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者人民日報刊文談「三權分立」 批駁西方

2021-01-07 搜狐網
[提要]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胡聯合、胡鞍鋼在《人民日報》刊文談「三權分立」,稱極少數人極力鼓吹「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模式,妄圖改變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或司法體制改革的方向,並稱西方大多數國家並未「三權分立」…

[我來說兩句]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胡聯合 胡鞍鋼

  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編著的《六個為什麼——對幾個重大問題的回答》(學習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正本清源的重要理論著作。該書強調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要適應國情的需要,強調我國不能搞「三權分立」,同時客觀地指出「三權分立」在西方世界實際上只有極少數國家實行,而大多數國家並未實行「三權分立」。這對于澄清人們的模糊甚至是錯誤的思想認識具有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一方面總有極少數人極力鼓吹「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模式,妄圖改變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或司法體制改革的方向,甚至鼓吹改變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認為西方國家甚至外國都是實行「三權分立」的,似乎不搞「三權分立」就理不直氣不壯,有的甚至認為「三權分立」是所謂「國際慣例」。那麼,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呢?事實上,在西方國家中,只有美國(總統制)實行「三權分立」,而其他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實行的是議會制,並未實行「三權分立」。

  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治體制,不但與其發展的歷史、國情密切相關,而且與其階級特性密切相關。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是國家的上層建築,是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機器。即使同是西方資產階級國家,其政治體制的形式也不盡相同。西方國家的基本政治體制形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總統制,一種是議會制。這兩種政治體制最關鍵的區別在於行政首腦產生的方式不同。在議會制下,選民選出議會,議會推選出總理(首相),總理(首相)挑選內閣成員而形成政府(行政當局)。在總統制下,選民一方面要選議會,一方面要選總統,然後由總統來挑選他的內閣成員。

  西方議會制國家的顯著特點是,立法權與行政權不分立。議會不但是國家的立法機關,而且是國家的權力中心。行使行政權的那些人來自議會(下院),包括總理也是由議會推舉的(一般是議會多數黨的領袖)。他們既屬於立法部門,又屬於行政部門。也就是說,立法權與行政權在實質上是合一的。兩種權力不但共生,即產生議會成員的選舉也間接是產生總理(首相)的選舉;而且共滅,即總理(首相)必須保持議會大多數成員的支持,否則要麼下臺,要麼解散議會而重新舉行大選。不但如此,一般而言,議會制是沒有任期限制的,只要獲得議會多數的支持,總理(首相)就可以永遠幹下去。在議會制下,政府(內閣)由議會中佔多數席位的政黨(或執政聯盟)組成,並對議會負責。英國是典型的議會制國家。在議會制下,政黨政治實質上是主宰議會政治的幕後之手,「議會至上」實質是「執政黨至上」。

  西方總統制國家的顯著特點是,總統掌握最高行政權,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是分立的。在總統制下,總統是行政首長,直接任命並領導內閣,但內閣不像議會制下有決策權,而是總統的諮詢機構;總統不向國會負責,也無權解散國會。另一方面,國會也不能迫使總統及其內閣辭職。只有當總統及其內閣高官違反憲法或瀆職、失職時,國會才能對其進行彈劾。在西方主要國家中,雖然有總統的國家有好幾個,但屬於總統制國家的只有美國。無論議會制國家還是總統制國家,實質上都受到政黨政治的主導和控制。

  總之,《六個為什麼——對幾個重大問題的回答》一書告訴我們:「三權分立」即使在西方國家也很少被採用,政黨政治在西方國家中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絕不能搞在西方國家也很少採用的「三權分立」。 (來源:人民日報)

  名詞解釋:

  三權分立

  亦稱三權分治,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其核心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三權分立具體到做法上,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權力分屬三個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機構,由三者互相制衡。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廣泛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思想。

  分權的目的:

  分權的目的在於避免獨裁者的產生。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員均集立法、執法(行政)、司法三大權於一身,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即使在現代,立法、運用稅款的權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願的議會中,司法權的獨立在於防止執法機構濫權。

  名人名言:

  孫中山:「文明各國不能僅有一政黨,若僅有一政黨,仍是專制政體,政治不能有進步。」「政黨之必有兩黨或數黨互相監督,互相扶助,而後政治方有進步。政黨之作用,在提攜國民 以求進步也。甲黨執政,則甲黨以所抱持之政策,盡力施行之。而乙黨在野,則立於監督者之地位焉,有不善者則糾正之,其善者則更研究 至善之政策,以圖進步焉。而乙黨研究討論的進步政策,能得大多數國民之贊同也,於是乙黨執政,以施行其政策,而甲黨則退於監 督之地位。輪流互易,國家之進步無窮,國民之 幸福亦無窮焉。」

  1945年7月毛澤東在延安回答黃炎培:「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鄧小平:「民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要接受包括民主黨派在內的廣大群眾的監督。」在談理順黨委與政府的關係時,他說,「改革的內容,首先是黨政要分開,解決黨如何善於領導的問題。這是關鍵,要放在第一位。」

  各國政黨制度:

  中國:

  中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它既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兩黨或多黨競爭制,也有別於有的國家實行的一黨制。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國共產黨和八個民主黨派。八個民主黨派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在中國多黨合作制度中,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

  美國:

  美國是兩黨制國家,民主黨和共和黨在選舉上的競爭是美國政治制度最顯著和最持久的特點之一。美國兩黨並無「中央」,其組織也與我們熟悉的政治生態迥然不同。即便與歐洲國家相比,美國的政黨制度也非常獨特:其組織十分鬆散,對政府議程幾乎沒有影響力。當各級官員的提名權、決定權逐漸轉移普通選民手中,當監督制衡制度逐漸完善,當候選人可以更大範圍直接接觸民眾之後,美國兩黨逐漸從選舉的操縱者、組織者,變成了本黨候選人的服務者。所以我們只知兩黨候選人,不知黨主席,也就不足為奇了。

  政黨制度分類:

  一黨制:這類政黨制度下,執政黨始終不變。

  一黨集權制:這類政黨制度只允許一個政黨存在,其他政黨都被宣布為非法並遭取締。如納粹德國、義大利法西斯黨和日本「大政翼贊會」統治時期的政黨制度。

  一黨權威制:這類政黨制度明確規定一個政黨的執政地位,允許其他政黨存在,但是不允許它們競爭執政地位。

  兩黨制:這類政黨制度在法律上允許多個政黨存在,而且它們都可以通過選舉謀求執政地位,但是受政治傳統、選舉制度等因素的影響,只有兩個政黨有執政的可能性,形成了兩個黨派輪流把持執政地位的局面。最典型的兩黨制國家有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

  多黨制:這類政黨制度從法律上允許多個政黨存在,而且也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政黨有執政的可能性。

  溫和多黨制:這些政黨,或單獨執政,或與其他黨派聯合執政。所謂「溫和」,是指這些政黨在意識形態上比較接近。德國、瑞典、荷蘭、丹麥、瑞士、盧森堡。

  極化多黨制:政黨與政黨之間意識形態上的分歧比較大,難以達成共識,導致政黨組合和政府交替頻繁。法國和義大利。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刊文稱中國絕不能搞「三權分立」
    該書強調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要適應國情的需要,強調我國不能搞「三權分立」,同時客觀地指出「三權分立」在西方世界實際上只有極少數國家實行,而大多數國家並未實行「三權分立」。這對于澄清人們的模糊甚至是錯誤的思想認識具有重要作用。
  • 三權分立的真面目是什麼?孫中山為什麼要以五權憲法取代三權分立
    西方三權分立制度所得到的吹噓和推崇,最多在18世紀及18世紀之前是名副其實的。在21世紀的今天回頭去看200多年前的資本主義發展史,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創立「三權分立」是為了適應資產階級爭取權力的需要,是為了解決西方資產階級和封建統治階級的權力分享問題。所以,與資產階級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三權分立」一點也不是超越階級的萬用民主形態。
  • 香港「三權分立」的迷思/孔永樂
    另一方面,青年新政代表不但從未就宣誓事件道歉,還指行政長官及律政司申請司法覆核是破壞「三權分立」,以行政幹預司法及立法機構。  這種說法似乎對「三權分立」的理念與歷史,以及香港政治制度都欠缺全面的理解。「三權分立」並不是簡單地分開並列、互不相干,當中與國家憲法更有密切關係。
  • 香港沒有「三權分立」,正確的話就要大膽講
    近日,香港教育部門負責人在回應通識教材刪去「三權分立」表述時,指出香港回歸前後「皆沒有三權分立」。這樣一個常識,居然引來質疑攻擊,「攬炒派」顛倒黑白的本領還真是達到了新「高度」。當下的香港,還有不少是非對錯,要說清楚、講明白。
  • 吳邦國:人大和一府兩院關係不是西方的三權分立
    在人大工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進一步認識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體的本質區別。  一要充分認識人民代表大會與西方議會的本質區別。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是西方的多黨制。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縣鄉人大代表是按選區直接選舉產生的。
  • 在中國為什麼不實行「三權分立」
    在中國為什麼不實行「三權分立」  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權組織和政治制度,與一些國家的「三權分立」制度有本質的區別。中國之所以不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制度,是因為它不符合中國國情。  中國的一切權力是屬於人民的,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家的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是由人大產生的,要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人大則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 美國還是「三權分立」的國家嗎
    「三權分立」是西方一種關於國家政權架構和權力資源配置的政治學說,主張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國家權力分別由不同機關掌握,各自獨立行使、相互制約制衡。具體來說,就是將上述三種權力分別交給三個不同的國家機關管轄,既保持各自的權限,又要相互制約保持平衡。
  • 美國搞成今天這樣,它的體制和三權分立有什麼弊端或缺點?
    西方敵視中國者和中國慕洋人,在吐槽和批判咱們國家社會的時候,總喜歡導向所謂「體制」方向。那麼,美國以及西方應對新冠疫情表現一塌糊塗,是不是很有「體制」之過呢?你還別說,仔細分析分析,現狀糟糕透頂的美國,體制問題真有一大摞。
  • 為什麼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不能搞「三權分立」
    因此,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權分立」。  [關鍵詞]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三權分立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曾經反覆強調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權分立」和議會民主模式。鄧小平同志曾明確指出,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謂的民主,不能搬用他們的三權鼎立」。
  • 美國三權分立
    最近美國大選火熱,今天來談談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明天在說說美國總統是怎樣選出的。 1787年9月17日在費城召開的制憲會議,確立了美國政府運作制度——三權分立。三權分立將中央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
  • 金燦榮:美國優秀的「三權分立」為何只剩下「兩黨鬥爭」
    一場場黨派爭鬥的鬧劇不僅讓美國人民感到糟心,更讓人們開始思考美國被稱為「能夠確保民主制度有效運行」的三權分立體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文/金燦榮) 「三權分立」一直是美國政治制度的最主要特徵之一,也被美國政治精英認為是其民主政治的先進之處和優勢所在。不過,最近美國國內政治卻出現了不小的問題。
  • 通識教科書刪改「三權分立」等內容 香港各界熱議「無三權分立」
    香港通識教科書日前刪改「三權分立」等內容,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日明確「香港沒有三權分立」,行政主導的核心是行政長官,形容「三權」是各司其職,但需要經行政長官向中央負責,「高度自治不等於全面自治」。這番表態在香港社會引發熱烈討論。
  • 香港不實行「三權分立」\顧敏康
    有人認為政府這樣做是破壞「三權分立」。本文希望糾正這個不正確的批評,因為按照《基本法》規定,香港不實行「三權分立」;而是實行行政主導下的「三權制衡」,即特區政府主導政治議題和立法的情況,但立法會和法院對政府行為有監督權。  行政主導下的三權制衡  香港不實行像西方國家、尤其是普通法國家那樣的「三權分立」是有原因的。
  • 第六章 中國為何不實行「三權分立」?
    也就是說,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種議行合一的政權組織形式,而非三權分立的組織形式。 中國為什麼不實行西方式的三權分立制度模式呢?首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長期奮鬥的重要成果。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曾經有過多種政治制度形式的選擇。
  • 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關於香港特區實行「三權分立」說法必須糾正
    對於如何正確認識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的特點,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基本法起草至今,中央有關部門權威人士和內地專家學者多有論述,明確指出香港政治體制無論在回歸前還是回歸後,都是「行政主導」,而非「三權分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可概括為:「三權分置、行政主導、司法獨立、行政長官代表特別行政區向中央總負責」。這些要素,構成了「一國兩制」下適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方政權形式。
  • 華為「三權分立」是怎麼回事?
    當然,「三權分立」制度的具體落實和制度優化還需長期深入地實踐,人力資源管理部任職部門會配合地區部及一線在實踐中解決問題,並不斷向公司相關領導與EMT建議可改進的措施,使「三權分立」在執行時,規範性與時效性逐步達到較好的平衡。問:依據「三權分立」機制,幹部的任用和管理是如何操作呢?答:首先是三類組織各司其責。
  • 臺灣為何是「五權分立」而不是「三權分立」?
    前段時間,馬英九提名張博雅、伍錦霖分別執掌「監察院」和「考試院」,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抬槓說,監、考兩院是政府體制內的最大「闌尾」;時任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也附和:兩院應納入「憲改」討論對象。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臺灣有「立法院」、「行政院」,也有「司法院」。加上「監察院」和「考試院」,一共是「五院」。為什麼臺灣實行的是「五權分立」而不是人們常說的「三權分立」?
  • 林鄭月娥明確:香港沒有「三權分立」
    特首林鄭月娥9月1日明確表示,香港沒有「三權分立」。林鄭月娥1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記者時表示,《基本法》列明香港是直轄於中央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特首並非只是行政機關首長,也要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香港享有的權力是中央授權的。她形容「三權」是各司其職,希望可以互相配合、互相制衡,但最終3個機關都是通過行政長官向中央政府負責。
  • 香港不是三權分立,禁蒙面合法合理
    在一些反對派看來,禁蒙面法的制訂是對所謂「三權分立」原則的背離,而高等法院的判決恰恰體現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但這種照搬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看法,並不符合香港的現實。正如法工委發言人所說,高等法院有關判決「嚴重削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應有的管治權」。基本法所規定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不是三權分立,而是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
  • 俄羅斯是「三權分立」嗎?和美國有何不同?符合本國國情嗎?
    三權分立,是西方關於國家政權架構和權力資源配置的政治學說,主張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種國家權力分別由不同機關掌握,相互制約制衡。三權分立制度在西方各國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美國的總統制、英國的內閣制、法國的雙首長制等。在美國,行政權指政府,立法權指國會的上下議院制度,司法權指法院,三者互相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