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5月05日訊人類有一種很特別的博弈論輸贏方式,叫做「石頭剪刀布」——石頭轟炸剪刀,剪刀剪碎布匹,布匹包圍拳頭,幾局幾勝,替不平的事情做決斷,幾個世紀來被全世界公認。
最近,這個在杭州有自己個性名字「Jing啊zong啊bang」的遊戲,被學者用到一項正兒八經的科學研究中。
由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向大家解釋了「剪刀石頭布」的制勝原理,這其中,包含了物理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內容。
金融交易中的競爭性行為
就有「剪刀石頭布」的制勝原理
浙江大學實驗社會科學實驗室的研究員王志堅博士,是論文的第一作者。聽王志堅的同事介紹,王志堅從事理論物理相關的研究工作,是一位非常嚴謹的學者。
記者在跟王志堅接觸的過程中,領教了他的治學態度。
因為這篇論文,目前只是上傳在康奈爾大學官網下的一個預印本(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還未在正式出版物上發表,出於和同行交流目的,自願地先在學術會議上或通過網際網路發布的科研論文、科技報告等),所以王志堅很友善地拒絕了介紹論文的相關情況。
在隨後回復給記者的郵件中,王志堅也沒有花筆墨描述記者很感興趣的一些花邊問題:團隊為什麼會用剪刀石頭布遊戲做研究模型?研究團隊平常會「石頭剪刀布」來親身驗證理論嗎……只有一個連結:BBC關於這項研究的報導。
在這篇報導中,介紹了這項研究的基本實驗方法:團隊招募了360名學生,將他們分成六組,隨機配對玩300輪石頭剪刀布遊戲。
猜拳大戰?科學家真沒那麼無聊。
記者查看浙江大學網站,找到王志堅和團隊在2012年底申報成功該課題的情況,這是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放課題,是一個跨學科基礎研究項目。
該課題的題目說出來暈死人——「可控實驗社會博弈系統中一些非平衡統計物理問題」,讓我來說大家聽得懂的人話——這項研究,通過觀察學生使用的策略,研究者發現:人們在玩石頭剪刀布時有這樣的規律:贏家習慣於保持現狀、輸家傾向於做出改變,簡稱「勝留輸變」。掌握了這個規律,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出招。
記者隨後在預印本網站上找到王志堅的原文。這篇全英文的報告長達21頁、包含各種數理模型,遠比我們想像中的「找360個學生玩猜拳」要複雜得多。
文章的觀點是:這種「勝留輸變」的模式,可能是人腦中固有的條件反射,其中潛藏的心理狀態值得進一步研究。
作者同時認為:剪刀石頭布只是一個遊戲,對研究人類的競爭性行為而言,它是一種有益的模式,例如在金融交易中,人們的狀態就是如此。
上世紀初倫敦成立了
國際「石頭、剪刀、布」協會
上世紀初,倫敦人發起並組織了國際「石頭、剪刀、布」協會(World RPS Society),2002年該協會制定了一系列用於國際比賽的規則,並舉行了年度世界冠軍賽以及很多地區性和全國性賽事。
石頭剪刀布,這種帶有智力和運氣成分的猜拳遊戲,在歐美已經成了一個競技比賽項目。很多國家每年都有「石頭剪刀布」錦標賽,吸引成千上萬的高手來參賽贏獎金。
不要以為「剪刀石頭布」是哄小孩兒的簡單遊戲。雖然遊戲規則一目了然——布能包住石頭、石頭可以砸爛剪刀、剪刀又是布的剋星,但它可不是一個靠運氣就能取勝的遊戲。心理學家認為,在頂級高手對決時,這場互掐的遊戲,其實是一場心理策略的博弈。
著名科學作者Ed Yong,曾經在博客上介紹過這樣一項關於剪刀石頭布的科研結果。這項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表明,在玩「剪刀石頭布」的時候,人們並非隨機「出牌」,之前的步驟以及其他人的行為,都會影響你的決策。
最近一次在墨西哥舉辦的「石頭剪刀布錦標賽」上,「摩根船長」、「大力水手」、「貓王」……悉數出場,這番盛裝打扮就是希望首先在氣勢上壓倒對手——還真有點道理,這遊戲很大程度是基於心理戰的反應能力比拼。
在大多數國家的錦標賽中,根據比賽規定,選手們可以選擇採用三局兩勝賽制還是一錘定音賽制,裁判要求選手不許做假動作,必須同時「出手」。
握緊的拳頭叫「石頭」;中指和食指伸直,其餘手指握緊叫「剪刀」;手掌張開五指伸直叫「布」,全世界的手勢都一樣。並且關於「出手」的三個動作,「石協」有嚴格的動作規範要求,三隻手指頭伸出來又想剪刀又想手帕的,馬上被勒令退賽。
雖然動作相同,但各國口令卻各不相同,澳大利亞人叫「剪刀-布-石頭」,巴西人的口令是「Jan-ken-po」,歐美國家的口令是「石頭-剪刀-紙」……其實,我國各地的口令也不盡相同:杭州叫「Jíng-Zōng-Bāng!」,北京地區叫「猜-丁-殼」,天津叫「砸-剪子-包」!
根據西方的比賽特點,大部分來參賽、觀戰的都是男性。2003年加拿大「石頭剪刀布大賽」冠軍克魯傑,在贏得7500元加幣後表示:「和其他選手一樣,我一直非常喜歡這個遊戲,我覺得它不只是個遊戲,它有自己的遊戲規則,而且過程中充滿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