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熟悉的朋友,家長,老師面前,活動或表現得相對活躍,能展示個性。在遇到問題或困難的時候,會求助於家長,親戚朋友,或老師。學習的環境,是圍繞事情來的。在家裡,在跟著家長學習。剛開始,孩子並不知道學習是學習,只是跟著模仿和互動,從而能夠獨立自主地表達和行為,並形成良好習慣。就像孩子不會覺得吃飯會很辛苦,會覺得走路是在為別人幹活一樣。家庭環境中孩子的表現,是結合了家長的參與和互動,在活動有所收穫,比如是讚美,認可,或鼓勵等,或親子遊戲中收穫的情感。孩子付諸於互動和表現中,不僅是在行為和表達,也是在分享自我,展示需求或情感。事情,本身就是事,做事的時候離不開情;所以用心做事或表達,才會流露出感情,才能把盡力完成。比如在學少兒英語的時候,如果只是在背誦和重複拼寫,孩子雖然參與了,但也未必是思維在參與。
這就是為什麼看起來孩子在學習,其實已經心猿意馬了。因為在學習中不能付諸於心思,思維參與不了學習的內容,或面對的知識,思維總是喜歡找熟悉的,有趣的,感到輕鬆快樂的事情。形成思維習慣之後,後期都會依據於思維,習慣性地去表達和行為。教孩子學英語,就是要形成英語思維習慣。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並非是英語環境,所以依賴於環境是為了能夠練習方便,就像行走是沿著道路走的,所以有了方向。學習英語如果沒有方法,就不知所措。課後就是通過老師教的知識,複習中鍛鍊方法。老師每天都會教單詞,但單詞並不是獨立的,是放在句子中,才能凸顯單詞的活力;而句子要放在日常互動和溝通中,才能凸顯能力和需求。思維能鍛鍊能力,思維也受需求支配,所以思維是興趣和能力的橋梁,起點到目標的途徑。
學而時習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是要靠需求和能力去完成。英語學習中,有不熟悉的,如果不及時複習,很快就會忘記了。熟悉的,不及時複習,就容易產生眼高手低的習慣。並不是熟悉的就不需要複習,復是用心去恢復,恢復什麼呢?當老師教過孩子之後,當時記憶深刻,但時間一長,就會逐漸的被掩蓋,蒙蔽起來了。但孩子用心去學習的過程是不會掩蓋的,所以要通過複習知識,訓練過程,去掌握知識。恢復的不僅是教學印象,還是教學中的方法,形成了自主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可能會感到輕鬆;是有了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幫助,但也要學會讓孩子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也是在學習,就像老師教孩子學習,也是在幫孩子掌握知識。幫別人,是在分享自己所掌握的,自己所不能掌握的,別人也可以幫自己。如此可以取長補短,查漏補缺。
家長幫孩子的時候,是孩子還沒能力,所以需要幫助。所幫的地方,也是孩子不能完成的,更是需要將來掌握的地方。少兒英語的學習,老師所教的,是在幫孩子記憶,理解,掌握,應用。所以這些都是孩子不能完成的,更需要孩子在複習中時常努力。閱讀可以培養興趣,也可以鍛鍊思維,興趣能讓思維去分享和表達,但思維也是要不斷強化,才能合理準確的表達和行為。閱讀英語讀物,是靠經驗在閱讀;經驗是實踐的總結,是學習之後的思考和提煉,形成的思維方式。沿著這樣的思維去閱讀,只能得到這個思維所得到的結果。分享閱讀,不僅是鍛鍊表達能力,也可以讓老師或家長發現其中的問題,從而能夠引導和啟發,完善行為表達,也是在完善思維。完善思維的過程,讓經驗更豐富,興趣更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