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習少兒英語,從基礎開始啟蒙,循序漸進。鋪墊為什麼重要呢,孩子啟蒙階段英語學習,其實是為將來學科應用夯實基礎。如果孩子不去熟悉英語,怎麼能夠在使用的時候幫得到自己呢。學習就是認知,英語單詞的認知過程,就是在學習。不去練習,怎麼能進一步認知新的詞彙呢。練習的時候,不僅是為了鞏固和消化,也是在培養英語認知即學習能力。就像花草樹木,不努力,怎麼能長高長大呢?啟蒙階段,教孩子學英語,就是使用英語解決日常問題,只是通過語言來輔助和引導。在複習的時候,就是通過語言來指導實踐。學的時候是實踐的開始,練習了才是實踐的結束,才算是學習。英語學習中,重點在於學之後的練習,在實踐中掌握語言,才會在實踐中找到語言的原型。在課本上練習,是為了落實,並提升學習能力。並不能把學習和生活脫離開來,因為課本就是源於生活。
孩子每天都接觸生活,記錄生活中的點滴。而對於熟悉的會更熟悉,能通過英語直接和熟悉的事物聯繫起來,就是新的名稱。比如貓,本身就是貓,也可以叫「cat」。習慣了貓之後,第一印象就是貓;習慣了「cat」,第一印象是「cat」。實踐會決定習慣。認知的過程,還有互動。當大家一起說的時候,思維就敏捷了;當一個人說的時候,就不知道怎麼說了,這是還沒形成英語思維習慣。少兒英語,基於孩子好玩愛動,好奇的特性,對事物接受比較快。當看到英語單詞,就有了活潑生動的實踐經歷,怎麼能不對單詞睹物思情呢。英語互動,口語中的單詞,代表了需求或情感,也是表達的方向,溝通的橋梁。當家長拿出孩子喜歡的東西,就能很快識別出來,並主動獲取。讓孩子喜歡英語學習,就是要找出學習中的樂趣。在英語中求,不如在學習中求。
學會的孩子是自信的,因為心裡有底,能在互動中應對。不能互動的,會有疑問或思考;需要引導和啟發,形成思維方法。教孩子學習,並不是為了製造問題;而是面臨和解決問題。在英語複習中,孩子總是能分享熟悉的,能夠掌握的。熟悉的是知識,掌握的是方法。在知識中使用方法,才能看得出方法的效果;使用方法認知和理解知識,才能體會知識的內涵。教孩子學單詞,也是在教孩子使用單詞的方法;如果老師不知道怎麼使用單詞,就沒辦法教會孩子學好單詞。因為單詞是為了在閱讀和口語,聽力,拼寫中使用。怎麼能夠脫離實踐,而獨立去記憶呢。解決學習英語的問題,就是鍛鍊孩子實踐和互動能力。平時生活中,家長不懂英語;其實學英語,關鍵是學,而不是英語。
在課堂上,老師引導孩子對事物認知;所以孩子在老師引導下,才能認知。但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老師教學印象,形成面對事物的思維,所以需要課後練習。練習也不是枯燥的,也是充滿了想像和樂趣的。為什麼呢?課堂上氛圍,能夠讓孩子感到快樂。學習是貫穿參與其中的,孩子的表現是有模板和依據的,所以能表現。課後的依據在哪裡呢,在腦海中的印象;為什麼要鍛鍊這一塊呢。就是因為孩子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實踐;不需要指導的時候,也能夠去掌握和應用。那這個指導來源什麼地方呢。老師教學中的印象,也是指導孩子掌握學習方法的關鍵。就像走路一樣,有家長帶的時候能走;沒家長帶領的時候,也要學會走。那什麼地方關鍵呢,就是沒人帶的地方,才是成長和進步。也是量變到質變的轉換點。怎麼能不重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