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沈治鵬
1916年,陳介石、馬敘倫向中華民國教育總長範靜生力薦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教育司司長沈步洲特致電,敦請蔡元培回國擔任北大校長。一向主張教育救國的蔡元培,當然深知此職重大。但當時的北大學風頹敗、腐敗,身邊友人紛紛勸他勿就此職。為此,他徵求孫中山的意見。孫中山期盼他就任,因為他身為革命元老,而且北京需要革命思想的傳播。聽了孫中山的勸導,蔡元培備受鼓舞,決心迎難而上。
當時的北大,無論是教學體制、學術學風、師生素質,還是教學內容,都遠遠地被時代拋在了後面。學校官僚氣息很濃、陳舊意識嚴重、各種腐敗作風瀰漫校園,如同原來的京師大學堂,明文規定只有京官才有資格入學,按照官員等級分別入館。若不徹底整頓,北大沒有希望。
改革,從蔡元培入校第一天拉開序幕。他一進校,校工站在門口列隊行禮,他脫下禮帽,鄭重地回鞠一躬,此舉讓校工和學生大為震驚。他在全校發表演說,倡導教育救國,號召學生踏實學習,研究學問,不要追求當官之願。蔡元培之前也曾歷經科舉、任職翰林,留學歐洲後的他思想前衛,倡導自由、平等、博愛。故此,他一到任,便採取了先進的教育方針和制度。
在就職演說中,他提出三項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礪德行,三是敬愛師友。他強調,大學的宗旨是求學,對學生而言,要為學問而學,而不是為當官而學,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之地,學生必須理解大學的性質。對教師,他也提出三個條件:一是學術水平高;二是熱心教學,不尸位素餐;三是教師要為人師表,能夠為學生樹立榜樣。他的演說如空谷足音,仿佛給北大師生上了一堂洗滌心靈的課。在蔡元培的帶領下,力克萬難,把北大拽出了「泥潭」,最終發展成為培養國家棟梁的搖籃。
來源:人民政協報
河北共產黨員
全面 | 深度 | 權威 | 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