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兒科「AI醫生」上崗 能看300多種疾病

2020-12-27 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6月17日電(記者王琳琳)17日,兒科「AI醫生」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新門診大樓「上崗」,能看300多種兒科疾病,覆蓋所有普通內科和常見亞專科。該中心副院長趙列賓介紹,通過學習數百萬個以往病例,正式上崗的「AI醫生」在輔助導診、診前檢查、智能診斷上的準確率均超過90%。

傳統就診通常需要經歷掛號繳費、排隊候診、初次面診、化驗檢查、二次面診、確診拿藥等系列流程,病人要多次排隊,耗時常常要幾個小時。「AI醫生」正式上崗後,能為患者節省1小時以上就診時間。

記者現場體驗,在手機端「智能導診」平臺,語音或文字輸入症狀,「AI醫生」會輔助導診掛號,幫助患者推薦合適的臨床醫生。如果再選擇「接受智能診前檢驗服務」,「AI醫生」就會繼續詳細問診,並智能推薦必要的檢查項目,在後臺的臨床醫生實時審核、確認無誤後計算機系統會自動開具檢查項目單。

「以前,患者掛完號要排隊1個多小時才能見到醫生,醫生初步詢問幾句病症後,會要求患者再去排隊做檢查。這個環節,AI完全可以通過深度學習自動給出規範檢查建議,既可大幅減少患者排隊時間,又能避免檢查遺漏或過度檢查。」該中心門診護士長徐桂靈介紹,目前,「AI醫生」檢查建議準確率達到90%以上。

此外,正式上崗的「AI醫生」開始進入診斷治療階段,可依據患者病情和檢查結果自動生成初步病歷。二次面診時,醫生可在其基礎上核實、補充,而後,「AI醫生」會給出輔助治療建議供醫生參考。「目前,『AI醫生』依然處在與臨床醫生共同成長階段,臨床醫生最終決定是否採納。經過上千萬次的學習後,『AI醫生』會比剛『出道』的臨床醫生水平高。」趙列賓說。

據悉,正式上崗的「AI醫生」系統解決方案由該中心與依圖醫療合作建設。(完)

相關焦點

  • AI兒科「助理醫生」上崗:秒讀骨齡,精度達資深兒科專家
    「醫療AI技術的加入將大幅提升徐匯區兒童生長發育監測的效率,減輕區內兒科醫師工作負擔。」徐匯區衛生事業管理發展中心主任孫雅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表示。伴隨經濟水平的提升,中國兒童尤其是城市兒童所面臨的健康問題正在從傳染性疾病轉向生長發育問題,尤其是性早熟、矮小症、肥胖症等兒童內分泌疾病。
  • 80 多種疾病患者受益,血液科、兒科醫生視為珍寶,這究竟是啥?
    參會者來自全國血液科、產科、兒科、新生兒科、康復科、細胞治療等各個領域,包括醫院管理者、臨床工作者及科研人員等,會議在線收看突破 5,000 人次。 他指出兒科用臍帶血治療先天性疾病、代謝性疾病、遺傳性免疫缺陷病已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值得大家共同學習和交流;同時臍帶血在造血幹細胞移植領域,骨髓或外周血聯合臍帶血在疾病治療中的方法和機制研究等更多領域需要深入研究。他鼓勵全體醫務工作者繼續夯實臍帶血臨床應用技術,積極交流,持續推動中國臍帶血事業邁上新的臺階,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治療選擇。
  • 上海五大區域兒科醫聯體帶動304家醫院兒科升級
    記者昨天從上海市衛健委獲悉,上海「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兒科醫聯體不斷升級,醫聯體牽頭醫院籤約醫療機構304家,通過派駐專業管理人員、臨床帶教、增加專家號源等多種方式,促進兒科優質資源縱向延伸。目前,12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夠提供兒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服務。
  • 陳曉搭檔王子文出演醫療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大家怎麼看?
    近些年國內的醫療劇一直層出不窮,幾乎每一個科室都能拍成電視劇;像急診科、內科、產科、外科,還有今天講的兒科。該劇主要講述了一群兒科醫生,為了守護兒童的生命防線竭盡所能,全心全意地救治、服務兒童的故事。從目前開播幾集,隨木結合一些網友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首先這部劇並不是專業的醫療劇,所以大家當作樂子看一看就好,沒必要拿現實的標準來要求這部電視劇。
  • 人工智慧肺癌「助理醫生」上崗,能為患者進行綜合診斷
    排長龍的候診病人、看不完的片子、高壓下超時工作的醫生、一線城市與基層縣城懸殊的醫療資源……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醫療領域的這些頑疾正在加速得到「治癒」。如今,在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全國多地,神經疾病、肺癌、宮頸癌、兒科等多病種和科室,人工智慧小助手已經陸續開始顯身手。影像導出、自動診斷、自動出具診斷報告……不過數秒,一張由care.ai肺癌影像智能輔助診斷系統自動生成的結構化報告就顯示在屏幕上,直徑不過數毫米的肺部微小結節無所遁形。
  • 集兒科專家集體智慧 助基層兒科提升能力——復旦兒科「小布AI醫生...
    兒科門診臨床診斷智能決策支持系統(CDSS)——「小布AI醫生」由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聯合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共同開發,基於先進的自然語言與深度學習融合技術,將兒科醫院臨床專家長年累積的診斷經驗與診斷路徑從海量的病歷中提取出來,形成臨床診斷模型,它代表著中國兒科醫學頂尖水平機構的集體醫療智慧。
  • 旁白出戲、人設刻意,《兒科醫生》能看的只有顏!
    旁白出戲、人設刻意,《兒科醫生》能看的只有顏! 陳曉、王子文主演的《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就是一部關於兒童的醫療劇。
  • 中國兒科醫生之困
    僅以上海為例,各大兒科醫院因呼吸道疾病前來就診的患兒就診量基本都下降了30%左右,在復旦附屬兒科醫院,內科、感染科門診量同比下降50%左右。工作量變少卻並不意味著兒科醫生們身上的擔子更輕鬆。接診量、治療費等與績效掛鈎,患兒少,醫生收入就低,兒科長期以來的問題被更直接地暴露出來。在安徽宿松縣人民醫院,今年9月,兒科醫護績效不足後勤崗的1/5,整個科室要求集體轉崗。
  • 兒科醫生缺口仍在,該用什麼留住青年醫生?
    縱相新聞 丁一涵/攝) 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兒科的就診人數都有大幅下降。僅以上海為例,各大兒科醫院因呼吸道疾病前來就診的患兒就診量基本都下降了30%左右,在復旦附屬兒科醫院,內科、感染科門診量同比下降50%左右。 工作量變少卻並不意味著兒科醫生們身上的擔子更輕鬆。
  • 「機器人」眼科醫生上崗:可識別診斷多種眼部疾病 準確率超過95%
    與會很多專家都提到,目前我國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基層眼科醫生非常缺乏,很多眼部疾病不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任其發展的後果甚至會導致失明,比較常見的就是青光眼。  短時間內大量增加基層眼科醫生是不現實的,但是如果能夠讓更多「機器人」上崗,運用人工智慧進行篩查診斷,將大大擴大覆蓋面,讓更多患者受益,在這方面已有很多探索實踐。
  • 用什麼才能留住你,中國兒科醫生?
    冬夜,晚上9點,上海。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急診內,小朋友的哭嚎聲、尖叫聲,此起彼伏、連綿不絕。晚上10點半,一對夫妻等了將近兩個小時後,終於聽到叫號。看診時間不超過兩分鐘。
  • 破解兒科「醫生荒」 四川提高兒科醫生薪酬待遇
    具體而言,成都市設置1-2所兒童醫院,其他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地級市可設置1所兒童醫院。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應開設兒科門診,提供兒科急診服務,需求較大的設置兒科病房。每個縣至少有1所縣級公立醫院設置有病房的兒科,並根據實際需求合理確定病房床位數。
  • 太原兒科醫生緊缺現狀調查:多家醫院僅有一人
    孩子從小到大免不了要生病,生了病一般就得去看兒科醫生。在省城太原,兒科醫生較集中的省、市兒童醫院(即省、市婦幼保健院),往往是人滿為患、吊瓶如林、一床難求,而其他規模較大的綜合醫院,因無兒科醫生一般不接診兒童患者(急診皮外傷除外),能接診的也大多是人手緊張,疲於應付。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兒科醫生緊缺的現狀日趨嚴峻。
  • 上海舉行推進兒科建設發布會
    推進小兒外科、小兒心血管等臨床醫學中心建設,加強兒科學、發育行為兒科學與兒童保健學等重點學科發展,啟動兒童重要疾病聯合攻關,推廣適宜技術項目。全市兒科領軍人才8人,兒科類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3個,小兒外科、小兒心血管等學科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國家兒童醫學中心落戶上海。
  • 縱相調查:中國兒科醫生之困
    僅以上海為例,各大兒科醫院因呼吸道疾病前來就診的患兒就診量基本都下降了30%左右,在復旦附屬兒科醫院,內科、感染科門診量同比下降50%左右。工作量變少卻並不意味著兒科醫生們身上的擔子更輕鬆。接診量、治療費等與績效掛鈎,患兒少,醫生收入就低,兒科長期以來的問題被更直接地暴露出來。在安徽宿松縣人民醫院,今年9月,兒科醫護績效不足後勤崗的1/5,整個科室要求集體轉崗。
  • 1.5萬名兒科醫生消失,北上廣兒科門診關停,生病的寶寶誰在乎
    「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越來越多的醫學生不願選擇兒科,在某些三甲醫院的兒童專科,連續多年招不到人都是非常常見的。據相關數據統計,從1999年到2015年,我國每年畢業的醫學生大約有80多萬人,但是這15年間兒科醫生只增加了5000人,平均每年只有300多人選擇成為一名兒科醫生。
  • 兒科人滿為患卻是1.5萬名兒科醫生正在逐漸消失,他們都去哪了?
    「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越來越多的醫學生不願選擇兒科,在某些三甲醫院的兒童專科,連續多年招不到人都是非常常見的。據相關數據統計,從1999年到2015年,我國每年畢業的醫學生大約有80多萬人,但是這15年間兒科醫生只增加了5000人,平均每年只有300多人選擇成為一名兒科醫生。
  • 半月談|兒科「病人荒」,醫生心慌慌
    兒科「病人荒」,醫生心慌慌半月談記者 徐弘毅安徽省宿松縣人民醫院兒科10名醫護人員,因績效考核過低,以科室名義聯名打報告,要求集體轉崗,引發輿論關注。有兒科醫生反映,基層兒科醫生多年老問題仍然存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又疊加「病人荒」的新情況,令績效收入本就不高的兒科醫生境遇「雪上加霜」。
  • 當醫鬧比比皆是,比給孩子看病更可怕的,是兒科醫生在消失
    當我們沒有經歷過帶小孩去醫院兒科看病時,是不會知道原來兒科比起其他科室差別那麼大的,在小護印象中的兒科是:給小朋友開感冒藥和退熱藥、沒什麼技術含量的科室。但是《人間世2·兒科醫生》記錄的上海新華醫院小兒科裡發生的故事,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兒科醫生是一個真正需要勇氣、毅力和責任心的艱苦職業。
  • 黃浦中心醫院停止兒科夜班急診 醫院:招不到兒科醫生
    昨晚,沈小姐帶著孩子去家附近的黃浦區中心醫院看病,意外看到了這張貼在兒科診室門口的兒科急診夜班停診通知。  看病孩子大增,滬上兒科集體「發燒」,兒科醫生缺失顯得比往年更加嚴峻,因為招不到兒科醫生,多家醫院悄然關閉兒科急診。根據最新的統計,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有117家,能提供急診醫療服務的76家,三分之一沒有兒科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