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希那穆提:教育與生活的意義

2021-02-23 小花生網

檁子語:闡述教育的意義的文章,我們推薦過不少。有的朋友覺得很有啟發,也有朋友提出這些理念性的東西,不太容易「學以致用」,比較虛空。但是當我們面臨一個個具體的教育問題的時候,解決問題最終還是會回到思想理念這個層面,如果原則不清楚,又如何判斷這種做法那種做法的對錯呢?會不會被各種專家說法、他人經驗左右得無所適從呢?所以,時不時,我們還是會繼續探討這個問題。我們會發現,探討教育,最終就是在探討人生,也許,這就是克裡希那穆提把教育和生活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命題來論述的原因吧。

吉杜·克裡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語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人。在二十世紀一度對西方哲學宗教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為「中觀」與「禪」的導師,而印度教徒則承認他是徹悟的覺者。今天的這篇文章,來自克裡希那穆提的世界級名著《一生的學習》(回復 222 可以提取這本書的電子版),之前我們有介紹過。

克裡希那穆提的書和文章思想極其深刻。可以這麼說,讀懂了他的文字,並學以致用,將不光照亮孩子的人生,更會改變自己的人生。

克裡希那穆提:教育與生活的意義

教育,並非只是用來訓練心智。訓練提升了效率,然而卻無法造就一個圓滿的個人。一個只知接受訓練的心智,只是過去的延續,這樣的心智永遠無法發現新的事物。所以,為了要尋出何謂正確的教育,我們必須探詢生活的全部意義。

如果一個人環遊世界,他將注意到,不論在印度、美洲、歐洲或是澳洲,人的本性是多麼地相似。在學院、大學裡,情形尤其如此。我們好像用著模型製造出一種人的典型——以尋求安全感、成為重要人物,或儘可能少思考而過著舒服日子,為其主要關心的目標。

傳統的教育,使得獨立思考成了一件極端困難的事。附和隨從導致平庸。如果我們崇尚成功,那麼要異於眾人,或是反抗環境便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險的。想要成功的動力——這是追求物質或所謂精神上的報償、尋求內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尋求享樂的欲望——這整個過程都會阻礙了「不滿之情」,遏止了自發創造,滋生了恐懼;而恐懼,則阻礙了我們對生活加以明智地了解。隨著年齡的增加,心靈便冷漠遲滯了。

當我們尋求舒適時,通常會在生活裡找到一處最沒有衝突的安靜角落。於是,我們便懼於跨出這塊隱蔽的地方。這種對生活、對奮鬥、對新經驗的恐懼,扼殺了我們心中的冒險精神。我們一切的環境教養與教育都促使我們不要異於他人,惟恐自己的思想與社會上的模式相左,使我們對權威和傳統給予錯誤的尊敬。

幸好,有些認真的人們,願意摒除左派或右派的偏見,而探究有關人類的問題。然而,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真正的「不滿之情」,真正的反抗之心。當我們對於環境不加以了解便屈服於其中,則我們可能具有的任何反抗之心便逐漸熄滅了。不久,我們的種種責任更使它完全死絕。

反抗有兩種。一種是暴力的反抗。這僅是對於既存的秩序不加了解的一種反作用而已。另一種是深入的、充滿了智慧的心理反抗。有許多人反抗既存的正統規範,卻又落入新的正統規範,落入了更進一步的迷惘和巧加隱飾的自溺自滿之中。一般來說,我們總是脫離某一群人或某一組理想,而加入另一群人,背上另外的理想,如此地製造了新的思想模式;而對於這項思想模式,我們則必須再起而反抗。反作用只會產生對立,而改革則需要再度的改革。

然而有一種明智的反抗,它並非反作用,而是由於一個人對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加以覺察,因而隨著自我認識而產生。惟有當一種經驗來臨時,我們面對它,而不避開它所帶來的騷擾,如此我們才能使智慧保持高度的覺醒;而高度覺醒的智慧就是直覺,它是生活中惟一的嚮導。

那麼,什麼是生活的意義?我們為何生存,為何奮鬥?如果我們受教育僅是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變得更能支配他人,那麼,我們的生活將是膚淺而空洞的。如果我們受教育只是為了成為科學家,成為死守書本的學者,或成為沉迷於某種知識的專家,那麼,我們將助長世界上的毀滅與不幸。

雖然生活確有更高更廣的意義,然而,如果我們未曾發現它,那麼教育又有什麼價值呢?我們可能受到高深的教育,然而,如果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不能融為完整的一體,則我們的生活將是殘缺的、矛盾的,被許多恐懼所折磨;一旦教育沒有培養我們對生活持有一個完整的看法,它便沒有多大的意義。


在目前的文明世界裡,我們把生活分成如此繁多的部門,以致於教育除了是學習一種特定的技術職業之外,便沒有多大的意義。教育不但沒有喚醒個人的智慧,反而鼓勵個人去沿襲某種模式,因而阻礙了個人,使他無法將自身作為一項整體的過程來加以了解。將生活上的許多分門別類的問題,嘗試著在它們個別的層次裡加以解決,這表示完全欠缺了解——因為如果欠缺了完整性,生活便成了一連串的衝突和悲哀。

如果我們爭訟持續不休,那麼,被訓練成律師又有什麼價值?如果我們的混亂延續不止,那麼,知識有何價值?如果我們利用技術上和工業上的能力來互相毀滅,那麼,它們有何意義?如果我們的生活導致暴力與不幸,那麼,它又有什麼意思呢?雖然我們或許富有,或有能力賺取財富,雖然我們享有歡樂,擁有組織化的宗教,我們卻生活在無止境的衝突中。

我們必須對「私人」和「個人」加以區別。「私人」是偶然性的;我所謂偶然性的,意指我們出生時的境遇與情況,我們湊巧生長於其中的環境,以及隨環境而來的愛國心、迷信、階級的區分與偏見。「私人」或「偶然性的」只是暫時性的,雖然這一短暫的時刻可能持續一生。由於現在的教育制度是以「私人」、「偶然性的」、「暫時性的」為基礎,所以它導致思想的腐化,以及對自我防禦性恐懼的諄諄教誨。

我們大家都被教育和環境所訓練,而尋求私人的利益和安全,為我們自己而奮鬥。雖然我們用美麗的言辭加以掩飾,然而,我們都是在一個基於剝削與因恐懼而貪得無厭的制度下被教育著來從事各種職業。這種訓練,必會為我們自己以及世界帶來混亂與不幸,因為它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製造了心理上的障礙,使得他與別人分離。

教育,並非只是用來訓練心智。訓練提升了效率,然而卻無法造就一個圓滿的個人。一個只知接受訓練的心智,只是過去的延續,這樣的心智永遠無法發現新的事物。所以,為了要尋出何謂正確的教育,我們必須探詢生活的全部意義。

整體的生活意義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並非是最重要的事,而我們的教育所強調的是次要的價值,僅僅使我們熟諳了某個部門的知識而已。雖然知識和效率是必須的,然而,把它們作為主要事物而加以強調的結果,則只會造成衝突與混亂。

有一種由愛所啟發的效率,它行得更遠,比野心所造成的效率來得更偉大;如果沒有愛——它使我們對生活有完整無缺的了解——效率便滋生了殘暴與無情。現在整個世界上,情形不正是如此嗎?我們現行的教育,是以發展效率為其主要目標,因此它便和工業化、戰爭相銜接;而我們便陷於這個無情競爭與互相毀滅的大機器裡。如果教育導致戰爭,如果教育教導我們去毀滅他人或被人毀滅,它不是完全失敗了嗎?


要建設正確的教育,顯然地,我們必須把生活當做一個整體來了解它的意義,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能夠思考,不是指頑固不變、死守理論的思考,而是直接地、真實地思考。一個頑固不變、死守理論的思考者,是一個不假思索的人,因為他遵循著一個模式;他重複著說過的話,循著一個窠臼去思考。我們無法抽象地或根據理論來了解生活。了解生活,就是了解我們自己。而教育的全部內容就在於此。


教育並非只是獲取知識,聚集事實,將之編集匯合;教育是把生活當做一個整體而明白其中的意義。然而,整體能經由「部分」加以了解——可是這卻是政府、組織化的宗教、獨裁政黨所嘗試的工作。

教育的功用在於培養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我們可能獲有學位,具有像機械似的效率,然而卻沒有智慧。智慧並非只是一些常識;它並非來自書本,它也不是機巧的自我防禦的反應,或具侵略性的斷言。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可能比一個博學的人更有智慧。我們把考試和學位當做衡量智慧的標準,而培育了一種躲避人生重大問題的心智。智慧是對於根本事物、現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謂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別人身上喚醒這項能力。

教育,應該幫助我們發現恆久不滅的價值,使我們不致於只依附公式或重複口號;教育應該幫助我們拆除在國籍和社會上所豎起的柵欄,而非強調它們,因為這些柵欄在人與人之間,造成了對立。不幸的是,現行的教育制度正促使我們變得卑屈,變得機械化,變得毫不思考,雖然教育喚醒我們的智力,然而,它使我們的內心殘缺不全、矛盾、沒有創造力。


對生活如果沒有整體性的了解,則我們個人的或集體的問題只有加深、加廣。教育的目的,並非製造學者、專家、尋找工作的人,而是培養完整的男男女女,使他們從恐懼之中解脫出來;因為惟有在這樣的人之中,才有持久的和平。

惟有了解我們自己本身時,恐懼才會終止。如果每一個人想在每一刻裡澄清他的生活,如果他想面對生活上紛雜的事物、生活上的災難、生活上突然降臨的苛求,他便必須更具彈性,因此,他必須不為種種理論或某種特定的思考模式所束縛。


教育,不應該鼓勵個人去附和社會,或與社會消極地和諧相處,而是要幫助個人去發現真正的價值——它是經由公正不偏的探討和自我覺悟而來。如果沒有自我認識,則自我表現便成為自我肯定,以及其所含的種種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衝突。教育,應該喚醒一個人自覺的能力,而非只耽溺於滿足自己的自我表現。

如果在生活的過程中,我們相互毀滅,那麼學識又有什麼用呢?一連串殘酷的戰爭,一次緊接著一次地爆發,顯然在我們培養孩子的方式裡,有某種根本上的錯誤。我想大部分人對此都有所察覺,然而,我們卻不知道該如何加以處置。

制度——不論是教育上或政治上——的改變並不神奇;當我們自身發生了變化,它們便改變了。個人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制度;一旦個人不了解它自身的整體過程,那麼任何制度——不論是左派或右派的——都無法為這個世界帶來秩序與和平。

這篇書摘,來自克裡希那穆提的《一生的學習》


第一章 教育與生活的意義
第二章 正確的教育
第三章 智力、權威與智慧
第四章 今日世界的危機
第五章 我們需要怎樣的學校
第六章 父母與教師
第七章 性與婚姻
第八章 藝術、美與創造

有一本偉大的書,20世紀最純淨的心靈,讓世界駐足聆聽的聲音,克裡希那穆提:《一生的學習》。從書的開始,你就會看見清澈見底的思想,如涓涓細流,滋潤人們乾涸的心靈,讓我們看到:教育該如何達成大多數人的心靈的幸福和智慧。它也告訴我們該如何一生保存學習的姿態,告訴我們作為教育者的限制,家長的責任,和孩子們的希望:完美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參與教育的人該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看起來不可能改變的現實。

《一生的學習》介紹了我們做父母的不足,想想我們曾經受過的教育,想想我們是如何一天天變得平庸的。如果教育只是像用模具來塑造各種標準樣式的人,教導人們去尋求安全感、成為重要人物,或是早日過上舒服日子,那麼,教育只有助長了這個世界的不幸與毀滅;如果教育只是一個職業,一項賺錢的方法而已,那麼老師怎麼會用愛心去幫助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回復 222,可以查看這本書的下載地址和提取碼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Kiddo

感謝訂閱 「小花生網」

公眾號: xiaohuasheng99

每天推送國內外最優秀的教育資源

周一: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優秀圖書

周二:有思想的好文章

周三:有新意的教育資源

周四:有實用參考價值的好文章

周五:能帶來思考和啟發的電影

周六:有趣的旅行、美食

周日:傳播新觀點的演講

相關焦點

  • 克裡希那穆提:教育的意義是讓人永遠做自己
    真正的教育是教導你「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教你去思考些「什麼」。如果你知道如何思考,如果你真的有那種能力,你就是一個自由的人。受教育的重點就是學習獨立,然後你才不會被群眾的意願或是某個人的願望所左右。如此你才有能力去發現什麼是真理。
  • 克裡希那穆提:理解是他人給予的嗎?只有通過自知,理解才會出現
    克裡希那穆提:理解是他人給予的嗎?只有通過自知,理解才會出現。理解可能是他人給予的嗎?一個老師,或是一本書能教你怎樣慈悲、怎樣慷慨、怎樣理解的方法嗎?若是你追隨他人,你能得到自由嗎?你能在接受權威的同時卻又能得到自由嗎?
  • 克裡希那穆提10條感悟的句子,關於悲傷和「自我擴張」
    克裡希那穆提10條感悟的句子,關於悲傷和「自我擴張」。一、在悲傷之中,我們尋求快樂。如果這是我們主要考慮的問題,那麼我們必須知道是什麼原因阻止了我們得到快樂,或者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悲傷。只有真實才能轉化我們的生活,而進進進是做出決心則不能。自我的所有活動及決心都必須停止,以便為真實讓路。十、要理解自我的活動,就必須要有認真的努力,持續的警覺和興趣。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是緊握住自己的信仰或經歷不放,而這樣只會滋生偏執,最終使自己陷入悲傷的境地。
  • 克裡希那穆提:為什麼學生不懂得感恩?教師不是一種專家的職業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一生致力於人類引導世人開啟智慧和幸福。不立派,不教條,循循善誘,引導個人成為自己的光。克氏理論解構了很多世人習以為常的概念和想法。比如,世人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學習知識,積累技能,克氏卻說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是對自身的了解,「因為人類的全部存在就濃縮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克氏一再強調生命是一個整體,反對過度的分工和勞作將社會中的人肢解化,符號化,成為單向度的人,成為馬克思眼中的「異化」勞動者。
  • 克裡希那穆提 | 什麼是教師真正的職責
    選自《浩渺無垠——生命的注釋Ⅱ》,克裡希那穆提著,範佳毅、李立東、史芳梅等譯,九州出版社,2012年菩提樹和羅望子樹統治著這個小山谷
  • 答案與反思 蘇格拉底與克裡希那穆提
    克裡希那穆提說過類似的話,你必須做自己的明燈。你不可能依賴任何人,不能借別人的光,無論那個人是誰,上帝還是救世主。它無法被傳遞給別人,你是徹徹底底的自己,只遵從於自己。這不是自私,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恰恰相反,這意味著測底了解自己,以至於那份了解中不存在對真實的自己的任何扭曲。
  • 橡樹林學校的辦學目標 | 創始人克裡希那穆提
    在這個具有破壞性和墮落的世界上,建設一個這樣的場所、一個生命的綠洲—人們可以在其中學習一種完整、健全和智慧的生活方式—這顯得越來越重要。現代社會的教育一直關注的是培養智力、記憶和技能,而不是智慧。在這樣的過程當中,除了從教育者到被教育者、從領導者到跟隨者的知識傳遞,很少再有別的東西。這導致一種浮淺的和機械的生活方式。這其中很少有人與人的關係。
  • 克裡希那穆提談「如何做到專注,以及跟自己不同的人達成協作」
    克裡希那穆提談「如何做到專注,以及跟自己不同的人達成協作」一個聽眾問克裡希那穆提:「許多人發現很難在行動裡做到專心致志。為了培養專注的能力,難道練習不是大有裨益的嗎?又或者您認為這些練習只是阻礙呢?」克裡希那穆提:「當你感興趣的時候,就沒有任何必要去展開練習以幫助你去培養專注。在你欣賞美景時,你會自發地萌生出喜悅和興趣,這種喜悅和興趣超越了所有為實現專注所做的人為的幫助。只有當你不感興趣的時候,才會有意識裡的劃分。你要做的,是去探明自己是否對生活的事物懷有濃厚的興趣,而不是去努力找到練習之法,以便發展起專注的能力。」
  • 克裡希那穆提:正確的教育
    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觀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後加以超越。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誨,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罷了。
  • 克裡希那穆提:如何讓內心安靜下來?從學會自我覺察開始
    克裡希那穆提在《心靈自由之路》一書中提到了有關自由的主題。我們大多數人追求的自由是外在的自由,而非真正的自由。那麼,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當我們的內心受到種種制約的時候,所謂外在的自由,財富的自由、所謂的快樂,都是有限度的自由,並非徹底的自由,因你無法解除內心的制約因素。
  • 教育與生活的意義
    隨看隨想克裡希那穆提是印度靈修哲學家,他以簡明、質樸的語言闡發他對人世現象的思索。他主張改造社會要從改變個人意識開始,提倡自我省察,反抗權威。這些觀點也體現在他對教育的看法上。他強調教育應該回到人本身,培養完整的人,發現恆久不滅的價值。
  • 教育的真正意義與作用
    01教育的真正意義與作用 「無知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 「從真正的意義上來說,教育就是對自身的理解,因為它是我們所有人全部生活的集合。」
  • 【問與答】你生活的原則是什麼?
    圖片:位於加州歐亥(Ojai)的美國克裡希那穆提靜修中心Question: What are the rules and
  • 一名老師的吶喊: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能提分嗎?你就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以上這段話出自最近很火的一段視頻《教育的意義》。演講者董仲蠡是一名老師,按說,教育是他的本職,但為何在演講中他會吶喊:「請再讓我做一次教育!」為什麼,在演講中,他會發問:"教育,它到底還有啥用?" 教育到底有啥用?在全社會都在關心教育的今天,您有沒有思考過這個最本質卻也最簡單的問題,我們的教育,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 注重個性道德,回歸人本教育
    此外,人類教育史上不得不提克裡希那穆提,他的《一生的教育》(中文名《教育與生活的意義》)更是直面現代教育的真相與今日世界的危機,並探討什麼是正確的教育以及我們需要的學校。他認為,真正的教育離不開生活,教育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教育。教育,並非只是用來訓練心智。訓練雖然提升了效率,然而卻無法造就一個圓滿的個人。一個只知接受訓練的心智,只是過去的延續,這樣的心智永遠無法發現新的事物。
  • 克裡希那穆提的「覺察」和《金剛經》的「破相」
    克裡希那穆提(1895年—1986年),印度著名哲學家,被《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五位聖人之一,在全世界有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克裡希那穆提(以下簡稱克氏)的哲學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字——覺察。從克氏留存並出版的言論、著作等文獻資料中,可見明顯感受到其畢生都在宣講覺察的重要性,從生活、生命、物質、環境、關係、情感、教育、經驗的覺察到自我、思想、心理、信仰、時間、真理的覺察,在覺察的幫助下,人類可以展現無限的洞見、觸及自我的本體。覺察蘊含觀察、覺知、覺悟、審視的意思。《金剛經》大乘佛教代表性的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
  • 克裡希那穆提12條哲理名言:關於善惡、衝突,關於內在、做自己
    理性必須放空自己,不是通過消隱,而是通過依靠對於生活的充分覺知與愛。關鍵詞:內在七、正確的內心狀態,本身便能夠帶來外在狀態的變化、改善以及根本上的轉變。僅僅從外部著手來創造正確的狀態,這種做法只會流於表面化,對於理解真理意義甚微。
  • 克裡希那穆提精華語錄26句,認識自己,解救心靈,升華靈魂!
    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了解。你是什麼,世界就是什麼。——克裡希那穆提克裡希那穆提(1895—1986)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靈性導師,天生具足多樣神通。十四歲時學會領養,被通神學會認為是東方的彌勒佛下生,並且認為他就是這個再來的世師。
  • 悲傷的終結就是愛—克裡希那穆提
    你也許很富有,你也許擁有各種才華,你也許是個專家、是個偉大的科學家或者商人,你也許擁有權力和地位,但是到了生命的盡頭,那一切不都是毫無意義的嗎?所有的艱辛、所有的悲傷、所有深重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人類所收集的所有幻象他的神明、所有的聖人等等那一切不都毫無意義嗎?請注意,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你必須問問自己,別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將生死分離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