可循呢?田亞君老師表示,「20以內的數數,除了教會孩子順數之外,還要教會孩子倒數;而100以內的數數,要儘量讓孩子數實物,這樣才能體會數量的多少。」
此外,入學前,還應該教會孩子認人民幣的面值。田亞君老師建議:平時應該給孩子自己用現金去購買一些生活用品的機會,讓孩子從中體會整個交易過程,也建立對「找零」「還剩下」「剩餘」等數學語言的認知,這將有利於孩子後續的數學學習。
就數學方面幼小銜接而言,田亞君老師認為沒有必要上培訓機構,「孩子的數學思維不是通過幾次集訓就能訓練出來,而是個長期的思維訓練過程。幼小銜接階段,家長要有意識去引導孩子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比如看到3隻小鳥飛過,孩子能看到的不僅僅是小鳥飛過,還要有數量3;看一幅漂亮的畫,孩子會從上往下,從左往右的順序觀察,還能看到畫裡隱藏的數……
「作為幼小銜接的家長,對孩子英語學習方面感到困惑是正常的。但家長要調整心態,不能過於焦慮。也沒有必要刻意送孩子去英語培訓機構強化學習。」成都市龍成小學英語教研組長、學科研學共同體領銜人黃雪梅認為,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剛升入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培養英語學習興趣是核心。
同時,語言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也應當放在首要位置。在黃雪梅老師多年的教學經歷裡,眾多教學案例表明,有英語基礎的孩子,雖然能提升孩子英語學習的自信。但如果孩子學習態度不端正,會比零英語學習基礎的孩子學得慢。
因為部分學過英語的孩子上課時覺得老師教的自己都會,就很容易不聽講而忽略一些核心信息,被零英語基礎的孩子反超。
英語零基礎,會不會聽不懂一年級的英語課?「當然不會。」黃雪梅老師表示,以龍成小學為例,一年級是全英文教學,學校使用的是國家指定教材,教材內容多以聽、讀為主。雖然是全英文教學,但上課形式多以遊戲化和肢體語言指令化表達為重。因此,肢體語言配合重複的指令,以及有教學目的項目式遊戲教學,孩子學懂英語課沒有任何問題。
說得直白一些,幼小銜接時,孩子會不會英語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進入小學後,培養孩子對英語的學習興趣,端正其學習態度。當然,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語言學習環境助力孩子成長的途徑之一。因此黃雪梅老師建議,對幼小銜接的孩子,每天通過繪本、視頻、音頻等多渠道學習10—15分鐘的英語,有助營造英語語言學習環境,幫助孩子開闊視野、豐富看待事物的觀點,構建清晰邏輯思維。
在幼小銜接中孩子需要具備哪些行為素養?成都市龍成小學德育副校長吳淑玲認為,首先是規則意識的培養。
比如禮貌打招呼、舉手發言、學會傾聽、輕聲慢步等。其次是自理能力的培養。光說繫鞋帶這件小事,不僅關乎安全問題,還關乎「面子」問題。如果小朋友因為不會繫鞋帶而被周圍同學嘲笑,那將影響孩子的自信心。「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在某種程度上極可能會影響孩子自信成長。」
同時,有專注的注意力也是很重要的。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專注力在15—20分鐘,而小學一堂課的時間是35或40分鐘。為讓孩子能提早適應,父母可通過親子遊戲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比如串珠子遊戲,畫沙畫等。同時,為讓孩子有好的閱讀環境和習慣,父母應有意識帶領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每天閱讀時間建議在15分鐘左右。
幼小銜接過程中,孩子要學會時間管理能力。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用沙漏引導孩子有時間概念,在沙漏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指令。再以激勵的形式讓孩子產生興趣,吳淑玲說:「這種激勵方式最好是精神激勵」。比如及時表揚,或告訴孩子完成這項指令後,將有半小時自由支配時間。要提醒家長注意,這期間承諾孩子做的每一件事以及獎勵,一定要做到,不能欺騙孩子。
至於如何應對挫折問題。吳淑玲表示,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最應該學習應對挫折能力的是家長。在遇到問題時,家長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態度,孩子們都看在眼裡。」因此,遇到挫折時,應該分析問題再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推責。
最後是作息時間調整問題。吳淑玲建議,家長在家有意識的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比如起床,有些孩子不願意起床,父母就很焦躁,叫孩子的聲音很大,態度很兇,從而讓孩子產生恐懼感和牴觸。建議父母緩解情緒,戒驕戒躁,聲音溫柔一些,若使用鬧鐘,則可將聲音調整為由小到大,或使用好聽的輕音樂,讓孩子開啟美好的一天。
排版丨Jiay
圖片來源於東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