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物】一代宗師——黃自先生

2021-02-07 音樂基礎知識課堂

新同學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音樂基礎知識課堂」關注。 
【老同學】點擊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本頁面內容。

  中國近現代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黃自,字今吾,於1904年3月23日生於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父母是教育家,其父黃洪培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黃炎培之堂兄。黃自周歲即能背誦民歌,3歲便會唱沈心工的歌曲。讀小學時成績優異,為全班之冠。12歲時人北京清華學校(留美預備學校)學習,並參加學校鼓笛隊演奏單簧管,在合唱隊中唱男高音聲部。其後,向何林一女士學習鋼琴,向王文顯女士(清華教師)學和聲與作曲。1923年,黃自在學校音樂會上擔任鋼琴獨奏,演奏了帕德列夫斯基的《古代風格的小步舞曲》和夏米納德的《林中仙女》。1924年,黃自以公費赴美深造。因出國進修無音樂名額,黃自只好人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攻讀心理學,兩年後畢業於該院,並獲得文學士學位。因黃自品德兼優,而被選為於1776年成立的美國優秀大學生的全國性榮譽組織——法·培德·嘉派學會(Phi Beta Kappa)的會員,併入歐柏林音樂學院攻讀音樂理論作曲。兩年後,轉入耶魯大學音樂學院學習,於1929年畢業,獲得音樂學士學位。黃自的畢業作品交響序曲《懷舊》,於同年5月31日,由黃自的導師郎魯大學音樂學院院長、作曲家、指揮家大衛·斯坦利·史密斯(DavidStanley Smith,1877—1949)指揮該院學生樂隊與新港交響樂隊,在康州新港塢西音樂廳聯合首演。《懷舊》是我國作曲家創作的第一部交響樂作品,也是外國樂團演出的第一部中國作品。《新港晚報》刊文稱讚《懷舊》是音樂會中「唯一能自始至終給人以享受的樂曲。是管弦樂曲中的佼佼者……表現出最佳配器的手法」。黃自因此獲得一筆英國獎金,赴歐洲英、法、荷、德、意等國考察後回國。

  1929年6月,黃自回到上海。先在滬江大學任教。翌年,應上海音專校長蕭友梅博士之聘請,任該校教授兼教務主任。除教授理論作曲的全部專業課程——和聲、曲式、對位、賦格、樂器法、配器法及自由作曲外,還要教授音樂史及「領略法」(即音樂欣賞)兩門共同必修課。黃自在擔負了繁重的教學任務和行政工作之餘,從事音樂創作和音樂理論的著述。

  1930年11月23日晚,在上海大光明電影院,由義大利音樂家馬利奧·帕契(Mario Paci,1878—1946)指揮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一支全部由外國人組成的樂隊)演奏了黃自的交響序曲《懷舊》。此舉令中國音樂家深感自豪,並大大地激勵了中國音樂家創作新音樂的熱情。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黃自與音專師生組織「抗日救國會」,赴浦東等地宣傳抗日並為東北義勇軍募捐。黃自作詞譜曲創作了我國最早以抗日救亡為題材的合唱作品《抗敵歌》(後由韋瀚章填寫了第二段歌詞)。音樂雄壯有力,充滿「大眾合力將國保」的愛國主義激情。同年11月9日,《抗敵歌》由音專學生在廣播電臺首次播唱,並由勝利公司灌成唱片。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一一日本帝國主義突然襲擊上海閘北,愛國將領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率全體將士奮勇反擊。同年4月24日黃自為何香凝詞《贈前敵將士》譜曲,獻給十九路軍將士。不久,黃自又創作了四部混聲合唱《旗正飄飄》(韋瀚章詞),於10月8日由音專學生在廣播電臺首次播唱,並錄製成唱片(勝利54594—B),還被當年大長城影片公司的有聲故事片《還我山河》採用為插曲。《旗正飄飄》成為抗戰前後音樂會中的保留曲目。

  1933年3月底,黃自率領音專師生在杭州舉行了兩場「鼓舞敵愾後援音樂會」,並親自主持報幕。音樂會以《抗敵歌》、《旗正飄飄》為壓軸曲目。上海《中華日報》的評論寫道:「悲壯激抑,聞者奮起。鼓舞敵愾,可謂名副其實矣。」黃自創作的愛國歌曲還有《民謠》、《切記分明》、《九一八》、《軍歌》、《學生國貨年歌》、《睡獅》和《北望》等。1937年「七.七」事變,抗戰全面爆發後,黃自作《熱血歌》(吳宗海詞),發出了「四萬萬同胞啊,灑著你的熱血去除強暴」,「拼著你的熱血去爭光榮」的呼聲。黃自曾滿懷激情地說:「現在我寫抗敵歌曲,希望不久再能寫慶祝抗戰勝利的歌曲。」不幸的是,《熱血歌》竟成其絕唱。翌年,愛國抗戰歌詠活動的倡導者黃自英年早逝,未能親眼看到抗戰的勝利。而從《抗敵歌》到《熱血歌》卻生動地體現了愛國主義音樂家黃自的創作與祖國、民族生死存亡的命運休戚與共、息息相關。

  1933年11月,在音專學生音樂會上首演了黃自於1932~1933年間創作的清唱劇《長恨歌》(韋瀚章詞)中的七個樂章:一、《仙樂飄飄處處聞》,二、《七月七日長生殿》,三、《漁陽鼙鼓動地來》、五、《六軍不發無奈何》,六、《婉轉蛾眉馬前死》,八、《山在虛無縹緲間》,十、《此恨綿綿無絕期》。儘管其餘三個樂章尚未譜曲,但已完成的上述七個樂章,基本上概括了白居易原詩的主要情節,在藝術上已相當完整。《長恨歌》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清唱劇,作品既諷刺了國民黨統治集團的不抵抗主義,如「舞袖正翻翻……哪管它社稷殘。只愛美人醇酒,不愛江山。」亦將宮闈豔史美化為愛情悲劇。該作品的部分樂章在黃自生前曾出版過樂譜及唱片。1943年5月,重慶的中國音樂研究會為紀念黃自逝世五周年,在《音樂月刊》二卷一期上首次出版了「黃自遺作——《長恨歌》專號」。1957年,上海音樂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黃自的《長恨歌》。

  1972年,在香港定居的韋瀚章為紀念《長恨歌》創作40周年,應黃自的弟子林聲翕之約,重寫了其餘三章的歌詞:四、《驚破霓裳羽衣曲》(男聲朗誦),七、《夜雨聞鈴腸斷聲》(混聲合唱),九、《西宮南內多秋草》(男聲朗誦),並由林氏譜曲。同年5月,《長恨歌》全曲十章由臺灣四海出版社出版,並在臺北紀念黃自逝世34周年的音樂會上首演。由作曲家羅偉倫改編的民樂配器版本和作曲家黃安倫改編的管弦樂配器版本,分別在香港和加拿大先後上演。

  1935年10月,黃自為進步影片《都市風光》創作了片頭音樂《都市風光幻想曲》,由帕契指揮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錄製成唱片。上海交響樂團至今還保存著當年演出《都市風光幻想曲》片頭音樂的海報。這是中國作曲家首次為影片譜寫的片頭音樂,堪稱中國電影音樂的裡程碑。

  黃自從事音樂教育、音樂理論研究和音樂社會活動提倡普及與提高並重。

  1933年,黃自在:《擬初中音樂教科書綱要》中提倡採用五線譜教學視唱、樂理與初級和聲。同年6月,黃自與應尚能、韋瀚章、張玉珍合編《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至1935年10月共出版六冊。黃自共撰文54篇;還創作了全書69首歌曲中的28首。其中包括《花非花》、《踏雪尋梅》等佳作。黃自既創作了如《思鄉》、《玫瑰三願》等風格清新的藝術歌曲外,還譜寫了不少優秀的兒歌和校歌。

  1934年,黃自與蕭友梅、韋瀚章以「音樂藝文社」名義合編《音樂雜誌》。每周五在電臺播放的《音樂欣賞》特別節目中擔任主講,並將其所撰之講稿於前一天在《新夜報》的《音樂專刊》(後改為《音樂周刊》)上發表。為此,黃自與賀綠汀、向隅、劉雪庵等成立了「音樂教育播音委員會」。此外,1935年4月,黃自還為漢口電臺撰寫過音樂常識廣播稿。

  1935年11月1日,黃自發起創辦第一個由中國人組成的上海管弦樂團。由黃自、譚小麟任正副團長,吳伯超、李惟寧任正副指揮。此乃中國交響樂表演藝術史上值得自豪的一頁。

  黃自當年發表的論著諸如《中國音樂之起源》、《堯、舜、夏、商時之音樂》、《周朝音樂發達概況》、《漢代音樂之變化》、《六朝時音樂之沒落與轉變》、《唐朝音樂之盛況》、《宋元時代之劇樂》、《明清兩朝音樂概況》、《近世音樂之趨向》和《西洋音樂史分期法》、《古代音樂》、《中古音樂》、《近代音樂》、《主調音樂》、《復調音樂》等文章,生動地體現了音樂理論家黃自學貫中西的學術修養。旁徵博引,見解精闢。

  黃自在《怎樣才可產生吾國民族音樂》(1934)一文中提倡創作「民族化的新音樂」。

  黃自身體力行,在不斷地探索過程中,改變其早期作品音樂語言較歐化的傾向,創作了如《山在虛無縹緲間》以及為電影《天論》(1935)譜寫的主題歌《天倫歌》(樂隊使用了笛、笙、二胡、琵琶和鑼)等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黃自教導培養出眾多的中國傑出音樂人才,如賀綠汀、劉雪庵、陳田鶴、丁善德、譚小麟、江定仙、夏之秋、錢仁康、張定和、向隅、鄧爾敬、林聲翕、張昊、戴粹倫等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的一批代表人物,均出自黃自的門下。黃自被譽為「中國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導師』』是當之無愧的。而賀綠汀比黃自年長一歲,劉雪庵僅比黃自年幼一歲,可見黃自的人格魅力和學術號召力感人至深。正如人民音樂家賀綠汀所言:「黃自比我小一歲,可是他是我的老師。他是第一個系統、全面地向國內學子傳授歐美近代專業作曲技術理論,並且有著建立中國民族樂派的抱負的音樂教育家。沒有黃自先生教導,我在音樂創作上也不可能有什麼成就。這一點是所有受過他的教導老一輩音樂工作者都有深切體會的。」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黃自辭去教務主任之職務,集中精力從事教學和編寫《音樂史》及《和聲學》兩部論著。

  1938年5月9日,黃自因患傷寒病逝於上海紅十字會醫院。臨終前,他對夫人汪頤年女士說:「你快去請醫生,我不能就此死去,還有半部音樂史沒有寫完呢!」然而天年不遂,一代宗師溘然謝世。

  在哀悼黃自的追思會中,由張昊作詞、陳田鶴作曲的《悼今吾宗師》(合唱與管弦樂)表達了弟子們對恩師的衷心哀悼:「先生此去何匆匆,拋下了半篇殘著,無數新聲猶待譜,滿腔曲調埋終古。」不由令人想起詩人格裡爾帕澤為舒伯特寫的墓志銘:「這裡埋葬了豐富的寶藏,還有更美好的希望。」

  歷史上有些名人像流星的光芒一樣很快就消失了,而黃自大師則不然。他傑出的藝術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卻越來越為世人所推崇。

  1992年。黃自的歌曲《思鄉》(韋瀚章詞)、合唱《抗敵歌》、《長恨歌》(清唱劇)被評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1995年6月17日,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了黃自塑像揭幕式。1997年9月,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黃自遺作集》,凡三卷:器樂作品分冊、聲樂作品分冊及文論分冊。2004年3月23日,上海音樂學院隆重舉行紀念黃自100周年誕辰系列活動,包括黃自塑像的揭幕典禮,黃自作品音樂會和研討會。在首都北京和海內外,也紛紛舉辦了各種紀念黃自100周年誕辰的活動。黃自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傑出貢獻,正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並獲得普遍的承認。

  2004年9月24日,廈門愛樂樂團舉辦「紀念黃自誕辰——德沃夏克逝世100周年音樂會」,由筆者指揮演出了黃自的《都市風光幻想曲》和交響序曲《懷舊》;9月30日,在蘭州金城大劇院舉行「緬懷音樂大師黃自誕辰100周年、格林卡誕辰200周年紀念音樂會」,由筆者指揮蘭州歌舞劇院交響樂團、合唱團演出了黃自的《抗敵歌》、《旗正飄飄》、《山在虛無縹緲間》等合唱作品和上述兩首管弦樂曲,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音樂會前還舉辦了座談會,黃自的女兒黃祖庚教授和女婿塗祖孝教授出席了座談會和音樂會。紀念活動在甘肅省音樂界、文藝界及廣大聽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人們對我國近現代著名愛國主義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黃自的傑出貢獻深為敬佩。(卞祖善)

掃一掃,關注 音樂基礎知識課堂 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更多資訊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

相關焦點

  • 黃自丨僅走過34年人生,卻是中國音樂的一代宗師
    所謂宗師,是指能培育出眾多傑出大師的人物,如武林中的葉問。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的一代宗師,則非黃自莫屬。
  • 《文獻紀錄片|一代國樂宗師:琴臺孺子牛許光毅》紀念許光毅先生...
    按語:被譽為「民樂之魂」的許光毅先生,是一代國樂宗師、新中國首個國家級(上海)民族樂團創辦團長。他一生傳承與發揚劉天華、鄭覲文國樂復興精神,特別在對中國現代民族樂隊從萌芽到發展的探索、及最後走向成熟的百年曆程中,作出了無與倫比的歷史性貢獻!
  • 《一代宗師》慢鏡頭中的美學,故事情節的深刻
    首先我認為電影談不上最好看,但是王家衛的《一代宗師》美感到是真的很強。一、意境美首先電影剛開始的那場下雨的鏡頭就很不錯。《一代宗師》,慢鏡頭中的美學。後來,就有了葉問的那場打戲,鏡頭感可謂十足,總而言之,運鏡過渡得很自然,就像廣告詞一樣,縱享絲滑。讓人酣暢淋漓,激情澎湃。這些都算是這部電影中的美感吧。也是電影好看的原因。《一代宗師》慢鏡頭中的動作美。
  • 曾志偉吳君如出演《六福喜事》 惡搞一代宗師
    原樣復刻《一代宗師》場景  搜狐娛樂訊 繼大鵬變身「妖嬈偽娘」,黃百鳴「男扮女裝」等驚呆小夥伴們的劇照發布之後,賀歲喜劇《吳君如扮演「宮二」,曾志偉「葉問」上身,將奪獎無數的電影《一代宗師》「原景重現」,上演了一出扣人心弦的「癲瘋對決」,兩位喜劇大咖將該片的鬼馬惡搞精神更加發揚光大,也讓影迷觀眾們期待感倍增。該片將於1月11日登陸全國大銀幕。
  • 《一代宗師》一部真正用心拍的電影,一部值得再看的電影
    早在1997年王家衛就開始醞釀《一代宗師》的劇本,2002年他帶著梁朝偉拜訪葉問之子葉準先生然後又等了五年,這一部電影依然沒有聲音,坊間玩笑已經45歲的偉仔對墨鏡王說,再不拍我就老了就打不動了,2009年《一代宗師》
  • 一代宗師,一個江湖的誕生與末路,我心目裡的江湖
    《一代宗師》是王家衛導演籌備期長達8年之久的首部功夫巨片,由梁朝偉、章子怡、宋慧喬、張震、趙本山等巨星加盟,講述的是由梁朝偉飾演的一代武學宗師「葉問」先生的傳奇一生。廣東佛山人葉問(梁朝偉飾),詠春拳掌門人。年少時家境優渥,從師詠春拳第三代 傳人陳華順學習拳法,師傅「一條腰帶一口氣」的告誡,支持他走過兵荒馬亂、朝代更迭的混亂年代。
  • 《一代宗師》:功夫裡的三觀
    如果你喜歡王家衛的矯情,你一定也喜歡《一代宗師》。如果你不喜歡王家衛的矯情,你也有可能喜歡《一代宗師》。但是,《一代宗師》,不僅僅是形式主義的。包裹在精美繡花鞋裡的三寸金蓮,寂寥的禮帽,靜止的影像在音樂的流動中凝固,光影浮動,虛化的赭色浮華襯託出兵荒年代的無奈與堅守。所有這些,都不及熬了十年的蛇羹,是要實現精神世界的大補。這部電影,我們要記住的,是裡面的臺詞。正如諸多評論所述,每一句臺詞都不白給。
  • 郭德綱師兄評價姜昆惹爭議:相聲造詣無人可及,一代宗師級人物
    郭德綱師兄評價姜昆惹爭議:相聲造詣無人可及,一代宗師級人物 如果來看相聲從八十年代,發展到今天的歷史,客觀的講,姜昆和郭德綱都在特定的時間段裡,對相聲的振興做出過貢獻。
  • 《一代宗師》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經典電影臺詞】
    《一代宗師》,王家衛作品,該片講述了民國期間「南北武林」多個門派宗師級人物,以及一代武學宗師葉問的傳奇一生! 12.葉先生,過手如登山,一步一重天,形意拳霸道,千萬別輕敵。
  • 《一代宗師》2D版和3D版差別在哪裡?
    從《旺角卡門》到《一代宗師》,很多人熟悉王家衛拍電影的風格,他一直都是一個調調,不過王家衛在拍攝《一代宗師》這一武俠電影時,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不一樣的功夫人生,在江湖裡,王家衛用自述的形式描繪了每個人物不同的境遇。同一部電影,《一代宗師》分別用2D和3D的方式卻先後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效果。
  • 林存陽丨一代樸學宗師錢大昕
    其中,錢大昕可謂一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關於錢大昕其人其學,學術界已進行了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豐碩。陳文和先生主編的《嘉定錢大昕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增訂本,鳳凰出版社,2016年),較為系統、全面地匯集了錢大昕先生的學術著述和生平事跡。然而,隨著相關文獻的不斷被發現、發掘,如何更為清晰、深入、提綱挈領地呈現錢大昕先生一生的學行及影響,便顯得尤為迫切了。
  • 《一代宗師》: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一代宗師》經典臺詞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錯的,躺下,站著的才有資格講話。誰才稱得上一代宗師?是葉問?還是宮二先生?是那關東之鬼?還是宮老爺子?甚至是最後遠走臺灣的一線天?有人想要奪回自己的東西,有人只要參透戰鬥的意義,有人永遠只能點火點燈,有人則在亂世洪流裡置身事外。其實,每個人把自己追求的追求到了極致都是一代宗師。一線天求家國天下,葉問求武道傳承,宮二求報仇雪恥。不論如何?
  • 南京八極拳傳人看《一代宗師》 給片中功夫打5分
    《一代宗師》正在熱映,電影中,王家衛選擇了形意、八卦、詠春、八極四大拳種,再現了民國武林。不過,電影終究是電影,日前,揚子晚報邀請、南京市白下區武術協會副主席楊長松在萬達影城觀賞了《一代宗師》,他表示,從武術的角度,《一代宗師》只能得5分。 實習生 許興成 揚子晚報記者 馬彧  八極拳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出生於1953年,學習八極拳差不多有50年了。現在每天早晨還會在公園練一會兒。」
  • 《一代宗師》說的不是葉問,是一代人!
    《一代宗師 》的故事,是以葉問一生的伸延,作為整個電影的線索。伴隨著葉問一生的,是隨之起伏波蕩的武林。這部電影,與其說是詮解葉問一生的命運,毋寧說是以葉問的視角,來反觀整個武林與時代的那一群人,伴隨著是他們的恩怨與糾仇所展示的各相命運。
  • 《一代武醫宗師—鄭懷賢》紀錄片劇本創作匯報會在成都體育學院召開
    未來網高校頻道1月14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馮倩倩)1月13日,成都體育學院召開了《一代武醫宗師——鄭懷賢》紀錄片劇本創作階段匯報會,該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舒為平、副校長何本祥出席會議,武術學院、運動醫學與健康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專家參加會議。
  • 「三無」學者梁宗岱:如何成為名動天下的一代宗師
    ▲作者獨隱龍拜訪梁宗岱高足黃建華教授(廣外老院長)(左一)在學校北校區圖書館4樓校史館內,專門開闢了數百平米的梁宗岱紀念室,紀念室在布展上做了精心的安排,通過照片、手稿、書信、回憶錄等材料展示梁先生做為一代文化宗師的歷史地位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 紀念陳岱孫先生誕辰120周年,我們一起緬懷這位中國經濟學一代宗師
    主展覽分為「一代宗師」、「弦歌清華」、「傳經北大」三部分,另設有「陳岱孫影音室」、「陳岱孫格言室」、「陳岱孫學術室」。、來往手札及相關歷史珍稀文獻,全面介紹了陳岱孫先生刻苦求學、辛勤執教的一生,展現了一代愛國學者濟時救國的偉岸情懷。
  • 《一代宗師》:混亂年代,葉問的江湖與兒女情長
    身為一代宗師,葉問的經歷無疑是十分豐富的,在經歷過後來人的藝術化處理和各種傳聞與故事的相互結合,葉問的經歷就猶如傳奇般的存在了。細數那個混亂的年代,從光緒到民國再到抗戰以及後來內戰,葉問是如何堅挺過來的並且還贏得了如此廣泛的好名聲,我想也許答案就源自於電影《一代宗師》裡梁朝偉所說的一句話,「我之所以能夠挺過如此動亂的年代,全憑藉師傅當出說過的那句話,人活一輩子,靠著就是一口氣。」
  • 許冠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樂壇的一代宗師,被稱為「一代笑匠」
    說到許冠英,現在很多人對此名字有些陌生,但他確實是一個時代的王者,而且,正如大家所熟悉的歌曲《浪子心聲》、《天才白痴夢》、《半斤八兩》《滄海一聲笑》等歌曲是徐冠英演唱的,可以說許冠英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樂壇的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