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現代人是活在壓力之中的,一日三餐、上班下班,快馬加鞭都嫌時間不夠用。
那我們的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一日三餐,上學放學,課後輔導班,行程安排的滿滿當當,壓力程度絲毫不亞於成年人。於是乎,相當一部分的青少年被焦慮和壓力裹挾著向前,還沒活明白就已經成年了。
今天我們好好地聊聊青春期的焦慮和壓力。
焦慮已經成為現在青少年的一種流行疾病,你可以到學校隨機問問,估計十個裡面,六個說自己很焦慮。
那他們在焦慮什麼呢?是成績,更直接一點:是功利化的教育目標。這是青少年焦慮的最根本原因。
我曾做過一個調查,問他們,你們認為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全場200多名孩子,超過180人認為學習的意義在於,以後能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有份好收入。也就是說,在他們的潛意識裡當下的學習成績和未來的物質收入有等比例的關係,他們學習的動力是由利益驅動,這樣最大的弊端在於,學習成績控制了他們的喜怒哀樂,很難享受快樂的青春期。所以,被學習成績支配的恐懼是他們產生壓力的第一大原因。
第二個原因我歸納為:家長認為好成績等於好品格。在這裡面有一個孩子我印象特別深刻,有一天晚上我查房,發現這個孩子在酒店裡開著檯燈一直在寫字,就是那份學習意義的調查,我一看,他寫了滿滿兩頁紙。我就和這個孩子聊,他今年剛上高中,中考是區裡前五十名,因此上了省裡相當知名的一所高中,裡面高手如雲。他在這場直接競爭中落敗了,四次考試全部都是班級中下遊。他對我說,他為了追上曾經的自己,在宿舍熄燈後打手電學習,卻被宿管抓了個正著。班主任在處理這件事時,對他說了一句話,就這句話深深刺痛了這個孩子幼小的心。他說:你成績這麼差,肯定是晚上在宿舍看小說,你今天不把小說交出來,你就別再想回教室上課!這是多麼傷人的一句話呀,一個一米八的男孩就這樣在我面前哭著講述他的故事。目前,很多家長形成了一種「學習好,一切都好」的普遍認識。好成績就等於好人格、好修養、好品質。差生就一定會調皮搗蛋、品格惡劣。屏幕前的你是否有這種想法呢?我們一直說青少年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永遠在第一位。而「智」的搶位對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歧視,這種歧視會帶給青少年更嚴重的焦慮。這是第二大原因。
第三大焦慮原因源自於手機網絡
我發現,無數青少年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吃飯、不是寫作業,而是直接衝向手機,刷朋友圈、打遊戲,往往玩過半個小時以後才開始慢慢悠悠地做起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即便是開始寫作業,也要隔段時間瞅手機一眼。到了假期更是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撒歡,拉都拉不住。
青少年和手機的過度連結是造就焦慮的第三大原因一。他們會不停地想「有沒有人給我發微信呢?」「我發的說說誰給我點讚了?」「我下一局遊戲選什麼角色好呢?」當青少年拿起手機,他們極易產生嫉妒、攀比這些消極情緒,比如:好兄弟充錢了,我在遊戲贏不了他,這可真煩。可一旦沒有了手機,「無機恐慌症」就會困擾著他們,渾身不自在。所以我經常戲稱:機一離手,渾身顫抖。
因此,我建議各位家長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陪孩子一起脫離手機,還要和孩子一起度過沒有手機的美好時光。
比如,一起做飯,在某個節假日和孩子一起出去旅行、一起進行藝術創作,一起出去騎自行車等等。這段時間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只有你們一家人。這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離開屏幕的世界是如此美好,離開屏幕後你會看的更多,也會看的更遠,而且這本身就是緩解壓力的辦法。我認識一位父親,他每個周天早晨都和兒子一起騎車,沿著海岸線騎。他表示,這既是給兒子放鬆的機會,也是我和他聊天的機會。他可以講講學校的事,我可以聊聊工作的事,整個過程非常輕鬆,這段經歷實在是太棒了!
其次,停止你的過分關注。
可以說,孩子80%的問題都是由父母製造的。你越是關注什麼,孩子就越容易在這方面出現壓力。吳老師建議你反省一下自己,尋找自己平時對孩子的關注點,它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是手機問題、吃飯問題還是孩子的性格問題?你要有針對性地減少關注。因為過度關注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而這些關注點是解決焦慮的最好切口。
比如,如果你對孩子的成績要求很高,這次期末考試一定要考到班級前三名,他在考試前壓力大不大呢?相反,如果你日常生活中表現得不過分關注學習成績,哪怕他發揮失常,你也不生氣不吼叫,反而安慰他這沒關係,繼續努力就好,他的壓力會不會小很多呢?
但一定要注意,我說的是日常生活中表現得不過分關注學習成績,不是考前才和孩子說,我不關注你的學習成績,你平時的行為已經暴露出你在說謊。在生理上,人腦會自動判斷事情的重要程度和後果,如果這件事情會對我造成威脅,那麼壓力就會產生。而且威脅越大,壓力就越大。如果孩子意識到我考不好的話,身邊所有人都會瞧不起我,爸爸媽媽也會批評我,那麼他就會長期生活在這種慢性壓力下,減輕焦慮和壓力就會成為空談。
再多的焦慮也改變不了未來,再多的後悔也改變不了過去,你要做的就是把握當下以及把握未來。
關注我,為你分享家庭教育智慧,讓孩子贏在家庭教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