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因果不虛,隨緣盡份而活

2021-02-24 心香2013

  ○○○大鑑:

  素昧平生,先容自我介紹一下,我叫陳正源,擔任法官職務十幾年,目前是○○○○法院法官,辦理民事審判業務。我是在○○出生、長大,原來○○林管處裡面的儲木池,以及附近的空地、房舍,都曾是我幼年嬉戲玩樂的地方,說來我與林管處也有點因緣。

  日前在臺北佛教正覺講堂聽聞蕭導師講授菩薩優婆塞戒經時,導師提到三世因果的微妙,舉了二十年前發生的李師科搶案及王迎先命案,說到與王迎先命案有關的五位當事人,其實都是過去生被王迎先(當然也是過去生)殺害,當時種下的業因,才會有今生的業果。這段故事我幾乎已經忘得差不多,只大約記得一些梗概,曾經由報導得知您與該事件的因緣,不知您今生是否親近佛法,對佛法中講的因果關係是否了解?末學私心自用,不揣孤陋,以個人職務經驗的角度,來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對您有幫助。

  十幾年來審判工作,辦過民、刑事及流氓等各類型案件無數,也判過死刑、無期徒刑及其他各種刑度、或金額的判決,但是要說自己所作的判斷百分之百與事實相符,實在沒有把握,因為太難了,畢竟這不是我們凡夫眾生所能做到的。對於案件我們只能儘量去調查相關的直接間接證據,再依法做出判斷。通常我會先就調查得到的內容,描繪出一個可能是事情發生經過的故事,看它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繼續調查;如果合理,就進一步依據法律規定來做出判決。相信您能理解,大多數的案件直接的證據,大多不容易發現,間接的證據又可能很片段,這時候要下決定,真的很痛苦。有時也確實會感到疑惑──那個我所編織的故事,會不會與事實完全相反?會不會冤枉了好人?會不會判得太輕或太重了?這種天人交戰的情形,著實不少。不過我時常告訴自己,職責所在不能逃避,而是要在處理的過程中沒有個人的好惡,完全依憑證據,根據法律去做判斷,所謂「求其生而不可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矣」,這就是我能做、該做的。

  工作上常遇到有些案件,顯現的證據就是與職務經驗的直覺有差距,其中或有極盡調查之能事,仍然只有得到薄弱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待證事實,甚至因為證據取得程序有瑕疵,以致審判時依法不得使用該證據為判斷依據,而必須判決無罪或輕罪。就職責而言,會覺得很無奈,有時也會覺得對當事人不公平。不過接觸佛法後,慢慢接受「三世因果」的觀念,再回來看看這些問題,便能理解這些發生糾紛無法順利排解,甚至傷人害命的人事物,其實大多數背後都有著過去生的業因,以致有今生的果報。世俗人眼中的「不公平」,乃至是非對錯,都只局限在一生一世這個有限的時空來評斷,如果跳脫這個時空的藩籬,從過去無量生以來因果關係的角度加以觀察,則觀感勢必有所不同。不只在我承辦的案件中,有這樣深刻的體驗,其他日常接觸的人事物,也莫不如是。像外表幾乎無法分辨的同卵雙胞胎兄弟,他們生長環境亦復完全相同,可是個性、喜好乃至人生際遇卻完全不同;另外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偶然遇到一位陌生人,卻覺得很眼熟,甚至覺得很親切。這些世俗上或連科學上都無法解釋的奇怪現象,在佛法上都能得到解答,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心」,從無始劫來就幫我們儲存每生每世所造作無數善惡業的種子,這些種子當中有與他人具「共業」性的,會與他人「心」中的同類的「共業種子」互相牽引,促成未來世共業果報的現起,其他不與他人具共業性的「別業種子」,則會造就未來世與他人完全不同的生命現象。像那對頭部相連的伊朗姊妹,因為過去生的共業種子現行,讓她們一輩子都無法分離,必須共同面對、承擔人生每一分每一秒,但也因各自特有的別業種子,讓她們即使頭部相連,仍是一個喜歡從事新聞工作,另一個的興趣則是法律,各有所好。這「心」中種子現行的道理,如同掉落在土壤中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遇到適當天氣與土壤環境的緣,就會發芽,乃至開花結果,三世因果的法則,也就發生了。只是因果關係的微細差別,唯佛乃能完全了知,實在不是我們凡夫眾生可得知曉其中千萬分之一。不過這樣的理解與信仰,卻給自己深刻的警醒,就是「隨緣盡份」──一方面善了過去生的一切善惡因緣,同時不要在身口意上再去造作會引發未來世惡業的種子。

  我工作的經驗,或許與您遭遇的故事有些差異,但那整個故事又何嘗不是因果法則的一種示現?而一經示現後,它的「相」就已經消失,有如房子被燒掉之後,不僅房子的相消失,那個燒房子的相,也不復存在。悔箭入心,再去不斷追悔,其實並無意義。佛法重視一個人行為的動機,以動機的好壞來決定責任。我相信就如同我們大多數承辦案件的人一樣,在辦案的過程中,不會存有故意攀誣的意思,甚至像您故事的經過,在其他間接證據的指引下,可以說連過失都說不上。所以整個過程縱有遺憾,但從動機來看,您應該是沒有責任的。如果您仍覺得不安,或許可以作一番佛法的懺悔與回向(可以請教鄭○○師姊),然後就把一直在追悔的心放下,安住在工作上,不要再去理會世間人的評論,因為世間人的眼光是有局限的,是不完全的!

  冒昧寫了這封信,絕無「教導」之意,只想以局外人的立場,將自己學佛得到的體驗與您分享,並提供一些思維的方向,期能解您困惑於萬一!

  順祝

  安康

  末學 陳正源 敬上 

——正覺電子報 第005期《一封信》

相關焦點

  • 南懷瑾:三世因果六道輪迴 是佛學建立的基礎
    編者按:很多高僧大德說過,你可以不相信佛法,但你不能不信因果。因果不因為你不信就不存在,但因果一旦與報應相連,一般人或許就不會認同;再與三世結合起來,就很容易被人視為迷信。這種現象非常詭異,深層心理有待詳細分疏。
  • 「三世因果」是什麼?看懂了,覺悟就在當下!
    因為佛已經說出了三世因果的道理,通過了這些因果的關係,我們就可以解決到所有的問題了。「前世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來世苦。」三世的因果只有佛能夠說得出來,所以佛的智慧就是最高的,佛法是最偉大的。信佛就是要相信三世因果的道理,學佛就一定要修習《因果不虛》的這一個最基礎的修法。一切其實都是因緣和果報,其實都是自己造出來的,還有什麼是想不開、想不通的嗎?一切的一切,都是有它的因緣,因緣成熟了,就自然有它必然要感受的果報,那還有什麼樣的可以貪念?有什麼可以執著的呢?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自己修自己造的。
  • 劉舉人的三世因果
    佛家《三世因果經》因果經前面的四句話,就是因果循環報應的總綱。既指出了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又指出了怎樣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環報應規律,又指出了人只要棄惡從善並行善積德就可改運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前世轉世來的,有的是神仙轉世,有的是由人轉世的,有的是由動物轉世的……。
  • 佛教:因果通三世,這「三世」是什麼意思?
    業力流轉,因果不虛。在佛教之中,有一部經典,他確切的記載了有關於「三世之中」我們行了什麼善,造了什麼業。它就是《三世因果經》,又稱《三世因果文》其主要目的是導人相善,亦是傳遞佛教所講的因果關係。那麼三世因果中的三世是什麼意思呢?他們分別指的是哪三世呢?
  • 佛說: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
    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前世,今世和來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一場因果,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一個人的因果通達三世,因緣成熟,就要接受自己的果報。我們古老的文化中,早就有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一個人的行為,就會產生因果,只有種善因才會有善果,而有些事絕對不去要去做,會受到因果嚴厲的懲罰,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一個也不要去做。一、不孝父母。
  • 民間故事:三世因果
    佛家《三世因果經》因果經前面的四句話,就是因果循環報應的總綱。既指出了人的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又指出了怎樣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環報應規律,又指出了人只要棄惡從善並行善積德就可改運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前世轉世來的,有的是神仙轉世,有的是由人轉世的,有的是由動物轉世的……。
  • 三世因果,非常準!
    願這個世界:善良,永遠不過期;好心,永遠有好報!,拜再多佛也無益801:前世情人討債化作人面瘡,因果不虛,輪迴可怕,阿彌陀佛。放生的魚集體排隊表演謝恩,你絕對不敢想像!803:看墮胎嬰兒如何跟著父母 (虐心)804:31歲美女博士臨死前的自拍,震驚全國!
  • 三世因果真實不虛,琉璃太子滅釋迦族
    因果不虛。就像說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琉璃太子就是琉璃王。釋迦牟尼佛的護法波斯匿王,波斯匿王跟末利夫人所生的兒子叫做琉璃太子。那麼成佛以後,成佛以後這個因果在不在?因果還是在。就像安世高大師兩次還命債,安世高大師兩次都來中國還命債,因為因果不空。但是因為他已經成就法身了、他已經成佛了,他沒有四相,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他了解生死本空,無明本空,本覺本有。所以他還命債,他沒有這種貪瞋痴,所以他歡喜受。
  • 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
    一般人懷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為僅僅站在當下一生的立足點上來看善惡報應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輩子,不但沒有好報,甚至還不得好死!    其實,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現在一生,已有過去的無量數生,尚有未來的無量數生。現在這一生,若將過去及未來的生命之流連貫起來看,實在還不及石火光影那樣的短促渺小。善惡因果是貫通了三世漸次受報的,業力的大小輕重便決定了受報的先後等次。
  • 三世因果!太好聽了!(非常準)
    佛教三世因果文(正文)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  今生作者是善男信女至誠聽  聽念三世因果文三世因果非小可  佛言真語實非文今生做官為何因  前世黃金裝佛身前世修來今世受  紫袍玉帶佛前求黃金裝佛裝自已  遮蓋如來蓋自身莫說做官皆容易  前世不修何處來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在人類哲學史上,蘇格拉底首第一次提出了因果論也稱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則,是指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原因和結果。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一種事物發展的結果,也必定是另一種事物產生的原因。原因和結果是不斷循環,永無休止的。
  • 佛教:因果不虛,常做這四件事,最損功德福報!
    佛門中常講「因果不虛」,何為因果呢?它是因緣果報的簡說,我們通常所說的因果,即因果律。在佛教文化之中,世間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偶然的,每件事必有其原因,並且會導致結果。經云:「一切諸法之形成,『因』為能生,『果』為所生。」
  • 佛教三世因果經,人類不得不認識的大智慧
    善男善女細端詳, 聽念三世因果經。三世因果事非小, 真言細語實非輕。今生做官為何因, 前世公道正義身。前世修來今世果, 紫袍玉帶為民生。黃金贈與壯士行, 行俠仗義蓋世功。莫說做官皆容易, 正義公平兩邊行。
  • 因果故事;打獵人的因果報應!
    佛法講三世因果,六道輪迴。這是我們這個世間的真相!一般人很下相信。下面這則發生在古代的因果報應故事,也能說明人有前世,有今生,還有來世和善惡有報的因果道理。唐朝的時候,汾州(山西)劉摩兒和兒子都是打獵的獵人,父子兩人在同一天死去。
  • 佛教:因果報應12條,真實不虛!
    人生若想有福,就要種好善因,不造惡業、不結惡緣,懂得因果,就懂得了改命命運的方法。因果報應12條,真實不虛!一、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人們往往被貪慾利益迷失了心地,只想得到和擁有,卻從來不願意付出和吃虧。這樣的人,往往沒有多少福報。做事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付出多卻沒有報酬。
  • 三世因果:前生和後世好像是另外一個人,何苦為不相干的人修行
    大安法師講淨土網友:法師您好,我是一個愚昧的人,佛說有三世因果,人有前生後世,可是我記不得前生,也看不到後世。我覺得前生和後世對我而言好比另外一個人,我為何要給不相干的人買單?又何苦為不相干的人修苦行呢?大安法師:這大概是很多剛入佛門者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 佛說:一切都是因果,這3個字,寫盡了人生
    人生,一切都是註定的因果,回想人生何其短暫,娘胎十月,呱呱落地,雖然啼哭不止,卻不攜一絲雜念。從此這個可愛的世界,又多了一個神奇的生命。他與萬物共生長,共輪迴。人的一生不容易,佛說,生命中很多東西可遇不可求,強求的得不到,不曾需要的往往會不期而至。人生之所以會有無數煩惱,也正因如此,想要得的,得不到;想要丟的,丟不掉,人生一切的境遇,只能作為無奈的回憶。其實人生也是一個不斷因果輪迴的過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佛教講:「唯有業隨身。」
  • 三生三世:明知崑崙虛不收女弟子,為何墨淵還會收白淺為徒?
    三生三世:明知崑崙虛不收女弟子,為何墨淵還會收白淺為徒?三生三世是趙又廷與楊冪兩人四處演的一部玄幻劇,並且在這部劇當中楊冪所飾演的白淺是青丘女君,並且也是墨淵的徒弟,而墨淵與夜華都是趙又廷所飾演,然而在劇情開頭正因為白天他生性頑劣,他的父母拿他都沒有辦法,為了找人能管住他,他的父親也是將他交給了折顏上神進行管教,並且中間商人也是將他送到了崑崙虛,成為了墨淵座下的一名弟子!
  • 佛教:三世因果文——善人看了欣慰,惡人看了心驚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28篇佛教最核心也是最殊勝的教義,其實就是三世因果,雖然其餘文化或者宗教對此也有所涉及,但說的最透徹最直白最清楚的顯然還是佛陀此外專門有一道「三世因果文」,簡潔明了的把今世的果和前世的因做了一個對比,雖然不是特別嚴謹,但大的方向還是沒問題的,各位師兄不妨看看。不過這裡要多說一句,這個因果說的是很犀利的,善惡分明,善人看了應該非常欣慰,可若是惡人看了,那恐怕就是心驚膽戰,直冒冷汗了。
  • 諸法皆空,為何因果不空?
    有了正見的智慧,對於是非、善惡、真偽,才能做正確的思惟判斷,發諸於身口意才有正確的行為,而不至造下三塗之因,自然免受五趣輪迴之苦。  《雜阿含經》卷二十八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一、明了因果,勤修福慧。眾所周知,因果報應與緣起性空是佛教的基本理論和內容。《三世因果經》載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