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北大校長——世上再無蔡元培

2020-08-27 史聃

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一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對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中外古今)恐怕找不出第二個。(杜威語)他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至今亦無以逾越。

年輕時候的蔡元培。蔡元培在晚清是進士出身,卻參加了革命黨,成為光復會和同盟會的核心人物之一。

民國成立,蔡元培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年43歲。圖為蔡元培與孫文(居中坐者)、黃興等人召開最高國務會議。

第一屆正式內閣,蔡元培任教育總長。任上,他把老鄉魯迅聘為教育部職員,使後者從困頓中解脫了出來。期間他與好友教育次長範源濂產生爭執。範說:「辦學要從小學辦起,如果小學都辦不好,何以辦好中學,中學都辦不利索,怎麼辦得好大學?」蔡元培反駁:「沒有好的大學,中學的師資從哪兒來?沒有好的中學,小學的師資又從哪兒來?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如果松松垮垮,那麼這個國家是沒有未來的。」

民國初年,政局動蕩,蔡元培只好辭職,赴歐遊學三年,期間撰寫了不少哲學、美學著作。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這個時候沒有人能預測到黎元洪這道任命的潛在歷史意義。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發表就職演說,他提出:「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一語切中當時北大的病根。前些年,北大老教授錢理群提出大學不應該只是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或許也正是對老校長理念的呼應。

蔡元培經常當眾脫稿演講,表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學術理念,稱:大學不是販賣畢業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未幾,就聘請老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陳獨秀又向蔡元培推薦了尚在美國留學的胡適。陳胡二人合力,使《新青年》風行全國,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

1918年,蔡元培等與文科哲學門第二次畢業生合影。

1920年,蔡元培與胡適、李大釗、蔣夢麟合影。晚年,胡適曾說:要不是蔡先生的著意挈提,他的一生可能就在二三流的報刊編輯的生涯中度過。

1933年,蔡元培與魯迅、蕭伯納等人合影於上海。郭沫若說:「影響到魯迅生活頗深的人應該推數蔡元培吧……一直到魯迅的病歿,蔡元培是盡了沒世不渝的友誼。」

晚年的蔡元培。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即在今天亦不過時。如他認為:「教育指導社會,而非隨逐社會也」,切中今日教育之弊。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享年73歲。

浙江紹興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書法。

蔡元培書法。

蔡元培書法。

相關焦點

  • 畫說北大 | 蔡元培校長與北京大學
    畫說北大 | 蔡元培校長與北京大學 2021-01-11 0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畫說北大|蔡元培校長與北京大學
    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 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方針 對北大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為北大成為 新文化運動中心創造的成就與改革的光輝 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頒布總統令,「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
  • 北大校長蔡元培:真正的教育,是給孩子能發展自己的能力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北大永遠的校長」蔡元培先生曾在出任北大校長後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在蔡元培任職北大校長期間,他就特別鼓勵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當時的北大課外社團層出不窮,還吸引了很多名家大師的參與。
  • 北大校長蔡元培為什麼總辭職?
    後因張勳復闢鬧劇很快落幕旋復任校長。1919年53歲時,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部分學生被捕,蔡元培每日奔波救助被捕學生,7日上午10時,被捕學生終於悉數獲釋。8日蔡元培親自向總統徐世昌遞送辭北大校長信,並發表《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當晚離京。後經校內外多方持續數月的敦請才放棄辭職,9月20日到校視事。
  • 《覺醒年代》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一個不當官員的校長真的很重要
    電視劇《覺醒年代》中,蔡元培的出場是從教育總長邀請他擔任北大校長開始。
  • 原北大校長蔡元培與素食結緣十二年的故事
    素食作為一種文化觀念,歷史悠久,許多中外名人都是素食主義者,如達·文西、莎士比亞、牛頓、愛因斯坦、老子、王維、孫中山和蔡元培等。今天講講蔡校長的素食故事。蔡元培的素食,在他的《自寫年譜》中說得很明確:「我那時候也是素食,這是民元前二年萊比錫受李君感化的。」
  • 北大校徽是魯迅設計的,蔡元培當時咋想的?
    1916年,蔡元培先生擔任北京大學的新任校長,從那以後就開始大力推行改革,以思想自由之原則治理院校,提倡新舊理念兼容並包,使得北大的學風在全國範圍內都享有一定的名氣。不論是在哪個時期,北京大學都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地,推動著整個中國社會的前進和發展。
  • 蔡元培:改造北大,教育救國
    十年北大校長任期內蔡元培共辭職七次,比如1917年7月因抗議張勳復闢辭職,1918年5月又因學生罷課抗議《中日防敵軍事協定》籤訂,自己勸阻無效而辭職。蔡元培也因此被戲稱為「辭職校長」。反覆請辭,可以視為蔡元培作為文人的一種政治抗爭手段,也可以看出北大校長一職,雖給蔡元培帶來巨大的聲譽,但也實在是沉重的責任。
  • 素食 原北大校長——蔡元培,與素食結緣二十年,掀起了北大素食熱潮
    素食作為一種文化觀念,歷史悠久,許多中外名人都是素食主義者,如達·文西、莎士比亞、牛頓、愛因斯坦、老子、王維、孫中山和蔡元培等。今天講講蔡校長的素食觀。他還說,自己素食之後,「覺於吾之口及胃,均無甚不適,而於吾心則甚愜,遂立意久持之。」蔡元培原本就瘦,夫人擔心素食對健康有影響,便藉故勸說他:「先生早年曾密造炸彈,試圖謀殺慈禧,那時連人都想殺,現在怎麼連禽獸的生命都痛惜起來了?」蔡元培回答:「人有該殺之罪,殺之非為過也。動物何罪之有?故殺之無道也!」
  • 素食名人 原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的素食觀
    不久,壽孝天回信引用杜亞泉的話說:「植物未嘗無生命,戒殺義不能成立。」蔡元培在1910年4月回信說,「世界實行之事,大抵動於情感,而非動於理論」,「戒殺」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感情問題。人類進化是個漸進過程,越早期就越是犧牲自己身體來獲取所得,如人吃人、肩挑手拉、踏人力車,後來改用馬車、牛車,現在則用電、用油了。
  •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
    原標題: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 在101年前的今天,1917年1月4日 (農曆臘月十一),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 蔡元培先生 1917年1月4日(距今101年),蔡元培赴北京大學正式就任校長一職。他提出了「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他變為:「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也。
  • 現代心理學之父馮特: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老師
    蔡元培馮特(1832 —1920 ),德國人,著名心理學家,1879年在德國菜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標誌著科學心理的誕生。1889年,馮特擔任菜比錫大學校長。1908年至1911年,已經年過40歲的蔡元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馮特是他的老師。蔡元培回國後,在北大建立國內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 蔡元培,除了北大校長外,他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職務,卻影響深遠
    1916年6月,袁世凱病死後,在時任教育總長範源廉的積極推動下,黎元洪決定任命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11月初,蔡元培自法國歸來。當年12月26日,黎元洪籤署任命狀,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順便提一下,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伊始,便登門拜訪陳獨秀,聘請他作北大文科學長。
  •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是1917年蔡元培的演說作品。這篇演說是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大校長時發表的。[1]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期間,提出「兼容並包」,延請陳獨秀等大批新學人物和劉師培等舊學人士進入北大,並裁減了不稱職的教員,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舊的人物。
  • 殺手蔡元培
    但是,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當過北大的校長。二、你見過造炸彈的校長嗎?絕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蔡元培去北大教書之前是幹什麼的,他是造炸彈搞暗殺的。他也不是一出生就造炸彈搞暗殺的,在造炸彈搞暗殺之前,他也還是教書的,這其中有一段故事。
  • 如同蔡元培之於北大,梅貽琦之於清華,沒有好校長哪來好大學
    直到1917年1月,蔡元培走馬上任,才徹底改變了這種風氣。蔡元培整校風,推課改,引賢才,尤其是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理念,才逐漸使北大成為真正的教育聖地,甚至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陣地。 一個校長對於一所大學究竟有多重要,由此可見一斑。如果說大學是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校長就是在火車頭控制速度和方向的列車長。
  • 蔡元培為何在北大倡導素食?
    蔡元培《自寫年譜》手跡不久,壽孝天回信引用杜亞泉的話說:「植物未嘗無生命,戒殺義不能成立。」他還說,自己素食之後,「覺於吾之口及胃,均無甚不適,而於吾心則甚愜,遂立意久持之。」蔡元培原本就瘦,夫人擔心素食對健康有影響,便藉故勸說他:「先生早年曾密造炸彈,試圖謀殺慈禧,那時連人都想殺,現在怎麼連禽獸的生命都痛惜起來了?」蔡元培回答:「人有該殺之罪,殺之非為過也。動物何罪之有?故殺之無道也!」
  • 北京高校開學有規定,民國北平高校新生有歷史,再憶蔡元培與北大
    腦海裡不由得浮現出民國時期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時的擔當來!蔡元培北大校長委任狀斯時,在學校裡,學生都不叫學生,叫「少爺」、「大人」、「老爺」。老師也不叫老師,叫「中堂」。蔡元培北大校長就職演說更有甚者,且一大部分北大學生愛逛窯子,尤其是北平最有名、最繁華的煙柳之地「八大胡同」。
  • 「記憶」蔡元培改革北大
    作者丨 沈治鵬1916年,陳介石、馬敘倫向中華民國教育總長範靜生力薦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教育司司長沈步洲特致電,敦請蔡元培回國擔任北大校長。一向主張教育救國的蔡元培,當然深知此職重大。聽了孫中山的勸導,蔡元培備受鼓舞,決心迎難而上。當時的北大,無論是教學體制、學術學風、師生素質,還是教學內容,都遠遠地被時代拋在了後面。學校官僚氣息很濃、陳舊意識嚴重、各種腐敗作風瀰漫校園,如同原來的京師大學堂,明文規定只有京官才有資格入學,按照官員等級分別入館。若不徹底整頓,北大沒有希望。
  • 話劇劇本《蔡元培》
    他就是蔡元培。他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會活動家、國際知名人士!他是永遠的校長,永遠的先生,永遠的傳奇!隨著時間的流逝,先生的形象、聲音沒有磨滅,卻愈發珍貴、鮮明!(字幕)蔡元培——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到全國,收果於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