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聯盟是遼建國之前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契丹部落聯盟最初起源於唐朝初期形成的大賀氏聯盟,到唐朝末年時,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
在公元907年,也就是後梁時期開平元年即位為可汗,神冊元年稱帝,建國國號為契丹。
其中在契丹部落聯盟中設立有聯盟長、軍事首長各一名,並且設立有部落聯盟議事會、人民大會等商議大事的機構,這種組織形式同酋邦制的社會組織形式是不同的。
耶律阿保機在即位擔任部落聯盟可汗的時期,
同時開始了建立國家政權的各種準備工作,並且契丹族的契丹部落聯盟向部族、國家政權的轉變,這些因素也奠定了遼初整體的基礎。
遙輦氏部落聯盟時期,在部族這種形式形成的同時,聯盟中關於國家的因素也漸漸開始形成,國家政權的雛形也在慢慢地發育和成熟。
契丹族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遊牧民族,他們同現在的蒙古族居民一樣,過得是半農半牧的生活,居無定所。契丹族發源於中國古代東北地區,
早期分為契丹八部,這樣的形式一直發展到唐朝建國初期,全國這些遊牧民族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
契丹族的稱號自開始到唐朝建立和傾覆也經歷了不小的變化,其中的含義也是隨著朝代的更迭不斷在發展的,從契丹民族出現開始,一直到契丹部落和契丹國的形成與發展,稱號的變化背後也體現了契丹民族的發展歷程。
一、契丹民族與契丹部落——歷史上消失的民族之一
1.契丹民族的歷史更迭,起源和傳奇
現在所存在的契丹族大都是生存在中國疆域內部北邊區域的大草原上,他們有的聚居亦或者是分散在中國的少數民族中。
但是古時候關於契丹人的起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是有一位騎著白馬的英俊的少年沿著老哈河一路向東行駛而來,在北面有一位美麗的少女坐著青牛驅使的馬車順著西拉木倫河向南而下。
不太清楚是這位少年先看到了美麗的少女,亦或者是少女先看到了英俊的少年,可能是他們心有靈犀,最終在各自的旅程中走到了一起,也因為少年和少女,
這兩條生命之河最終匯聚到一處,就是木葉山,而契丹族就是在此繁衍生存著的。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契丹一族最初是由一個以白馬為圖騰的部落和一個以青牛為圖騰的部落交匯之後形成的名為契丹的部族。
2.契丹部落的形成和契丹國家,開始在社會中佔據一方天地
隨著部族的日益發展興盛,契丹族中也有其他的氏族和部落加入,這一民族也日益強大,擴展為契丹古八部,這就是最初的原始部落聯盟的雛形。中國古代最早有史料記載的關於契丹族的資料是在北魏時期,
然而事實上契丹族肯定在北魏之前甚至更久遠的年代就已經形成和繁衍了。
後世也有認為契丹族是鮮卑族的一個部族,後來自己獨立出來成為契丹族,然而契丹族雖然和鮮卑族有交集,實際上與鮮卑族是有所區別的,一些學者認為契丹族是鮮卑的一些別部與赤山烏恆相互通婚繁衍而來的。
契丹一族自形成、繁衍到興盛,
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政權,雖然是有一段時間完全獨立出當時佔據統治地位的朝代,然而大對數時間契丹一族都是作為朝廷的臣屬而存在的。
《金史》中關於契丹中的記載提到,
「庫莫奚、契丹起於漢末,盛於隋、唐之間,俱強為鄰國,合併為君臣,歷八百餘年,相為終始」。」
從古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羽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與吐六於部,一直到在各個強大的政權之間制衡,到最終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
可見契丹一族是不斷發展壯大而形成的,彼此之間僅僅是由交流,並非是血親集團。
二、契丹部落聯盟的「王」、「可汗」稱號及其關係
1.「契丹王」稱號的由來
據史料記載,契丹民族發源於中國古代疆域中的兩河流域。相傳中國古代北方大草原裡面流淌著兩條河流,一條被契丹族稱作為西拉木倫河,源頭是在大興安嶺南端區域;
另外一條河流被稱為老哈河,發源於醫巫閭山脈西部。
據稱契丹族就起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這一地區依山傍水,遊牧民族的遷徙、生存和融合都呈現出複雜的狀態。
毋庸置疑,契丹一族是在唐朝時期開始逐漸興盛起來的。據《舊唐書》中的有關記載,
唐朝「擒契丹王阿卜固及其諸位首領赴東都」,
以及《五代會要》中關於契丹一族內部組織機構的相關記載,
「其八族長皆號曰大人,稱刺史,內推一人為王,並稱酋長號為契丹王」。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契丹一族內部組織結構中是有酋長和各部首領形成的,且酋長成為契丹「王」,而各部族的族長首領稱作為「大人」。
2.「契丹可汗」稱號的建立
遼國建立之後,據《遼史》的有關記載,
「迭剌部長涅裡立迪輦組裡為阻午可汗,更號遙輦氏」,
由此可見在契丹族內部首先是將本族首領稱作為可汗的。
史料中記載將契丹族的始祖奇首就尊稱為可汗,這位始祖是與當時鮮卑族檀石槐為同一時期,因此可汗應該是由後人尊稱的稱謂。所以契丹族在部落聯盟初期儘管也有可汗稱謂,但是當時首領並未接受可汗的稱號。
三、為何將契丹族可汗的稱號定為「天皇王——天皇帝」
1.天皇帝可以兼具「可汗」和「皇帝」雙重身份
唐朝末年,契丹族內部首領阿保機在遙輦氏之後繼位成為契丹族的可汗。有一些史料中記載「阿保機是其因勢力強大而「代」立」,但是在《遼史》中關於阿保機的記載是,
「阿保機奉遙輦氏痕德堇可汗遺命受禪並即皇帝位,上尊天皇帝。」
因此,公元907年阿保機即位的時候,他不僅成為契丹族內部的首領,也就是可汗,也直接成為了當時部族部落聯盟的「皇帝」,也就是契丹王。
新舊《五代史》等史書稱其為契丹王,契丹可汗與「契丹王」又有互通關係,可知907年阿保機所有之號或是「天皇可汗」——「天皇王」。
所以史料中記載的意思是,我們承認阿保機繼承的是遙輦氏的契丹族可汗一位,但是又稱阿保機為契丹部落聯盟的皇帝,尊為天皇帝。
契丹族內部關於可汗和王的稱呼本身就是兼用的,因此現在相當於可汗、王、皇帝、天皇帝也同樣代表一個人,就是契丹族首領,這幾個稱號可以兼用,
後世也有稱阿保機為天皇可汗的。故而現在根據史料記載,契丹族的可汗可以兼稱為天皇王,天皇帝,天皇可汗。
2.契丹族首領「王」和「可汗」之間的複雜聯繫
契丹族的部落聯盟形成於唐代初期,當時已經形成了大賀氏時期,因此我們現在所說的「契丹王」,有可能是唐朝皇帝封給小的附屬國和郡國的「王」,也可能是作為契丹首領內部自己封的「契丹王」。
在契丹族內部,首領稱號「王」、「可汗」同樣有記載是在遙輦氏部落聯盟時期,史料記載這些契丹族內部的首領,一般是單獨稱作「王」或者是「可汗」的,
如阿卜固和李盡忠;然而絕大部分直接兼稱,如屈烈、屈戍、習爾之、欽德等皆是既被稱為契丹王,又有可汗號的首領,之後的記載也有類似的描述。
根據《後漢書》中的相關記載,「
契丹一組最初來源於鮮卑族或者是鮮卑宇文部,契丹是東胡系統東部鮮卑宇文部的後裔。」
後來隨著其中的契丹族日益興盛逐漸向南方發展。北齊的時候這一民族受到來自北齊王朝的侵襲,被俘獲將近十萬名契丹族人,不止是族人被俘虜,
就連他們族人中賴以生存的糧食、馬匹也被搜刮殆盡,契丹一組在此次戰役中損失慘重。
之後又受到來自突厥的攻擊,但是隋朝時開始臣服於朝廷獲得了一段時間和和平,後來在隋王朝和突厥中各自分別臣服於他們,保下了當時契丹一族的生存。
契丹後期分為八部,各部分族人遊牧於遼西地區,
諸部落平時「逐寒暑,隨水草畜牧」,
這樣的生活一直到隋朝和突厥的聯合下一舉殲滅,契丹族再次遭受重創。
四、結語
事實上,在契丹族興盛之前,契丹族內部的首領就稱為可汗,即位只是繼承部落的可汗位,一直到唐朝時期,大賀氏一族統一,遙輦氏即位,
再加上唐朝的興盛,契丹族內部關於首領的稱號才變得越來越多。
一方面是契丹族內部有分別有許多部族,在唐王朝統治的影響下擴大之後就有了王的稱號,另一方面當時契丹族臣服於唐王朝,統治者對這些附屬國會有對應的稱呼,這也算的上漢化的一些表現。
關於契丹皇帝雙重身份的來源,
我們可以看出最早是由阿保機繼位之後的「天皇王」稱號,可以代表契丹族皇帝名號和契丹族部落聯盟首領——汗(王)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