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大英國協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2020-12-22 老槍與戰線

袋鼠是二戰中一種很有趣的車輛,這種裝甲運兵車是用去掉炮塔的坦克改裝而成,與當時流行的半履帶裝甲輸送車相比在越野能力上高出一籌,防護力更是具有絕對優勢。

加拿大公羊坦克改裝的袋鼠輸送車

狹義的袋鼠是指加拿大人在法萊斯戰役之前用牧師自行火炮改裝的一批車輛以及之後用加拿大公羊坦克改裝的車輛,但很快這個概念就被擴展到所有改為運輸步兵的無炮塔坦克上。從來源和使用上看,這種車輛的改裝來源是英國和加拿大軍隊,主要用戶是英國和加拿大軍隊以及跟著敲邊鼓的其他大英國協部隊,所以將其稱為大英國協的車輛可能比較妥當。

最早的袋鼠是使用M3/M5斯圖爾特輕型坦克改裝的,這種車輛出現的時間大概是在1943年北非戰役末期。當時隨著美援新式中型坦克數量增加,英軍不再需要斯圖爾特型作為低配巡洋坦克使用,因此替換下來的斯圖爾特就被拆掉炮塔改為雜用。為了能夠增加運載量,有的斯圖爾特型甚至拆掉整個車頂甲板,這種方式載人較多,但載員身體暴露在外,危險性較大。

斯圖爾特/袋鼠多用於火炮牽引車

斯圖爾特/袋鼠裝備後曾作為伴隨坦克部隊的人員輸送車使用,但並不成功。這種車載員少,裝甲也弱,所以戰爭中後期多被用作火炮牽引車。斯圖爾特/袋鼠從北非一直使用到德國投降,但名聲不顯,改裝數量也不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噸位限制導致性能與通用載具(布倫機槍車)和美國M2、M3半履帶車重疊沒有本質區別。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車輛改裝時並未命名為袋鼠,而是屬於袋鼠車大量出現後追加分類和命名。

第一種真正意義的袋鼠產生於1944年7月底。當時大英國協軍的裝甲輸送車除了國產通用載具外就是美援的M3半履帶裝甲輸送車,但為了準備諾曼第登陸以及其後的陸上作戰,美軍大量減少了給大英國協部隊的半履帶車。相對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倒是供應充足並且有一部分處於閒置狀態。

當時加拿大第二集團軍正按蒙哥馬利要求準備實施法萊斯戰役。此前從諾曼第登陸到古德伍德作戰的一系列戰鬥都證明了車載步兵伴隨攻擊的有效性以及裝甲輸送車能夠顯著提升步兵效率和降低傷亡的作用,但相應的裝甲輸送車也在戰鬥中嚴重損耗。此次作戰第一階段將有6個步兵營伴隨坦克部隊利用夜色和煙幕的掩護穿過德軍前沿陣地直達主抵抗線,為此將調用英國第一集團軍和加拿大第二集團軍所有單位的M2半履帶偵察車和M3半履帶輸送車,不足之數還需要新的車輛進行填補。

袋鼠之父蓋伊·西蒙茲

恰在此時英軍正在用自己的24磅炮替換美制M7牧師自行火炮的105毫米榴彈炮,在諾曼第附近加拿大第3步兵師的3個炮兵團的72輛牧師處於閒置狀態。加拿大第二集團軍司令蓋伊·西蒙茲中將(此君戰後任加拿大總參謀長)遂於7月31日下令將這些牧師改裝為運兵車輛,項目代號「袋鼠」。改裝工作進行得非常快,因為8月8日進攻就將開始。

牧師自行榴彈炮改裝的袋鼠輸送車

牧師自行榴彈炮是在美國M3、M4坦克基礎上改裝的,本身就是坦克底子。改裝為裝甲運兵車時主要是拆掉火炮和彈藥架,封閉火炮開口,在原戰鬥室內布置長凳改為載員艙,用鋼板將駕駛艙和載員艙隔開。原車如有高射機槍座圈即保留,如沒有則設置一個簡易機槍枝架。車內除2名乘員外一般可攜帶10名步兵,但實戰中往往儘可能多的塞人,有時甚至能夠翻倍。與其他直接用坦克改裝的袋鼠車相比,牧師/袋鼠由於有加高的戰鬥室所以空間較大,給乘員的保護也較多。

牧師/袋鼠防護面積比其他型號袋鼠大

改裝完畢後的72輛袋鼠被平分給從兩個方向進攻的加拿大第2步兵師和英軍第51高地步兵師(蘇格蘭部隊),在超載的情況下能勉強塞進去3個營,在混搭通用載具和半履帶車後保證了運輸量。事實上在法萊斯戰役中為保證三階段的步兵輸送任務,裝甲輸送車必須頻繁來往於前線和後方的不同步兵部隊之間。

在法萊斯的作戰中袋鼠車大獲成功。因為重量比坦克輕,該車無論速度還是越野機動性都比坦克好,坦克能到達的地方袋鼠車都能同步到達。生存性上袋鼠車則比通用載具和半履帶裝甲車好太多了,通用載具最厚的裝甲只有10毫米,半履帶車是12毫米,而袋鼠車高達52毫米,免疫一切德軍輕武器。由於卸除了彈藥架,袋鼠車也沒有坦克那麼容易起火。再加上袋鼠車只需跟隨坦克前進並及時卸下步兵,不要求加入攻擊,所以在戰鬥中損耗也較小。

最初的袋鼠單位被命名為加拿大第1裝甲人員運輸中隊。當時可用的牧師車體有限,除了最初的72輛外,諾曼第戰役結束時最多還能騰出96個牧師車體。而這些車輛都是美國的租借物資,最後要還的,在改裝上也受到美國的限制。因此英國人決定將500輛閒置的加拿大生產的公羊坦克改裝為新的袋鼠。

加拿大生產的公羊坦克在總體布局上和美國的M4謝爾曼差不多,相當於謝爾曼的降級版本,屬於生產出來就過時的東西。這種車在去除炮塔後還有一個小型的車體機槍塔,很適合作為輸送車使用。改裝時和其他袋鼠一樣,簡單卸除炮塔,去掉彈藥架,用鋼板隔斷駕駛室和載員室,然後在戰鬥室內布置長凳。因為公羊比其他幾種坦克略小,所以公羊/袋鼠載員為8人,公羊/袋鼠是最主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袋鼠型號。

英國53步兵師乘坐的袋鼠在卡昂郊外

隨著大量袋鼠車的進入,加拿大第1裝甲人員運輸中隊也升格為加拿大第1裝甲運輸團。到12月份,英國皇家坦克團第49營也改裝為袋鼠部隊,更名為第49裝甲運兵車團。這兩個團都隸屬於英國第79裝甲師,即「霍巴特的馬戲團」,每個團包括兩個各有53輛袋鼠的中隊,可一次運載兩個營的士兵。

步兵從袋鼠上跳下投入戰鬥

國外有人注意到袋鼠單位名稱的變化,加拿大人去掉了「人員」的單詞,似乎更希望能將袋鼠看作一種戰鬥車輛而非專門的人員輸送車。

謝爾曼III坦克改裝的袋鼠

在義大利前線,英軍則將較老的謝爾曼坦克和部分牧師自行火炮改裝為袋鼠。謝爾曼坦克的改裝方式與公羊坦克一樣,由於車體較大可容納10名步兵。

邱吉爾坦克改裝的袋鼠

在戰爭末期還出現了最後一種即用早期邱吉爾步兵坦克去除炮塔後改裝的袋鼠,載員為11人。這種車的前裝甲更厚達102毫米,在安全性上可謂無以倫比,但最大時速也下降到25千米。

雖然袋鼠車在運用上很成功,極大降低了步兵傷亡,但也並非完美無缺。和當時專門的裝甲輸送車相比,袋鼠既髒又吵,震動、噪音都比較大,舒適性差,長距離乘坐非常疲勞,這是所有袋鼠的通病。

說起來將去除炮塔的坦克移做輔助用途在二戰中是常見做法,比如我們熟悉的德國豹式裝甲搶救車,以及蘇聯用去掉炮塔的KV和T-34充任的裝甲牽引車,但大量拿來運輸步兵的好像也就是英國和加拿大軍隊。

常見的資料中都認為袋鼠顯示了全履帶裝甲輸送車的優越性,並直接催生了戰後第一代裝甲人員輸送車。但不知為何其重甲強防護的特點卻沒有繼承下來,戰後研製的第一代裝甲人員輸送車幾乎無一例外薄皮。越南戰爭中甚至出現越軍用機槍將美軍趕上裝甲車以便更有效率地一鍋端掉的怪事;俄軍的裝甲車和步戰車也是同樣思路,步兵寧可坐在車頂,裝甲形同虛設。

即使到了現在,重裝甲人員輸送車仍然不是主流。以我的愚見,車輛越重則製造成本越高,耗油、保養費用也隨之上升,步兵裝甲車輛的防護程度,說穿了就是使用方人的價值和車輛經濟成本之間折算的結果,所以人命從不是無價的。

相關焦點

  • 中國裝甲部隊核心戰車:機動性、火力強度、防護能力世界一流
    ,坦克具有防護能力,但運載能力幾乎為0而且速度較慢,所以這就催生了裝甲輸送車這種戰爭車輛,裝甲輸送車不僅具有很強運載能力還具有堅實的防護能力,主要目的是能快速的將步兵安全的送往前線或者其它需要的地點。裝甲輸送車是英國最先研製和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最早大量的配備,大大的提高了戰場的機動性和減少了步兵傷亡率,取得了非常好的作戰效果,二戰之後,裝甲輸送車更是得到了迅猛發展,在各國陸軍體系中,它是軍隊機械化和裝甲化的核心組成之一。
  • 中國裝甲車輛掠影之92式:是步兵戰車,還是裝甲輸送車?
    92式輪式裝甲車,是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於上世紀80年代研發的一款輪式裝甲輸送車,不過網絡上不乏稱之為「92輪式步戰車」的聲音。但實際上,92式的編號為ZSL-92,三個字母分別表示:Z-裝甲車輛,S-輸送,L-輪式。
  • 袋鼠運兵車,二戰時英軍腦洞大開的成果,卻讓美國人憋了一肚子火
    裝甲車可以協助步兵快速移動,或牽引自身沒有動力的重型武器,同時也可以提供一定量的支援火力,可謂戰爭中的全能型選手。二戰期間各國對裝甲車的運用各有千秋,而英國陸軍卻將這一項發展到了極致,其表現就是「袋鼠裝甲運兵車」的誕生。
  • 裝甲不夠自己來湊,二戰時期美軍坦克裝甲車輛上出現的附加防護
    二戰爆發前,美國的坦克和裝甲車輛開發處於一種閉門造車狀態,發展相當緩慢,直接導致他們開發的新型車輛防護水平脫離實戰的需求。1941年底,50輛安裝75毫米炮的預生產型M3半履帶自行反坦克炮被送到菲律賓並編入三個野戰炮兵營投入和日本入侵部隊的戰鬥。
  • 德國步兵:禿子!我們未能擊穿敵人的裝甲!三禿子:收到!
    所以操作好三本的裝甲單位對於東線德軍指揮官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突擊炮及其歷史突擊炮——配合步兵進攻時,為步兵提供近中炮火支援和協助步兵反裝甲車輛的軍事力量。極大地增強了步兵的戰鬥能力,同時使得被支援的步兵可以在敵方裝甲單位的威脅下一較高下!
  • 解放軍第一種步兵戰車:86式步兵戰車
    :86式步兵戰車  劉憬杭、毛俊  步兵戰車是供步兵機動作戰用的裝甲戰鬥車輛,既可協同坦克作戰,也可獨立遂行作戰任務。  1986年,我軍裝備的第一種步兵戰車由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研製,同年正式批准定型,命名為1986式履帶式步兵戰車,簡稱86式步兵戰車,並於1992年開始批量生產並裝備部隊。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孫曉文介紹:「與研製、生產和裝備了大量步兵戰車的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研製步兵戰車起步比較晚,這是因為在很長時間內我軍對步兵戰車的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
  • 他山之石:助推德國裝甲擲彈兵變身「特高隊」的「電子主心骨」
    截止其宣傳視頻發布的10月中旬,目前德國聯邦國防軍的9個裝甲擲彈兵營裡,已有5個裝甲擲彈兵營換裝「美洲獅」步兵戰車,仍有4個裝甲擲彈兵營裝備的是「黃鼠狼」步兵戰車。而有意思的是,作為陸軍機械化作戰的開端之國,現代德國的武裝力量——聯邦國防軍,雖然在文辭上努力與歷史上的納粹德軍劃清界限,但是烙印在語言中、思維上的傳統還是拋不開的:比如,德語中並無步兵戰車/裝甲人員運輸車(IFV/APC)的區別,都叫Schützenpanzer,即裝甲人員運輸車,簡稱SPz。
  • 「終結者」坦克支援車,是未來機械化步兵的剛需?
    終結者配備了以下武器:l 超音速反坦克飛彈系統Ataka,能精準攻擊6000米外裝甲目標及步兵防禦工事;l 兩門可用於對付步兵和直升機的30mm的重機槍;l 兩門榴彈發射器;l 卡拉什尼科夫衝鋒鎗
  • 二戰德軍一裝甲車沉入河底70多年,打撈上來後令人嘖嘖稱讚
    在波蘭皮利卡河底被人發現了一輛二戰德國軍隊的Sd.kfz.250裝甲輸送車,研究發現它是1945年1月德國軍隊在逃跑時,因結冰的河面破裂而沉入河底的;在潛水員的幫助下,Sd.kfz.250裝甲輸送車慢慢的露出了水面。
  • 陸軍步兵班幾人最好?全球各不相同,我軍9人制有何特色?
    目前世界各國的步兵班配置大同小異,一般根據自己的戰術原則會有所不同,而且各國的普通步兵班、機械化步兵班、海軍陸戰隊步兵班的武器配置還會有所差異,但基本都在9至12人之間。那麼陸軍步兵班到底幾人最好呢?美國陸軍以美軍陸軍步兵為例。
  • 90多年才基本實現機械化,為何軍隊機械化標準如此之高?
    以前總是強調兩條腿能跑過對手的車L。這一階段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只靠打勝仗來奪取對手的裝備不斷發展,根本沒有實現機械化,這是過去的事,為什麼從五十年代開始,就搞156個大項目,基本上都是以軍工和軍工基礎工業為主,那以後六十多年了。為什麼現在才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呢?軍隊機械化究竟是什麼?軍隊機械化程度為什麼這麼高呢?從世界各地來看,還有哪些軍隊已經完全機械化?
  • 一些二戰後知名度較低的法國坦克和裝甲車輛
    這組圖片是二戰後法國的若干種知名度較低的戰車實物彩色照片,所以不要問我為什麼沒有這個那個,沒有彩照,所以沒有。 ELC Bis輕型坦克在遊戲中活躍一時。但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坦克的炮塔其實可以360度轉動,但在行進間不行。因為駕駛員也坐在炮塔裡面,他必須面向前方。ELC 30輕型坦克,裝有兩門30毫米炮和兩挺機槍,也是搖擺式炮塔。這個炮塔仰角不大,因此並非防空炮。
  • 92式步兵戰車防護,重機槍就能射穿?只因根本不是步兵戰車
    根據相關媒體報導,近期在馬裡的梅納卡鎮發生恐怖襲擊事件,事故造成5名人員受傷。自從12年馬裡發生軍事政變以來,該國就一直處於特別混亂的狀態,一些極端勢力開始在馬裡境內的中北部地區進行滲透,即使雙方在2015年籤署了和平協議,也並不能改變當地動蕩的局面。
  • 旨在支援步兵進攻的步兵坦克?步兵坦克在戰場上價值幾何?
    也是在這個過程裡,新生的裝甲部隊受到了來自傳統騎兵和步兵的衝擊。當時各國都在縮減軍費,裝甲部隊這一新興產物自然是遭到了巨大的衝擊,騎兵和步兵都厭惡裝甲部隊,生怕這些坦克會搶了他們的位置,所以對於裝甲部隊自然是十分牴觸的。
  • 陸軍師和步兵師有什麼區別?軍種和兵種的一字之差,含義大相逕庭
    而編制比較完善的二戰德軍,戰爭爆發前就有了陸軍總司令部和總參謀部。這樣理解起來就比較簡單了,所有隸屬於陸軍總司令部管轄的師級部隊,均可劃入「陸軍師」範疇。尤其是作為當時的發達國家,德國陸軍的兵種建設也比較齊全,裝甲師、輕裝甲師、騎兵師、摩託化師、山地師以及後來的裝甲擲彈兵師、國民擲彈兵師等等,種類繁多,那麼其中哪些應該定義為「步兵師」呢?
  • 世界10大最強的步戰車,這些你都認識嗎?
    9、印度BMP-2步兵戰車:印軍的BMP-2步兵戰車的歷史比較古老,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引進,是目前印軍裝甲部隊的主力步戰車。8、韓國的K21步兵戰車:K21步兵戰車由韓國鬥山工程機械株式會社生產,2009年正式裝備部隊。戰鬥全重25噸,該車有兩個最主要特點,一是火力強大,二是動力強大。
  • 以現在越南的軍事水平,能打得過二戰時期的德國嗎?觀點一
    T-54/55的正面裝甲達150-200mm,裝備一門100mm線膛炮,最大時速超過45km,性能基本上遠超二戰德國的所有量產坦克,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無力擊穿T-54/55正面裝甲,同時裝甲也防禦不住100mm線膛炮,虎王坦克可以抵禦100mm炮,但是也很難擊穿T-54/55正面裝甲。
  • 中國裝甲部隊首次參戰,日軍坦克不是對手,可惜後續步兵太不給力
    但是,與積累了一定坦克戰經驗的日寇相比,中國裝甲部隊卻經驗尚淺,尤其是與步兵的協同配合方面還缺乏訓練。擔心之餘,擔任一線指揮的裝甲1連連長郭恆健再三要求配合作戰的王敬久第87師,無論如何要緊隨其後,隨時提供必要掩護。在場的步兵指揮官滿口答應,並再三要求這些「金剛不壞」的「鐵王八」馬上出擊。
  • 二戰德軍裝甲部隊大出風頭,騎兵部隊卻鮮為人知,百萬軍馬維持千裡...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納粹鐵騎是在德軍大批裝甲部隊的凌厲攻勢中橫掃歐洲大陸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驅動納粹龐大戰爭機器的不是鐵輪,而是大批結隊而行的戰馬。 德軍戰馬啥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