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有人說更年期是多事之秋,秋風秋雨愁煞人;也有人說更年期只要保持心理健康,就意味著迎來了黃金人生的第二階段。更年期是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階段,但在很多人眼裡,更年期就是一個「麻煩製造者」,為他們帶來了諸多煩惱和不適。尤其是處於更年期的女性,相比男性,更加容易患上抑鬱症。
今天我們就邀請到鄭州安信中醫朱秀羅醫生做客演播室,請她和大家聊一聊更年期抑鬱症的相關知識。
主持人:朱醫生,歡迎您,先和觀眾朋友們打聲招呼吧。
朱醫生: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問題一:朱醫生,更年期在生活中很常見,但說到更年期抑鬱症,大家都不太了解相關概念,您能和大家講一講什麼是更年期抑鬱症嗎?
朱醫生:更年期抑鬱症是指發生在更年期(男性50-60歲,女性在自然絕經前後,約45-55歲)的抑鬱症狀群,臨床表現以焦慮為主,患者多表現為激越,如焦慮不安,搓手頓足,整日提心弔膽。典型的更年期抑鬱障礙患者整日緊張不安,慌慌張張,表情痛苦,甚至有大禍臨來之感。在緊張焦慮的內心深處是抑鬱的心情,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失落感,絕望感都比較強烈。此外患者多有自主神經紊亂症狀,如口乾,便秘,胃腸功能紊亂,尿頻,尿急,手抖,全身忽冷忽熱等。
問題二:更年期和青春期一樣都是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近半數的人會出現更年期症候群,而更年期症候群中的抑鬱症主要有哪些表現?又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抑鬱症呢?
朱醫生:抑鬱症的臨床表現:
1、心境低落: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現幻覺。
2、思維遲緩: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生了鏽的機器」,「腦子像塗了一層糨糊」。臨床表現為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3、意志活動減退: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臨床表現為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與人交流,常常獨處,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時連飲食、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鬱性木僵」,但仔細檢查,患者似有痛苦抑鬱情緒,伴有焦慮的患者,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等症狀,嚴重的患者,伴有消極絕望的觀念或行為,認為「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種解脫」,「自己活在世上是多餘的人」,並會使自殺企圖發展成自殺行為,這是抑鬱症最危險的症狀。
4、認知功能損害:抑鬱症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力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差,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
5、軀體症狀:主要有睡眠障礙,出現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的主述可涉及個臟器,如噁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睡眠多為早醒或多眠,體重減輕或增加。
問題三:當「更年期」碰上「抑鬱症」,對於其自身及家庭來說都是不小的困擾,那更年期抑鬱症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朱醫生:到目前為止,人類對抑鬱症的確切病因還在深入探討,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均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
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與抑鬱症關係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病前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
生理方面:更年期時期機體趨向衰老,精力逐漸減退,內分泌失調,卵巢性腺功能逐漸衰退,分泌激素減少,同時,丘腦下部,垂體和卵巢之間的平衡協調也發生了變化,出現垂體功能一時性亢進,導致整個內分泌功能的失調,進而引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導致更年期抑鬱症的產生。
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生活事件,是導致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發作的重要觸發事件。然而,以上這些因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目前強調遺傳與環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的出現點在抑鬱症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
問題四:我們了解到,在更年期階段,大多數女性都會具有抑鬱傾向,為什么女性相比男性來說,更容易在更年期患上抑鬱症?
朱醫生:有研究證明更年期階段,女性抑鬱症的患病率是男性抑鬱症患病率的1.5-3.0倍,這主要跟女性在更年期階段的生理改變有密切關係。更年期階段也是女性絕經的過程,在這一階段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驟然下降,內分泌功能失調,會導致女性情感障礙更趨於惡化,精神壓力增加,再加上面對生活、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很容易患上抑鬱症。
問題五:我們都知道,女性中常常會出現更年期抑鬱障礙,那什麼樣的人更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呢?性格開朗的人會得嗎?
朱醫生:1、平時就是情緒多變,易激動,長時間很壓抑、傷心、心情沮喪的人,又逢更年期體內內分泌失調更有可能患上抑鬱症。
2、心理脆弱、性格內向、敏感者往往不能適應更年期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易引起心理、情緒上的障礙,嚴重者甚至有自殺、自傷傾向,成為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3、遭遇家庭重大變故一時無法接受的,如離婚,喪偶,破產等。
4、生活環境改變,難以適應的人,如退休或下崗後跟隨子女一起生活,並幫忙帶孩子的。
5、工作時是領導,退休後一下子閒了,感覺無事可做,長期不能適應的很可能患更年期抑鬱症。
更年期是人生一個特殊但又平常的階段,是人生經歷的一個過度階段。除了上訴的一些易感人群,其實大部分人由於不了解這一時期,又道聽途說,心理上不能正視再加上生理的變化都會出現一些焦慮抑鬱的情緒,當然也包括性格開朗的人,更年期抑鬱症的產生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決定的,所以當處於更年期是應正視身體會出現一些變化,保持平常心,如果出現抑鬱的症狀及時就醫,積極主動治療,相信一定都會安度更年期的。
問題六:如果出現了更年期抑鬱症,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在出現什麼症狀時需要去醫院進行治療?
朱醫生:1、首先要了解更年期時正常的生理階段,所出現的某些症狀是暫時的,功能性的,不會持續很久,對以後的身心健康不易形成影響。因此,不要過於緊張,要力求鎮定,解除思想顧慮。
2、根據更年期的身心特點去進行生活與工作,量力而行,既不要老態龍鍾,暮氣沉沉,愁緒滿懷,或大有生不如死之感,或無所事事,或謹小慎微,顧慮重重;也不要不顧身心變化,好勝逞強,勉強行事。
3、對更年期出現心情低落,無法做事,自感痛苦的症狀時,要及時就醫,求得指導,在醫生的幫助下,進行調整。
4、儘量保持精神樂觀心情開朗,情緒穩定是順利度過更年期的重要心理條件,是防止或克服衰老的重要武器;情緒悲觀,恐懼失望則可能造成未老先衰。
5、迎接生命的第二個青春。此時,大多數孩子已長大,少有牽累,如果能夠正確認識和對待,精神愉快地度過,就會迎來生命的第二個青春,使人重新充滿活力,熱愛生活,增添工作的熱情。
問題七:中醫在治療更年期抑鬱症方面有很大的優勢,除了保持好心情,您能從專業的角度談一下傳統中醫如何進行辨證論治的嗎?
朱醫生:中醫辯證論治還是從本質出發,中醫認為腎虛,腎氣衰退為本病之本,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為本病之標,治療上以滋腎寧心,疏肝解鬱為總則。臨床上常將此病分為以下幾個證型:
1、肝氣鬱結證:症見精神抑鬱,煩躁易怒,焦慮,心慌心悸,頭痛,胸脅脹滿,耳鳴,咽乾咽痛,口苦口乾,大便不調,小便短赤,失眠多夢。
2、血行鬱滯證:精神抑鬱,性情急躁,頭痛,失眠健忘,或胸脅疼痛,或身體某部位有發冷或熱感,舌質紫暗,或有疲點,癖斑,脈沉或弦。
3、肝鬱脾虛證:症見精神抑鬱,疲倦乏力,脅肋脹滿,思慮過度,多疑善憂,善太息,食慾下降,口乾,納呆,便溏,失眠多夢,面色萎黃。
4、肝鬱血虛證:症見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疲乏,面色蒼白,失眠多夢。
5、腎虛肝鬱證:症見情緒低落,鬱悶煩躁,精神萎靡,胸脅脹滿,倦怠乏力,不思飲食,失眠健忘,面色晦暗,手足不溫,夜尿多,潮熱汗出,盜汗,腰膝酸軟。
在臨床用藥中以補虛藥、安神藥、理氣藥、活血藥為主,兼以清熱。補虛藥:熟地、當歸、山藥等;安神藥:酸棗仁、遠志等;理氣藥:柴胡、香附等;活血藥:丹參、川芎等;清熱藥:黃芩、黃連等。
問題八:除了以上的療法,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自己採用簡單的方法進行身體調理嗎?可以給大家推薦幾種嗎?
朱醫生:臨床上治療更年期抑鬱症除了中醫辨證治療,還有採取針灸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心理治療,生活中最常用的就是心理治療。嘗試著去傾訴內心的痛苦和煩惱,不要一味地隱忍;積極適當地自我減壓,學會放鬆;加強與親人、朋友之間的溝通,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加強體育訓練,積極培養興趣愛好;學會寬容與包容,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參加社會活動。
除了這些再推薦一些食療的方法:
1、紅棗10枚,小麥50克,甘草6克(包煎),粳米適量,煮粥長期食用。
2、百合30克,紅棗6枚,梔子6克,泡水作茶飲。
3、茯苓30克,桂圓肉30克,桑葉10克,龍骨15克,泡水作茶飲。
問題九:對於中年女性來說,更年期抑鬱障礙不光是心情不好這麼簡單,其實已經上升至疾病範疇。對於處於在更年期的女性來說,應該怎麼調節自己的情緒,避免有抑鬱的傾向呢?
朱醫生:1、首先要正視更年期,這是人生的一個必然階段,以一個平常心對待,不要過分關注。
2、嘗試傾訴,學習如何積極減壓,保持輕鬆狀態。
3、適當體育鍛鍊以增強體質。
4、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保持良好社交。
5、移情易性,培養興趣愛好,以避免無所事事而生憂鬱。
6、三餐有時,保證營養,不能因情緒不寧而影響正常飲食;並多食蔬果,通暢大便,以免氣滯胃腸,加重症狀。
7、起居有時,儘量保證睡眠。
問題十:如果有正處於更年期階段的家人,我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他們產生更年期抑鬱症呢?
朱醫生:對待處於更年期階段的家人,我們要有耐心,更多的包容,不能厭煩,更不能冷嘲熱諷,以免加重其心理負擔。此時我們要更多地關注她的情緒,多溝通交流,不要讓她把煩悶情緒憋在心裡,讓她多傾訴;儘量讓她從繁瑣的家務活動中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本期受訪嘉賓:
朱秀羅:鄭州安信中醫院教授,著名中醫腦病專家、主任醫師,副主任藥師,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內科主任委員,國家二級心理師,國家四大藥王之一楊毓書先生嫡傳得意弟子。(TEL:13007503492 微信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