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汗、天皇帝」都是一個人,契丹部落首領為何要用「多重身份」

2020-12-10 騰訊網

部落聯盟是遼建國之前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契丹部落聯盟最初起源於唐朝初期形成的大賀氏聯盟,到唐朝末年時,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

在公元907年,也就是後梁時期開平元年即位為可汗,神冊元年稱帝,建國國號為契丹。

其中在契丹部落聯盟中設立有聯盟長、軍事首長各一名,並且設立有部落聯盟議事會、人民大會等商議大事的機構,這種組織形式同酋邦制的社會組織形式是不同的。

耶律阿保機在即位擔任部落聯盟可汗的時期,

同時開始了建立國家政權的各種準備工作,並且契丹族的契丹部落聯盟向部族、國家政權的轉變,這些因素也奠定了遼初整體的基礎。

遙輦氏部落聯盟時期,在部族這種形式形成的同時,聯盟中關於國家的因素也漸漸開始形成,國家政權的雛形也在慢慢地發育和成熟。

契丹族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遊牧民族,他們同現在的蒙古族居民一樣,過得是半農半牧的生活,居無定所。契丹族發源於中國古代東北地區,

早期分為契丹八部,這樣的形式一直發展到唐朝建國初期,全國這些遊牧民族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

契丹族的稱號自開始到唐朝建立和傾覆也經歷了不小的變化,其中的含義也是隨著朝代的更迭不斷在發展的,從契丹民族出現開始,一直到契丹部落和契丹國的形成與發展,稱號的變化背後也體現了契丹民族的發展歷程。

一、契丹民族與契丹部落——歷史上消失的民族之一

1.契丹民族的歷史更迭,起源和傳奇

現在所存在的契丹族大都是生存在中國疆域內部北邊區域的大草原上,他們有的聚居亦或者是分散在中國的少數民族中。

但是古時候關於契丹人的起源,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是有一位騎著白馬的英俊的少年沿著老哈河一路向東行駛而來,在北面有一位美麗的少女坐著青牛驅使的馬車順著西拉木倫河向南而下。

不太清楚是這位少年先看到了美麗的少女,亦或者是少女先看到了英俊的少年,可能是他們心有靈犀,最終在各自的旅程中走到了一起,也因為少年和少女,

這兩條生命之河最終匯聚到一處,就是木葉山,而契丹族就是在此繁衍生存著的。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契丹一族最初是由一個以白馬為圖騰的部落和一個以青牛為圖騰的部落交匯之後形成的名為契丹的部族。

2.契丹部落的形成和契丹國家,開始在社會中佔據一方天地

隨著部族的日益發展興盛,契丹族中也有其他的氏族和部落加入,這一民族也日益強大,擴展為契丹古八部,這就是最初的原始部落聯盟的雛形。中國古代最早有史料記載的關於契丹族的資料是在北魏時期,

然而事實上契丹族肯定在北魏之前甚至更久遠的年代就已經形成和繁衍了。

後世也有認為契丹族是鮮卑族的一個部族,後來自己獨立出來成為契丹族,然而契丹族雖然和鮮卑族有交集,實際上與鮮卑族是有所區別的,一些學者認為契丹族是鮮卑的一些別部與赤山烏恆相互通婚繁衍而來的。

契丹一族自形成、繁衍到興盛,

最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政權,雖然是有一段時間完全獨立出當時佔據統治地位的朝代,然而大對數時間契丹一族都是作為朝廷的臣屬而存在的。

《金史》中關於契丹中的記載提到,

「庫莫奚、契丹起於漢末,盛於隋、唐之間,俱強為鄰國,合併為君臣,歷八百餘年,相為終始」。」

從古八部: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羽部、日連部、匹絜部、黎部與吐六於部,一直到在各個強大的政權之間制衡,到最終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

可見契丹一族是不斷發展壯大而形成的,彼此之間僅僅是由交流,並非是血親集團。

二、契丹部落聯盟的「王」、「可汗」稱號及其關係

1.「契丹王」稱號的由來

據史料記載,契丹民族發源於中國古代疆域中的兩河流域。相傳中國古代北方大草原裡面流淌著兩條河流,一條被契丹族稱作為西拉木倫河,源頭是在大興安嶺南端區域;

另外一條河流被稱為老哈河,發源於醫巫閭山脈西部。

據稱契丹族就起源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這一地區依山傍水,遊牧民族的遷徙、生存和融合都呈現出複雜的狀態。

毋庸置疑,契丹一族是在唐朝時期開始逐漸興盛起來的。據《舊唐書》中的有關記載,

唐朝「擒契丹王阿卜固及其諸位首領赴東都」,

以及《五代會要》中關於契丹一族內部組織機構的相關記載,

「其八族長皆號曰大人,稱刺史,內推一人為王,並稱酋長號為契丹王」。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契丹一族內部組織結構中是有酋長和各部首領形成的,且酋長成為契丹「王」,而各部族的族長首領稱作為「大人」。

2.「契丹可汗」稱號的建立

遼國建立之後,據《遼史》的有關記載,

「迭剌部長涅裡立迪輦組裡為阻午可汗,更號遙輦氏」,

由此可見在契丹族內部首先是將本族首領稱作為可汗的。

史料中記載將契丹族的始祖奇首就尊稱為可汗,這位始祖是與當時鮮卑族檀石槐為同一時期,因此可汗應該是由後人尊稱的稱謂。所以契丹族在部落聯盟初期儘管也有可汗稱謂,但是當時首領並未接受可汗的稱號。

三、為何將契丹族可汗的稱號定為「天皇王——天皇帝」

1.天皇帝可以兼具「可汗」和「皇帝」雙重身份

唐朝末年,契丹族內部首領阿保機在遙輦氏之後繼位成為契丹族的可汗。有一些史料中記載「阿保機是其因勢力強大而「代」立」,但是在《遼史》中關於阿保機的記載是,

「阿保機奉遙輦氏痕德堇可汗遺命受禪並即皇帝位,上尊天皇帝。」

因此,公元907年阿保機即位的時候,他不僅成為契丹族內部的首領,也就是可汗,也直接成為了當時部族部落聯盟的「皇帝」,也就是契丹王。

新舊《五代史》等史書稱其為契丹王,契丹可汗與「契丹王」又有互通關係,可知907年阿保機所有之號或是「天皇可汗」——「天皇王」。

所以史料中記載的意思是,我們承認阿保機繼承的是遙輦氏的契丹族可汗一位,但是又稱阿保機為契丹部落聯盟的皇帝,尊為天皇帝。

契丹族內部關於可汗和王的稱呼本身就是兼用的,因此現在相當於可汗、王、皇帝、天皇帝也同樣代表一個人,就是契丹族首領,這幾個稱號可以兼用,

後世也有稱阿保機為天皇可汗的。故而現在根據史料記載,契丹族的可汗可以兼稱為天皇王,天皇帝,天皇可汗。

2.契丹族首領「王」和「可汗」之間的複雜聯繫

契丹族的部落聯盟形成於唐代初期,當時已經形成了大賀氏時期,因此我們現在所說的「契丹王」,有可能是唐朝皇帝封給小的附屬國和郡國的「王」,也可能是作為契丹首領內部自己封的「契丹王」。

在契丹族內部,首領稱號「王」、「可汗」同樣有記載是在遙輦氏部落聯盟時期,史料記載這些契丹族內部的首領,一般是單獨稱作「王」或者是「可汗」的,

如阿卜固和李盡忠;然而絕大部分直接兼稱,如屈烈、屈戍、習爾之、欽德等皆是既被稱為契丹王,又有可汗號的首領,之後的記載也有類似的描述。

根據《後漢書》中的相關記載,「

契丹一組最初來源於鮮卑族或者是鮮卑宇文部,契丹是東胡系統東部鮮卑宇文部的後裔。」

後來隨著其中的契丹族日益興盛逐漸向南方發展。北齊的時候這一民族受到來自北齊王朝的侵襲,被俘獲將近十萬名契丹族人,不止是族人被俘虜,

就連他們族人中賴以生存的糧食、馬匹也被搜刮殆盡,契丹一組在此次戰役中損失慘重。

之後又受到來自突厥的攻擊,但是隋朝時開始臣服於朝廷獲得了一段時間和和平,後來在隋王朝和突厥中各自分別臣服於他們,保下了當時契丹一族的生存。

契丹後期分為八部,各部分族人遊牧於遼西地區,

諸部落平時「逐寒暑,隨水草畜牧」,

這樣的生活一直到隋朝和突厥的聯合下一舉殲滅,契丹族再次遭受重創。

四、結語

事實上,在契丹族興盛之前,契丹族內部的首領就稱為可汗,即位只是繼承部落的可汗位,一直到唐朝時期,大賀氏一族統一,遙輦氏即位,

再加上唐朝的興盛,契丹族內部關於首領的稱號才變得越來越多。

一方面是契丹族內部有分別有許多部族,在唐王朝統治的影響下擴大之後就有了王的稱號,另一方面當時契丹族臣服於唐王朝,統治者對這些附屬國會有對應的稱呼,這也算的上漢化的一些表現。

關於契丹皇帝雙重身份的來源,

我們可以看出最早是由阿保機繼位之後的「天皇王」稱號,可以代表契丹族皇帝名號和契丹族部落聯盟首領——汗(王)的屬性。

相關焦點

  • 唐朝:與契丹都山之戰損失慘重後,張守珪大戰契丹過程如何?
    開元二十二年六月,玄宗升張守珪為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為了變被動為主動,多次向契丹發動進攻,「每戰皆捷」。迫於形勢,契丹首領屈烈及可突於遣使詐降。「朕於諸蕃,未嘗負約,況於卿等,更有舊恩。聞卿此來,豁然慰意,一則兵革都息,二則君臣如初。」
  • 蒙古首領獻上傳國玉璽,明朝皇帝:你留著自己用吧!
    明朝時期,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聲稱自己得到了傳國玉璽。也先,生年不詳,全名為綽羅斯也先,其父親綽羅斯脫歡統一了漠北東部地區,成為瓦剌部首領。明正統四年(1439年),也先繼承了瓦剌部首領之位,一度向明廷朝貢,受封敬順王,同時被蒙古帝國大汗脫脫不花封為太師。
  • 燕雲臺,讓我們了解了蕭太后的傳奇,那麼契丹又是怎麼崛起的呢?
    有關契丹的起源,史前眾說紛紜,到至今仍無定論,唯一確定的是,契丹曾是北方諸多遊牧部落的一支。要想了解遼國的崛起,勢必要了解它的奠基人,遼國的太祖叫耶律阿保機,出生於公元872年,這一年也是唐懿宗的鹹通十三年。翻開《資治通鑑》,這一年,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是「節度使」,「節度使」是唐代一種官職。
  • 21世紀的今天,為何還有些歐洲人,把中國人稱為「契丹人」呢?
    看過《天龍八部》的朋友都知道,主角喬峰原本是契丹人,但卻被漢人撫養長大,後來成為丐幫幫主,不過當他的身份被揭穿時,他只好放棄幫主之位,然後回到遼國做真正的契丹人,小說中當時是北宋,漢人跟契丹人之間經常相互拼殺,所以才有了《天龍八部》的故事。
  • 蒙古帝國統治過俄羅斯,為何俄國卻稱中國為契丹,而非蒙古
    遼國亡於12世紀之初,莫斯科公國成立於13世紀之末,兩者相差150餘年,遼國沒有對俄國產生影響,相反蒙古帝國四大之一的金帳汗國一度統治俄羅斯地區,為何俄國卻還將中國人命名為契丹,而不是命名為蒙古?其實,這裡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契丹歷史。
  • 遼國亡於12世紀初,但在13世紀末,為何俄國稱中國人為契丹
    遼國亡於12世紀之初,莫斯科公國成立於13世紀之末,兩者相差150餘年,遼國沒有對俄國產生影響,相反蒙古帝國四大之一的金帳汗國一度統治俄羅斯地區,為何俄國卻還將中國人命名為契丹,而不是命名為蒙古?其實,這裡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契丹歷史。
  • 契丹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如今還有契丹人的後裔嗎?
    「契丹」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公元554年編寫的《魏書》。當時的契丹只不過是從鮮卑眾多部落中分裂出來的一個小部落。在經過幾百年的艱難發展後,直到唐朝末期,契丹才從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轉變成為北方草原的新一代霸主。之後,在契丹傳奇領袖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契丹人在中國北方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政權——遼國(也稱「遼朝」)。
  • 從「國王」到「皇帝」:君主應該如何正確稱呼
    歐洲的帝國往往要接受羅馬教皇的認可,而伊斯蘭帝國政教合一的程度更甚,往往帝國君主即為宗教最高領袖。       君主的稱號構成了帝國法統的重要一面。歷史上帝國的帝王稱號往往並非一般的「王」,而都要玩點花樣以體現自己的獨特地位。
  • 契丹之王耶律阿保機為後唐皇帝點讚,只因將阿保機二弟滿門抄斬!
    公元908年2月,一代梟雄李克用去世,他的兒子李存勖繼任晉王。李存勖雖然牢記父親臨終的「三矢之仇」遺言,但從戰略現實出發,依然選擇同契丹維持友好關係。因為晉王轄地僅有河東、雁門、昭義和振武四鎮,要全力對付世仇——強大的後梁政權,決不能同時與契丹交惡、兩面樹敵。他按世交通家的慣例,特地派遣使者到契丹向父親的義弟耶律阿保機報喪。
  • 《木蘭辭》中為何說「可汗」大點兵,而不是「皇帝」大點兵?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編者語: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故事中的女英雄,代父從軍,巾幗不讓鬚眉。但是有關其人的事實考證,有許多缺失:首先,歷史中是否確有其人,尚沒有指向性明確的證據;其次,即便有,那麼她是否姓花,名木蘭,亦是個謎題。
  • 究竟誰是遼國最長壽的皇帝?
    歷代遼國皇帝壽命: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生於唐鹹通十三年(872年),崩於遼(契丹)天贊五年(926年),年五十五。遼太祖原本是契丹部落聯盟中迭剌部首領,時代擔任契丹部落夷離堇之位(軍事首領,相當於中原政權的太尉)。唐天祐三年(906年),耶律阿保機取代遙輦氏家族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長,並通過「鹽池之變」清除反對勢力,統一契丹八部。後梁貞明二年,契丹神冊元年(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契丹」,耶律阿保機即遼(契丹)太祖。此後耶律阿保機東徵西討,擴大契丹勢力範圍,並消滅靺鞨族所建立的渤海國。
  • 古代契丹,現在屬於任國家?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契丹民族,不知道今天,人們只知道他們起源於東北。在他們的傳說契丹族,他們的祖先在過去的木葉山會見。
  • 古代契丹的耶律和蕭這兩個姓消失了,那他們的後代現在姓什麼
    契丹在唐代曾被賜予「李」姓。契丹族產生初期只有名字,沒有姓氏。它最早的姓氏始於唐朝,這個姓還是被別人賜予而來。這是由唐高祖所賜的姓。自此之後,契丹的上層貴族曾一度以李為姓。但是,此時的契丹平民百姓仍然沒有姓氏。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契丹首領摩會背棄突厥,貞觀二十二年,唐朝在契丹人世代遊牧生活的地區設置松漠都督府,並賜首領窟哥李姓。松漠都督府隸屬於東夷都護府,下轄十州。
  • 為何俄羅斯稱中國為「契丹」?古代契丹人,現在在哪?
    契丹是一個古老的民族,隨著電視劇《燕雲臺》的播放我們開始了解這個歷史上鮮少提及的遼代,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只有清朝比契丹存在的年限長,古時候的契丹非常強大,甚至直到今天在俄羅斯、伊朗、土耳其等國扔把「契丹」作為對中國的稱呼。
  • 俄語烏克蘭語至今仍把中國稱作契丹,歷史上的契丹王朝有多強大?
    惡劣的生存條件讓這裡的生存鬥爭變得異常殘酷,圍繞人口、牲畜等核心資源的掠奪和戰爭時刻都在上演。沒有仁慈,只有堅強,脆弱的部落終將被吞沒,弱肉強食的法則血淋淋的擺在每一個草原部落面前。 能夠留名史冊、建立政權的遊牧民族無一例外都是久經風雨,在一次次劫難中拼殺出來的,在傑出首領的帶領下為部落爭奪生存空間,最後抓住機會震驚世界,變得偉大。
  • 中國僜人最後部落首領放下世襲領袖身份參與選舉
    中新社林芝6月26日電 題:走出山林的中國僜人為何擁抱傳統?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沙瓊村村委會主任阿魯松習慣於盤著長長的白帕、跨上50、60釐米長的砍刀、披掛長串銀飾,威風地站在村寨前迎接來訪的重要客人。
  • 契丹本是黃種人,為什麼王子耶律倍卻是一副高鼻深目的樣子?
    匈奴自冒頓單于繼位後,持續地向周邊擴張,向東打敗了東胡王,向西擊殺了月氏王,強盛時期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這其中,就有許多來自中亞的高加索人種遊牧部族,如丁零、大月氏等族人,融入了匈奴之中。到這時,匈奴已經是一個以匈奴族為基礎,與徵服的上述諸族的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所建立起來的民族集團,而不再是相同血緣的同種族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