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宮內膜腺上皮突變或始於童年

2020-12-11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十一月

責編 | 兮

子宮內膜腺體豐富,主要功能是分泌對正常月經和胚胎發育至關重要的激素和其他物質。子宮內膜癌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見的女性癌症,每年確診人數超過38萬例【1】。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因子宮內膜癌造成的死亡率不斷攀升【2】,因此對於子宮內膜癌更需要及時預防、及早發現。

所有正常體細胞在不斷的分裂和維持過程中都可能會出現基因突變,但是目前對於正常人體中體細胞突變的速率、模式、原因和後果的了解有限。儘管已經有了關於人類癌症體細胞突變的全面描述【3-5】,但是在未形成癌症組織之前正常體細胞的基因組突變還未見詳細解析,而對於正常體細胞中基因突變的研究對於相關癌症的預防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為了對正常人體中子宮內膜腺上皮組織中體細胞的突變譜式進行描述,2020年4月22日,美國威康桑格研究所(Wellcome Sanger Institute)Michael R. Stratton研究組在Nature雜誌上發文題為The mutational landscape of normal human endometrial epithelium文章,通過對正常女性子宮內膜腺體細胞進行全進組測序,並對子宮內膜腺體的基因突變負擔進行了評估,同時對驅動性基因突變出現的時間線進行了系統進化樹分析和預測,為子宮內膜癌的預防提供了新的見解。

子宮內膜是一種獨特的動態組織(圖1),其在女性生命過程中有多種不同的生理狀態,包括月經前期、月經周期、妊娠期和絕經後期【6,7】。在生殖年齡,子宮內膜會隨著雌激素和黃體酮水平的波動而經歷周期性的破壞、脫落、修復和重塑【6,7】。對正常組織的突變情況的描述會促進人們對於正常細胞和來源於正常細胞的癌症之間的中間腫瘤產生階段的演替過程的理解。

圖1 子宮內膜腺體示意圖以及雷射捕獲顯微切割後的樣品

子宮內膜癌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之一,最高發病率年齡為75-80歲。子宮內膜癌主要包括兩種分型:子宮內膜樣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以及漿液性和透明細胞癌(Serous and clear cell carcinomas)【8,9】

前者較為常見,主要的危險因素是雌激素暴露,受到月經初潮、絕經年齡以及BMI(Body mass index)指數的影響【8,10】;而後者主要出現在老年女性之中,受到吸菸以及BMI指數的影響【8】。為了揭開正常子宮內膜上皮突變情況,作者們對單個腺體的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序,探討了年齡以及分娩對於突變產生的影響,同時對驅動突變產生的時間進行了預估。

為了獲得適合的正常女性子宮內膜腺體樣品,作者們使用雷射捕獲顯微切割技術(Laser-capture microdissection)從28位年齡在19歲到81歲的女性中分離出292個組織學上正常的子宮內膜腺體(圖1)。在獲得合適的樣品之後,作者們根據已有的實驗方法對來自這些樣品中的DNA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11】

對體細胞突變進行分析後,作者們通過等位基因變體分數(Variant allele fractions, VAFs)對腺體中的細胞來源進行了分析,發現每個腺體主要是由一個細胞群組成,該細胞群是由一個上皮幹/祖細胞衍生而來的。而且通過對於腺體基因組中體細胞突變、刪除缺失、替換數量與年齡之間關係的分析,作者們發現在成年期,每個腺體每年大約要替換29個鹼基。

通過對癌症驅動基因突變的情況進行分析後,作者們發現57%的子宮內膜腺體中至少含有一個驅動突變(147/257);16%的腺體中至少攜帶兩個驅動突變(42/257);約2%的腺體中至少攜帶四個驅動突變((5/257)),而且這些驅動突變發生的機率與年齡存在正相關性。進一步地,作者們希望通過構建單個子宮內膜腺體的系統發育樹,用以表徵正常細胞群體的擴展模式及其啟動時間。

作者們通過假設在生命中恆定的體細胞突變率來估計發生的時間,由此推斷出有一些驅動突變甚至發生在非常早期的時候,比如最早可以追溯到正常女性的童年期間。子宮內膜癌症樣品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5與該工作中的正常樣品相比,基因突變負擔高出了5倍之多。

總的來說,Michael R. Stratton研究組工作對年齡跨度極大的正常女性子宮內膜腺體組織的全基因組分析,對全面分析子宮內膜上皮中出現基因突變的全景觀進行了描述,同時發現了多種癌症驅動突變發生在女性童年時期,這一重要結論為子宮內膜癌的提早預防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期Nature中對該文章進行了解讀和討論,題為Not all driver mutations are equal,對該文章對使用正常女性子宮內膜組織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並進行基因突變系統進化樹分析進行了高度評價,肯定了該工作中提到的正常女性成年期每年產生29個鹼基替換的結論以及分析得出的某些驅動突變可能產生於女性童年時期的論斷。

但同時,該評論文章中提高了兩個重要的隱憂:

其一,該工作中作者們使用的正常女性子宮內膜樣品大多數樣本來自接受不孕不育評估的人、器官捐贈者或死於非婦科原因的婦女。而子宮內膜癌的獨立危險因素就包括不孕和未生育兩種情況【12】。該評論文章認為納入那些有眾所周知的癌症前兆的婦女,如非典型子宮內膜增生,可能會在樣品全面化覆蓋這方面有所幫助。

其二,本工作中提到的驅動突變的比例與來自包括癌症基因組圖譜聯盟(The Cancer Genome Atlas)在內的數據略有不符。作者們發現正常子宮內膜腺中,這些已知的驅動因素的突變不到2%——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低頻率,因為人們會認為,所有癌細胞中的驅動因素將首先出現在正常組織中。

因此,進一步地全面進行全基因測序所使用的子宮內膜組織可能會完善這一結果。但總的來說,該工作瑕不掩瑜,更好地全面理解組織中的正常突變譜,將使人們更清楚地了解許多實體腫瘤的特定癌症驅動因素的可能引發的後果。

製版人:珂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繪製正常人類子宮內膜上皮的突變圖譜
    科學家繪製正常人類子宮內膜上皮的突變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24 11:57:05 近日,英國威康桑格研究所Michael R. Stratton課題組繪製出正常人類子宮內膜上皮的突變圖譜取得。
  • 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原因鄭州不孕不育醫院
    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原因鄭州不孕不育醫院 時間:2020-11-07 17:15 鄭州長江不孕不育醫院 子宮內膜息肉很可能造成女性不孕的發生。不孕專家表示,許多患者不了解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原因,耽誤了治療。那麼,女性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原因是什麼呢?
  • 人造子宮初現曙光 人造子宮優點為什麼要用人造子宮代替人類生育(2)
    子宮內膜和胎盤子宮內膜就是滋養人類種子的豐富土壤,有了它,受精卵才能在其中發育成熟和分娩。子宮內膜其實就是哺乳動物子宮內壁的一層組織,分為緻密層、海綿層和基底層。子宮內膜表面2/3為緻密層和海綿層,統稱功能層。子宮內膜覆蓋著黏膜,由黏膜上皮細胞組成。
  • Nature:喝酒和吸菸誘發驅動基因突變,導致食管癌
    2019年1月6日/生物谷BIOON/---癌症被認為是由異質性的腫瘤細胞群體組成,這些腫瘤細胞在基因突變方面顯示出複雜的層次結構。根據近期的研究,這個完整的癌症層次結構本身可能進一步嵌入到更高級別的由多輪正向選擇遞歸產生的層次結構中,而在這些多輪正向選擇中,獲得驅動基因突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nature中文摘要 7 May 2015
    Nature Volume 521 Number 7550, 7 May 2015Sequential cancer mutations in cultured human intestinal stem cells體外培養人腸道幹細胞中的連續癌基因突變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
  • Nature:與膀胱癌有關的頻發突變
    對131個高等級肌肉入侵性尿路上皮膀胱癌所做的這項研究(「癌症基因組圖集」 (TCGA)項目的一部分),報告了32個基因的頻發突變,其中包括那些在細胞周期調控、染色質調控和激酶信號作用通道中所涉及的基因。染色質調控基因在尿路上皮癌中發生突變的頻率比在迄今所研究的任何常見癌症中都高。
  • Nature重大發現!腫瘤突變靶向藥物的療效受突變類型及腫瘤組織環境...
    2018年2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大群來自美國、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發現旨在靶向特殊基因突變的抗癌藥物的療效依賴於涉及的腫瘤組織的類型以及基因突變的性質。在他們這項發表於《Nature》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的臨床試驗和結果。
  • Nature:重大進展!發現促進上皮-間質轉化、轉移和耐藥的腫瘤驅動因子
    有人提出,上皮-間質轉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是上皮細胞與它們的鄰近細胞分離並獲得間質細胞遷移特性的過程,對啟動使得癌細胞離開原發性腫瘤的轉移級聯反應非常重要。然而,基因突變在促進EMT方面的作用尚不清楚。FAT1是人類多種癌症中最常發生突變的驅動基因之一。
  • 白凡/徐濤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論文 揭示癌旁正常上皮組織存在...
    尿路上皮癌及正常尿路上皮組織的體細胞突變圖譜接下來,研究人員通過對單鹼基突變特徵(single-base-substitution mutational signature)的分析解析了導致正常尿路上皮組織積累大量體細胞突變的潛在原因。研究人員發現突變特徵SBS1,SBS2,SBS13,SBS5以及SBS22均一定程度導致了正常尿路上皮組織中突變的發生。
  • 【子宮疾病】什麼是子宮肌腺瘤或子宮腺肌病?
    當子宮內膜瀰漫地入侵子宮肌壁時稱為子宮腺肌病。如入侵的子宮內膜僅局限於子宮肌層的某一處,引起該處的平滑肌細胞極度增生,形成球體時,有人稱之為子宮腺肌瘤。以上兩者均屬於宮內膜異位症。由於異位的子宮內膜未超出於宮的範圍,故又稱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症。
  • 什麼是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內膜出現異位看這裡
    子宮是女性較為重要的身體器官,不僅可以保護女性的健康,對於孕育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但是若是注意保養的話,子宮是非常容易出現問題的。子宮內膜異位就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很多人對於這個名字都是比較陌生的,小編給大家細細講解。
  • Nature:大師級牛人用CRISPR構建癌症類器官
    腸道上皮是人體內細胞更新最快的組織,可以迅速更新和修復腸黏膜,但這種能力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人們發現,腸道的隱窩幹細胞(Crypt stem cell)可能起始腫瘤形成,在腫瘤細胞的分化、增殖及凋亡中發揮重要作用。
  • 《自然》雜誌:健康子宮內膜也會突變致癌!8類人做好早期篩查
    子宮是孕育生命的搖籃,它讓女性保持青春和魅力,還呵護著她們的健康。但同時,子宮也很脆弱,容易受到各種疾病的侵襲,子宮內膜癌就是其中之一。近日,刊登在英國《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篇新研究發現,子宮內膜在生命早期——兒童時期就已產生致癌突變。
  • 子宮息肉小可以先懷孕嗎?
    子宮息肉是婦科常見病,從廣義上講是指所有借細長的蒂附著於子宮壁的腫物,包括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腺肌瘤性息肉、惡性息肉等。多屬良性,可無明顯臨床症狀,或引起月經增多、白帶異常、陰道出血、子宮增大、疼痛等。宮腔鏡檢查可見息肉大小多少不一、蒂長短不等,是婦科常見的一種宮腔內病變。其中以子宮內膜息肉最常見。
  • Nature 中文摘要|14 April 2016
    第二個人口階段始於約5000年前廣泛的定居,有證據表明人口在文化熱點的指數增長,具有的全世界新石器時代過渡期的特徵。因此在南美洲,人類特有的能力通過改造自然而顯著提高承載力是意外地只是近代的現象。Wong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2/n7598/full/nature17437.html 啟動子是DNA序列,在控制基因表達中起關鍵作用。儘管最近的全癌基因組分析發現了啟動子中很多體細胞點突變熱點,很多熱點仍未被證明幹擾基因表達或驅動癌症發展。
  • 三、子宮
    成年婦女子宮平滑肌纖維長約50μm,妊娠時肌纖維顯著增長,可長達500μm以上,肌纖維可分裂增殖,結締組織中未分化的間充質細胞也可分化為肌纖維,使肌層增厚。分娩後,部分肌纖維恢復正常大小,部分肌纖維退化消失,增大的子宮恢復原狀。子宮平滑肌的收縮受激素的調節,其收縮活動有助於精子向輸卵管運送及經血排出和胎兒娩出。
  • 月經周期過程人類子宮內膜的單細胞轉錄圖譜
    文章信息文章題目: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the human endometrium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期刊:nature medicine影響因子:36.13作者:Stephen
  • Nature:吸菸導致基因突變致癌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香菸中的致癌物直接導致脫氧核糖核酸(DNA)突變,估計菸民平均每吸15支煙,DNA就發生一次突變。研究結果刊載於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譯癌症基因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分別對肺癌患者和惡性黑素瘤病人的腫瘤組織進行基因解碼。
  • 「宮頸糜爛」更名為「宮頸柱狀上皮異位」,這4個危險因素請遠離
    2008年,本科生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這樣大眾心理承受度更高一些,也更符合病理生理的表現。雖然已經更名,在很多基層醫院仍然有人稱「宮頸糜爛」。哪些因素會導致宮頸柱狀上皮異位?
  • Nature 中文摘要|7 April 2016
    最近研究發現,約1%ID和ASD患者中存在PTCHD1基因突變。PTCHD1缺失個體會有ADHD、睡眠障礙、肌張力減退、攻擊性、ASD和ID的症狀。儘管PTCHD1很可能是正常發育的關鍵,但目前對PTCHD1缺失與隨之發生的行為缺陷之間的關聯所知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