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爆發前,美國的坦克和裝甲車輛開發處於一種閉門造車狀態,發展相當緩慢,直接導致他們開發的新型車輛防護水平脫離實戰的需求。
1941年底,50輛安裝75毫米炮的預生產型M3半履帶自行反坦克炮被送到菲律賓並編入三個野戰炮兵營投入和日本入侵部隊的戰鬥。由於日軍中坦克並不常見,這些車輛沒能體現出自己在反坦克作戰中的價值,但相關人員抱怨乘員僅在日本步機槍火力之下就遭受了很大損失。這個消息傳回國內後,反坦克司令部的一干人等和設計人員對車輛裝甲進行了加強,從此之後美國的自行反坦克炮都能經得起步機槍子彈射擊了。這個寶貴的實戰經驗影響深遠,因為M3半履帶自行反坦克炮是美軍後來一系列自行反坦克炮之前的過渡設計。
同期投入菲律賓戰場的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表現較佳,在和日軍坦克交手中佔據上風,但這是因為日軍無論是坦克炮還是反坦克炮穿甲能力都低於世界主流水平的緣故。送給英軍的170輛斯圖亞特參加了同年的十字軍行動,除了因為技術標準不一致給英國後勤部門增加了不少麻煩外,也被非洲軍的現代火力修理了一遍。
憑著這些早期作品獲得的經驗,最後美國人終於開發出了一種令他們自己頗為滿意的成熟坦克——M4謝爾曼中型坦克。1942年10月末英國人依靠M4A1型謝爾曼和更早的M3李/格蘭特中型坦克打贏了阿拉曼戰役,使得非洲軍上下驚呼德軍失去了坦克技術上的優勢。
英國人使用的M4A1一度在裝甲和火力上壓倒了強弩之末的非洲軍。
而美國人自己評估謝爾曼坦克的能力要等到1942年12月突尼西亞戰役。由於上下都缺乏實戰經驗,美國坦克部隊取得的戰果遠沒有英國人在阿拉曼那樣令人矚目,但是坦克本身沒有暴露出嚴重的問題,基層單位也沒有過多的抱怨。
突尼西亞戰役中的一個不詳的插曲是戰場上出現了少量虎式坦克,這種重型坦克的裝甲和火力遠超謝爾曼,如果雙方單打獨鬥,謝爾曼在正常的交戰距離幾乎無倖存可能。而在和一般的德國部隊交戰時,長身管的75毫米反坦克炮和裝備同等級火炮的德國坦克也同樣能在正常距離擊穿謝爾曼的正面,但是這一切都被突尼西亞戰役的巨大勝利掩蓋了。
當時美國陸軍中有一種觀點,坦克的作戰方式是機動攻擊敵人的後方,並且應該避免和敵方的坦克正面衝突,這個任務應交給反坦克炮部隊。敵人後方是沒有強大火力的,所以坦克也不需要過分厚重的裝甲。但是與此矛盾的是,被賦予了消滅敵人進攻坦克的重要使命的美軍自行反坦克炮(當時已被正式稱為坦克殲擊車)同樣強調高機動性,裝甲防護水平還低於坦克,不知道他們何來信心以此正面頂住敵方坦克的衝擊。
最後的結果就是坦克部隊在北非的實戰經驗被認為是例外情況而遭到忽視,美國陸軍幾乎沒有從中吸取任何教訓。萊斯利·J·麥克奈爾中將甚至誇讚道,M4A3謝爾曼是現代戰場上最好的坦克,集火力、機動性、可靠性於一體。
在義大利戰役中,越來越多的虎式、豹式以及火力更強的象式紛紛出現,美軍坦克在交戰中蒙受了相當多的損失。即便如此,美軍高層仍然認為坦克不需要威力過大的火炮和過厚的裝甲,加強火力的坦克殲擊車足以完成任務。對於恰好出現在美國坦克前進路線上的少數虎式坦克,完全可以通過機動和戰術配合從側面擊毀。至於豹式,美國人認為德國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生產。
德軍坦克普遍裝備長管75炮之後,謝爾曼的防護就不夠看了,這輛M4A3(75)W被打得一身窟窿。
當時不少美國高級軍官甚至覺得正在開發的90毫米火炮威力過剩,因此沒有必要。但好在還有很多人不這樣想,經過長期爭論,在諾曼第登陸前終於給謝爾曼坦克安裝了長管76毫米炮,而裝備大威力90毫米炮的M36傑克遜坦克殲擊車的標準化工作也接近完成。美軍高層普遍認為,靠著這兩種強力火炮配合已無懼虎式坦克的威脅。
接下來就是大家熟知的美式坦克在諾曼第遭到的巨大損失。不但有虎式,還有更強大的虎王,而被認為沒有能力大規模生產的豹式更是成群湧出。除了坦克和反坦克炮的威脅,德國步兵大量裝備使用聚能裝藥的鐵拳火箭彈和反坦克手榴彈也能輕易擊穿謝爾曼的裝甲。
實戰證明長管76毫米炮仍不能和虎豹坦克正面對抗,而被寄予厚望的M36坦克殲擊車同樣沒有改變局勢。這種大威力戰車的數量有限,且由於裝甲防禦不足,在正常交戰距離會被德國中型坦克、突擊炮和反坦克炮輕易擊毀,沒有發揮出90毫米炮的潛力。
面對前線的危機,一些美國高級軍官和設計師改弦更張,開始嘗試新式重型坦克的構想。但以萊斯利·J·麥克奈爾中將為首的保守派仍對此激烈反對,他們的觀念還是立足在坦克不應與敵坦克交戰這一點上。在這些人看來,如果給坦克配備強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裝甲,反而對部隊有害,因為這樣一來裝甲師會由於莫名的自信與德國裝甲部隊展開不必要的戰鬥。
在我看到過的資料中,這位麥克奈爾中將的軍事思想實在感覺有些怪誕。坦克不與坦克交戰、對坦克作戰是反坦克炮的專門任務、自行反坦克炮首重高機動性之類的觀點此公都是中流砥柱,美國陸軍的反坦克司令部就是他搞出來的。作為探索時期產生的思路,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認為牽引式反坦克炮的機動性比自行反坦克炮更好,並在諾曼第登陸前強行將已配備完畢的自行反坦克炮營替換成牽引式反坦克炮營就確實令人無法理解了。
麥克奈爾中將在諾曼第戰役期間的眼鏡蛇行動中被美國陸軍航空兵第八航空隊的轟炸機誤炸身亡,成為二戰中美軍誤擊陣亡的最高級別將領。麥克奈爾在軍中位高權重資歷又老,他這一死革新派終於佔了上風,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新式重型坦克設計,而謝爾曼家族也出現了M4A3E2這樣的重甲怪物。作為個人而言,麥克奈爾死在反法西斯戰場上固然是可敬可嘆之事,但從全局角度說,他的及時死去恐怕倒拯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被稱為小飛象的裝甲強化型M4A3E2 Jumbo是官方解決方案,不過一線部隊等不及了。
不管上層如何爭論,美軍基層部隊已經開始利用手頭能找到的一切為坦克增加防護,這種簡易改裝的規模在美軍中史無前例。而前線部隊指揮官不但支持坦克手們的求生努力,甚至調動部隊的技術力量使之規範化,因此出現了很多帶部隊風格的改裝方法。
比如美國第七軍使用成組整齊堆疊的沙袋,並對尺寸和數量進行了標準化,這些沙袋布置在坦克車體正、側面以及炮塔的側面。還有另一種常見方法是在車體正面焊接鋼筋骨架,然後在上面澆築厚厚一層混凝土。
第九軍則在車體正面和兩側,有時也在炮塔兩側焊接鋼條,在鋼條間填入沙袋,然後覆蓋上偽裝網。第一軍的附加裝甲樣式比較雜亂,包括切割的鋼板、床墊、車輪、沙袋以及其他雜物。將備用履帶懸掛甚至焊死在車身上也是一種普遍採用的防禦手段。
相對而言,輕型坦克和坦克殲擊車加裝附加防護的情況較少。可能是因為基甲比較薄,附加防護所起的效果有限而對機動性影響較大的緣故。美國坦克殲擊車防護在二戰中最大的改進是為敞開式炮塔安裝了可關閉的頂棚,這些敞開式炮塔雖然視野很好,但在彈片、狙擊手和手榴彈的威脅下等於是無防護狀態。在前線部隊表示強烈不滿後,先是在戰地維修工廠進行了改裝,後來更成為標準配置。
第七軍第14裝甲師的一輛M4A3 (76) W HVSS,第七軍的附加沙袋安裝方式已趨於標準化。
第14裝甲師第48坦克營A連的安娜貝爾號,安裝了T34型60管4.5吋火箭發射器。這種武器最初不受坦克手歡迎,因為安裝後就不能使用主炮,後來通過改變發射器高度解決了問題。
第七軍第14裝甲師的M4A3(76)W在附加沙袋錶面上又噴塗了一層橄欖綠偽裝色。
水泥裝甲的一個實例,先在車體前堆疊沙袋,然後用混凝土覆蓋固定。
第九軍的兩輛M4A3(76)W,維修單位在它們的車體正面焊接了兩英寸厚的履帶板,又在上面堆上沙袋,最後用偽裝網覆蓋,右面那輛坦克的炮塔側面也加焊了防護。
一輛第九軍的M10,在車體上堆放沙袋並且用偽裝網覆蓋。
1945年2月23日,第8裝甲師第18坦克營A連在荷蘭博霍爾茨附近首次嘗試為坦克加焊履帶板和堆放沙袋。
1945年3月30日,在德國科爾巴赫附近拍攝的第一軍第3裝甲師的一輛M4A1(76)W,用支架固定了兩層一吋厚的附加裝甲。值得注意的是這輛車的裝填手艙蓋和車長艙蓋交換了安裝位置,不知道對應人員是否也變換了位置。
一輛M10車體攜帶的附加防護,包括圓木、沙袋和備用車輪,車體前加裝的鏟刀用來清除歐洲農村的灌木藩籬。
在一系列的改裝狂潮中巴頓的第三軍特立獨行。1944年夏天,當前線部隊剛開始動手DIY時,巴頓的軍械軍官向他進言,在坦克車體上加沙袋是毫無意義的舉動。因為聚能裝藥彈頭是靠射流進行破甲的,彈頭在沙袋上起爆後形成了更長的射流長度,反而更利於穿透裝甲。如果要削弱射流,需要起爆點和裝甲之間有更大的間隔,而這不是沙袋能夠提供的。至於身管炮射來的穿甲彈,區區沙袋幾乎無法削弱,而穿過沙袋的炮彈可能改變方向,以更接近垂直的角度撞擊裝甲,總之仍是有弊無利。而在車體上加裝的幾噸沙袋重量對坦克懸掛系統和發動機造成的負擔卻不是能夠忽略不計的。
因此巴頓的第三軍是明文規定不允許在坦克上加沙袋,但下面的部隊往往陽奉陰違。因為這個道理對基層士兵是講不通的,大家無法理解增加了沙袋反而削弱了防護的高論。而其他部隊的高級指揮官也並非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很顯然增加沙袋給坦克手帶來了安全感,這種心理效果明顯比實際防護減弱以及發動機和懸掛受損更重要。
即使強如巴頓也不能完全忽略士兵的感受,1945年1月在阿登地區的激戰激發了新的一輪對謝爾曼裝甲防護的不滿。巴頓於是要求手下軍官給他一個替代辦法,他們的回答是直接加焊鋼板。材料有的是,在阿登地區無數美國和德國坦克屍橫遍野。
第三軍切割掉裝甲的謝爾曼105,車體上緣處有個彈孔,它可能就是因此被毀的。
1945年2月巴頓下令如果有可能的話給第三軍的所有M4A3(76)W坦克加裝附加裝甲。第三軍的附加裝甲只安裝在車體正面和炮塔上,車體側面並不安裝,據說這是仿效了德國豹式坦克的差別防護觀念。這個工作最先是第三軍的修理單位負責,但很快巴斯託尼附近的三家民間工廠也加入進來,巴頓手下的三個裝甲師,第4、第6和第11師,平均每個師收到36輛。這些坦克果然大受好評,因為防禦能力確實提高了。
1945年5月3日到達奧地利的巴頓第三軍坦克部隊,打頭的M4A3(76)W的車體和炮塔都安裝了附加裝甲。
第三軍第11裝甲師的M4A3 (76) W HVSS,車體正面和炮塔前部都安裝了附加甲板,這種坦克於1945年初出現在戰場上。
另一張M4A3 (76) W HVSS照片,注意附加裝甲是焊在主裝甲上的,並且延伸部分遮擋了變速器維護位置。
1945年4月底第14裝甲師從第七軍轉調巴頓的第三軍時矛盾再次爆發,第14裝甲師的坦克手不打算買巴頓的帳,並且第七軍在3月份已對坦克上加沙袋的方式進行了標準化,而巴頓當然也不打算買第七軍規定的帳。
我不但要裝沙袋,還要填上水泥,這是第14裝甲師第25坦克營的一輛車。
上圖即為巴頓在訓斥第14裝甲師的一個車組後氣衝衝走向總部的情景。
這個事件後來沒有進一步擴大,因為一方面巴頓3月份已從第七軍弄到一批損毀的謝爾曼坦克,新的改裝計劃已在運行;另一方面德國也沒幾天可蹦躂了。
當時唯一被認為不需要採用附加裝甲的美國坦克就是M26潘興,在戰爭結束前共有20輛潘興被送到歐洲戰場實戰測試。時人認為這種坦克裝甲足夠厚重,完全能夠正面硬剛德國虎豹。
過於自信肯定會被抽打,1945年2月26日編號38名為火球的潘興在埃爾斯多夫附近被一輛虎式在100米左右距離上打穿並列機槍位置,炮手和裝填手陣亡。不過好歹沒有真變成火球。
第二輛編號為25的潘興在萊茵河畔的尼爾鎮被犀牛自行反坦克炮擊毀,一發從275米外射來的炮彈打穿了前裝甲,這輛坦克因為彈藥殉爆被還原成零件狀態,但乘員還來得及在爆炸前逃跑。
於是這種被認為最不需要附加裝甲的車型上出現了最誇張的附加裝甲,也就是T26E4超級潘興。當時唯一一輛加裝長炮的原型車被送到歐洲,由於太過寶貴不能有閃失,第3裝甲師的維修單位切了輛豹子給它安裝了額外的防護裝甲。
超級潘興正面的附加裝甲,切割痕跡非常粗糙。
一號車炮塔側面後來又加裝了額外的裝甲「耳朵」,這輛車最後被棄置在歐洲某地。
在太平洋上作戰的美軍坦克情況又有所不同,在這裡它們遇到的最主要威脅不是坦克炮和反坦克炮,而是狂熱步兵攜帶的反坦克雷和塞入坦克下的炸藥。日軍步兵常利用植被和崎嶇地形接近坦克發動突襲,而美國步兵和坦克往往處於脫節狀態,坦克有時會單獨突出步兵陣線很遠。
因此在太平洋戰場加裝附加防護同樣成為普遍現象,很多時候雜七雜八的鋼板和配件被焊接在側面,在車體側面加裝木板或者在木板和裝甲間再澆築上混凝土。有的坦克在車頂和炮塔頂密植鋼筋銷釘,還有的坦克在發動機格柵、乘員艙蓋和潛望鏡等處安裝金屬網以防止爆炸物投入或者其他方式破壞。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廣泛使用的木板附加裝甲,這主要是用來防禦帶磁鐵的反坦克雷吸附。但當時日軍有一種頗瘋狂的特攻武器,稱為刺突爆雷的玩意兒。這東西是在一根1.5米長的杆子頂部安裝一顆聚能反坦克雷,敢死隊員直接端著插到坦克上起爆。刺突爆雷頂端有三根鋼柱用於保證最合理的炸高,垂直對正時可炸穿6英寸也就是約150毫米裝甲,威力不可小覷。這種設計全靠人力支撐起爆,木板裝甲也就形同虛設了。
雖然是聚能裝藥,但使用者在如此近距離的爆炸下幾無可能倖免。
但是無論如何,增加的裝甲對乘員的心理作用是明顯的。而我們都知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勇氣往往才是決定一場戰鬥勝負的關鍵。
海軍陸戰隊第1坦克營B連的這輛M4A2加裝的木板非常明顯,照片拍攝於1944年9月。
在登陸硫磺島之前,海軍陸戰隊第5坦克營的M4A2已經進行了充分準備。炮塔用履帶保護,車體側面和行走部分加裝了抗磁性雷的木板,艙蓋上方栽滿尖刺,發動機上方還鋪設了沙袋。在附加的木板上已噴塗了迷彩偽裝。
1945年3月在硫磺島拍攝的一輛謝爾曼,除車體側面的木板外,還有額外的木板保護行走部分。炮塔側面焊死的履帶上覆蓋著橡膠,被認為也能對抗磁性雷吸附。注意該車的艙門、前部車體和炮塔頂面都栽滿了尖刺,除了防攀爬外,這同樣是對抗磁性雷的辦法。
海軍陸戰隊第4坦克營的這輛謝爾曼展示了太平洋戰區附加裝甲的典型樣式,木板填混凝土側甲,車體正面和炮塔側面的大量附加履帶以及被金屬網罩保護的艙蓋。
1945年6月7日拍攝的海軍陸戰隊第6坦克營B連2排的謝爾曼,完全靠額外的履帶和少量沙袋進行保護。
一個臨時抱佛腳的例子,衝繩戰役後期美軍在附加木板外又焊接了一層幾乎到地的鋼質裙板。這是因為出現了日軍敢死隊員直接鑽進坦克下方引爆炸藥的教訓。
雖然加裝了一排排履帶板保護,這輛謝爾曼還是被炸翻了。這裡可以看出這些履帶是焊死在車體和炮塔上的,雖然車翻塔掉,但履帶板仍在原位。
海軍陸戰隊第6坦克營的謝爾曼在衝繩機場提供炮火支援,注意在行走部分加焊的角鋼,這也是為了防止日本步兵將炸藥箱推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