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一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對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中外古今)恐怕找不出第二個。(杜威語)他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至今亦無以逾越。
年輕時候的蔡元培。蔡元培在晚清是進士出身,卻參加了革命黨,成為光復會和同盟會的核心人物之一。
民國成立,蔡元培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年43歲。圖為蔡元培與孫文(居中坐者)、黃興等人召開最高國務會議。
第一屆正式內閣,蔡元培任教育總長。任上,他把老鄉魯迅聘為教育部職員,使後者從困頓中解脫了出來。期間他與好友教育次長範源濂產生爭執。範說:「辦學要從小學辦起,如果小學都辦不好,何以辦好中學,中學都辦不利索,怎麼辦得好大學?」蔡元培反駁:「沒有好的大學,中學的師資從哪兒來?沒有好的中學,小學的師資又從哪兒來?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如果松松垮垮,那麼這個國家是沒有未來的。」
民國初年,政局動蕩,蔡元培只好辭職,赴歐遊學三年,期間撰寫了不少哲學、美學著作。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這個時候沒有人能預測到黎元洪這道任命的潛在歷史意義。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發表就職演說,他提出:「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一語切中當時北大的病根。前些年,北大老教授錢理群提出大學不應該只是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或許也正是對老校長理念的呼應。
蔡元培經常當眾脫稿演講,表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學術理念,稱:大學不是販賣畢業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未幾,就聘請老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又向蔡元培推薦了尚在美國留學的胡適。陳胡二人合力,使《新青年》風行全國,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1918年,蔡元培等與文科哲學門第二次畢業生合影。
1920年,蔡元培與胡適、李大釗、蔣夢麟合影。晚年,胡適曾說:要不是蔡先生的著意挈提,他的一生可能就在二三流的報刊編輯的生涯中度過。
1933年,蔡元培與魯迅、蕭伯納等人合影於上海。郭沫若說:「影響到魯迅生活頗深的人應該推數蔡元培吧……一直到魯迅的病歿,蔡元培是盡了沒世不渝的友誼。」
晚年的蔡元培。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即在今天亦不過時。如他認為:「教育指導社會,而非隨逐社會也」,切中今日教育之弊。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享年73歲。
浙江紹興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書法。
蔡元培書法。
蔡元培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