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以來,中歐班列運輸量大漲,但是其存在的瓶頸也顯現出來。
《人民日報》12月14日報導,從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獲悉——11月,中歐班列穩定暢通,繼續保持高位運行,開行1,238列、運送11.5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64%、73%,綜合重箱率達98.8%。
中國國鐵集團貨運部負責人介紹,當前中歐班列運輸需求持續旺盛,但受口岸站疫情防控措施和境外惡劣天氣等影響,部分通道發生班列途中移動緩慢的情況。為此,鐵路部門積極採取加強源頭調控疏解、加快口岸擴能改造、加強國際協調合作等措施,科學調配口岸能力和運輸需求,不停運、不限裝,確保了中歐班列的穩定運行、安全暢通。鐵路部門將密切關注中歐班列運輸動態,及時調整運輸組織措施,確保中歐班列穩定開行。
據中國《證券時報》報導,自2011年開行以來,中歐班列中國境內開行城市已超過50個,快速成長為連接亞洲與歐洲的貨運大通道。過去,中西部地區商品通過海運進入歐洲市場需要40天以上,現在通過中歐班列只需要10天左右。不過,高光數據背後的運力問題也逐漸暴露。近期一份中國鐵路部門的調度命令顯示:因口岸嚴重積壓,自12月8日18時至12月13日18時,各站裝到二連浩特(境)、阿拉山口(境)出口的各類貨物,一律停裝。重點物資運輸需另行向國鐵集團提報。
實際上,上述貨物停裝的現象並非首次。據了解,自3月中下旬開始,中歐班列出入境口岸尤其是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就已經接近滿負荷運行。而自6月下旬起,上述口岸出現嚴重的擁堵情況,在國鐵集團要求下,多個中歐班列公司削減了6月至7月的部分運力,確保口岸暢通。
快遞物流專家表示,「中歐班列從量上來講達到了一個歷史的高點,但是從區域不平衡上來看,波動還是比較大,一個是因為業務量瞬間加大,另外也是受疫情的影響,造成有些物資運輸速度跟不上的尷尬局面。近期歐洲疫情加劇,預計擁堵的問題還是要維持一段時間,口岸過境時間可能還會進一步加長。」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表示,2020年以來中歐班列再創歷史新高,但班列涉及的境外鐵路通道運輸能力明顯不足的問題突出,運輸通道出現擁堵,給口岸順暢辦理帶來很大壓力,造成貨物積壓。隨著主要口岸站場擴容改造,下一步國際聯運新通道試運,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從長期看,中歐班列沿線國家需要進行鐵路改擴建設,增加與中方合作,不斷提高運輸效率,才能更多享受中歐班列開行所帶來的紅利,實現互利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