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一個多維的臺灣。歡迎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知臺分子」。
前段時間,馬英九提名張博雅、伍錦霖分別執掌「監察院」和「考試院」,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抬槓說,監、考兩院是政府體制內的最大「闌尾」;時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也附和:兩院應納入「憲改」討論對象。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臺灣有「立法院」、「行政院」,也有「司法院」。加上「監察院」和「考試院」,一共是「五院」。為什麼臺灣實行的是「五權分立」而不是人們常說的「三權分立」?
這種「五院」的設置,其實是來源於孫中山的「五權憲法」制度設計。孫認為,三權分立有兩個弊端:其一,立法權兼有彈劾權,易造成議會專制;其二,行政權兼有考試權,實乃濫用私人之肇始。
從表面上看,孫中山推崇的「五權」貌似為「三權」的細化,實質上兩者還是有著諸多不同。從本義來說,「三權」之間是一種相互制衡的關係,避免權力坐大。而「五權」的核心思想是「擴權」,分權的目的只是在於塑造一個「萬能政府」。孫的這種設計,借鑑了中國歷史上的考試和監察制度,可以說是「中西合璧」的產物。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孫中山在「頂層設計」上做了一些加工,以使制度運行符合他對中國社會的現實想像。在「五院」之上,可以有兩頂帽子,一頂是總攬五權的「總統」,另一頂是行使政權的「國民大會」。
但是,孫中山的初衷並沒有得到完整的貫徹。尤其是國民黨退臺以後,改動更巨。上世紀90年代後,臺灣先後實行了7次「修憲」,2005年最後一次「修憲」,飽受詬病的國民大會被廢除,「萬年國代」不復存在,所謂的「五權憲法」也逐漸被「憲政改革」破除。
舉例來說,孫中山概念裡的「立法院」,是由國民大會選舉產生,對國民大會負責;而現在「立法委員」已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立法院」成為單一「國會」。「監察院」正副院長、監察委員也不再由國民大會選舉產生,而是「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因此,臺灣現行政制僅具有「五權憲法」之名,而無「五權憲法」之實,實質上已無限接近「三權分立」體制。
因此,「五院」中的考、監兩院,其實早就被邊緣化。「考試院」的人事行政權被「行政院」瓜分,而「監察院」面對「總統」和國民黨握有過半席位的「立法院」,實則力不從心。在馬英九與王金平的政治鬥爭中,涉嫌洩密的「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黃世銘兩遭彈劾均逃脫,就是「五權」名存實亡的例證。
(圖片來自網絡。尋求兩岸民間最大公約數,敬請掃描以下二維碼直接關注「知臺分子」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