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一集教育訪談節目——《老師請回答》,裡面一個叫鞏子悅的男孩,讓我很有感觸。
今年 7 歲的鞏子悅,做事特別磨蹭,尤其是寫作業:
二年級的他,每天能從放學,寫作業到晚上九、十點;
30 多個生字,他寫一會兒玩一會兒,能抄 5 個多小時;
在家做事,爸媽說一下,他就動一下,不說就不動。
不光在家,在學校也一樣磨蹭,老師留的隨堂作業,他總做不完,全部要留到課間、大課間補。
其實鞏子悅並不是個例,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做事拖拉、寫作業磨蹭的毛病。
《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況》顯示:
孩子們校外生活花費時間最多的,就是做作業,而「喜歡分神,磨蹭」,是寫作業時間長的主因。
孩子太多的時間被作業佔據,就會擠兌睡眠、遊戲、運動時間,甚至影響成績,一連串的生活都會受影響。
孩子們的磨蹭,往往都有著許多共通性。
鞏子悅的情況,也很有代表性,能讓我們從另一個的角度,審視自己、審視孩子,讓父母們看清磨蹭背後的真相。
磨蹭
是孩子想逃回精神舒適區
孩子小時候磨蹭,往往是因為時間觀念還沒建立起來。但稍大點的孩子依然磨蹭,就跟時間觀念扯不上邊了。
節目中,鞏子悅的一句話,暴露了大多數孩子磨蹭的元兇,他說:
每當有困難把我卡住,後面的題我就一眼都看不進去了。難倒我的東西,就會把我拉到走神裡面。
孩子的話很形象,他形容,是「困難」把他拉到了這「走神」這一邊。
仔細想想,我們大人也常會有這種情況,工作或思考卡殼時,就翻翻朋友圈,刷刷抖音,看看網頁,不由自主就會走神。
遇到困難,逃回精神舒適區,這是人之常情。
多數孩子分神,一般都是這兩個原因:
一是覺得當下太無聊,想尋找更有意思的事;
第二個就是遇到困難,思維有惰性,不想立刻去解決,思維就天馬行空了。
無論哪種原因,都能看出,磨蹭並不是孩子天性,我們不要直接給孩子貼「他就是磨蹭」的標籤。
當孩子磨蹭時,他們其實傳遞了一個信號:
「我不感興趣」或「我遇到困難了」。
這時,我們最該做的是,多觀察,多幫助,弄清孩子慢的原因。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然後給孩子一些切實可行的幫助,比如孩子寫作業總磨蹭,我們可以:
▍跟孩子一起提前做時間清單
簡單來說,就是把要寫多少張卷子,每一張預計多少分鐘寫完,都提前寫在紙上。
讓孩子知道自己接下來的時間,要面對的是哪些任務,他心理焦慮就會減少很多,也更有計劃性。
▍給孩子預留準備時間
這裡包括兩方面:
一個是環境上的準備——告訴孩子要做作業了,提前把文具、卷子、書本等需要用到的東西準備好,避免中途找來找去浪費時間。
另一個是心理上的準備——讓孩子把喝水、上廁所、吃水果、撓痒痒之類的行為,全都提前完成。
中途避免打斷,孩子走神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規劃好休息和集中解決問題的時間
孩子需要勞逸結合,我們要讓孩子享受到「高效率」的甜頭。完成約定計劃之後,要讓孩子有自己享受自由時間的權利。這樣會更激發他改掉磨蹭的熱情。
另外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要有方法的去引導。這也是咱們下面一部分內容要重點說的。
你越催,孩子越慢
節目中,專家們分析:鞏子悅的磨蹭,已經是習慣性的了。
而這種習慣性磨蹭,是媽媽的「培養」出來的。
日常,鞏子悅和媽媽的相處是這樣的:
鞏子悅寫作業遇到困難,向媽媽求助,媽媽不幫忙解決問題,卻反問:
「天哪,這字你都不認識?字典是幹嘛的?」
「我告訴你你能記住嗎?」
即便鞏子悅不求助,媽媽也會不時「橫加幹涉」一下:
「你是要把你媽氣死嗎?」
「你這半天在幹什麼?」
「你能把那個字寫好看點嗎?」
鞏子悅的注意力,被媽媽一遍一遍打斷、分散。
他的整個人,都是被媽媽「拉」著走的。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其實都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比如:
走神時間長了,會自我察覺,把思維拉回正軌。
孩子也一樣,作為一個人,他們是具備這種「自我調節」能力的。
可經常磨蹭的孩子,就像鞏子悅一樣,他們被剝奪了太多感覺,這種「覺察、調節」的能力沒有機會發展起來。
孩子甚至搞不懂自己真實的感受。
就像後面商量怎麼對付磨蹭時,鞏子悅說:
希望以後每次我寫作業,我媽就坐在我旁邊,只要我一走神,她就拍我一下,把我從走神裡拍出來。
二年級的孩子,因為被剝奪了太多感受,面對改變,他只想退回到一個「小孩子」的狀態,把改變的力量,寄托在媽媽身上。
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
孩子的磨蹭,很可能是我們「催」出來的。
當父母總用自己的感受,去要求、催促孩子,孩子就沒辦法發展自己的感受。
遇到問題,他們根本都無法察覺,更不知道從哪裡「改」起了,慢慢地,走神、磨蹭就成了習慣。
此時,父母最好的做法,不是催,而是要適當給予支持性詢問。
比如,哪裡遇到困難了?需要幫忙嗎?
此時我們即使再著急,也要忍住,給孩子時間,喚醒他們,讓他們察覺到自己的走神。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因為,孩子的注意力本就不容易集中,父母如果說太多,幹涉太多,反而容易把孩子思緒,引導到別的事物上,更容易造成孩子分神。
而這種支持性的詢問和幫助,次數久了,就像巴甫洛夫說的「條件反射」,會讓孩子再遇到困難時,習慣性地去尋求幫助,而不是磨蹭走神。
父母勇做「過濾器」
給孩子調整的時間
在節目中,鞏子悅的父母還提到了一點:
孩子在家磨蹭點,他們還能接受。
每當各科老師告狀,說孩子沒完成當堂練習時,他們就壓抑不住火氣,對孩子的管教、幹擾就更厲害了。
這也導致了孩子越來越磨蹭。
其實這也是大多數父母會遇到的問題:
孩子有毛病,可以在家慢慢改,但學校老師有正常的教學節奏,沒辦法慢慢等孩子啊。
這種情況,其實特別考驗父母的智慧,需要父母先調整自己的情緒,再有選擇性地傳達老師反饋的信息。
就像節目中一個專家所說的:
把老師對於問題的描述,變成對孩子希望的描述。
比如,當老師說孩子磨蹭時,父母可以這樣反饋給孩子:
「老師說你做的很準確,要是再快一點點就好了。」
「老師說你很懂事,她每天管這麼多孩子,很辛苦的,而你能自己管好自己,這大大減輕了她的壓力。」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和情緒傳遞給孩子,同時,還要給予孩子有建設性的建議。
父母過濾老師的負面評價,給到孩子的,不僅是時間和機會,還有精神上的信任。
每個孩子,面對困難,做自我調整時,都是由青澀到成熟,逐漸磨鍊成的。
父母勇做過濾器,給到孩子的,不僅是時間和機會,還有精神上的信任。
這樣才有助孩子更快改掉壞習慣。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孩子磨蹭,說到底,是遇到困難,沒有及時得到幫助,積習的一種習慣。
磨蹭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我們父母要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磨蹭。
認識它、察覺它、調整它,直到改變它,磨蹭很快就能克服。
當孩子做事高效起來,他們的心情、狀態也會不一樣。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遠離磨蹭,學習時高效,玩耍時暢快。
樹媽說:
文章之後,還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說一下,咱們開通視頻號啦。
我覺得短視頻的形式更直觀和方便,也多了一種跟大家交流的方式。後續會多用視頻分享有趣日常、時事觀點、心得經驗……
大家如果想看更多的視頻,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的視頻號。
掃碼關注「成長樹」
▼
掃碼關注「小樹媽媽」
▼
大家好,我是小樹媽媽,愛閱讀、愛分享、更愛家裡的兩個娃。創辦成長樹這個平臺6年了,收穫了200多萬媽媽的關注,現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寶爸寶媽,每天為大家提供原創育兒好文、精選好物、有聲繪本,累計發布了300多篇原創文章。如果你家也有3-12歲的娃,那咱們就算相見恨晚,現在關注,小樹媽媽還有見面禮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