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等等。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這一天,中國不同的地區會通過不同的形式來慶祝,其中最常見的則是賽龍舟和吃粽子,這兩大禮俗從古代一直傳承到現在。無論身在何方,端午節吃上一顆粽子,便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氛圍,回憶起小時候的美好時光。
其實在中國的很多地區,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以外,各地的人們還會吃上一些代表性的食物來傳承文化,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8種傳統美食,端午將至,除了吃粽子外,這8種美食也別錯過,不僅美味還有好寓意,一起來看看吧~
綠豆糕
在我國的很多地方,端午節當天的主角除了粽子以外,吃綠豆糕也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的綠豆糕按照口味有南、北之分,北即為京式,製作時不加任何油脂,入口雖鬆軟,但無油潤感;南包括蘇式和揚式,製作時需添放油脂,口感鬆軟、細膩。綠豆糕以綠豆為主要原料,色澤微黃,入口鬆軟清爽,有助於清熱消暑。端午節這一天食綠豆糕,有尋求平安的寓意。
打糕
在我國吉林省延邊地區的朝鮮族人民在端午節這一天會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食用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一起放在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裡,用長柄木榔頭捶打制而成的米糕,打好後撒上豆麵食用。其口感軟糯,香味濃鬱。製作打糕的過程本身就可以增加濃厚的節日氣氛,製作出來的打糕也是很有民族特色的小吃。
面扇子
在甘肅、寧夏一帶,端午節這一天流行蒸面扇子。所謂面扇子,是用發麵蒸製而成,形狀如扇形,有數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說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大蒜蛋
在河南、浙江等地區,端午節有吃大蒜蛋的風俗。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據說端午節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可避「五毒」,有益身體健康。
黃鱔
每年端午節時,我國江漢地區有食黃鱔的習俗,黃鱔,又稱鱔魚,體細長如蛇形。每年6-8月最肥,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的作用。因此,在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之說。端午節食黃鱔,也寓意著人們希望身體健康。
茶蛋
在我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有煮茶蛋和鹽水蛋吃的習慣。蛋有雞蛋、鴨蛋、鵝蛋。有的地方還會在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起來,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寓意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另外還有說茶葉有闢邪的功效,因此端午節這一天茶蛋也是必吃的。
薄餅
在我國的溫州地區,有端午節呼薄餅的習俗。薄餅是將麵粉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烙成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的面片,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溫州薄餅與北方的春餅在形式上類似,但在風味上大不相同,但是具體的不同之處還是要親自嘗過才知道。
煎堆
沿著地圖再往南,在我國的福建晉江地區,有「煎堆補天」的食俗,在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煎堆。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正處在梅雨季節,陰雨連綿不止,古代科學還不發達,人們以為是遠古時代女媧鍊石補天之處每年會出現裂縫,才會導致陰雨連綿。因此民間有「天公穿了洞」,必須「煎堆補天」,來止雨。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端午節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傳統節日之一,在不同的地區還有很多不同的民俗,不僅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端午將至,你的家鄉還有哪些特色習俗?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給更多人,讓大家一起來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吧~
我是小茉莉,專注營養健康的家常美食,每天會更新不同的家常美食製作方法,如果你也喜歡美食,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大家一起學習共同進步,成為自己的美食家。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關注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