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一碰到古文翻譯就會不知所措,完全沒有方向,因為不知道何從下手,的確文言文的用詞、語氣語調與現代文的表達風格迥異。特別是孩子在剛接觸文言文時,會產生很強的認知障礙,因為還沒有儲備的古文知識和古文學習技巧,學習興趣就會降低,內心難免會排斥,古文就學不好,那如何解決這種不良循環呢?家長一定要在孩子接觸文言文早期,就給孩子培養好學習古文的方法,那樣翻譯古文就信手拈來了!
對文言文的理解,是一定要遵守「忠於原作、逐字逐句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翻譯規則的,這和現代文的理解就差別很大,不用太專注於文章內容的外在與內裡是否存在不同,只要讓孩子翻譯的時候使用「三類五字」法則,古文翻譯就不是障礙。
「三類五字」第一類: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填充起來
古文的句子通常言簡意賅,特別是原文中省略的部分,主謂賓語需要給補充上,這樣便於理解。比如荀子《勸學》中「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中後面一句就缺少了主語「木」,這樣顯得文章特別簡潔!
「三類五字」第二類:對一些句子調整語序
因為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與現代漢語的語序方式是不同的,會出現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綴等等的表述方式,這個時候就要先調整過來。
「三類五字」第三類:對文中的內容適當增減
古文的句子通常言簡意賅,比如《左傳·襄公三年》中「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的「請老」2字其實表達的是請求退休回去養老的意思,所以一些簡易的詞語需要給它補充含義,這樣才能在翻譯的時候貼切的表達出來。
知道了古文翻譯時需要注意的三類「補充句子、調整語序、內容增減」,那具體用什麼方法模式來實現這三類呢?這就要掌握五個字:
「三類五字」第一個字:「留」
所謂「留」就是保留的含義,這是針對常用的君王的稱號、字號、封號、年號,以及古今意義相同的地名、度量單位等等字,這可以直接直譯下來。
「三類五字」第二個字:「補」
補就是補充古代漢語中單音詞,把它們翻譯成現代文中的雙音詞,比如《鴻門宴》中「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最後的劍舞后面就缺少了謂語,含義是指「軍營中沒有什麼可以用來作為娛樂的事情,請讓我來舞劍作為娛樂吧」,所以要理解句子得補充上謂語。
「三類五字」第三個字:「換」
換就是文言文中有些詞雖然在現代文中還用著,但是含義已經不是一個意思了,就需要我們翻譯的時候替換掉,比如孟子寫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池非不深也」中的「池」不是我們現在認知的池塘的意思,而是指護城河。
「三類五字」第四個字:「刪」
刪就是直接刪掉文言文中的一些虛詞,只是表示語氣的感嘆詞,可以直接不翻譯,刪去處理。比如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當中的「矣」只是語氣詞,就可以直接刪除不翻譯,只要翻譯「有志」即可!
「三類五字」第五個字:「調」
這個就是我們需要把古文的表述方式翻譯成現代文,一些句式就要做調整,比如《刻舟求劍》中寫到的「楚人有涉江者」就是定語後置的表述,如果按現代文表達應該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這就要翻譯的時候把定語放到中心詞前面去。
學習語文有方法,選用方法很重要,求加關注哦!如果喜歡此篇,記得要轉發分享給他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