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軍裝甲部隊
早在北洋軍閥會戰時期,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部隊就第一批建立了裝甲部隊,並裝備了一批法式「雷諾」輕型坦克。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這支來不及撤退的裝甲部隊大部被日本關東軍俘獲,後來日寇以此為基礎,組建了偽滿洲國的裝甲部隊。
▲蔣介石與杜聿明
杜聿明出任全國首個裝甲兵團團長
從1935年開始,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開始組建自己的裝甲部隊,並從英國購進戰車及兩棲坦克 32 輛,成立了戰車教導營,以系統培養中國自己的裝甲兵。不久,隨著中德軍事合作的不斷深入,中央軍部隊再次購買「克虜伯」戰車 16 輛、義大利 CV- 33 超輕型坦克 20輛,由號稱「裝甲兵之父」的徐庭瑤負責組建了第一個裝甲兵團,黃埔一期生杜聿明被任命為首任團長。
1937 年 8 月 13 日,「八 一三」淞滬抗戰正式打響。 18 日,杜聿明率領裝甲兵團部分部隊自石家莊南下參戰,開啟了中國軍隊歷史上首次大規模動用裝甲力量戰鬥的序幕。當時,直接參戰的裝甲部隊共有兩個連,均裝備英國造威克斯系列輕型坦克,分為6噸和3.5噸兩種型號。其中, 6噸型的配備短管47毫米炮;而3.5噸者則只配備機槍。
▲徐庭瑤陪同蔣介石視察裝甲部隊
中國坦克現身淞滬戰場、大展神威
雖然中國軍隊裝備的都是輕型坦克,但與淞滬戰場上日寇裝備的 94式超輕型坦克相比,仍然佔據絕對優勢。但是,與積累了一定坦克戰經驗的日寇相比,中國裝甲部隊卻經驗尚淺,尤其是與步兵的協同配合方面還缺乏訓練。擔心之餘,擔任一線指揮的裝甲1連連長郭恆健再三要求配合作戰的王敬久第87師,無論如何要緊隨其後,隨時提供必要掩護。
在場的步兵指揮官滿口答應,並再三要求這些「金剛不壞」的「鐵王八」馬上出擊。因此,儘管裝甲兵們剛剛抵達戰場,連最起碼的戰場偵察和基礎檢修都沒有,就匆匆投入了戰鬥。8月19日,6輛中國坦克沿著四川北路,輕鬆突入了上海楊浦地區的日軍陣地,橫掃沿途日軍的機槍火力點,一路所向披靡,甚至一度殺到了當時匯山碼頭附近的日軍司令部周邊。
▲蘇聯援助的T-26坦克
步兵兩小時為至,日軍贏得喘息時機
郭連長在率領坦克單刀直入後,命令原地待命整頓。可等了整整兩個多小時,卻沒有見到一個友軍步兵跟上來!急得發慌的郭連長從自己的坦克上跳下,想去聯絡友軍,卻被日軍狙擊手打死。而裝甲2連連長鄭邵炎「不見友軍跟上,前又有大量日軍步兵聚集」,只好抱定犧牲決心,帶頭率部衝入敵陣,用履帶碾壓越聚越多的日軍。
但畢竟耽誤了2個小時,日軍已經在陣地上布置好了反坦克炮,一番緊促射擊後,鄭邵炎連長連人帶車以身殉國,其餘的坦克只好選擇撤回出發陣地。中國裝甲部隊首次參戰的過程雖然短暫,卻讓高層將領們認識到:裝甲部隊的確威力強悍,但必須強調步兵的配合。淞滬會戰結束後,中國軍隊以蘇聯援助的一批T-26坦克和裝甲車為基礎,再次組建裝甲部隊,即陸軍第200師,仍由杜聿明任師長;淞滬戰場上倖存下來的英制維克斯坦克也被編入了該師。
▲二戰時期的日軍坦克如同玩具
崑崙關戰役,中國軍隊首次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此時國民政府已經將第200師擴建成了第1支純裝甲軍——第5軍,後來該軍在崑崙關戰場上,充分利用坦克等機械化部隊優勢,重創來犯的日軍精銳「鋼軍」、板垣第5師團第21旅團,並擊斃其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取得輝煌勝利。
▲崑崙關大戰時步坦協同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