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劇,《知否》裡祖母對明蘭說「明年你就及笄了,到了議親的年紀」,小編很好奇,及笄到底是指多大呢?
原來,及笄,亦作「既笄」。出自《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是古代中國女子用以裝飾發耳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插住帽子。
在古代人生禮儀中最重要的就是男子的「冠禮」和女子的「笄禮」。可謂是成年禮。男子以二十歲舉行「冠禮」,即加冠,可從業、從事、為官等。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指到了結婚的年齡。
因為這些表示年齡的詞語經常出現在公考的題目中,小編又對其他形容年齡的詞語做了總結。先來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稀
接下來是重點哦:
未滿周歲的兒童――襁褓2-3歲――孩提童年——總角,垂髫8歲(男)——齠年10歲以下――黃口10歲(女)——髻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14歲(女)――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15歲(女)——及笄之年15歲(男) ------- 志學之年,束髮16歲(女)――碧玉年華15—20歲——舞象之年20歲(男)――弱冠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蓓(信)年華出嫁——標梅之年30歲(女)――半老徐娘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50歲――知命之年、半百60歲――花甲,平頭之年、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77歲——喜壽80歲――杖朝之年88歲——米壽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臺,駘)背之年99歲——白壽100歲――期頣 ,人瑞108歲——茶壽一起來學習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