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果通三世,這「三世」是什麼意思?

2020-12-18 凡心問禪

業力流轉,因果不虛。在佛教之中,有一部經典,他確切的記載了有關於「三世之中」我們行了什麼善,造了什麼業。它就是《三世因果經》,又稱《三世因果文》其主要目的是導人相善,亦是傳遞佛教所講的因果關係。那麼三世因果中的三世是什麼意思呢?他們分別指的是哪三世呢?那麼就以此篇文章,分享三世的奧妙。

三世分別對應佛教所說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但他並不是所謂的「上一世,這一世,下一世」。就好比我們所說的昨天、今天、明天一樣,今天過了就是昨天,今天還沒到,就是明天。簡單來說,世間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在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的遷流中,為一因果的連鎖。過去者為因,現在者為果;現在者為因,未來者為果,此稱為三世因果。

過去世

什麼是過去世?就是我們已經過去了,就好比昨天,昨天我們做了什麼?重要嗎?重要,佛門有句話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想要知道今生為什麼會困苦不堪?為什麼會沒有福報等等諸多今生問題,這些原因皆是跟過去世掛鈎。過去世做了什麼事,那麼現在世就必將受什麼果。

但我們前世即已過去?那麼我們就當在現在世,好好修行。有些學佛之人總是為了想知道前世自己是做什麼的?而一位去求神通,忘了自己真實修行的目的。過去的已過去,活在當下,活好當下才是關鍵。

現在世

現在世,就是當下。當下是否富有,是否貧困。有人說是老天的安排,有人說是上帝的安排,也有人說是自己脫胎沒掙著眼。在《三世因果經》中有這麼一段話「騎馬坐轎為何因,前世修橋補路人。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災民。有食有穿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無舍半分文……。」

一個人是富有還是貧困亦或殘疾,這些都是過去所造的因,在現在世而結成的果。因果是科學無法解釋的,就譬如不信因果的人,他也明白一個道理,如果親自動手不勞動,他能有錢花嗎?他能過的很好嗎?工作就是最簡單直白的因,從而才有工資這個果。

未來世

想必很多師兄都誦讀過《三世因果經》,大家可能也發現了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經中指提到了「兩世」,前世,今生。但並未提及未來世。但未來在哪裡?在今生。在經文之中寫過一句話「預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想要知道未來能否有成就,能否有人身?都是靠當下,當下是否行善斷惡,當下是否深信因果的不虛。如果想要在未來有好的果報,或是脫離輪迴,不受八苦。那麼此生,我們就應精進修行,了脫生死。

佛門中的三世,並不是大家所認知的「上輩子、這輩子、下輩子」,這雖然不是錯的,但至少並不是非常不完整的。佛教三世指的是「過去、現在、未來」,也可以說是「上一念、上一秒,去年、上輩子、過去無數劫。」未來亦是。所以說因果只在三世內輪轉,但此三世非彼三世。我們要真正理解三世的關係,理解三世的含義。祈願各位師兄,斷惡修善,當下證悟,了生脫死。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別傻傻的分不清道教的天道承負論和佛教的三世因果論?
    前人有過失,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責;前人有負於後人,後人是無辜受過,這叩承負。換句話說,即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如果是善的話,則是前人種樹,則後人遮蔭。又在《太平經》卷七十三至八十五說「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
  • 佛教裡的「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是什麼意思?
    不論大家是否信仰佛教,相信對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都不會陌生。我們到寺院禮佛的時候會發現到處都寫得有這六個大字,而且許多僧眾的嘴裡也常常念這句話,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大多數信眾並不理解,甚至有許多人讀音都不正確,將「南無」按照習慣性的讀音來讀。
  • 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 佛教·常識
    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諦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諦Magga-sacca)。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諦(Cattqri-ariya-saccq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wiccasamuppqda)。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佛教雖然不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但是就人數規模開看,卻是名副其實的我國第一大教,已經超越了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佛教文化和中華文化相互融合,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又反過來影響著傳統文化。我們提到佛教,總會想到一些成語,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關於佛教的三個成語: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
  • 佛教:初學佛,這三件事必須了解!
    何謂因果,古德有雲因果就如種子與果實,種下什麼種子就會結出什麼果實。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這麼一個理。佛教講「三世因果」,三世分為「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我們當下所種下的善惡種子,在未來世或現在世皆會得報。我們當下所遇到的諸多違緣,和碰到的諸多不順總體來說,可算是「現在世」和過去世所種下惡的種子而結成的惡果。
  • 【佛教常識】趙樸初: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 楊宗緯張碧晨涼涼歌詞是什麼意思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涼涼歌詞大意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楊宗緯張碧晨涼涼歌詞是什麼意思?  《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電視劇正在熱播中,三生三世桃花情緣,兜兜轉轉,相信是你的終究還是會回到你的身邊,素素即將跳誅仙臺變回白淺,白淺想忘記夜華選擇喝下忘情水。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佛教:三世因果文——善人看了欣慰,惡人看了心驚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28篇佛教最核心也是最殊勝的教義,其實就是三世因果,雖然其餘文化或者宗教對此也有所涉及,但說的最透徹最直白最清楚的顯然還是佛陀此外專門有一道「三世因果文」,簡潔明了的把今世的果和前世的因做了一個對比,雖然不是特別嚴謹,但大的方向還是沒問題的,各位師兄不妨看看。不過這裡要多說一句,這個因果說的是很犀利的,善惡分明,善人看了應該非常欣慰,可若是惡人看了,那恐怕就是心驚膽戰,直冒冷汗了。
  • 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
    一般人懷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為僅僅站在當下一生的立足點上來看善惡報應的不公平
  • 三世之事,信而有徵
    【題解】本篇著重論述佛教的內涵,破除種種錯誤知見,提出儒佛本無二致,只有入世與出世的不同。比如儒家講五常,佛門有五戒,彼此對應。針對流俗知見進行導正,不可凡心測聖智,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修道事大,積功累德等等。三世之事,信而有徵,家世歸心①,勿輕慢也。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法師答疑】「三昧耶」是什麼意思
    「三昧耶」是什麼意思主講:上能下弘法師|時間:2020.12.21地點:河北大華嚴禪寺阿彌陀佛,大家好!這裡有人提了個問題。請問師父:「三昧耶」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三昧耶」有很多種意思,它主要有四種意思:一個是平等,一個誓願,一個是驚覺,一個是除垢障。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境內,一千多年前就已傳入我國。佛教在我國的大地上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讓其一度達到最光輝的時刻,奠定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地位。我國佛教聖地眾多,其中五臺山、布達拉宮等都被尊為佛教祖庭。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
  • 佛教中施主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施主是什麼意思?施主,梵語檀越,也音譯為陀那缽底、陀婆。意為行布施的主人,一般指出資供養僧眾或者舉辦法會的在家信眾。廣義來說,樂於布施者都可以稱施主。《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發願說: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佛學大辭典》:施主,(術語)行布施之主人也。自投資財而開法會或供養僧之人,又葬式之主等皆謂之施主。梵語檀越,陀那缽底Dā-napati,思益經一曰:「世尊何謂菩薩能為施主?佛言:菩薩能教化眾生。」寄歸傳一曰:「梵雲陀那缽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缽底是主。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據說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時,有許多信徒。佛陀因人設教,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傳教方法,而弟子們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發揮。他滅度後,佛教逐漸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兩大派。「摩訶」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載」(如車、船)或「道路」的意思。大乘佛教自稱能運載無數眾生從生死大河的此岸,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經典有《般若經》、《維摩經》、《大般涅槃經》、《法華經》、《華嚴經》、《無量壽經》等。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擺脫十二因緣的束縛,即出離生死而證得涅槃。一切眾生,實是本來清淨,由於過去一念無明妄動,便有行為造作,有行為造業便有入胎之識。有入胎之識便有現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備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 佛教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按照淨空法師的說法,佛教不應該算是宗教,更應該屬於哲學範疇,佛法應該是人類精神、靈魂所追求的最高層次的哲學。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梵語妙智慧的音譯,意思是「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是絕對的大智慧。他能把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以為的宇宙空間一切規律、法則都掌握起來,是佛菩薩神通中「宿命通 、漏盡通」最好的映射。
  • 佛教:什麼是回向?該如何回向?
    「回向」是佛教用語,即回首面向,將自己布施、行善、念佛的功德、智慧、善行,不自己獨享,不存一己之私,而是踐行佛菩薩利益眾生的慈悲精神,趨向法界眾生和佛菩薩共享,以拓寬自己的心量,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不至於流散,這是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