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議(不是熱播)的大女主電視劇《燕雲臺》,雖然內容和史實有出入,但也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到了大遼蕭太后的傳奇人生,駱駝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在追劇的同時,想起了一個和蕭太后有關的問題,那就是,把大宋「圈禁」在中原的遼國,到底是如何崛起的呢?
有關契丹的起源,史前眾說紛紜,到至今仍無定論,唯一確定的是,契丹曾是北方諸多遊牧部落的一支。要想了解遼國的崛起,勢必要了解它的奠基人,遼國的太祖叫耶律阿保機,出生於公元872年,這一年也是唐懿宗的鹹通十三年。翻開《資治通鑑》,這一年,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是「節度使」,「節度使」是唐代一種官職。
最初它和今天的軍區司令類似,主要的任務是戍土衛邊,最初之時,因為大軍的吃穿用度掌握在朝堂之上,所以節度使們大都安分守己。但在「安史之亂」以後,大唐的國力一落千丈,再已經無力承擔各地海量的糧餉,於是皇帝們開始允許節度使們自籌糧餉。俗話說,拿人錢、受人管,當節度使不再從皇帝手裡領工資時,節度使得治下,就變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
失去了約束的節度使們,為了爭取更多的利益,時常侵擾周邊的節度使,於是一場久違的大亂,開始在中原肆虐。而此時,在北方的草原上,耶律阿保機的族人,過得也並不太平。契丹人最初只是北方的諸多遊牧部落的一支,後來比他個大的部落,都被中原的王朝一一擊潰,一直在夾縫中生存的契丹人,才開始有了喘息之機。
契丹作為一個以遊牧方式為主的部落,往往是逐水草而居,因此各部往住得比較分散(都在一給地方,草原就被薅成戈壁了),而距離不光能產生美,其實更能產生隔閡,因此被自然分割的契丹各部,往往是各自為政,互相誰也不服誰,就像草原上相對獨立的狼群。
作為群狼中的一隻,耶律阿保機在出生後不久,就見識的內鬥的可怕,當時契丹內部競爭正在競爭「狼王」(聯盟輪值話事人),耶律阿保機的爺爺是契丹貴族,在這種大事中,自然也是奮勇爭先,但不幸的是,他不是勝利的一方,因此事敗被殺。當時阿保機的父親一輩,為了躲避追殺,而選擇了逃匿,而幼小的阿保機則被奶奶給藏到了帳篷裡。
俗話說,風水總是輪流轉,隨著阿保機的長大,他家的勢力也開始慢慢膨脹,他的伯父耶律釋魯,曾一度成為契丹可汗之下的第一人(軍政大權的實際掌控者),而當時的耶律阿保機,則是可汗的禁衛軍統領(撻馬狨沙裡)。後來耶律釋魯被殺,耶律阿保機憑藉手中的「禁軍」,一舉掌控局勢,並憑藉耶律家多年來的威望,接替了耶律釋魯軍政資源,一舉成為契丹的實權第一人。
因為當時中原亂戰,阿保機趁著沒有來自於中原的牽絆,頻繁地出兵徵戰,以擴充自己的實力,在接連大勝之後,阿保機的威望就連可汗也略遜一籌,於是不久之後可汗病故(真是病故?),遺命傳位於阿保機。阿保機當了可汗以後,就想引進中原的制度,因為如果按契丹的制度,那麼他必須在三年之後,就要退位讓賢,而在中原王朝中,皇帝都是活到老乾到老。
雖然阿保機勇武過人,又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霸著可汗之位不下來,仍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對,因為契丹可汗的傳承,是在自己的族內,所以反對阿保機「霸莊」的,也不是外人,都是耶律家的自己人。堅固的堡壘,往往會從內部崩塌,但阿保機卻憑藉自己的鐵腕,連續三次搞定了家族的內鬥,不過多次的內鬥,也讓耶律家的實力大幅多下降。
契丹其它各部,本來就對阿保機不按套路出牌不滿,一看耶律家經過內耗,已經不復巔峰時的實力,於是就聯手「勸說」,阿保機無奈,只好選擇「退位」。阿保機除了從中原引進位度之外,他還從中原引進了先進的技術(人才不用引進,中原混亂,很多人都被逃進了草原)。因此在他「退位」後,他憑藉治下中原人的冶鐵、製鹽等先進生產手段,依然過得有聲有色。
但阿保機並不想當個富家翁,在他實力恢復了一些之後,他憑藉一次「鴻門宴」,把主要競爭對手給超度去了長生天,而自己再次當上了契丹的話事人。登基之後的阿保機,越發體會到中原制度的先進性,因此在他登基之後,他除了一如既往的重視引進中原人才和技術之外,還修建了孔子廟、佛寺、道觀等場所,由此可以看出,阿保機已經洞悉了制度和宗教的力量。
而此時,中原依然亂得如同一鍋粥。契丹本就有著遊牧部落弓馬嫻熟的特質,又在阿保機的可以引導下,中原王朝的攻守奧義,也被契丹人掌握在手,這樣契丹在軍事不光能做到打的下來,還能做到守得住。軍事實力往往依靠先進的生產力為基礎,而阿保機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他不光重視中原的「工業生產」特長,還引進了中原的種植技術,充沛的糧草,極大的加強了契丹的綜合實力。
雖然在阿保機死後,他的兒子在位時,石敬瑭才把中原的門戶——燕雲十六州拱手相讓,從而讓契丹徹底的崛起。但駱駝認為,當阿保機開始引進中原的生產工藝,以及政治制度時,契丹就已經有了崛起的基礎,即使石敬瑭不拿燕雲十六州換平安,融合了中原先進經驗的契丹,也早晚會拿下燕雲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