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希那穆提的「覺察」和《金剛經》的「破相」

2020-12-22 仿佛心評

克裡希那穆提(1895年—1986年),印度著名哲學家,被《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五位聖人之一,在全世界有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克裡希那穆提(以下簡稱克氏)的哲學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字——覺察。從克氏留存並出版的言論、著作等文獻資料中,可見明顯感受到其畢生都在宣講覺察的重要性,從生活、生命、物質、環境、關係、情感、教育、經驗的覺察到自我、思想、心理、信仰、時間、真理的覺察,在覺察的幫助下,人類可以展現無限的洞見、觸及自我的本體。覺察蘊含觀察、覺知、覺悟、審視的意思。

《金剛經》大乘佛教代表性的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經由六祖慧能的推崇,使得其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金剛經》最為核心的要義即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佛教認為我、他人、大家、時間都不是實有的,都是幻相,是人的幻覺,「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人類以幻為真,所以痛苦不斷、悲苦一生。

《金剛經》著重講了破相的重要性和功能性,卻沒有詳細解釋四相為什麼是幻相和人們應該怎麼做才能破相。而這些內容我在克氏的思想裡面找到一些答案。

認清自我

在《最初的和最終的自由》中,克氏解釋了什麼是自我。

通過它,我表示的是觀念、記憶、結論、經驗、各式各樣可明和不可名的意圖、成為是或不是的意識層面的努力、無意識記憶的積累、種族、團體、個人、部落、以及所有的一切,不管它是向外被投射在行動中還是在精神層面被投射為美德;追逐這一切的奮鬥就是自我。這其中包括了競爭、成為的欲望。那整個個過程就是自我。

在《最後的日記》中,克氏指出

其實,我們的意識並不是你的或我的,它是全人類的意識,它經歷了漫長的進化、成長和積累。在意識中,人們創造了信仰、神靈、宗教儀式等。意識就是思想活動,思想締造了行為、舉止、文化、渴望,人類的整個活動其實就是思想活動。意識就是自我,就是『我』、自身、本我、個體,等等。

自我即思想顯然,自我是經驗和記憶的累積。克氏認為人類的經驗、知識、文化、記憶不斷構建與強化自我意識,人們將所經歷的生活經驗、情感經驗以及快樂、悲傷、愉悅、興奮、憤怒的經驗存儲於大腦並固化為記憶。這些記憶構成自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中心和出發點。

自我還是人類進化軌跡、集體意識形態、精神信仰等的延續與傳承,集體生存和發展的經驗、文化、思想、模式等都蘊藏於每個人的大腦深處。

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累積、影響就形成了每個人認同的自我。這樣的自我一方面加重了與世界的分離,彰顯了個人身份、職業、個性、族群等屬性,導致世界的對立、衝突、矛盾層出不窮。另一方面,使得歸屬感、安全感成為每個人的根本需要。每個人都迫切希望自我歸屬於一個國家、一個團體、一個種族或一個家族(家庭),如果要讓自我有更大的安全感,最好歸屬於一個富裕的國家、一個高大上的企業、一個金碧輝煌的家族(家庭),這是人們骨子裡的渴望。

為了歸屬感和安全感,人類開始了前赴後繼地發展,每個人都在爭取個人利益、謀取個人安全與自由。克氏認為大多數人的生命是建立在努力和某種意志之上。

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所謂的精神生活就是一系列的努力,總是以一定的結果而到達頂峰,於是我們認為努力是至關重要的。

努力的本質是「成為……」,因為在歸屬與安全的問題上,我們還不如意、還有差距,所以努力是必須、必然的。想成為什麼的努力最終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脫離了生命的本然,在要成為什麼的道路上馳騁向前。

而無數的努力又構成新的記憶,新的記憶又促使得自我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遠離真實的自我。

真實的自我就是思想。自我的構成、自我感的強化和自我的所謂努力過程都是思想的產物。克氏認為,思想和自我密不可分。自我就是思想。思想是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的總和。

傑德·麥肯納在《開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一書中說:

意識主導論是唯一不需要信念的現實模型。事實上,它根本沒有你要「相信」的。停止相信每樣事物,不同意任何事,重整你的動力,砍除一切虛假,燒毀一切,你就會發現你從沒有離開過。你一直都在意識主導論中。

傑德指出:意識主導論就是我們一直生活在其中的真相。意識是現實世界的基礎,意識即一切。此處的「意識」與克氏描述的「思想」意義極為相似。

分化思想演化為人類感知的一切思想是如何創化宇宙的一切的呢?!唯一的依靠便是「分」的思想或思維方式或實現過程(我把它稱為「分思」)。分指分離、分類、分別、區分、分裂、分割、分析、四分五裂、分崩離析……

人類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分思。我們將人予以分類,我、你、他;我的、你的、他的;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或三六九等等;知識要分門別類:哲學、文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天文等;情感要分別出悲傷、喜悅、開心、抑鬱、焦慮、恐懼等;組織要分部門、分級別、分職責;生物要分類;顏色要區分;物質要分類,要細分為分子、原子、中子、電子;職業要區分;工種要區分;道德要區分;……所有你能想到的一切無不是分的結果和分的過程。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分思」與「分思」的工作。

「分思」自始至終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與發展,成為人類的自身的一部分。宇宙越分越多、物質越分越細、越分越複雜,人類越分越迷茫、衝突、混亂,離本源也越來越遠,離真正的本體越來越遠。沒有分思就沒有我們,每個人都是分思的延續和產物,而每個人的終生又在進一步發展和鞏固著分思,這樣就造成了人類的無限痛苦、嫉妒、隔閡、紛爭、矛盾、暴力、戰爭、疾病、汙染、變態……分思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肇因。人類習慣於分思、沉浸於分思、執著於分思、享受著分思,根本沒有考慮分思的由來和危害。

為什麼我們傳統文化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其主要意義就是摒棄分思,不要在分思的路上執迷不悟、越走越偏,教導眾人回歸整體、回歸源頭、合而為一。一才是實相,一即一切,其他都為分思的幻相。

《金剛經》通篇都有這樣的句子: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什麼,非什麼,是名什麼。《金剛經》一直在強調這樣的觀點。其中的「名」,就是思想,就是思維方式,是人類將什麼稱作……叫做……把它當做……而那個什麼並不是真的什麼,僅僅是人類的思想產物。

分思最要命的一點是,人類不光分化、分裂、分割了全部的物質與精神世界,而且創造了思想者。

思想創造了思想者思想為了證明思想的存在,從思想中創造性的分裂出思想者——人。克氏對思想和思想者進行深入的探討和觀察。

克氏認為思想和思想者、觀察和觀察者之間,實際上是不可分的。觀察者和被觀察之間也是不可分的。觀察者和它所觀察和製造的意象沒有根本的差別。觀察者本身也是一種意象。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丘(Geoffrey Chew)「靴袢理論」已證明,物質「基本結構單元」的概念不再成立。所有粒子都以一種自洽的方式動態地互相組成——互相含有。「每個粒子都有助於產生其他粒子,而其他粒子又產生它。」

德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海森伯認為:

「(在近代物理學中,)我們不是把世界分成不同組的物體,而是分成不同的關聯。……我們所能識別的只是在某個現象中最為重要的那種聯繫。……世界就是這樣地表現為事件的複雜結構,不同類型的聯繫在其中交錯、重疊或者結合,從而決定著整體的結構。」

《吠陀》中有一段話:

據說在因陀羅的天國裡有一張珍珠的網,它安排得使你在看著一粒珍珠時,就能從它的反射中看到所有其他的珍珠。同樣地,世界上每個物體也不僅是它自身,而是包含著所有其他物體;實際上,它也就是其他物體。每一粒塵埃中都存在著無數的佛。

不管是量子糾纏理論還是靴袢理論,都進一步證實世間萬物本質上是一體的,觀察者和被觀察事物之間是緊密聯繫的,不可分割的。

你和你的思想是一體的,你就你的思想,你的思想造就了你。你所觀察到的一切也在你之內。所有的物質、關係、情感、精神只是豐富了你的構成——加強了你的幻覺體驗。

時間在人的心裡克氏對時間的問題有精闢的闡述。克氏認為時間是思想的活動,時間也是自我。

簡單說,我理解時間只存在於我們的心智之中,心外其實是沒有時間的。時間是思想的組成部分,是思維的一種形式,是人類幻化的意象維度。脫離了物質和思想,時間就不存在。

在心理上,我們把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思想由成千上萬個昨天構成,它是過往經驗和記憶的累積。

克氏在《重新認識你自己》中說:

你不斷地回顧、期盼、希望、懊悔,思想在這裡重複再三的過程裡,不斷延續了時間,也引發了痛苦。

日本犯罪懸疑電影《22年後的自白》,殺害多人的野蠻兇手仙堂因為在德國遭遇囚禁時親眼目睹最親密的戰友被殘忍勒死,他無法接受這樣的打擊、無法接受暴力和血腥的事實。他的生命隨著戰友的離去而消逝,從此他不再有自我,也不願意有自我。他依賴其他人也承受同樣的痛苦來取悅自己、照亮自己,證明自己的存在。

被捕之後,仙堂自述道:

「失去了重要的人之後,我的身體裡就有了一個深不可測、而且不斷擴大的黑洞,無論工作上收到怎麼樣的讚賞,都無法照亮那片黑暗。真實讓人感到寂寞啊!一定要說有什麼能稍微照亮那片黑暗的話,就只有看著這世上有人和自己有著同樣的遭遇吧!……就讓我正視自己吧。」

這段話已經清晰地揭示其殺人的動機。對於他而言,他在22年裡一直活在過去,一直活在失魂落魄中。他的內心無法擺脫恐懼、矛盾、陰影,他活著,仰仗的是他人的慘死。

心理時間的將來其實是自我對未來投射的欲望和需求,你「是什麼」,而你想「成為什麼」「變成什麼」「應該是什麼」,這樣的投射使得我們活在自我欲望構成的未來之中。

現實中,我們不斷的沉湎於過去、執著於過去,又不斷依據過去的經驗期待未來的出現,期盼未來是實現欲望的手段和道路。我們不願意活在現在、活在最真實的當下。如此,我們內心必然填滿恐懼、不安、焦躁。

卡夫卡的《地洞》可以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克氏所指出的真相,活在虛幻的未來會給人帶來極大的恐懼和焦慮。《地洞》描寫的是,一隻在洞穴棲息的老鼠總是感到恐慌與不安,它覺得地洞口不安全、不隱蔽,很容易被人發現。但是它又不敢將地洞口堵得過分嚴實,它怕意外發生時無法逃脫。它雖然生活在洞裡面,卻充滿了隱憂,它須時刻提防著洞外生物的進攻。它甚至常在睡夢中驚醒,有一點響聲它都極為警覺,它要做好一切迎戰的準備。總之,這隻老鼠整日惶惶不安,生活在幻想的危機之中,無法安於當下。

用未來的不確定性指導製造焦慮恐慌,這樣的情況現實生活也是經常出現的。

執著過去、恐慌未來,一方面時間感被我們牢牢抓住了,另一方面使得我們無法面對當下、活在真實的當下。停止以上的心理活動,我們就能夠把握當下,發現生命的意義。

德國心靈導師、《當下的力量》的作者埃克哈特·託利認為,當下是唯一你能擁有的東西,超越受限於生死的各種生命形式的唯一渠道就是當下。當下是無時間狀態的深刻的自我本體。埃克哈特·託利和克氏的思想一致,心理意義的時間是不存在的,是虛幻的,是痛苦、悲傷和恐懼的根源,不認同自我的大腦和思維就是活在當下。當下,可以實現身與心的合一,外顯與內隱的合一。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描述,現在讀者應該能夠理解《金剛經》為什麼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是虛妄了吧。人本身是幻影,本質上是思想或思想的集合、分離;時間也是虛假的,是思想的幻化。因為不實,所以需要破——看清、認識、醒悟。那麼,如果我們思想上領悟了,在實操上該如何進行呢?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克氏強調的覺察來完成。

覺察自我

覺察的內涵既豐富有深刻。克氏覺得覺察最關鍵的便是觀察與聆聽。觀察自己的習性、思維、語言、動作,理解自我的運作;觀察人、事、物及與周遭的關係,了悟生命與自然的密不可分;聆聽世界各種各樣的聲音,花朵的綻放、鳥兒的呢喃、水流的氣息、樹葉的飄搖,洞察大自然展現的平靜、安然、美麗、生機以及全然單純的愛和美。最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念頭,覺知念頭的起承轉合、起伏跌宕,追溯來龍去脈、更迭流動,直至消失熄滅。體悟無念的靜寂和空靈,終結自我時,你是什麼?你能感受到什麼?真正的你是否浮現?

克氏崇尚消極無為的覺察——純粹的覺察,沒有意見、批判、結論、企圖、動機、抗拒、抑制、恐懼,沒有自我中心、維度、視角等等。這樣的覺察才能帶來洞見、智慧、能量和積極的行動。這樣的覺察本質上是自我的終結——思維的停滯、思想的停頓、自我感的止息、時間感的泯滅。真正的覺察就是解脫的行動。安住於覺察中,我們才有可能見到無限的「自我。」

克氏在《活出自在》中談到:

所以我想,我們不可為了解決我們那些直接問題而質問,而應該去發現能否把整個心靈、整個意識的以及深層無意識的心靈——一切傳統、記憶以及種族的遺留都儲存在那裡——拋在一邊。我認為這一點只有在心靈能夠覺察之時才能做到。

覺察便是破除四相的手段。沒有深刻的覺察,我們永遠無法走出幻境,無法了知宇宙的真理。

克氏曾經問來訪的朋友:為什麼要強化你痛苦的根源?看完我這篇文章之後,讀者們察覺到人類的痛苦來源於哪裡了吧,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內心的平和安寧,在喧囂的世界獲得自在而豐盛。

相關焦點

  • 答案與反思 蘇格拉底與克裡希那穆提
    克裡希那穆提說過類似的話,你必須做自己的明燈。你不可能依賴任何人,不能借別人的光,無論那個人是誰,上帝還是救世主。它無法被傳遞給別人,你是徹徹底底的自己,只遵從於自己。這不是自私,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恰恰相反,這意味著測底了解自己,以至於那份了解中不存在對真實的自己的任何扭曲。
  • 克裡希那穆提:正確的教育
    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觀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後加以超越。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誨,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罷了。
  • 橡樹林學校的辦學目標 | 創始人克裡希那穆提
    從局限性以及它的不幸中解脫出來的自由就開始於這種覺察。只有在這種自由當中,真正的學習才會發生。在這個學校裡,老師的職責就是幫助學生謹慎地進行這種探索,通過種種線索來了解局限性,並終止它。 原文由J.克裡希那穆提寫於1975年橡樹林學校成立之時。當前文章是1984年克裡希那穆提和學校全體教師對原文做的修訂。
  • 覺察和留心觀察之間的不同
    問:請解釋一下覺察和留心觀察之間的不同。克:在留心觀察中,始終存在著想要得到的願望;而在覺察中有直接的洞察。
  • 克裡希那穆提談「如何做到專注,以及跟自己不同的人達成協作」
    克裡希那穆提談「如何做到專注,以及跟自己不同的人達成協作」一個聽眾問克裡希那穆提:「許多人發現很難在行動裡做到專心致志。為了培養專注的能力,難道練習不是大有裨益的嗎?又或者您認為這些練習只是阻礙呢?」克裡希那穆提:「當你感興趣的時候,就沒有任何必要去展開練習以幫助你去培養專注。在你欣賞美景時,你會自發地萌生出喜悅和興趣,這種喜悅和興趣超越了所有為實現專注所做的人為的幫助。只有當你不感興趣的時候,才會有意識裡的劃分。你要做的,是去探明自己是否對生活的事物懷有濃厚的興趣,而不是去努力找到練習之法,以便發展起專注的能力。」
  • 克裡希那穆提的5段語錄,淺顯易懂,道出人生智慧!
    克裡希那穆提的5段語錄,淺顯易懂,道出人生智慧!一、人擅長於將新酒裝入舊瓶裡,我們當中那些飽經學識和歷練的人總是根據固有的知識來詮釋我所說的話,或是將之放在他們的偏見之框中。能夠帶來理解的是直接的體驗,而不是將其放在特別的術語和經歷這種框架中的行為。我們大多數都會積累知識,並且根據這些知識來進行詮釋和行動。二、自知是不需要任何積累起來的知識。其實,積累的知識對自知來說變成了一種負擔。自知,作為對一個人自身全過程的理解,不需要任何預先的知識。一個人的預先知識會帶來誤譯和誤解。
  • 克裡希那穆提:覺察到底是什麼?
    覺察到底是什麼?你看見一棵美麗的樹,它的葉片在雨後閃閃發光。你看見陽光照在水面,也照在鳥兒色澤豔麗的羽毛上。你看見背負著重物進城的鄉下人,也聽見他們的笑聲。你聽見狗叫聲,或是小羊在呼喚母親。這一切都是覺察的一部分,是你對身邊事物的覺察,不是嗎?讓我們再深入一點討論。
  • 克裡希那穆提的10句經典語錄:關於信仰,關於死亡,關於上帝
    克裡希那穆提的10句經典語錄:關於信仰,關於死亡,關於上帝。一、當一個人迷惑、焦慮的時候,他才會去相信,因為信仰給他帶來一種幸福、安全的感覺。也就是說,信仰並不是「當下實相」,而一個覺察到「當下實相」的人是不需要信仰,也不會「相信」的。二、信仰基於權威,不論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因為權威會給予他身體上或是心理上的安全感。一個擁有安全的人,不論是內心的安全還是外部環境的安全,他都不會找到真實。只有那些不確定且既不接受也不否定的人才能找到真理。
  • 冥想、內心空間、關注、專心和寂靜|克裡希那穆提
    大家好,今天推薦一篇克裡希那穆提談冥想的文章,節選自克於1979年在印度Madras (Chennai)的公開演講,由曼諦譯註。 內容如下—— 現在,我們來談談冥想。
  • 如果你的老師熱愛教書,你會成為不凡的人(克裡希那穆提)
    克裡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在克裡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令人震撼:你不但愛遊戲、愛讀書,也愛花朵、河流、飛鳥和地球,因為你心中有愛的動力,你會學得更快,你會有傑出而不平凡的心智。」
  • 克裡希那穆提精華語錄26句,認識自己,解救心靈,升華靈魂!
    ——克裡希那穆提克裡希那穆提(1895—1986)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靈性導師,天生具足多樣神通。十四歲時學會領養,被通神學會認為是東方的彌勒佛下生,並且認為他就是這個再來的世師。他的60冊以上的著作,全是從空性流露的演講集和講話集結而成,目前已譯成了47國語言,在歐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動他志業和理念的基金會和學校。為了更好的認識這位印度通靈者,更深入的學習他的思想和生活態度,哲學詩畫今天特意整理了一篇,希望大家能夠認識心靈的奧秘,從科技(人工智慧)與靈魂的對抗中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救贖之路。
  • 克裡希那穆提:教育與生活的意義
    我們會發現,探討教育,最終就是在探討人生,也許,這就是克裡希那穆提把教育和生活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命題來論述的原因吧。吉杜·克裡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語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人。在二十世紀一度對西方哲學宗教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 悲傷的終結就是愛—克裡希那穆提
    你也許很富有,你也許擁有各種才華,你也許是個專家、是個偉大的科學家或者商人,你也許擁有權力和地位,但是到了生命的盡頭,那一切不都是毫無意義的嗎?所有的艱辛、所有的悲傷、所有深重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人類所收集的所有幻象他的神明、所有的聖人等等那一切不都毫無意義嗎?請注意,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你必須問問自己,別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將生死分離開來。
  • 克裡希那穆提:如何讓內心安靜下來?從學會自我覺察開始
    克裡希那穆提在《心靈自由之路》一書中提到了有關自由的主題。我們大多數人追求的自由是外在的自由,而非真正的自由。那麼,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當我們的內心受到種種制約的時候,所謂外在的自由,財富的自由、所謂的快樂,都是有限度的自由,並非徹底的自由,因你無法解除內心的制約因素。
  • 佛學筆記:每個人都可通過覺察行為和念頭,達到心靈的自由
    2克裡希那穆提一個人的修行是不需要跟隨任何上師,宗教,或者固有的修行體系,每個人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覺察每一個行為和念頭來轉化固有的心智模式,產生自知之明從而達到心靈的自由。印度克裡希那穆提老師對我的習性有一針見血的了解。
  • 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
    一顆習以為常的心是不敏感的,一顆在某個特定的行為軌道中運作的心是遲鈍的、僵化的,然而覺察需要持久的彈性和警覺。這並不難。當你對事物有興趣時,當你興致盎然地觀察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植物,觀察樹木和鳥兒時,你就是那樣的。你觀察卻不譴責、不認同,因此在那觀察中有著徹底的融合。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徹底合而為一了。
  • 克裡希那穆提:為什麼學生不懂得感恩?教師不是一種專家的職業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一生致力於人類引導世人開啟智慧和幸福。不立派,不教條,循循善誘,引導個人成為自己的光。克氏理論解構了很多世人習以為常的概念和想法。克氏一再強調生命是一個整體,反對過度的分工和勞作將社會中的人肢解化,符號化,成為單向度的人,成為馬克思眼中的「異化」勞動者。反思教育,他認為如今的教育過分強調了技術,在不了解自身思想和欲望的運作方式的前提下去培養能力和效率「只會使我們愈發無情「。人類於是變得越來越分裂,一方面,哀嘆抱怨同情;一方面冷酷漠視無情。
  • 克裡希那穆提:庸俗謀劃了我們的卑賤
    我覺得,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不分老少,都要看清楚一點,那就是,我們的心不論怎樣掙扎,怎樣用力,懷抱怎樣的希望、恐懼、渴望,永遠都是渺小的、都是卑賤的。那些上師、師父,還有卑賤的心建立的社團、宗教,一樣卑賤,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明白,要打破這種思考的慣性很難。我們年輕時有一些不庸俗的老師不是很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