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的一些技巧
—以《漁父》中某些段落為例
2021.1.13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文言文翻譯的標準和方法,培養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積累文言文翻譯的知識,培養文言文知識的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教學活動、師教生學和學生隨堂演練等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學難點:
積累文言文翻譯的知識,培養文言文知識的遷移能力。
三、教學環節
導入
以平時的文言文考試,學生的考場文言文翻譯作為導入。
【「比時方積雨,契丹以皮為弦,溼緩不堪用,顯因大破之。」《宋史 列傳第二十七》】
2.教學活動
活動一: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現在請同學們嘗試翻譯《漁父》裡面的某些語句。
要求:
1.拿出草稿本,把翻譯寫下來。第一組翻譯1、2句;第二組翻譯3、4句;第三組翻譯5句;第四組翻譯6句
2.完成翻譯後,同組同桌之間相互交換稿本並討論,看看對方的翻譯跟自己的有什麼不同。
(1)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對)
(2)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換)
(3)漁父莞爾而笑。(刪)
(4)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留)
(5)遂去,不復與言。(補)
(6)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調)
活動二:同學們,你們剛剛翻譯了《漁夫》中的一些語句,那麼大家覺得文言文翻譯應該注意些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1.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六字法」)
(1)對(對譯法)
就是以原來的單音節詞為一個語素,另外再加一個語素,組成一個雙音節詞來解釋。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譯文: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
(2)換(替換法)
有些詞語意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語法已經不用,在譯文中,應該換這些古語為今語。
例: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譯文:假如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秦國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壞處。
(3)刪(刪減法)
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裡沒有相應的詞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彆扭或累贅,譯文時可刪減。這些詞包括: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誌、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複詞中虛設成分等。
例:夫戰,勇氣也。
作戰,靠的就是勇氣。
「之」:插入主謂間,取消獨立性
「也」:表句中停頓的語氣,無實義
(4)留(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專有名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譯文: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人王某記。
(5)補(增補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現代漢語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
補充省略句中的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
例: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道主。
補充行文省略的內容,如關聯詞語等。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譯文:然而體力足夠用來到達那裡(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但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悔恨的。
(6)調(調位法)
由於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有所不同,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及時調整。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譯文:蚯蚓(雖然)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但是能夠)向上吃到黃土,向下喝到黃泉,(是由於)用心專一的緣故。
2.要了解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字字落實":除去必要的省略和一些無實在意義的詞語,要忠實於原文意思,不遺漏,也不能多餘。
"文從句順":譯文要明白通順,合乎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沒有語病。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3.要了解文言文翻譯的標準
信:就是準確,即譯文要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要忠實於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不增譯。
達:就是暢達,即譯文明白曉暢,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要求和習慣,無語病。
雅:就是優美,即要求譯文語句規範、得體、生動、優美。
活動三:實戰演練,用「六字法」翻譯以下古文。
太祖馬鞍在庫,而為鼠所齧。今單衣見齧,是以憂戚。況鞍縣柱乎?
四、小結
字字落實,準確第一;單音詞語,雙音替換。
國年官地,保留不譯;遇有省略,補充詞語。
調整詞序,刪去無義;修辭用典,輔以意譯。
推斷詞義,前後聯繫;字詞句篇,連成一氣。
帶回原文,檢查仔細;通達完美,翻譯完畢。
熟讀全文,領會文意;扣住詞語,進行翻譯。
五、課後作業
用「六字法」翻譯以下古文。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3.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
4.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5.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 拜為上卿。
6.求人可使報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