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人的筆下,元宵節是一個自由戀愛的節日,
歐陽修在這一天「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兩句都是說,年輕人在元宵節晚上趁看花燈的機會和戀人約會。
此次要分享的也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元宵詞,南宋著名詞人姜夔的《鷓鴣天》。不過,這首詞不是寫外出賞燈約會,而是姜夔做的一個夢。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姜夔 〔宋代〕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
姜夔開門見山,第一句就明明白白告訴我們他在夢中夢見的場景:肥水是讓他魂牽夢繞的地方,肥水位於安徽合肥。姜夔夢中的肥水仍然悠悠向東流逝,無窮無盡。
肥水源源不斷向東流去,是最自然的現象,為什麼值得他注意呢?其實啊,重要的不是肥水,而是曾經的一段情,在肥水種下的一段相思。是相思使肥水在他心中有了靈魂,源源不斷的肥水是綿綿不盡的相思啊。而這相思是不應種下的相思,每當回想起來都令他悔不當初,
因為相思太深,所以才會夜有所夢。弗洛伊德認為,夢是對現實的滿足,因為現實中難以實現,所以才會在夢中尋找寄託。
姜夔在夢中見到了他深深眷戀的女子,夢中未比丹青見,暗裡忽驚山鳥啼。夢中的景象模模糊糊,還不如畫像清晰,可見他藏有昔日戀人的畫像,並且時時翻看,用這種辦法來緩解相思之情。一別之後,兩地相思,姜夔一定想在夢中將戀人看清楚,看一看她是否還是自己熟悉的樣子。
遺憾的是,或許就在他將要看清楚臉時,早起的鳥兒開始啼叫,驚醒了睡夢中的姜夔。多遺憾啊,我們做美夢時總想一直做下去,不想醒來。他現實中不得相見,夢中也難以接近,多讓人失望,多讓人掃興啊,難怪說「當初不合種相思」。
接下來,姜夔從朦朧的夢境中回到現實。春未綠,鬢先絲,春天還沒有開始,依然春寒料峭,樹葉沒有吐出新芽,小草也沒有露出大地。然而他的鬢髮已經變白了,姜夔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四十多歲,再也不復少年模樣。
而他夢中的女子,是他在合肥認識的女子,初遇時,姜夔二十幾歲,距寫這首詞接近二十年了。
姜夔喜歡的是一個歌女,曾許諾為她贖身。然而,姜夔一生窮困潦倒、流落江湖,鬱郁而不得志,哪有那麼多銀子為一個歌女贖身呢。真摯的愛情、美好的承諾最終都成空,成為他一生的苦痛,所以他說「當初不合種相思」。
都說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藥,一切愛恨隨著時間的流逝都會變淡,對姜夔來說卻並非如此。相思因為時間更加刻骨銘心,每年元宵節都會想起這段有始無終的感情。
不隨時間變淡的情感是感人的,卻也是最傷感的。
圖/網絡
文/阿小妹
喜歡就點關注吧,共讀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