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29日訊 今年以來,細心的市民發現,以往穿梭於市區大街小巷的廢品回收吆喝聲越來越少。由於廢品收購價格持續走低,利潤降低,許多「破爛王」感慨生意難做,甚至對小生意愛理不理。
進入11月份,在谷底徘徊近2年的廢品市場終於開始回升。市民老呂昨天把家裡最近的一些紙箱、報紙清理出來,竟賣了20元錢。「報紙從5角一斤漲到了6角,紙箱從4角漲到了5角,這個價格好像已經是兩年多沒有漲過了。」
經濟低迷影響工業再生產,各類物資、材料低位運行,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廢舊物資乏人問津。廢品回收的背後牽動著再生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完善廢品回收處理,發展循環經濟,「破爛王」的一舉一動著實關係著資源再利用的進程。
「破爛王」少了居民廢品難賣
金華開發區秋濱某診所負責人告訴記者,昔日走街串巷的「破爛王」難覓蹤影,一些可回收的廢品讓他犯難。診所每天產生不少紙箱、廢舊報紙、飲料瓶等,以前隔三差五就能聽見收廢品的吆喝聲,有的還來高價搶購廢棄醫療垃圾,如今好多天也碰不到一個。特別是兩年前東陽開始整治廢舊塑料行業後,舊塑料就幾乎無人問津了,有時他攢下的廢品有五六十公斤,才能等到有人上門回收。
記者走訪了市區一些小區,發現不少市民都遇到賣廢品難的問題。在市區金衢路一家廢品收購點,市民老張將家裡積攢的紙盒、瓶子裝了滿滿一編織袋,費了很大的勁只賣了5元。「這也太便宜了吧!」在老張的記憶中,前幾年這一編織袋至少能賣10多元錢。「這幾天的價格已經不錯了,但整體的行情還是大不如前。」收購業主回應說,不是他們故意壓價,而是現在的廢品確實不值錢,有的「破爛王」因為廢品價格賤就挑三揀四,有的因為沒利潤索性歇業不幹了。
何阿姨是市區某小區的衛生清潔員,她的一項工作是將小區垃圾進行簡單分類,把能賣錢的可回收垃圾挑選出來,攢夠一定數量就賣給廢品回收站。「這兩年來廢品賣不上好價錢了。」何阿姨說礦泉水瓶子幾年前一隻能賣0.1元,如今僅賣0.03元。按公斤來算回收價格好的時候,各種塑料每公斤能賣6元,如今僅賣2元。看著廢品回收價格持續低落,何阿姨有時都懶得從垃圾中挑選可回收廢品。「不僅是廢品回收價格低的問題,有很多廢品現在不收購了。」何阿姨感嘆不是「破爛王」牛,以前廢舊鞋子每公斤能賣2元錢,可如今乾脆沒人收購了,所以生活垃圾也就增多了。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就是,給填埋和處理增加了不小的壓力。
從業者改行回收站減少
從事廢品收購的小李來自安徽,在金華城北道院塘從事廢品收購有十餘年了。他說前幾年冰箱都是論個收,七八十元一臺,現在像廢舊電視機、冰箱、洗衣機,一臺也就20元左右。以廢舊鋼鐵為例,四五年前價格好的時候每公斤收購價格為2.6元左右,如今跌到只有0.6元,累死累活幹一天掙不了幾個錢。以前小李還收沙發、桌椅等舊家具,現在這些廢品乾脆沒有人收購,當年一些在城北開的廢品回收點現在都關門了,有些體力好點的同行都紛紛轉行拉貨送快遞。
市區東萊路上一家電動車修理店的師傅告訴記者,由於鉛價兩年來低谷運行,導致大量電池廠家虧損,廢電池回收人員也越來越少。最近廢金屬材料開始回升,讓囤舊電池虧錢的他鬆了一口氣。
根據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發布的《中國再生資源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16)》,2015年全國有回收企業13萬家,比2014年減少7000家;各類回收站(點)30萬個,比2014年減少5萬個;回收行業從業人員1500多萬人,比2014年減少300多萬人。在物價、人力成本持續上漲的今天,廢品價格卻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單從價格上看,有些廢品已經接近回收成本,有些甚至低於回收成本,從而失去了回收價值,成為介於廢品和垃圾之間的「中間品」,廢品行業也因此陷入萎縮。
發展循環經濟利國利民
不少市民疑惑,近年來物價一直上漲,為何廢品價格反而一再跌價?「廢品回收價格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上海財大浙江學院黨委書記黃宏偉教授分析,廢品的價格其實和經濟息息相關,原料需求有限廢品的價格就上不來。近幾年廢舊物資低迷一方面跟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有關,比如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就很少有冶金企業收購廢鋼鐵了;其次是原材料降價,比如塑料的主要原料是石油,隨著石油價格的走低,原生塑料價格同步下跌,回收企業就很少用廢舊塑料,加上各地加大環保整改,廢舊物資價格自然就下降了。
「廢品價格走低看起來是個小事,可它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不容忽視。」在金華環城家電公司負責人吳偉虎看來,像報廢家電、電池、廢鐵、塑料等可回收垃圾的增多,不僅給處理帶來壓力,還容易造成二次汙染。目前對於廢舊家電已經實行定點回收,但還是有一部分被翻新後進入市場。相關部門應加快城市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大發展完善垃圾回收處理設備,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
當前經濟正處於低位運行、加快轉型的關鍵期,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對於資源稀缺、生態環境都有著重要意義。金華綠色老人曹榮安建議,充分發揮循環經濟對能源「吃幹榨盡」的優勢,將資源節約、清潔生產與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推動節能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才能不斷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