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Methods:原位TEM動態觀測黑磷烯界面鈉離子傳輸及電化學反應

2020-12-19 騰訊網

共同第一作者:朱重陽,邵瑞文;通訊作者:孫立濤,高鵬,徐峰;

通訊單位:東南大學,北京大學

論文DOI:10.1002/smtd.201900061

全文速覽

納米材料的表面和界面化學行為是其廣泛應用於催化、能源存儲和轉換、傳感等領域的基礎,但精確地獲得納米材料表/界面處的結構、動力學以及相互作用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巨大挑戰。本文通過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納米尺度下首次觀測了黑磷烯電極接觸界面可逆的鈉離子傳輸行為並深入分析黑磷烯與鈉離子作用機制。

背景介紹

電池充放電時,電子遷移和離子擴散不可避免地發生在電極、電解液以及隔膜之間的各種界面上,進而引起電極材料的離子嵌脫和各種電化學反應。界面離子傳輸動力學行為因此被認為對電池的綜合性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此前的工作中,研究人員充分研究了電極和電解液的固-液界面離子傳輸行為及固態電解質膜的形成和對電池性能的影響,同時也調查了電極和固態電解質之間的固-固界面離子傳輸特性,如固態電解質中的晶格失配,異質結面上的「空間電荷區域」,以及電極和電解質之間的不兼容性等會對界面離子傳輸帶來較大的擴散阻抗,影響離子傳輸路徑及傳輸動力學。但迄今為止很少有人研究電極材料內部的固-固界面行為。

眾所周知,由於電極材料之間的緊密接觸,這些接觸界面也為離子傳輸提供了重要的擴散通道。當電池工作時,這些無處不在的固-固界面上也將發生著物質交換和電化學反應,進而影響電池的綜合性能。有效的觀察和研究這種潛在的界面反應過程將會給電池中複雜的電化學反應行為帶來新的機理性認識。為此,在原子尺度下實時動態地追蹤電極材料間的界面離子傳輸是十分必要的,但卻非常具有挑戰性。

研究出發點

隨著原位透射電子顯微學的發展,球差校正透射電子顯微鏡(TEM)以其高時間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在科學研究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黃建宇等人最早利用原位 TEM 技術來研究電池系統中的納米級電化學反應,實時捕捉了納米尺度下相的成核和相界面的遷移,並實時了局域相或中間相結構的動態追蹤。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大部分針對電極電化學行為的原位 TEM 研究都只集中在單個活性電極材料本身的相結構演變上,而電極材料間的界面離子傳輸及電化學反應則尚未被報導。基於此,在此工作中,我們提出了全新的研究思路,通過在 TEM 中構建高容量電極材料黑磷烯的接觸界面,來實現電極接觸界面的離子傳輸和電化學反應的實時觀察與動態表徵。

圖文解析

為了研究電池充放電時,黑磷烯電極之間的界面離子傳輸,我們巧妙地在 TEM 中構建了黑磷烯接觸界面。如圖1a 所示,首先將黑磷烯納米片進行原位鈉化,然後使用鎢針尖轉移完全鈉化的黑磷烯。由於鈉化後的黑磷烯表現出較差的機械性能,因此,很容易被轉移到鎢針尖上。將鈉化的黑磷烯重新接觸新的黑磷烯納米片,並施加一定的電壓,即可觀察鈉離子在相鄰納米片之間的傳輸和電化學反應,如圖1b 所示。圖1c 給出了所構建的黑磷烯接觸界面的 TEM 圖像。(說明:SP 代表鈉化黑磷烯,PP 代表初始黑磷烯)。

Figure 1. Construction of the modified in situ TEM setup. Conventional (a) and improved (b) in situ TEM modeling. Typical TEM image of the as-established in situ contact interface between the SP and the PP nanosheets.

進一步通過原位操縱將黑磷烯電極接觸並施加一定電壓以驅動鈉離子的傳輸,作者成功觀察到鈉離子在相鄰黑磷烯納米片之間的多次來回穿梭以及交替的黑磷烯納米片體積膨脹與收縮現象,如圖2 所示。這種可逆的離子穿梭如同將沙漏來回顛倒一般,直接揭示了電池充放電時黑磷烯電極的固-固界面鈉離子輸運和物質交換,表明電池工作時鈉離子能夠以固-液和固-固這兩種界面傳輸形式對電極材料進行電化學嵌脫。這為理解電池的微觀工作機制提供了新的認識。

Figure 2. Reversible sodium transport between few-layer phosphorene nanosheets. d–f) Applying a bias drove the sodium ion diffusion from the SP to the PP. The former gradually shrank in volume, and the latter began to expand, like a balloon that air was being pumped into. g–i) After applying a reverse bias, the back-flow of sodium ion from the PP to the SP occurred. The former began to expand, and the latter gradually shrank in volume. j–m), Additional two cycles of sodium ionic transport through the contact interface, showing the reciprocating motion of sodium 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Scale bar, c–m): 200 nm

不僅如此,作者還發現接觸界面的取向對界面離子傳輸動力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如圖3 所示,接觸界面垂直於黑磷烯的鋸齒形方向,鈉離子容易通過接觸界面嵌入到黑磷烯中,並在 8s 內導致黑磷烯的(002)晶面消失、迅速非晶化,同時伴隨著較大的體積膨脹。然而,當接觸界面平行於黑磷烯的鋸齒形方向時,在初始的 50 秒內沒有觀察到明顯的鈉化現象。隨後,平行於鋸齒形方向的鈉化條紋出現,且納米片發生了明顯的側向膨脹,從 122 nm 變至 153 nm。

一般而言,鈉化條紋是由於鈉離子的嵌入所引起的,這表明著界面鈉離子首先擴散到了鋸齒形方向的擴散通道內,然後從該通道內嵌入到黑磷烯結構中。毫無疑問,這將大大降低界面鈉離子的擴散效率和速度。

Figure 3. TEM image series of interfacial sodium transport with different contact orientations between the SP and the PP nanosheets. a,b) Contact interface normal to the zigzag direction. Fast sodium ionic transport is favored upon contact, leading to the crystal-to-amorph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P nanosheet within 8 s. c‒e) Contact interface parallel to the zigzag direction. Sodium ions first migrate into diffusion channels along the zigzag direction, as indicated by the yellow arrows, and then embed into the PP structure, causing the sodiation stripes along the zigzag direction (marked by red arrows). f)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nterfacial sodium transport with different contact geometries between the SP and the PP nanosheets. Scale bar, a,b): 10 nm. c‒e): 50 nm.

在圖4 中,我們進一步利用高分辨動態成像觀察了黑磷烯接觸界面的原子結構,以使界面鈉離子傳輸可視化。得益於所用超快相機的毫秒級成像,我們成功捕捉了界面鈉傳輸過程中黑磷烯樣品的高分辨條紋,發現鈉離子的嵌入引起了黑磷烯界面結構發生多重合金化相變,從初始的 P 逐漸變成 NaP5和 Na3P11,再到 NaP,最終演變成無定型的 Na3P。雖然黑磷烯與鈉的合金化過程被理論計算所廣泛研究,但一直缺乏實驗上的直接證據。我們的工作不僅從納米尺度揭示了固-固電極界面電化學行為和作用機制,同時也闡明了黑磷烯在鈉離子電池中的完整存儲機制。

Figure 4. Atomically probing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few-layer phosphorene during interfacial sodium transport. a‒d), Time-sequenced HRTEM images of the PP domain upon sodium insertion. The white dashed lines clearly denote the boundary of the domain of sodium insertion. e‒i), Enlarged HRTEM images and the FFT patterns below corresponding to the squares in a‒d), demonstrating the formation of NaP5, Na3P11, NaP, and Na3P intermediate phases respectively. Scale bar, a−d): 10 nm; e−i): 2 nm.

特別地,在界面鈉傳輸過程中,我們還發現黑磷烯中特殊的條紋狀鈉離子傳輸路徑,如圖5 所示。這些條紋區域被充分鈉化形成非晶區,並不斷增多和擴大,最終使得黑磷烯結構被完全鈉化。這種特殊的結構變遷現象表明了鈉離子在 NaP5相中選擇性的沿著 [101] 方向遷移,這可能是由於緩慢的界面鈉離子傳輸動力學以及所形成的 NaP5相中存在大量的結構缺陷所導致的,因為缺陷位點也能夠促進鈉離子的遷移。

Figure 5. Tracking the stripe-like sodium transport pathway in few-layer phosphorene domain. a) HRTEM image of the phosphorene domain after sodium inser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FFT pattern below, suggesting the formation of NaP5. b−f)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FFT patterns during further sodium insertion, exhibiting a unique stripe-like sodium transport pattern, as indicated by the yellow dashed lines. g) The split process of the diffraction spot (102) of NaP5, suggesting the lattice expansion induced by the sodium insertion. h) The total striped domain area is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time from the selected region. Scale bar, a−e): 5 nm.

總結與展望

在此工作中,作者首次動態觀察到相鄰黑磷烯納米片間的可逆鈉離子穿梭行為,以及鈉離子嵌入和脫出所引發的體積膨脹和收縮,直接證實了電極材料間的固-固界面離子傳輸。作者還發現接觸界面處的鈉離子擴散動力學和接觸界面的取向密切相關,同時揭示固態電極間的緊密接觸對抑制枝晶生長具有重要作用。進一步通過原位動態高分辨 TEM(HRTEM)成像,作者成功追蹤了鈉離子在黑磷烯中的多步傳輸路徑,從而在實驗上論證了黑磷烯鈉化過程中的多重相變機制。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將加深對電池內部固–固界面離子傳輸行為和電化學機制的認識,同時為黑磷烯鈉離子電池的基礎研究和工業化生產提供了實驗參考。

課題組介紹

孫立濤: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院長,博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青、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東南大學-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先進碳材料應用聯合研發中心主任,東南大學-FEI 納皮米中心主任,MEMS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5 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5 至 2008 年於德國美茵茲大學(University of Mainz)做 Research fellow。2009至 2010 年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做訪問教授。2008 年 3 月加入東南大學 MEMS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被聘為東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石墨烯等新型納米材料的基礎前沿與相關應用研究。通過在透射電鏡裡原位搭建納米實驗室的構想,發展了多種基於原位電子顯微學的創新性新技術和新方法。申請專利 80 餘項,做國際會議邀請報告 70 餘次,培養創業人才多名,實現了石墨烯在環保領域應用的產業化。

徐峰: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2009 年獲得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同年在東南大學開始博士後工作,導師為孫立濤教授;2012 年和 2017 年分別晉升為副教授、教授,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2014.4-2015.4 在美國 Brookhaven 國家實驗室公派訪問學者,合作導師 Yimei Zhu 教授。主要從事基於原位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納米加工與原位性能表徵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在 Nature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Nano Lett.,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Nano Energy, Small, Small Methods 等國際期刊上,他引 2600 餘次。

課題組主頁:

http://www.seu-npc.com/npc.htm

文章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smtd.201900061

相關焦點

  • 磷酸釩鈉、二維金屬-有機聚合物、超快剝離黑磷、納米ZnCo2O4/多孔...
    要開發真正可用的聚陰離子-型磷酸釩鹽,必須更好地了解其晶體結構、鈉離子傳輸和電子結構。因此,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吳田課題組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呂力(Li Lu)課題組合作,在本篇綜述中重點討論了聚陰離子-型磷酸釩鹽Na3V2(PO4)3的晶體結構和電子結構內部,從而為實現高效電化學存儲提供有關見解。最後,作者對這一研究領域進行了展望。
  • 學術前沿|全固態電池、鋰硫電池、電解液、電極界面頂刊文獻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界面】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原位Li3P層助力聚合物電解質/金屬鋰界面快離子傳輸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具有更好的柔性和電極接觸性,是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具有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
  • 高比能、長壽命的柔性固態鈉離子電池問世
    日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二維材料與能源器件研究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構築了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和正極材料的一體化集成系統,有效地降低了固固界面阻抗,顯著提高了電子、離子和電荷的傳輸效率,研製出了高比能、柔性的全固態鈉離子電池。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 全固態柔性鋁空氣電池的磷摻雜碳點/石墨烯氣凝膠上的氧還原反應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種生物質衍生方法可實現碳點的原位磷摻雜(P摻雜)並同時裝飾在石墨烯基體上。獲得P摻雜碳點/石墨烯(P-CD / G)納米複合材料,可以達到碳納米材料的超高P摻雜水平。發現P-CD / G納米複合材料表現出優異的ORR活性,可與市售Pt / C催化劑高度媲美。
  • 華南理工《Angew》納米結構工程+原位TEM,助力電極材料設計
    導讀:本文通過原位TEM充分揭示了納米結構的結構優勢,優化了結構設計,同時證明了一種納米結構工程策略有助於鉀離子電池的合金型電極材料合理設計。更加重要的是,通過原位TEM觀察到核殼結構能夠有效緩解合金化過程中的體積膨脹。本工作將結構設計和原位技術相結合,為應用先進的表徵技術指導電極材料設計優化提供重要參考。納米結構工程被廣泛認為是提高材料電化學性能的有效途徑,同時在原位表徵技術的幫助下,可以確定更合理的納米結構材料設計。
  • 【期刊】2018-2019發表的鈉離子電池文章 | 物理化學學報
    結果表明:Al2O3包覆層有效地隔離了Na0.44MnO2與電解液的直接接觸,緩解了高溫下錳的溶解,從而維持了穩定的電極/溶液界面結構。本工作結合電化學,形貌分析,化學成分表徵,原位結構分析等方法研究了FEC添加劑在鈉離子電池中的作用。我們發現適量的FEC添加劑不僅可以顯著抑制電解液溶劑碳酸丙烯酯(PC)的分解,而且會在正極上形成一層富NaF的保護層,提高循環過程中正極晶格結構穩定性,從而提高電池的循環穩定性。
  • 鈉離子電池工作原理
    鈉離子電池概述   鈉離子電池的概念起步於上個世紀80年代與鋰離子電池幾乎同時起步。鈉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與鋰離子相似,充電時,Na+從正極材料中脫出,經過電解液嵌入負極材料,同時電子通過外電路轉移到負極,保持電荷平衡;放電時則相反。   原理上,鈉離子電池的充電時間可以縮短到鋰離子電池的1/5。鈉離子電池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利用Na+代替了價格昂貴的Li+,為了適應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和電解液等都要做相應的改變。
  • 在50年後 鋰離子電池的難兄難弟鈉離子電池終於實現量產!
    而當放電時,負極固相材料中會發生電化學反應,釋放出鋰離子和電子,鋰離子會進入電解質,穿過隔膜到達正極,電子則通過外部電路到達正極;而在充電時,鋰離子從正極脫嵌,經過電解質穿過隔膜,嵌入負極,負極處於富鋰狀態。
  • 科學家在室溫條件下一步合成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新聞—科學網
    通過該方法製備的氟磷酸釩鈉   中科院過程工程所供圖   本報訊 (記者甘曉)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綠色化工研究部副研究員趙君梅團隊研發了一種聚陰離子化合物低成本便利的室溫可控技術,並首次合成了鈉離子電池高電壓正極材料氟磷酸釩鈉
  • 鈉離子電池助力電網儲能、硫硒化鉬雜化負極、陽離子COF、硝酸鋰...
    01 鈉離子電池為電網儲能鋪平道路 最近,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激增為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希望。鈉離子電池(NIBs)因鈉元素豐富,具有潛在的電化學性能和對環境有益的性質,因此被視為一種極具吸引力的存儲技術。此外,鈉電池材料的新進展使得能夠採用一些不含稀有元素(如Li、Co、Ni)的高電壓和高容量正極,從而為低成本的NIBs提供了有效途徑,使得其在能量密度上可與鋰電池相媲美,而又能夠同時服務於大規模電網儲能的需求。
  • 出現藍藻是補磷還是控磷 你做對了嗎
    那麼出現藍藻是補磷還是控磷,磷汙染也是水體汙染原因之一哦,所以控磷是毋庸置疑的。下面一起來看看林澤聖泰對此的相關介紹吧。有機磷,磷是藍藻生長的必須因素,治理藍藻直接根本的辦法就是除去有機磷。由此可知出現藍藻一定要控磷,並治理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除磷控藻不僅要治理水體,也需要控制源頭,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化肥流失、生活汙水、畜禽養殖、工業汙染等等都會導致水體中的磷含量超標,所以這些也做好外源控制,避免汙染的擴大化。
  • 燕大:先進的原位透射電鏡技術,揭示鈉空氣電池機理
    導讀:本文利用先進像差校正的環境透射電子顯微技術對Na-O2/CO2電池與Na-O2電池進行了原位研究,空氣正極為碳納米管(CNTs)或Ag納米線,揭示了電化學反應過程機理,表明C和CO2的存在顯著提高Na-O2電池的性能。
  • 王春生:P2型層狀鈉離子氧化物中陽離子、陰離子氧化還原反應研究
    對高能鈉離子電池的實際需求,促進了對層狀過渡金屬氧化物正極中高能氧化還原化學反應過程的深入研究。但是,大多數帶有氧還原反應的層狀正極可能會產生不可逆的電化學反應,導致容量的快速衰減和潛在的O2釋放。硬X射線和軟X射線吸收光譜表明,所有的Mn3+/Mn4+,Cu2+/Cu3+和 O2-/(O2)n- 在鈉離子脫出和插入後均參與氧化還原反應。
  • 上海大學在黑鱗(BP)作為鈉電池負極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論文主要研究了黑鱗(BP)作為鈉電池負極材料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該工作通過原位TEM研究了黑鱗鈉化反應前端的擴散條紋,觀測到晶體/非晶體/晶體/非晶體薄片片層交替排布的結構,這種層狀交替排布的結構產生膨脹比較小,實驗上可以利用部分嵌鈉來維持其結構穩定性以改善鈉離子電池的循環性能,這對BP的鈉化機理提供了新的認識。
  • 《微尺度》(Small)出版清華大學微納材料研究專刊
    物理系範守善、王佳平等總結了用於柔性鋰離子電池的定向超順排碳納米管陣列;材料學院南策文、林元華描述了用於固態電池的無機/聚合物複合固體電解質;核研院徐盛明評述了轉換和合金陽極儲鋰性能的新進展;材料學院呂瑞濤展示了鈉離子電容研究進展;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康飛宇、呂偉介紹了用於鈉離子電池的功能碳材料。可再生能源是未來能源的重要來源。
  • 中國科大膜蛋白界面振動能量轉移研究取得進展
    蛋白質分子能量轉移對生化反應及生理功能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許多生理和細胞過程均依賴於蛋白質的超快能量轉移過程,例如,構象變化傳輸和變構通迅與沿蛋白質骨架上的能量傳輸直接相關。快速且有效的能量轉移是蛋白質維持在很窄溫度範圍內正常工作的保證。因而,理解生物膜界面蛋白質的能量轉移過程是揭示膜蛋白質工作機制的關鍵。
  • 烯旺科技石墨烯燃脂儀:開啟健康燃脂新時代
    針對這種情況,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門研發了一款石墨烯遠紅外燃脂儀,作為一家專注於石墨烯應用開發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一直致力於將石墨烯的應用推向大眾市場,在證明石墨烯具有生物醫療效用後,開發了石墨烯養護護具系列。
  • 電鏡課堂:解讀HRTEM圖片..TEM衍射標定..球差電鏡..電鏡與球差校正..原位TEM觀測鋰離子遷移,等(9篇)
    2016年至今, 步入有機晶體結構表徵領域,並在界面合成二維聚合物的微觀結構表徵上取得突出成績。 研究人員在透射電鏡中搭建了原位觀察嵌鋰和脫鋰的實驗設備,可以原位觀察鋰離子的遷移過程及結構演變。利用這項原位技術,高鵬研究員課題組曾對MoS2、SnS2等的鋰化/鈉化過程進行了原位觀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Nano letters, 2016, 16(9): 5582-5588. ACS nano, 2015, 9(11): 11296-11301.
  • 一種安全高效的人工光合作用成功合成黑磷的方法
    大阪市立大學和Sakai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的聯合研究小組成功地通過一鍋溶劑熱反應合成了黑磷,並將乙二胺中的紅磷用作溶劑。近來,黑磷已經成為可見光下光催化劑工作的候選者。然而,黑磷的合成通常需要在高溫和高壓下進行,導致難以大量製備黑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