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希那穆提:為什麼學生不懂得感恩?教師不是一種專家的職業

2020-12-13 紉秋文娛

Teaching should not become a specialist's profession.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一生致力於人類引導世人開啟智慧和幸福。不立派,不教條,循循善誘,引導個人成為自己的光。

克氏理論解構了很多世人習以為常的概念和想法。比如,世人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學習知識,積累技能,克氏卻說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是對自身的了解,「因為人類的全部存在就濃縮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

克氏一再強調生命是一個整體,反對過度的分工和勞作將社會中的人肢解化,符號化,成為單向度的人,成為馬克思眼中的「異化」勞動者。反思教育,他認為如今的教育過分強調了技術,在不了解自身思想和欲望的運作方式的前提下去培養能力和效率「只會使我們愈發無情「。人類於是變得越來越分裂,一方面,哀嘆抱怨同情;一方面冷酷漠視無情。

當一種職業的重要性凌駕於一切之上時,生活就會變得無聊、沉悶,例行公事,於是人類發明了各種娛樂消遣來逃避它。由此惡性循環,娛樂至死。

克氏在教育上,強調對學生整體的理解,這是展開正確教育的基礎。而我們的教育是一系列的「應該」與「不應該」,藉助於各種權威來展現自己的控制欲望,提升存在感,宣洩私憤,以求得一勞永逸,最後樂此不疲,渾然不覺得學生已經失去了對愛的感知和學習,因為我們並沒有以愛的實來理解學生,來幫助學生認識他自己,最後再給建議,做決定,培養他的獨立和智慧。我們常常以愛之義,行監之實。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學生,沒有什麼感恩的心,老師常常抱怨付出那麼多,卻沒有回饋。我們沒有反思過自己作為一個教育者本身是有問題的,教育首先應該教育的是教育者。

因此,現在的教學,與其說是教學相長,不如說是互相傷害,我們從未認真去理解一個孩子的全面,就妄下斷語;我們從未創造新的價值,就指手畫腳。愛和尊重,一旦缺失,教師也不再是教師,只是一個製造考試機器的工匠而已。

參考資料:

喚醒智慧的教育,克裡希那穆提 著,周豪 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9.

相關焦點

  • 克裡希那穆提:正確的教育
    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觀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後加以超越。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誨,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罷了。
  • 答案與反思 蘇格拉底與克裡希那穆提
    克裡希那穆提說過類似的話,你必須做自己的明燈。你不可能依賴任何人,不能借別人的光,無論那個人是誰,上帝還是救世主。它無法被傳遞給別人,你是徹徹底底的自己,只遵從於自己。這不是自私,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恰恰相反,這意味著測底了解自己,以至於那份了解中不存在對真實的自己的任何扭曲。
  • 橡樹林學校的辦學目標 | 創始人克裡希那穆提
    原文由J.克裡希那穆提寫於1975年橡樹林學校成立之時。當前文章是1984年克裡希那穆提和學校全體教師對原文做的修訂。The Oak  Grove School focuses on:橡樹林學校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在當代社會生存所必需的技能,與此同時,還要提供給學生一個探索人類生命永恆問題的平臺。與學校創始人吉都·克裡希那穆提的觀點一致,學校不信奉任何教條或者意識形態,只會幫助學生以一種創新、開放的精神去調查這持續不斷的人類問題。
  • 克裡希那穆提談「如何做到專注,以及跟自己不同的人達成協作」
    克裡希那穆提談「如何做到專注,以及跟自己不同的人達成協作」一個聽眾問克裡希那穆提:「許多人發現很難在行動裡做到專心致志。為了培養專注的能力,難道練習不是大有裨益的嗎?又或者您認為這些練習只是阻礙呢?」克裡希那穆提:「當你感興趣的時候,就沒有任何必要去展開練習以幫助你去培養專注。在你欣賞美景時,你會自發地萌生出喜悅和興趣,這種喜悅和興趣超越了所有為實現專注所做的人為的幫助。只有當你不感興趣的時候,才會有意識裡的劃分。你要做的,是去探明自己是否對生活的事物懷有濃厚的興趣,而不是去努力找到練習之法,以便發展起專注的能力。」
  • 如果你的老師熱愛教書,你會成為不凡的人(克裡希那穆提)
    克裡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在克裡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令人震撼:「我們為什麼遊戲的時候快樂,讀書的時候不快樂?但是為什麼孩子們樂此不疲?就因為這件事有趣,做起來樂在其中——不用說,這就是他們真正熱愛的事兒!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厭學?因為大人總是有意無意給他們灌輸「學習是痛苦的」這類意識,作業學校老師逼得緊,家裡父母也逼迫得厲害……不管有沒有用語言表述出來,老師施給的壓力,家長心中的焦慮,都會傳遞到孩子的心中,令他們倍感焦灼。
  • 克裡希那穆提:教育與生活的意義
    我們會發現,探討教育,最終就是在探討人生,也許,這就是克裡希那穆提把教育和生活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命題來論述的原因吧。吉杜·克裡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語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人。在二十世紀一度對西方哲學宗教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 克裡希那穆提 | 什麼是教師真正的職責
    選自《浩渺無垠——生命的注釋Ⅱ》,克裡希那穆提著,範佳毅、李立東、史芳梅等譯,九州出版社,2012年菩提樹和羅望子樹統治著這個小山谷
  • 悲傷的終結就是愛—克裡希那穆提
    但我們從未理解死亡的本質;我們總是害怕死亡,不是嗎?若要理解死亡,我們就必須探索一下生命是什麼。我們是不是在以各種方式、以各種專門化的職業浪費著我們的生命,耗費著我們的能量?你也許很富有,你也許擁有各種才華,你也許是個專家、是個偉大的科學家或者商人,你也許擁有權力和地位,但是到了生命的盡頭,那一切不都是毫無意義的嗎?
  • 克裡希那穆提的「覺察」和《金剛經》的「破相」
    克裡希那穆提(1895年—1986年),印度著名哲學家,被《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五位聖人之一,在全世界有著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克裡希那穆提(以下簡稱克氏)的哲學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字——覺察。佛教認為我、他人、大家、時間都不是實有的,都是幻相,是人的幻覺,「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人類以幻為真,所以痛苦不斷、悲苦一生。《金剛經》著重講了破相的重要性和功能性,卻沒有詳細解釋四相為什麼是幻相和人們應該怎麼做才能破相。而這些內容我在克氏的思想裡面找到一些答案。
  • 克裡希那穆提的5段語錄,淺顯易懂,道出人生智慧!
    克裡希那穆提的5段語錄,淺顯易懂,道出人生智慧!一、人擅長於將新酒裝入舊瓶裡,我們當中那些飽經學識和歷練的人總是根據固有的知識來詮釋我所說的話,或是將之放在他們的偏見之框中。能夠帶來理解的是直接的體驗,而不是將其放在特別的術語和經歷這種框架中的行為。我們大多數都會積累知識,並且根據這些知識來進行詮釋和行動。二、自知是不需要任何積累起來的知識。其實,積累的知識對自知來說變成了一種負擔。自知,作為對一個人自身全過程的理解,不需要任何預先的知識。一個人的預先知識會帶來誤譯和誤解。
  • 克裡希那穆提的10句經典語錄:關於信仰,關於死亡,關於上帝
    克裡希那穆提的10句經典語錄:關於信仰,關於死亡,關於上帝。一、當一個人迷惑、焦慮的時候,他才會去相信,因為信仰給他帶來一種幸福、安全的感覺。也就是說,信仰並不是「當下實相」,而一個覺察到「當下實相」的人是不需要信仰,也不會「相信」的。二、信仰基於權威,不論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因為權威會給予他身體上或是心理上的安全感。一個擁有安全的人,不論是內心的安全還是外部環境的安全,他都不會找到真實。只有那些不確定且既不接受也不否定的人才能找到真理。
  • 克裡希那穆提精華語錄26句,認識自己,解救心靈,升華靈魂!
    ——克裡希那穆提克裡希那穆提(1895—1986)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靈性導師,天生具足多樣神通。十四歲時學會領養,被通神學會認為是東方的彌勒佛下生,並且認為他就是這個再來的世師。3.你改變不了一座山的輪廓,改變不了一隻鳥的飛翔軌跡,改變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觀察它,發現它的美就夠了。4.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獎賞引誘他,或以懲罰威嚇他,那麼我們便是助長了他獲得利益的觀念和恐懼感。由於我們自己所受的教養,是為了有所收穫才採取行動,所以,我們不知道有一種不含有獲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動。
  • 教育就是解放心靈,一本教師、家長、學生不得不讀的書!
    最近應一位高中教師朋友的邀請,看了一本原本沒想過會看的書:《教育就是解放心靈》;最開始給我的是英譯版本的,結果是高估了我的英文水平,我自己不得已才買了一本中譯版本的;既然說到翻譯,那麼原本就是外國的;由印度享譽世界的心靈導師克裡希那穆提所著,作者克裡希那穆提他一生都致力於引導人們學會並善於認識自我
  • 冥想、內心空間、關注、專心和寂靜|克裡希那穆提
    大家好,今天推薦一篇克裡希那穆提談冥想的文章,節選自克於1979年在印度Madras (Chennai)的公開演講,由曼諦譯註。 內容如下—— 現在,我們來談談冥想。
  • 學生反對用班費買教師節禮物,班主任責怪:不懂得感恩
    現在的各種節日,是商家們促銷做活動的好機會,很多節日都成了商業化的節日,都附帶著賣東西,就連教師節,也成了一種攀比的節日,很多學校的老師會互相攀比學生們送的禮物的價值和數量,教師節馬上就要來了,日前福建一所高中的班主任要動用班費給各位任課教師買禮物,有的同學表示不送行不行,卻被班主任怒罵
  • 克裡希那穆提:覺察到底是什麼?
    我們說「那是美的」或說「這是醜的」,然後就從旁經過了。我們從不探索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顯然,看到自己對事物的反應,對自己的每一個思想活動都愈來愈警覺,並且觀察到你的心是如何被父母、老師、種族及文化的影響所局限的,這一切都是覺察的一部分,不是嗎?
  • 教師的職責
    難道教師的職責不是幫助學生自己智慧地從一切制約的影響之下解脫出來嗎?這樣他將能夠深刻而充分地經歷人生,沒有恐懼,沒有侵略性的不滿足。不滿足是智慧的一部分,但不是指容易安撫的不滿足。渴望獲得的不滿足可以被很快平復,因為它追尋的是陳腐的獲得的行為模式。難道教師的職責不是驅散那些令人滿足的指導、榜樣和領導的幻象嗎?
  • 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
    問:我是學生。還沒聽過你講話以前,我書讀得很好,也很用心要追求前途。但是,現在這一切都沒有用了。現在我已經對功課完全失去興趣,也不想追求什麼前途。你的話好像很吸引我,可是卻做不到。這讓我很迷惘。我要怎麼辦?克:先生,是我使你迷惘的嗎?是我讓你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沒有用嗎?如果我是你迷惘的原因,那麼你實際上一點都不迷惘,因為,只要我一走,你就馬上恢復以前的迷惘或清明。
  • 克裡希那穆提:教育的意義是讓人永遠做自己
    吉杜·克裡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年5月12日—1986年2月16日)印度哲學家。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語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闡述東方哲學智慧的印度哲學家。在二十世紀一度對西方哲學和宗教領域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 為什麼不了解自己的人,被稱為無知的人?
    我們對孩子最急切的渴望,就是將他塑造成一個專家,希望給予他一個安全的經濟地位。然而,技術的訓練能使我們了解自已嗎?雖然,顯而易見的,懂得念書寫字、學習土木工程或其他某種職業技能,是必需的。一個專家能把生活加以整體地體驗嗎?惟有當他不是專家時,這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