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筆記:每個人都可通過覺察行為和念頭,達到心靈的自由

2020-12-14 文眼看世界

佛家智慧精深博納,不是一時半會能學會的,但是我們可以先通過思想精進方面來提高,為此特意整理了一篇,一起來開悟。

1

調心益壽

佛家常說,心安而神安,神安而痛苦自去。佛家認為,通過調心寧神,可以達到祛邪養神的目的,使人心氣充足,心神調和,血脈通暢,這樣就可延年益壽。

練習時坐在沙發上,後背墊一個靠墊,雙腳踏地,全身放鬆。開始時,把意念集中在頭頂正中的百會穴處,意念想像百會穴上方有一光球,發出柔和的白光,沿著百會穴進入腦中。此時,會覺得百會穴處有清涼的感覺,然後意想白光從百會穴下行,到兩眉心之間的印堂穴,然後到心臟,再向下到肚臍中心的神闕穴。此時,白光一分為二,分別下行到兩腳心的湧泉穴,最後出湧泉穴,與地氣相接,源源不絕,每次練習半小時即可。

2

克裡希那穆提

一個人的修行是不需要跟隨任何上師,宗教,或者固有的修行體系,每個人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覺察每一個行為和念頭來轉化固有的心智模式,產生自知之明從而達到心靈的自由。

印度克裡希那穆提老師對我的習性有一針見血的了解。以前我總是抱持著批判和不臣服的心態,現在我應該學會謙卑受教和放下自以為是,克氏的著作可以給我指出頓悟的心理實相。

3

《瑜伽師地論》

佛法本是實證法,一切名言皆方便。見地不真,果招迂曲。用因明的嚴謹方法,從法相的角度理證般若實相,也是一個法門。《瑜伽師地論》傳承千年,不是白給的。後世學人不研《瑜伽師地論》,妄談法相、唯識,終難究竟。《楞伽經》的見地都達不到。

4

般若智慧

何為智慧呢?就是用緣起法去觀察,認識和開悟一切現象。 佛法須用心來修行,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念。嘴上念誦而心中不行,就如虛妄幻化,像露水閃電那樣,很快就消逝了。嘴上念通,心中修行,那就心口相應,表裡一致了。 世界虛空,能含藏萬物萬象,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水,草木從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大海大洋,須彌諸山,都包容在這虛空之中。世人本性的空,也是這樣,包含著天地萬物。 人的本性,就是佛性,能含藏萬種佛法,這就叫摩河,就是大。任何法都在人們的自性之中。如果能夠悟得世界上所有的人,對他們的善行和惡行,全都不故意偏愛,也不故意舍離,不拘泥,也不被染汙,這種正直真心的佛性如虛空能容萬事萬物,這就是大。 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每一念都不愚痴,以智慧處理一切事,看待一切物,這就叫修般若行。有那麼一點愚痴的念頭,般若就斷絕沒有了。有那麼一點智慧的心念,般若就會產生。 真正的般若,沒有形狀相貌,智慧的真心就是般若。這樣去理解和實行,就叫般若智慧。

5

佛教三界

佛教將世界分為三種: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即所謂三界。在三界中,有五種結是束縛眾生在欲界中的煩惱,有五種結是束縛眾生在色界與無色界中的煩惱要素。

隨順欲界生死的煩惱裡主要的五種:一、欲貪,二、瞋恚,三、身見,四、戒禁取見,五、疑。欲貪是對於事物貪求的欲望;瞋恚是對於所追求的事物達不到目的而發生的忿怒;身見是於自身執著為我的見;戒禁取見是把種種「戒」和「禁」以及「戒」和「禁」所依附的物我認為最勝而能得無上清淨的妙法;疑是被欲望所迷惑,對於正法生疑惑不信的心理。

隨順色界無色界生死的煩惱裡主要的五種:一、無明,二、慢,三、掉舉,四、色貪,五、無色貪。這裡面無明不是根本無明,而只是說由於痴暗不明義理的那種煩惱;慢是驕傲自滿,盛氣凌人;掉舉是躁動嬉戲;色貪是對於色界的貪愛;無色貪是對於無色界的貪愛。

6

靜坐冥想

真正的冥想應該是松靜自然無念的狀態,自然無念並不等於頭腦空空和刻意止念。當念頭升起的時候,如果你能覺察到念頭之後的情緒能量,面對它與之共處,就能對念頭和情緒產生「洞見」。一旦洞見到內在意識活動的真相,念頭就會「見光死」,這樣就是「自然無念」了。

通常的說法是冥想的時候會有無數的念頭飄來飄去,就讓這些念頭如此,不去抗拒不去壓抑,念頭自然會止住,這樣冥想者就會進入無念的狀態。

靜坐冥想是要專注處理自己的念頭和情緒,而不是通過催眠式的無念來逃避覺察和反思。定靜的目的是要帶來清明的專注。直面念頭背後的情緒,也許是需要勇氣的。有些困擾已久的情緒是讓你恐懼、不堪、不願意再重新體驗的。可是如果不去體驗和面對這樣的情緒,在這過程中生出洞見和智慧,單純用靜坐壓抑逃避如何能夠轉化過往的業力呢?

克裡希納穆提在《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一書中講到究竟什麼是靜坐冥想。他說:「這種把思想減緩以及檢查每個念頭的過程,就叫做冥想。如果你深入其中,你就會發現,因為自己對每個念頭都覺察到了,因此,那個如同大倉庫一般充滿著相互交戰的念頭的心,就逐漸變得愈來愈安靜,直到完全寂靜為止,然後就不再有任何的衝動、壓迫和恐懼。在這份寂靜中,真相就展現了。」

所以冥想不是單純的觀念和止念,而是可以大膽地帶著自知去體驗和「想」。洞見和真相才能帶來平靜,不是逃避和自我催眠。

相關焦點

  • 保持自我覺察
    財富流中有一句話叫:推演越多越富有,覺察越多越自由。是的,時刻保持覺察,內心會更加自由。比如上面我加入了兩個免費讀書和寫作社群,如果我不跳出來覺察自己的行為,我這兩日可能會毫無知覺的把大把時間投入在上面,而偏離我自己的跑道。
  • 自我覺察:通往自由之路
    幸福是一種人人都可以習得的技能。(KnowYourself的使命,就是幫每個人獲得幸福的技能哦~)1.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我們以為和別人有關的事,其實都和別人沒有關係——只和自己向他人做出的投射與解讀有關,而這些投射和解讀又往往出自我們的心魔。大部分人都有心魔,被心魔掌控。成年以後,我們解讀世界和他人的角度已經有了很多固定的模式。因為這些固定的思維模式存在,我們會對事件和他人做出固定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 覺察的實證:行為是因還是果
    覺察,是看到被隱藏的,被我們忘記了的念頭,是去找到我們現在生活狀態的真正的因。下面以我和一個朋友的對話為例,看看覺察是怎樣的一個過程。朋友問:你說的都是真的嗎?他楞住了:問更多的人?那你認為有多少人為我作證,你才會相信我說的都是真的?說不清,沒法驗證。問多少人,我也不能完全相信。既然無法驗證,這個問題還有意義嗎?還需要問嗎?沒必要問了。
  • 克裡希那穆提的「覺察」和《金剛經》的「破相」
    自我還是人類進化軌跡、集體意識形態、精神信仰等的延續與傳承,集體生存和發展的經驗、文化、思想、模式等都蘊藏於每個人的大腦深處。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累積、影響就形成了每個人認同的自我。這樣的自我一方面加重了與世界的分離,彰顯了個人身份、職業、個性、族群等屬性,導致世界的對立、衝突、矛盾層出不窮。
  • 為什麼說人需要自我覺察?
    增進對錯誤態度或不當行為的自我覺察,需要內心的平靜、時間、注意力和專注力。如果提前知道我們確實可以通過深入的自我覺察,向著積極的方向改變,那麼在我們最珍視的個人特質上下功夫就是值得的。但是首先,我們必須通過自我審視,看看內心有什麼東西,而這些東西往往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明顯。
  • 在靜坐中自我覺察,通往自由之路吧
    NO.01Happiness and inner peace are skills that everyone can develop幸福與內心平和是人人都能習得的技能當我們坐下來,是讓自己的內心安靜下來,其實也是要看清楚,我們到底在忙些什麼,為哪些事情焦慮
  • 覺察和內省有什麼不同?覺察的時候,是誰在覺察?
    因此,覺察和自我擴張式提升的內省有著天壤之別。內省導致挫折,導致更多更嚴重的衝突;然而覺察是一個從自我的活動中釋放的過程,它是覺察你的日常活動,覺察你的思想、你的行為,覺察他人,觀察他。我必須對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情緒、所有的壓抑開放;隨著覺察的範圍越來越廣,從所有隱秘的思想、動機和追求中解脫的自由就越來越深。覺察即自由,它帶來自由,它產生自由,而內省則培植衝突,它是一個自我封閉的過程,因此其中總是有挫折和恐懼。(提問者還想知道是誰在覺察。)
  • 覺察的前提:我什麼都不知道
    那一定是他們沒有注意我講的覺察方法有一個前提:放下自己的認知。因此,他們的目標是儘快處理情緒,而不是真的在覺察。覺察的過程是通過看到更多的事實,生出新的認知。比如覺察前我認為一個人自私小氣,見到他的行為就容易被激起情緒。
  • 解決哲學終極問題「我是誰」的方法:覺察
    「我是誰」的答案需要每個人自己去體認,聽說的看到的都只停留在頭腦的認知層面,對實際生活沒有一點用處。體認的方法就是覺察:放下所有的認知,接納所有的感受。現在我的認知,都不是真我的。就如同一個失憶的人,失憶之後被取的名字,必然不是之前的。在之後的文章中,真我的認知,簡稱為正念。(因為是在幻相裡,所以確切地說,是和真我認知屬性相同的認知。)把現在我的認知,稱為妄念。正念和妄念是相對的,不能共存。就像如果我相信大家都叫我張三,我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其實是李四。
  • 心靈自由的秘訣——把心放空,方能承載天下
    通過改變日常生活和工作習慣,使得她的房間和庭院的草坪變得更加整潔。她的簡化清單總共包括八十多項內容。愛琳詹姆絲說:「我們的生活已經變得太複雜了。在我們這個世界的歷史進程中,從來沒有像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擁有如此多的東西。這些年來,我們一直被誘導著,使得我們誤認為我們能夠擁有這一切的東西,我們已經使得自己對嘗試新產品都感到厭倦。
  • 身體是每個人的心靈導師
    我們的肉身就是自我覺察最佳的修行入門,這是賽斯哲學思想最殊勝的地方。人生的每一件事,每個人人生當中發生的事情、集體共同發生的事情,都是要引導我們更深地回到我們的心靈、觀照我們的內心。 你要開始進入這個層次,而不只是停留在過去的層次上。過去的層次是誰對誰錯、批判指責。其實,當你用一根手指指別人時,四根手指卻在指向自己。 當我們在指責別人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在指責自己。
  • 修行是知汝自己,念頭和警覺力的訓練
    這個自己,並不是一個通過時間和歲月換取經歷、財富、知識和技巧的自己。而是一個「純潔」的自己,帶有一種宗教的含義。但是,不要把宗教狹隘地想像為大眾化的宗教和派別,宗教是純屬個人的行為,一個莊子是無派別的,但他是宗教性的。宗教賦予「自我」原始的純潔性和修行之後達成「無我」的純潔性。「只要我活著,就要吃飯睡覺!」
  • 我們常說的「覺察」,到底是什麼?(一文看懂)
    覺察的主體,是我自己的內在觀察者。俄國大師葛吉夫所說的,「95%的人是沉睡的,只有5%的人醒來了。」每個人都有個內在觀察者,只是絕大部分人的內在觀察者處於沉睡狀態。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不提醒你,你能覺察到自己此刻的坐姿或站姿是什麼樣的,身體是傾斜的還是筆直的,手是下垂還是放在膝蓋上?
  • 看見自己|自我覺察的11個妙招
    周圍人都在說的話是嗎?腦子裡蹦來蹦去的念頭是嗎?我做的選擇是屬於我自己的嗎?今天心聲帶來的文章或許可以幫助你看到生活的方向盤。通過自我覺察,更了解自己,找到真正的自我和自由。主要內容:1. 自我覺察為什麼重要;2. 十一條增加自我覺察的建議。
  • 覺察,讓你看到真相
    這個世上的一切都是有局限的。比如,用文字完整表達清楚一件事物,是不可能的。因此「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只有親自嘗一嘗。」我在這裡講的所有內容,都是我通過覺察得到的,不是頭腦的思考推理。無需你理解,只要你願意覺察,最終都能體認到。但是在你沒有覺察之前,我還是只能通過文字勉強描述覺察的作用。
  • 《小瞬間》自我覺察讓我從對抗到和解,活出自由人生
    1、完美的外表下是與自我對抗的痛苦熟知我的人都說我隨和又溫柔,其實我平靜的外表下波濤翻湧,心中立著一根又一根尖銳的刺,我努力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去與人爭辯,處處忍讓、遷就他人,隨大流,順時代,可是這些刺兒卻越發茂盛,它們紮根生長,戳進我的心脈,我越發抑制,它們越展開攻勢。
  • 自我覺察:覺察什麼?怎麼覺察?
    通俗地講就是,有意識清楚地知道自己當前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心中的念頭及其緣起。那麼,察覺自己什麼?發覺自己什麼?看出來自己什麼?二、自我覺察的內容是哪些?近幾年,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越來越喜歡琢磨現象背後的原理----「為什麼是這樣的?」
  • 自我覺察,化煩惱為菩提——這是一個巨大的心靈工程
    物質界仿若一座死亡之城,在城裡人人都是奴隸。生活的奴隸,工作的奴隸,房子的奴隸,車子的奴隸,家庭的奴隸。死城熱鬧浮華,當中卻無人來去。如同藝人手中的玩偶,被吊著的幾根絲線所操縱,在生活舞臺上演出。一種無形的力量主宰著每個人,身不由己。看不到內在的勢力,卻看到外在的熱鬧。
  • 《心靈自由之路》:享譽全球的身心靈導師,改變了胡因夢的一生
    他留下的大量著作,全部都是空性流露的演講集和講話集,內容通俗易懂,只要花一些時間閱讀,就會在心靈上有所體悟。他只教人一件事情,就是觀察自己,深入的探索自己。他說:「想探索自己,必須先自由。是一開始就自由,而不是最後才自由。」
  • 量子力學與佛學的區別與聯繫
    更有人把量子力學與佛學混為一談。常聽人說:「當科學家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山頂時,總發現佛學大師們早已在那裡等著了。」到底量子力學與佛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和淵源?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通過六年苦修最後頓悟成佛,開創了佛學文化。佛學以「心」為根本,認為塵世萬物皆是心念創造的虛幻假象,宇宙是意識的創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