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盤點:真實數據下的2019中國綜藝節目

2020-12-1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作者立足網際網路數據,對綜藝節目發展概況和代表綜藝的優缺點展開了分析討論。

縱觀2019年,有好幾百個綜藝節目播出,從數量和類型上都可稱得上百花齊放,既有《快樂大本營》這樣跨越二十多年的老牌綜藝仍在為觀眾的娛樂生活添彩,亦有《密室大逃脫》實景解密、《追我吧》極限運動競技等新綜藝出現。

但從內容製作和質量上,卻是良莠不齊。觀眾不買帳,收視、口碑慘澹,這既有老牌綜藝榮光不復,亦有新興綜藝撲得悄無聲息。

到底哪款綜藝才是2019年最大贏家?能否給2020年的綜藝節目製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一、在數據放大鏡下,2019年哪個綜藝節目是真正受觀眾喜歡的?

《奔跑吧 第三季》《王牌對王牌 第四季》《創造營2019》是2019年單年播放量最高的三款綜藝,如果單從播放量來看,就說某個綜藝節目是最火的,未免顯得有失偏頗,所以我們從播放量、社交平臺粉絲數、彈幕數、評論數四項指數來綜合起來看誰是實火。

為了更清晰的看到2019年哪些綜藝節目入圍了TOP10,我們將按各項指數排名,可以看到唯有《快樂大本營2019》實現了大滿貫,播放量、社交平臺粉絲數、彈幕數、評論數都位列前十。該節目自1997年上線後,數次改版創新,頗受觀眾歡迎,是湖南衛視的王牌節目之一,亦是更新換代極快的綜藝界裡的常青樹。

三次入榜節目:《奔跑吧第三季》、《王牌對王牌第四季》、《嚮往的生活第三季》、《中餐廳第三季》、《創造營2019》;

兩次入榜節目:《明日之子第三季》、《歌手2019》、《密室大逃脫》、《妻子的浪漫旅行第二季》、《明星大偵探第五季》、《極限挑戰第五季》;

一次入榜節目:《非誠勿擾2019》、《天天向上2019》、《經典詠流傳第二季》、《慢遊全世界》、《中國好聲音2019》、《極限青春》、《心動的信號第二季》、《哈哈農夫》、《我家那閨女》。

TOP10綜藝節目類型:新不如舊、網不如臺、外不如內、素不如星、和不如競、泛不如專

通過研究入榜的21部的綜藝節目,我們可以看到,頭部綜藝中76%的節目都是綜N代,可以說經驗豐富者相對「菜鳥」們更能「打」。

從製作方來看,頭部綜藝臺綜比網綜更佔優勢。其中,臺綜主要被四大衛視包攬,湖南衛視表現尤為突出,12部入榜臺綜裡6部出自該電視臺。而網綜卻不是優愛騰芒這四大網絡視頻平臺瓜分天下,背靠網際網路巨頭的騰訊視頻與背靠娛樂「扛把子」湖南衛視的芒果TV旗鼓相當,各有四部綜藝入榜。優酷視頻也背靠網際網路巨頭,但TOP10綜藝榜裡沒有姓名。

從攝製場地來看,21部頭部綜藝節目中有12部選擇了在室內(棚內)拍攝。室內場地面積相對戶外更小,在燈光、音響等舞臺效果上有更多的優勢,場景相對來說比較單一;戶外場地雖大但需要協調場地使用時間、避免場外幹擾等因素,攝製難度相對更大,也可能延長後期製作時間。採用戶外+室內攝製場地的綜藝節目多為觀察類,通常是戶外嘉賓進行活動、室內嘉賓觀察點評。

2019年的頭部綜藝節目嘉賓陣容依然以明星為主,明星在粉絲量、話題度、流量等方面都能給綜藝節目帶來更多關注,甚至能影響到綜藝節目的招商。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明星通常遠離公眾自帶神秘色彩,通過綜藝節目或可以了解到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他們在節目中的表現也可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此外,素人、星素結合的節目也獲得了公眾的關注,不過這些「素人」往往是「有故事」的人,或是某個領域的達人。

從內容上看,2019年頭部綜藝節目幾乎清一色的真人秀,當然在此基礎上還會增加其他要素豐富節目內容,以此區別於其他節目。含有遊戲、競技、歌舞等元素的節目比較受歡迎,一則是這些也是人們日常娛樂活動項目,二則是有衝突才有看點,無論是遊戲、歌舞、運動等都會產生比較,自然可以形成話題。

2019年21部收視與話題熱度兼具的綜藝節目並不代表他們口碑就同樣能拿下亮眼成績。在豆瓣評分達八分以上的僅一部臺綜《經典詠流傳第二季》入圍,網綜則有《明星大偵探第五季》、《極限青春》,這三者內容都具有比較強的專業傾向性而非泛娛樂化。

《經典詠流傳》將古代的詩詞結合現代音樂表現,旨在用更輕鬆有趣的方式來推廣傳統文化;《明星大偵探》注重推理解謎,內容燒腦,能極大地激發觀眾的好奇心,促使觀眾自覺帶入到屏幕外的「偵探」角色與明星們一起破解懸案;《極限青春》以街頭運動滑板為核心,既有滑板圈內大咖匯聚、又有明星從0到1的「養成」,炫酷的極限運動,觀眾很難不被青春熱血所打動。

總體來說,2019年的頭部綜藝節目是:新不如舊、網不如臺、外不如內、素不如星、和不如競、泛不如專。不過,這些都是繁榮的表象,我們還需要看到的是,老牌綜藝面臨著創意匱乏、玩法陳舊等問題,時代在變、觀眾的口味也在變,有時候一個節目「活下去」不是最重要的,「活得好」才是。

今年以來影視寒冬的聲音也一直未能消退,這是業界認為明星頻繁上綜藝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認,明星依然有很強的收視號召力,但是隨著一些專業型綜藝節目湧現,有才藝的素人或也可成為節目亮點,甚至以節目為跳板成為娛樂明星。

但專業型綜藝節目面臨著的是專業人才稀缺,如果無法保證更為高質量的呈現,恐怕難以像泛娛樂型綜藝節目一樣有長遠的發展。所以,綜一代能不能打敗綜N代,能不能躋身綜N代,得觀眾說了算。而作為內容作為節目的基石,是成功先決條件裡的重中之重。

隨著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電視觀眾在向網絡視頻平臺流去。對於綜藝行業的「老炮」電視臺而言,他們不僅要跟老對手爭收視,也要跟從別的賽道冒出的新對手爭網播量。

雖然當前21部頭部綜藝節目,臺綜看起來佔據較大優勢。然而「後生可畏」,這些新手無論在資金、營銷、流量導入等方面都頗具優勢,臺綜們轉換思維迫在眉睫。將來在綜藝界網、臺誰能稱王?我們先看看這兩者的優劣勢。

二、百花齊放的綜藝界,網絡綜藝與電視臺綜藝之間的優劣勢對比

網絡自製綜藝節目和電視綜藝節目從節目類型上看均屬於綜藝節目,兩者處於互相補充、互相競爭的關係:

  • 網絡自製綜藝借鑑了電視綜藝節目的製作流程和發展經驗,許多網絡自製綜藝的導演是從臺綜中流動出來的,他們帶來了電視臺綜藝成功的經驗和完整的製作流程;
  • 而網綜豐富了綜藝市場,滿足了青年網民在多樣性、個性化等方面的需求,《奇葩說》、《明星大偵探》等網綜大獲成功,深受觀眾喜愛,除了為臺綜帶來壓力外,也讓臺綜在內容挑選、語言風格等方面帶來了可借鑑之處。

縱覽2019年綜藝節目可知,綜藝節目百花齊放,種類繁多。而不管是臺綜還是網綜,情感類、歌唱類、偶像誕生等是都主推類型;偶像+比拼、偶像+情感、傳統文化的普及與知識儲備的較量等是綜藝節目的主要模式。

隨著版權意識的提高和保護,一些電視媒體紛紛開辦一體化網絡平臺,視頻網站購買綜藝節目需要耗費的成本越來越高,加上觀眾對綜藝內容、類型需求的不斷提升,不少視頻網站紛紛投入綜藝節目的生產過程中。

他們立足於網絡本身的分眾化、碎片化,以滿足觀眾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為目標,網絡綜藝節目從節目類型、內容、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對口式製作與生產」。

網絡綜藝與電視臺綜藝在一些方面存在差異。從外部因素來說,在審核標準方面臺綜的規範條例要比網綜嚴格,嚴格篩選、層層把關後才得以和觀眾見面;而網綜的規範條例雖有嚴格化趨勢,但相對來說,比起臺綜還是較寬鬆。

就內部因素而言,網綜在題材、語言風格等方面更迎合年輕群體的需求和習慣,而臺綜的受眾年齡跨度相較來說更大,在內容方面更追求趣味性和公益性的結合。

在營收渠道方面,網絡綜藝的渠道相對電視節目來說更廣。另外電視節目相對網絡綜藝來說,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電視臺多年發展積累的忠實觀眾、製作團隊的豐富經驗、贊助商們對電視臺收視率的信任等都是其獨有優勢。

不管是臺綜還是網綜,共同豐富了觀眾的業餘生活,不管是以趣味性純娛樂為主,還是以傳播知識公益性為主,都滿足了各類人群的需要,滿足的觀眾的個性化需求。

在觀眾們看著這些綜藝節目哈哈大笑的同時,我們也會發現有些綜藝雖然沒有認真的看過,卻對於嘉賓的外在表現耳熟能詳,例如黃曉明的明學;有些綜藝聽聞時大名鼎鼎,卻對裡面參賽的選手完全不認識,例如《創造營2019》;有些在往昔口碑極好的綜藝在今年剛播就被指責直線下滑,節目全程垮掉,如《明星大偵探》。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是節目定位還是其他,讓我們一起來分析。

三、2019年代表性綜藝分析

1. 節目火了人不火的綜藝

觀察去年與今年的綜藝節目,我們會發現有一類特殊的綜藝,這些綜藝都是現象級全民熱議的節目。但有趣的是,這些節目有時候會陷入一個困境,那就是綜藝節目火了但是嘉賓沒火。例如《創造營2019》、《主持人大賽》。

(1)《創造營2019》:成於偶像敗於偶像

1)《創造》節目前身成功的經驗

《創造101》前身是現象級韓綜《Produce 101》。前段時間,韓娛圈發生了一些事情屢次刷爆國內社交平臺,讓國內觀眾對於韓娛圈詬病不已。但是在娛樂造星方面,我們必須得承認韓國一直走在業界前沿。

無論是大火的《跑男》、《極限挑戰》,還是持續發力的《嚮往的生活》等都能在韓綜裡找到「同款」。兩國在娛樂文化方面土壤相似度較高,國版可以借鑑韓綜《Produce 101》製作經驗,成功有一定保障度。

2)騰訊等資源的大力推送

《創造101》是由騰訊視頻、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聯合出品的組合青春成長節目,獲勝的11位少女將組成火箭少女101將籤約哇唧唧哇。哇唧唧哇老闆龍丹妮參與製作過《快男》《快女》系列,被稱娛樂教母,樂華娛樂有韓庚、胡彥斌等知名藝人。知名娛樂經紀公司加上騰訊多平臺資源推送,為保證節目的成功做了前期的鋪墊。

3)韓流體系自帶關注度

正如前文所說的,韓娛走在業界前沿,從歸國四子之一的黃子韜擔任導師,到參加《創造101》選秀的在韓偶像吳宣儀、孟美岐,都為《創造101》帶來了前期足夠的關注度與話題。

4)楊超越現象

無論你是討厭還是喜歡,都不得不承認楊超越為《創造101》帶來了足夠的熱度。村妹、16歲輟學打工、只會哭、業務能力不佳、錦鯉(劃重點)等各種標籤打在她的身上。

討厭她的人認為,楊超越這樣的人什麼都沒有,我上我也行。喜歡她的人,則為楊超越的經歷所感動,在自媒體營銷號宣傳的焦慮、階級固化的今日,讓他們看到向上的希望與寄託。無論哪種言論,都為這款節目吸引來了足夠的焦點,讓一款娛樂綜藝成為了現象的全民熱議。

相對於節目,偶像(選秀選手)為什麼不火呢?對比《創造101》和《創造2019》,《創2》尚未創造出一個全民耳熟能詳的新頂流,楊超越現象究竟只是少數,而且《創造》系列目前捧出來讓大眾所熟悉的也僅只有楊超越。這是為什麼呢?

《創造》系列最大的問題就是,參賽偶像太多,同款太多,注意力被分散。這就導致了半途加入節目的觀眾很難分清參賽的選手誰是誰。

假如比賽是唱歌或者演員系列,聽歌看戲就能知道高下,網友也無須擔心誰是誰。而對於一群實力相差無幾的新人偶像,民眾(尤其是有待開發的男性市場)確實無法抽取太多精力去分辨。

其二,對於一直堅持下來的粉絲而言,自己的偶像被淘汰了,還有關注的必要嗎?關注了還會像此前一樣盡心盡力為偶像打榜投票嗎?

5)女性粉絲市場飽和度

《創造2019》主打的男性偶像,相對於女性偶像造星市場,女粉絲市場的飽和度幾近上限。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創造的男性偶像人設遠比綜藝選秀來的更快。

從18年火起來的朱一龍、李現到現如今的王一博、肖戰,女性粉絲都換了幾輪老公了,男性偶像更迭太快了。而對於女性偶像市場,楊超越的粉絲是誰?無數男性紛紛投出了自己寶貴的一票。

(2)《主持人大賽》:成也硬核敗也硬核

綜藝節目選擇的路線不同,有的綜藝走流量明星路線,利用流量帶動收視,而有的綜藝走內容為王的路線,用精彩內容獲得收視,無疑《主持人大賽》是後者。但《主持人大賽》也出現了和《創造》系列一樣的問題,但觀眾們都知道兩者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不一樣的。現在就《主持人大賽》節目火了而選手未火,進行簡單分析:

1)節目風格

節目走硬核內容輸出的風格,旨在展現主持人的風採與實力,在《主持人大賽》第一期播出後,「神仙打架」成為觀眾對這一檔節目的觀後感,選手的硬實力取代了綜藝市場奉行的顏值、槽點吸引眼球的方式。

當一個人本身的知識涵養戰勝了個人顏值,你記不住他們的姓名和面龐,但他們在場上優雅的颱風、娓娓道來的故事、充滿哲理的話語、激烈的比拼,會在你的腦海裡留下印象。觀眾對於嘉賓的認識已經是文化印記而不是簡單外在的容顏表現。

2)評選嘉賓掩蓋選手鋒芒

提起《主持人大賽》,你能記住康輝、董卿、撒貝寧等耳熟能詳的央視主持人,卻對應不上參賽選手的面孔與名字。是因為參賽選手不優秀嗎?不,而是康輝、董卿、撒貝寧等人名氣太大,讓你不得不將重點關注他們在場上的點評。

國內頂尖主持人的代表,他們的點評和主持,難道不精彩嗎?以董卿的點評為例,一針見血恰到好處,既給與選手以啟發,又引導觀眾看到選手之間的差異,對觀看這檔節目的觀眾來說,她的點評可謂錦上添花。

3)內容專業性

對於大部分觀眾而言,觀看《主持人大賽》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對於各選手之間的比較更多的是憑藉個人的第一感官,缺少專業標準。這樣就會讓他們缺少參與感與距離感。

對於各大選手,只能從颱風、語速、留白時間、現場肢體動作等方面進行比較,而這種非專業點評,讓他們可能看不出選手的專業差距,加之自我與現場評委評分的差異,可能令觀眾產生自我懷疑而喪失自我判斷。

《主持人大賽》節目播出後,收視率可喜,雖然選手本人的熱度遠不及流量明星,但提到這檔節目,脫口而出的「神仙打架」等不是最好的評價嗎?

在習慣於網上衝浪、熱衷於網絡文化與網絡語言後,一場傳統文化或個人硬實力文化涵養的比拼,更多的要思考背後的社會意義。在《主持人大賽》播放期間,不少網友感慨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竟然找不到詞彙來點評這檔節目;節目也讓觀眾在休閒娛樂時補充知識。

2. 人火了節目不火的綜藝

綜藝節目上映後,嘉賓的言行往往可能成為節目的爆火點,帶動節目熱度,但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一檔綜藝節目,嘉賓因這檔節目爆火,但綜藝本身的話題量和關注度卻不高。

為什麼嘉賓爆火,但綜藝節目本身的收視率或知名度不高呢?我們從2019年綜藝節目中挑選2檔典型節目,試著加以說明。

(1)《追我吧》:成於極限敗於底線

在2019年的今日,《追我吧》是談及綜藝行業就逃不過的一個話題,我們也將試著從輿情發展的角度出發,去解析《追我吧》事件爆火的全過程,懷著沉重的心情,我們也得多說兩句,綜藝還是要以人為本。

《追我吧》節目11月29日發布停播消息前已更新3期。在高以翔事件之前,對於《追我吧》這個節目,很多觀眾並沒有投入太多關注。而11月27日,高以翔去世的消息引爆話題,為高以翔發聲成為這一時期網民的自發組織行為。

在經歷過幾天輿論發酵後,高以翔仍是輿論話題點,隨之而來的是對《追我吧》節目的問責及抵制。從輿論聲量來看,《追我吧》由於這起事故「名聲大噪」,而從衡量一檔綜藝最基本的因素收視率來看,《追我吧》節目火的只是節目態度與安保措施。

1)低可信度信源與對生命的敬畏

11月27日一早,有網友爆料稱,高以翔在節目錄製過程中暈倒,現場經過十多分鐘的搶救後送往醫院進一步救治,隨後博主又在評論中回復「人沒了,猝死」。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擁有麥克風,擁有話語權,他們既可以擔任消息的第一爆料者,又可以是謠言的製造者與傳播者。

從說服效果的角度來看,意見領袖與相關機構發布的消息更容易收穫信任,而對於處於同一級別傳播者發布的消息而言,說服效果會相對較低。在高以翔去世的消息中,最初的爆料者的信譽並沒有獲得外界的全然信任,且在高的粉絲群體的認知中,高以翔的身體素質良好,是娛樂圈知名的運動達人,猝死本身的信息可信度存疑。

另一方面,節目組與高以翔身邊工作人員並未發聲,缺少可信性信源的驗證,加之人們心中對生命的敬畏,在沒有最壞消息到來之前,人們願意相信也會說服自己相信轉危為安機會的存在。

因此,在爆料消息一開始出現時,並未立即爆發出龐大的說服力與可信性。

2)官方致歉缺失引爆網絡情緒

隨著高以翔生前最後節目錄製片段在網上傳播及節目錄製現場觀眾對現場後續治療措施的描述,輿論對節目組錯失4-6分鐘黃金救治時間進行聲討,而在輿論爆發後,《追我吧》及浙江衛視的聲明未能讓外界看到其道歉誠意。

高以翔因節目錄製去世了,這種對生命的敬畏與逝去的可惜,讓網民自發成為事件傳播者與推動者。而輿論的訴求也是出於對生命的基本尊重,希望《追我吧》節目組與浙江衛視給與高以翔及其家人一個交待,一個致歉,但這種簡單的輿論訴求並未得到滿足。在27日午間,《追我吧》節目聲明姍姍來遲,聲明中沒有道歉,甚至連稱呼也讓人心生不滿。

27日晚間浙江衛視中國藍發布關於此事的聲明,聲明中針對輿論焦聚的道歉事項和高以翔出事後,節目組的後續保障措施隻字未提。這引起粉絲群體和路人的極度不滿,在已經確定高以翔因錄製節目死亡之後,缺位的道歉引燃輿論熱度。

3)權威媒體對輿論進行二次建構與重塑

在浙江衛視及《追我吧》節目組遭遇全網輿論聲討之時,權威媒體從這一事件出發,深度挖掘事件背後更深刻的社會意義。在輿論聚焦於譴責《追我吧》節目後續醫療保障不及時,節目致歉缺失之時,權威媒體呼籲增強公共急救措施的科普,關注公共區域基本的急救設備,對輿論進行二次建構與重塑,引導外界反思高以翔事件背後的教訓。

4)傳播過程中的噪音因素增添了負面情緒

在高以翔事件發聲後,楊天真及其旗下藝人紛紛發布關於「演員是一個高危職業」的言論,這與網民輿論訴求並不一致,為高以翔發聲,了解高以翔事發時的急救措施、節目組的後勤保障、節目組致歉,是這一事件的三大訴求點。而部分藝人藉助高以翔事件賣慘這一行為違背了輿論初衷,屬於事件傳播過程中的噪音因素。

5)情感的真摯與生命逝世的強烈反差,使得輿情熱度不減

友人的悼念、朋友的婚禮、戀人的狀態,高以翔周圍朋友的消息不斷傳來,這些真摯、美好的感情使得外界對高以翔逝世這一事件越悲憤。在輿論中,公眾將這些悲憤、同情、嘆息轉為化為為事件的持續關注、持續發聲。

身體健康的藝人因錄製綜藝節目突然離世,事件本身的悲劇性引發網民的同情,而節目組的急救不到位及拒不道歉的態度,使得輿論呈井噴式爆發。

如今很多人再提起這檔節目,「封殺」、「請停播」、「不會再看」等詞紛紛脫口而出,一檔節目做到了全民知悉、全民抵制,負面口碑值爆表,這爆火背後,以生命為代價的教訓值得警醒與牢記。

(2)《女兒們的戀愛2》:成於爭議敗於現實

《女兒們的戀愛2》播放期間,鄭爽張恆可謂是熱搜榜上的常客,話題量不斷,熱度持續在線。但《女兒們的戀愛2》的播放量在今年綜藝中的播放量並不高,甚至在今年綜藝播放量TOP10中都未能佔據一席之位。擁有鄭爽這樣的話題、流量大戶,為何播放量並不如意呢?

鄭爽和張恆的組合屬於明星+素人的模式,雖然鄭爽的話題和流量大,但其實力硬傷形成的刻板印象及在《女兒們的戀愛2》節目中呈現出來的情侶之間的相處模式和衝突並未讓觀眾產生看劇的衝動。

在綜藝節目《女兒們的戀愛2》播放期間,鄭爽和張恆這對情侶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往往會成為節目正片與後期預告中的側重點。

這是節目在編碼過程中有意為之,鄭爽粉絲群體龐大,粉絲會及時接收愛豆的情緒變化,節目製作方看中了這一點,在節目正片中有意將鄭爽張恆情侶間的矛盾衝突呈現在觀眾面前,利用矛盾衝突刺激收視率。但結果並不如意,究竟是製作方在編碼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還是觀眾在解碼過程中並未成功接收到編碼者的意圖?

從節目話題和熱度來看,製作方的編碼過程中意圖實現了。不管是鄭爽粉絲群體對張恆的譴責乃至厭惡,還是路人對鄭爽的評價,製作方想要挑起衝突的意圖達到了。

但製作方並未了解解碼方的需求和觀看綜藝的意圖。戀愛類觀眾多為年輕女性,他們希望藉助綜藝來打發時間,逃避現實生活中暫時的煩惱,但這種情侶間的衝突無疑又將這些觀眾打回原形。

對於鄭爽的粉絲來說,製作方的編碼也是不成功的,這檔綜藝讓他們看到了愛豆身上不好的一面,這與他們心中構建的完美愛豆形象產生矛盾,當節目中呈現出來的愛豆形象與我心中產生衝突時,節目瞬間進入黑名單。

明星對節目影響未必是積極的

「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霸道總裁黃曉明和《中餐廳第三季》因為「明學」熱度高漲,僅從這樣的結果來看,明星和節目是雙贏的,但該節目僅獲得了4.8的評分。

無獨有偶,通過高以翔,外界充分了解了《追我吧》這檔綜藝,話題為節目帶來了熱度,但這熱度並不是正面的。鄭爽張恆時《女兒們的戀愛2》話題的製造者和熱度主要來源,但話題和熱度並未能帶來收視率。

這兩檔具有代表性的綜藝背後,更多的應該是引導製作方去思考,綜藝的意義在哪裡?觀眾觀看綜藝的目的是為了消遣,為了贏得一時放鬆的狀態,當挑戰人的極限和人與人之間矛盾衝突成為綜藝的主旨時,又將觀眾拉回了現實,而這與觀眾觀看節目的意圖相違背。

不管哪檔綜藝節目,都應該保障嘉賓基本的人身安全,做好醫療保障,生命值得敬畏,不要將挑戰人的極限作為博取收視率的法寶。

3. 為什麼有些好口碑的綜藝今年垮掉了?

在一攬子新興綜藝大肆衝擊綜藝收視率王座時,我們也發現前兩年間部分口碑極好的綜藝節目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狀況。由於篇幅有限,我們挑選了網綜代表《奇葩說》、臺綜代表《明星大偵探》加以說明。

從表格上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這些綜藝網絡評分下降的幅度並不是很大,但是相較於前幾季的好口碑,新季的瑕疵被無限的放大。當節目精彩程度並不能滿足觀眾時,期望越大,則失望感越強。「真香」與「山崩」也只在觀眾一念之中。新季度之下,為何那些老牌綜藝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未來後來者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嗎?

(1)《明星大偵探》:火於新意死於新意

對於綜藝節目製作人而言,一款節目的火爆既是榮耀可也是巨大的壓力。創造或者接手一款成功的綜藝節目意味著以後你的節目只能保持不斷精彩,一旦出現任何一點失誤都會被網友、媒體、競爭對手放大批評,而節目一直精彩也只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

這種壓力下,製作團隊為了保持節目熱度只能不斷對節目進行創新,一旦出現口碑、收視率下滑,節目組就會採取更換幕後製作團隊或者主持嘉賓團隊成員等措施,成功的例子如韓國綜藝《兩天一夜》。

面對《明星大偵探第四季》網絡口碑的下滑,在全新一季時,基於種種考慮,《明5》製作團隊換成了以何舒導演為主體的全新製作團隊。但是更換節目製作團隊時也會出現一個新的問題,製作團隊理念不同,便會對節目流程進行一定的更改。

對於熟悉了節目流程的老觀眾而言,新的改變意味著陌生,陌生意味著包容性變小。一旦節目新流程出現了問題,播出便成為了事故。而《明5》的第一期播放中便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明星大偵探》作為燒腦偵探節目,他的標籤一直都是快節奏、製作精良、劇情用心、主題深刻。但第五季第一期中節目前二十分鐘只演了撒貝寧、張若昀、井柏然、白敬亭四人輪流彈鋼琴,這一段表演裡幾人都在試圖模仿鋼琴家的誇張姿勢,表演時的浮誇表情都如出一轍。進度條一看,時間過半。劇情推進繁瑣,緩慢。熟悉的快節奏模式不再,實力勸退老觀眾。

在隨後有限的進度條,嘉賓們玩了場狼人殺,紛紛自爆,都說自己是兇手,讓習慣了原節目流程(相互甩鍋)的老粉絲莫名其妙。而由於案發場所在郵輪上,嘉賓們失去了以往相互打鬧的互動模式,搜集證據過程中單調枯燥,為了推進流程而推進,最後匆匆得出兇手論證卻無精彩的推理過程。

一個推理綜藝,既不推理,也不好笑,前半部分空洞拖沓,後半部分匆忙帶過,把自己的劇情優勢嘉賓優勢丟的乾乾淨淨。而唯一可以稱之為亮點的平行宇宙設定,卻早已為觀眾在前幾季所熟悉。這一期播出後,《明5》的口碑一度下降到7.9。

與許多綜藝不同的是,類似《明星大偵探》這樣的小劇場推理模式綜藝,其劇本(故事情節)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嘉賓的自由發揮。當故事不再精彩時,嘉賓團隊也受制於故事本身而難有所作為。

在國內,這種受制於劇本本身的綜藝還有很多,例如《極限挑戰》系列、《奔跑吧》系列,它們與《明5》 的區別僅在於嘉賓自由度高低的程度。他們共同面對的問題是原有的主題新意不再,如何維持新主題的有趣成為製作團隊最大的問題,不成功則是節目敗落的開始。

(2)《奇葩說》——火於話題死於話題

相對於依靠著節目臺本新意維持節目熱度,更多的綜藝則是依靠著固定的節目流程,拋出一個兩個話題,讓參演嘉賓同臺競技,依靠著嘉賓的發揮引起觀眾大規模討論與認同。例如堪稱大型洗腦現場的《奇葩說》、勾心鬥角各種演員系列、音質比拼各種歌手系列。

這類綜藝有著一套固定的、完整的節目流程。他們對於觀眾的吸引度來自於參演嘉賓、節目組製造的話題議論。但這類綜藝後續也有問題,有趣的話題有限、有觀眾緣/實力的嘉賓有限,怎麼讓節目組製作的話題讓觀眾認同呢?

我們以《奇葩說》為例,參賽選手雙方進行辯論,靠著選手嚴謹的辯論思路,前衛獨特的價值觀吸引觀眾。在漫長的5季過去了,一個問題出現在節目組面前。老奇葩觀眾看膩了,那些有意思的辯論話題早已講過,那麼用什麼吸引觀眾?

雖然《奇葩說》做出了一系列改變,老奇葩畢業,新奇葩競爭上崗。但《奇葩說》最根本在於辯論話題引起觀眾共鳴。由於前幾季中有新意的,有挑戰性的點基本都談及了,觀眾的胃口被養刁,而新的議題卻不能吸引觀眾的共鳴。

例如《奇葩說》第六季的第四期議題 《美術館著火,救貓or救畫》。一個成人的價值觀固定,面對此類極容易發生在現實中的場景,誰都說服不了誰,遠遠不及例如《伴侶有個異性 soul mate,該介意嗎?》基於假設引發的發散思維更能讓人有興趣參與其中。

在奇葩輪換與議題不再精彩之外,參賽選手之間如楊奇函與許吉如的糾紛,主持人馬東面對婚姻觀時的立場發言都引發了一定的爭議。奇葩說一直以小眾的精彩人生告訴大眾的你可以這樣做,你可以成為我們這樣精彩的人。但是上述發言讓大眾意識到究竟是立場不同,大眾成為小眾之後或許依舊不那麼精彩,我們終究不一樣。

與《奇葩說》類似的節目還有各種演員/歌手同臺競技系列,當節目「話題」度減少時,節目就陷入了困境。有實力的人總在少數,而長期的節目流程中,這些人網友看厭了,新來的人實力有高有低,不能和前者比較。這也是歌手總導演洪濤訴苦的原因,在限定的話題下,能撐起節目的人越來越少,能引發觀眾興趣與思考的話題越來越少。聲臨其境如此,各種演員競技亦如此。

 

本文由 @黃薔薇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2020-2026年中國綜藝節目行業現狀調研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年各級頻道綜藝節目收視貢獻  《2020-2026年中國綜藝節目行業現狀調研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依據國家權威機構及綜藝節目相關協會等渠道的權威資料數據,結合綜藝節目行業發展所處的環境,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等多個角度對綜藝節目行業進行調研分析。
  • 中國綜藝節目行業現狀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年版)
    二、大數據使文娛營銷更精準    三、VR技術帶動娛樂消費升級第四章 2019年中國綜藝節目市場綜合分析  第一節 2019年中國綜藝節目市場發展亮點中國直播綜藝市場前景及趨勢預測分析    一、市場趨勢預測分析    二、市場發展趨勢預測分析第八章 2019年中國綜藝節目細分市場全面分析  第一節 體育類綜藝
  • 好看的綜藝節目推薦2019 中國十大綜藝真人秀節目排行榜
    要說到綜藝節目,最火爆的還就屬各種類型的真人秀節目,這些節目能給觀眾帶來不少歡樂喜感。那麼2019年好看的綜藝節目有哪些?下面和小編來看一下。  好看的綜藝節目推薦2019  1.《嚮往的生活第三季》  2.《奔跑吧第三季》  3.《極限挑戰第五季》  4.
  • 盤點2019年韓國國民票選的七大綜藝節目!個個都是大熱門啊!
    隨著最近韓國娛樂圈傳出大量負面新聞,「想知道真相」節目也深度挖掘了一些熱點新聞,在網絡上引起了轟動。《想知道真相》作為SBS的王牌節目,將會以客觀公正的角度為公眾分析這些熱點新聞,受到公眾的密切關注和認可,可以說是韓國節目中的常青樹!
  • 盤點2019年十檔值得期待的美食類節目
    從2019年一季度綜藝市場的整體表現來看,聚焦情感、代際關係的觀察類綜藝強勢霸屏,以多重維度牢牢鎖定了觀眾的視線。本季節目以「開啟尋味之旅,守衛美好生活」為主題,談中國情、品中國味、傳中國道。節目將邀請十二位藝術家、學者、教育學家等跨界領域名人作為尋味嘉賓,和文化學者、美食專家一起開啟尋找中國味道之旅。
  • 「樂隊的夏天」登頂2019百度沸點年度綜藝,亞文化的春天來了
    如果有人問今年最火的綜藝是什麼節目?相信不少人一定會提到《樂隊的夏天》。在近日公布的2019百度沸點年度綜藝榜上,《樂隊的夏天》力壓眾多優秀節目,成為今年最受大眾關注的綜藝節目。百度沸點是基於網民搜索及資訊瀏覽大數據分析得來的,此次《樂隊的夏天》能夠登上百度沸點年度綜藝榜單榜首,同時出現在年度關鍵詞榜單,說明中國十億網民對於《樂隊的夏天》保持了高度關注。在這個「音樂已死」、「行業寒冬」的時代,《樂隊的夏天》是如何做到路人皆知,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 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
    本科結課論文成文於2019.6.18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摘要:我國的旅行綜藝節目大多對韓國綜藝亦步亦趨,原創性不足,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顯露頹勢。韓國綜藝《旅行者》沒有人設劇本和刻意衝突的「自由」,用舒適自然的節奏,將節目的重點通過觀眾的體驗和感受反饋到旅行本身上。《旅行者》嘉賓選擇得當,兩人之間配合默契;目的地的選擇得當,對觀眾具有吸引力;具有濃鬱的人文價值;回歸旅遊本位。其節目特色值得中國同類綜藝節目的借鑑。但是,《旅行者》在敘事和目的地選擇上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之處。
  • 人文關懷—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之本
    當電視綜藝節目中只剩下蒼白的笑料和畸形的價值觀,文化和精神上的空虛,導致的不僅是「娛樂至死」,更會是「娛樂之死」。 一、中國綜藝節目背景分析 中國綜藝節目從早期的聯歡類節目,到後來的互動類遊戲節目和益智節目,再到現在的各類層出不窮的真人秀節目、歌唱類節目,一直經歷著模仿、借鑑和反思的過程。
  • 2020五大衛視Q1綜藝節目速遞
    經歷2019年綜藝市場激烈的競爭與「廝殺」,面對嶄新的2020年,無論是臺綜還是網綜早已蓄勢待發,逐漸進行全新一輪的綜藝節目布局。其中就五大衛視近日紛紛官宣出的Q1綜藝節目單來看,「綜N代」節目依舊是打響2020年綜藝市場的「不變」內容,與此同時,在五大衛視逐漸試水「新節目」,凸顯「變」的創新態度。
  • 網絡脫口秀綜藝節目《吐槽大會》分析
    摘 要:網絡脫口秀綜藝節目《吐槽大會》在傳統脫口秀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製作出新的節目形式以及節目內容,透過「吐槽」的方式傳遞特殊的減壓方式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深受觀眾喜愛。本文以《吐槽大會》為例,對其節目的創新特徵、節目內容的設置、節目的「敘說」元素以及節目的社會功能進行分析。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的「老師」形象是多樣性的,他們能從不同面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容易接近受眾內心感受,產生共鳴,再現了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的現場感,提高收視率;同時,選擇有衝突性的「老師們」,無疑增加了諸多亮點,主持人不再是掌控全局的「船長」,他們的功能在漸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聲音的真實現場,一種新的節目模式正在起航。
  • 韓國綜藝節目之模式分析
    從它的播出模式上看,不同於中國國內很多綜藝節目在眾多獨立視頻網站播出,韓國很少有這樣的視頻網站,所以各大電視臺就成了節目播出的僅有平臺,KBS2是《超人回來了》的主要播出平臺,採取周播放模式,每周日4:50開始播出。
  • 【綜藝大專題】文化綜藝節目
    對於文化類綜藝節目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可以理解為:文化類綜藝節目是以文化知識為主要傳播內容,用影視藝術的手段,使其具備教育、娛樂、文藝的多重屬性,並通過畫面、聲音等方式向觀眾傳達出來,從而實現寓教於樂的目的,提升受眾文化水平與藝術素養的一種綜藝節目。
  • 2019年中國綜藝收視排行榜《奔跑吧》連續三年登榜首
    2019年綜藝收視率、有效播放量排行榜揭曉,《奔跑吧》連續第三年登收視榜首,聯同《極限挑戰》《追我吧》等明星競技類節目最吸睛。受「限酬令」、「限童令」和稅務風波影響,中國大陸綜藝過去一年現疲態,2019年平均收視破1的綜藝節目有14檔,且當中像是《奔跑吧》《中國好聲音》《嚮往的生活》《蒙面唱將猜猜猜》《極限挑戰》《王牌對王牌》等大多是制播了好幾季的節目;相比之下,當中全新的綜藝節目屈指可數,平均收視低於0.5%的有卻比比皆是。
  • 已成熱播綜藝標配,衍生節目是否真的「錢途無量」?
    因此在一檔綜藝節目擁有了較高的熱度後,除了同類型節目在各大平臺大量湧現,其綜藝內容本身往往也會被最大化利用,催生出了多種類型的衍生節目。 衍生節目開發如今早已是各大平臺運營綜藝的標配動作,今年播出的《這!就是街舞》《中國新說唱2020》《明日之子樂團季》等一系列熱門綜藝,都不缺少衍生節目的身影。
  • 各大明星集聚綜藝,目前最火的4檔綜藝節目!
    目前國內也有很多的綜藝節目,想必大家都能想到很多,但每個人喜歡的綜藝類型不一樣。大多數都是看自己偶像到哪檔綜藝中,就會很喜歡那檔綜藝節目吧!那小編就來盤點一下,目前為止最火的幾檔綜藝節目,有你喜歡的嗎?
  • 陳赫為什麼那麼受綜藝節目的歡迎?黃渤在節目中的回答很真實
    黃渤的回答最真實但是就這樣這樣的只有一個能夠讓大家想起的代表作為什麼能夠屹立綜藝不倒,就算是有出軌的負面新聞存在,一樣能夠扭轉局面。面對這個問題,我想黃渤在自己的節目《忘不了餐廳》中說的一句話用來形容陳赫的逆轉局勢很貼切。
  • 盤點說唱綜藝的那些商業廠牌,他們中誰是節目的寵兒誰最沒有排面
    大家好,這是我們「廠牌×節目」系列文章的第三篇,我們將用三篇文章分別給大家盤點四年來節目中出現的一線廠牌、小眾廠牌和商業廠牌。我們將重點探討他們對節目的參與程度如何,以及通過節目獲得了什麼、改變了什麼。之前兩篇文章中,我們主要聊了目前中文說唱圈的「興趣廠牌」們,在四年來的節目中取得的成績及其影響。
  • 究竟是誰在給中國的綜藝節目拖後腿?
    前兩天《極限挑戰6》開播了,作為雞條的超級粉絲,前四季小編一集也沒落下過,它不僅是小編的快樂源泉,更是綜藝界的良心節目。但自從換了新導演後,《極限挑戰》這檔節目對我們粉絲來說似乎只剩下了相同的名字和幾位熟悉的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