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的精神氣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喪失了根脈、丟掉了靈魂,就無法在世界上立足,更何談成長與壯大。
為了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十分有必要學好文言文。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文言文。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第一個「文」字,為「紋」,修飾之意。「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就是修飾過的語言,即書面語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在中國古代長期佔據統治地位。最後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今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你吃飯了嗎?」。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這也正是歷經幾千年我們依然能夠輕鬆讀懂古人文章的關鍵所在。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通過上面介紹我們了解到中國幾千年來的典籍幾乎都是用文言文寫成,不懂文言文我們就無法很好地吸取古代典籍中的精華。
雖說文言文以其固有的格式讓不同語言使用者能夠較輕鬆的溝通,但對我們今天從小就學習「現代白話文」的人來說,學習起來卻覺得有些吃力,其實現代文是在文言文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只要掌握了他們之間的發展規律,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閱讀文言文。
由於我們今天的語言與文言文已有了很大不同,所以今天的人們在學習文言文時,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先用現代文讀懂文言文的意思,這就用到了一種手段——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
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的方法有多種,但用得最多的手段就是「釋」法。即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語。
文言文中的詞語主要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是指詞語中含有實際意義的詞,實詞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即有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的詞。一般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比如「吾盾之堅」中,吾、盾、堅,都是實詞。吾是代詞,在此指賣盾的人;盾是名詞,是盾這個物品的名字;堅是形容詞,在此形容盾的狀態。有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的是實詞,與之相對的不能充當句法成分,沒有詞彙意義只有語法意義的就是虛詞。如「吾盾之堅」中的「之」字,在這裡沒有實際詞彙意義,只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掌握較多的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今天我們主要介紹一下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來解釋古文中的單音節詞。在此我們只介紹最簡單的一種情形,即可以直接用文言實詞組成現代漢語雙音節詞的情形。通過組詞,使難以理解的文言實詞含義明晰。
下面我們舉例說明一下:
吾盾之堅,堅固;弗能應,應答;道旁李,道路;守株待兔,守候。
但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一個實詞往往可組多個詞,如上面例子中的「堅」字,我們可以組成「堅強」「堅硬」「堅持」「堅固」等,為了防止遺漏,我們可以把這個詞的常用義項詞都組出。組出詞語之後,再結合語境進行辨析,用所組的詞,代入文中,看能否翻譯得文意暢通,合乎邏輯,符合上下文意。比如,如果「堅」,你組為「堅強」,代入原文,顯然與文意不符。就排除掉了。
二、注意辨別詞性,一個字可組多個詞,所組詞的詞性必須與文中一致。如「道旁李」中的「道」,從詞性來分析,此處「道」為名詞。「道路」為名詞,「道別」為動詞,如果從這個兩個選的話,就應該選「道路」。
學習文言文的過程就如同泉水匯成小溪,小溪匯成小河,小河匯成大江,大江匯成大海,需要從零做起,一點一滴積累,持之以恆,最終必能達到讀文言文如同讀現代文一般輕鬆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