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各屆校領導和全體老師,遵循著「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指導方針,辛勤工作,教書育人,為社會的教育事業做出很大的貢獻,為祖國的建設培養了眾多人才。
我是三好學校的學生,我曾在這所校園裡度過了幸福的童年。所以多年來,我一直關注著母校的建設與發展,也對校園生活懷著深深地眷戀。為此,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收集到的一些史料,對母校進行回顧。
一、 建校初期
1953年春,山西日報的職工家屬陸續從三聖庵等地遷入報社宿舍大院,我家就是在那個時期搬過來的,住在東7排4號,當時我還不滿7周歲。
為了解決職工子女的上學問題,報社領導於當年4月份,率先創辦了學校。校名為「山西日報職工子弟小學」,校址就在如今的4號樓前,緊靠西圍牆的一間約30多平方米的平房裡。老師的編制只有劉方燦、王敬齋、梁彩文3人。入學的適齡兒童有陳小梅、陳小吳、阮小玲、胡小平、鄭桂花、周榮華、李寶玲、李保珠、孟昭玲、程翻珍、王彩豔、王瑜、吳玉梅、李增亮、高晉源、閆孝生、牛建英、陶永祥、白俊、杜鏘、馮建中和我共20多人。那時我們都沒有書包,上學時就帶一本識字課本,一塊石板和幾支石筆。在最初的幾個月裡,只有劉方燦 老師一個人教我們讀書、寫字,課間帶我們在教室前面的院子裡跑圈。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那時所上的就如同現在的學前班。
53年秋天,報社在宿舍大院西一排以北臨雙塔東街新建的一排校舍投入使用,共有5間教室。我們一年級搬進最西面的那間教室裡,在市內其它小學就讀的職工子女也都轉學回來,學校有了五個年級,約一百多名學生。同時也來了邱喜光、申玉花、杜玉仙、弓乃錦、霍希玲5位新老師。報社人事科副科長石琢玉兼任校長,劉方燦 老師成了教導主任。宿舍的西一排是老師們的辦公室和集體宿舍,在教室前面的那片空地,就是我們的操場,還用磚壘建了個2尺多高的講臺,三好小學最初就是這麼個樣子。
我們的班主任是邱喜光老師,語文、算術課都是她帶。還有了音樂課,我學唱的第一首歌「歌唱二小放牛郎」是霍希玲老師教的,此事已過去60多年了,但至今我印象都很深。一年多後,霍老師就調走了,從此我再沒有見過她。在這個時期,我們上課就都使用上抄本和鉛筆了,只是冬天裡教室沒有火爐,可是也沒感覺到冷。
到54年9月份開學時,我升成二年級了,學校又招收了一批一年級的新生。這時學校六個年級就齊全了。同時老師也增加了,除趙季朗、梁玉鴻外,還有從太原師範招聘的程友義、白宗玉和從國民師範招聘的龐桂香、王貴風4位科班出身的老師。到55年的2月份,又來了白菊芳、邢桂芳兩位女老師。那個時期報社周圍再沒有學校,所以省人民醫院的孩子們也到報社的學校上學。也就是在這一年,學校成立了少先隊組織,程友義老師任大隊輔導員。那時的少先隊員是分期分批發展的,不像現在學生們一入學就全部戴上紅領巾。首批入隊的學生只佔到班裡的三分之一左右,我的哥哥馮建中就是首批入隊的,為此我既羨慕,也感到失落,直到快到年底時,我才戴上紅領巾。
我們除了上課,做操、跑步外,學校也組織我們參加校外活動,步行到五一電影院看電影,我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雞毛信》,還排著隊到汾河橋看汾河流水。
55年的秋天,我上三年級時,上學的地點轉到了郵電局宿舍。我們班的學生和郵電小學的學生混合編成甲、乙兩個班。我哥在甲班,他的班主任是徐慧老師,我分到乙班,班主任是王蔭薈老師。為什麼我們班要到郵電局小學上學,當時並不知道。直到近年程友義老師才告訴我,是因為報社學校的教室不夠用,六個年級只有五間教室,而郵電小學缺少老師,這樣兩家才合起來,取長補短,老師也是兩頭跑著授課。到了郵電小學後,離家就遠些了。可無論下雨、下雪,都是自己走著去,家長從來不接送的。好處是人家郵電小學的教室裡冬天有暖氣,還有就是從郵電小學的西圍牆鑽出去,就是迎澤公園,放學後,我們常結伴去公園裡玩,摘的吃毛桃等。在教室外面的院子裡,空地也多,每個班都能有一小塊地搞種植。我們班的地裡種的是向日葵,記得種子還是我從家裡拿給王老師的。在郵電小學裡,我們整上了一年學。
56年的秋天,我就成了四年級的學生了。這年報社又在如今三好小學的位置上建起了佔地十幾畝的新校舍。整個校園被中間的大禮堂分割成前後兩個四合院。前院的一排是老師們的辦公室,左右各一排,每排有3間教室,後院也是左右各一排,最西邊一排有4間教室,全校共16間教室。教室的南面是操場,廁所就建在南牆根,校園裡長滿了荒草。那時正值放暑假,劉方燦 老師組織了幾十個大點的學生義務勞動,到校園裡撥草,大約幹了近一周的時間。每天勞動結束後,劉老師都會買幾斤紅沙果慰勞我們,所以學生們幹勁很大。學校開學時,因全校就6個班級,所以全部都安排在前院裡,後院空著。這時學校又陸續來了一批優秀老師,除徐慧、王蔭薈、鄭國英等老師和我們一起從郵電小學轉回來外,還有孟野青、劉鐵錚、張林先、關雪花、陰風忠衛君平、李翠梅、張培媛、高國華、秦翠蘭、曾廣熙等老師。我們對劉方燦老師的稱呼也改成劉校長了。
開學後,我們走進寬大的新校園,坐進明亮的新教室,個個心中都很喜悅。學校也購回一批新課桌。為貫徹勤儉辦學,多數班裡仍然使用從原校舍搬來的舊課桌。這時,我們曾被分為甲乙兩個班的同學們又坐到一個教室裡了。班裡面還有少部份同學是省人民醫院的子女,班主任是徐慧老師。這種狀態維持了一個學期,省人民醫院的子女們就基本上都轉學去了東崗路小學。後來才知道是因為人民醫院不交辦學經費,所以報社的學校不再接收他們的子女了。
我們的學校雖然是新的,但教學設施簡陋。學校的操場上,沒有單雙槓、籃球架,上體育課一般就是齊步走或跳遠、跳高等活動,有時候曾廣熙老師也和我們一起踢足球。當時上下課都是聽手搖的鈴聲,搖鈴的老人是我們班同學鄭桂花的爺爺。學校沒有開水,學生們也都不帶水杯。
57年我上五年級後,所學科目也增多了,有了歷史、地理和自然等,還要寫毛筆字。我的班主任成了孟野青老師,她帶我們語文課。孟老師教學經驗豐富,課講得很生動,在課堂上對學生很嚴厲,下課後對學生們卻很慈祥,我對她又喜歡、也害怕。記得有一天放學後把我叫到她家裡,背誦魯迅先生的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直到背會了才放我回家。教我們數學的是劉鐵錚老師,她授課能力強,教學方法也獨特,在課堂上她要求我們集中精力聽講,如能留出時間就給我們講故事,這對我們很有吸引力,所以學生們都愛上她的課,學習成績也普遍高。劉老師脾氣較大,只要別招惹一般她是不訓人的。記得有一天課間,我在教室門上放了把條帚,原本是戲弄同學的,沒想到劉老師提前進來,一推門條帚砸到她頭上,引得全班轟堂大笑,劉老師怒氣衝衝,把我趕出教室。
58年春節過後不久就開學了,學校裡突然增加了好多新學生,僅我們班就來了20多個,當時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慢慢才知道他們是省煤管局和物資局的職工子女,是三個單位聯合辦學校了,大門口的牌子也換成「太原三好職工子弟小學」了。直到60多年後,我才看到報社、煤管局和物資管理局於1958年3月1日籤訂的聯合辦校協議書。其主要內容是為進一步發揮山西日報職工子弟小學的潛能,貫徹勤儉辦學的方針,三家聯辦小學,並決定更名為「太原三好職工子弟小學」,三個單位各指派一人組成學校管理委員會,學校經費由三個單位共同承擔,業務方面受太原市南城區委領導。並把「學習好、品德好、身體好」做為學校的辦學宗旨。
58年秋,我們就是畢業班了,當時全國都在高舉三面紅旗,走集體化的道路。學校也順潮流組織學生住校過集體生活,這主要針對我們六年級的學生,在我們班有半數的學生報名住校,宿舍就在西院靠北的那排教室裡。男生宿舍是王蔭薈老師和我們同住,進行管理,但是他很少來住。20多個學生住在一起很是熱鬧,有一天晚上打鬧的很晚,第二天早上都沒醒了去上課,氣的孟老師帶著一些同學衝進宿舍挨個掀被窩。住校生活也就是過了一個學期,到59年春節前放寒假時就散夥了。
自更名為三好職工子弟小學後,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連年增加,除我們六年級還是一個班級外,其他五個年級都設為兩個班級,教師20多位,學生有500多人,教學質量越來越高,當時在南城區算是一所有名的好學校,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59年的7月份,我們從三好小學畢業了,學校組織全班同學和校領導及老師們一起拍了畢業照,這張珍貴的照片。在我去年拜訪程友義校長時,他從家裡找出來贈送給了我。看著照片上當年那群同學和老師們,我感慨萬千。
91年我調到老幹部處擔任處領導時,邱喜光、孟野青、劉鐵錚、關雪花等老師已是處裡的離退休幹部。她們常到辦公室來看我,很是關心、支持我的工作,如今她們已逝世多年,可在我心裡依然懷念著她們。
初中畢業後,我於63年在報社參加了工作,閒來無事,我也會去母校轉轉,有些新來的老師不認識了,卻再也沒見到劉校長。後才知道在61年的前半年,他因被揭發出在解放前的歷史問題,已被報社開除公職後送回農村了。
劉方燦校長在近10年的辦學過程中,是為三好小學的發展做出一定貢獻的。他具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善於抓教學質量,為人也和善。雖說他有歷史問題,但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還是一個好老師、好校長。
在隨後的幾年裡,南城區教委先後委派了李國勝、張經、王繼成3位同志到三好小學擔任校長。我和他們都不認識,聽說前兩位在學校呆的時間不長就調走了。由於報社領導一貫重視三好小學的教學工作,學校本身也有一批優秀的骨幹老師,所以在教學質量上並沒有受到影響,維持著正常的教學秩序,一直到1966年文革的開始。
二、快樂的童年
我在母校度過了一段難以忘懷的童年生活,從未感受到學習有壓力。我們不知道什麼是中考,什麼是高考,只是盡情地享受著快樂的小學生活。正是那個年代的社會、學校,老師和家長們共同為我們少年兒童營造了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整個社會風清氣正,學校不追求分數至上,而是注重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雖說到了高年級所學的科目增加了,但是卻沒有外語課。老師們要求學生把所講到的知識點在課堂上消化,課後不留家庭作業。考試不公布成績,班裡不排名次,家長不給老師送禮,老師也敢於嚴管學生,學校從來不開家長會。家長們都認為教孩子學習是學校和老師的事兒,所以都不督促輔導孩子們學習。每到課間學生們各取所愛,跳繩、踢踺子、撞拐拐等。放學回到家裡更是自由自在,成群結夥的在院子裡做遊戲、打鬧……從不用晚睡早起,保證了充足的睡眠。星期日沒有補習班,我們常去迎澤公園釣魚、划船,釋放著孩子們玩的天性,我們無憂無慮。
在學校我們除了學習書本知識,還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每年的春季,老師都帶我們參加植樹勞動。秋天又發動學生打樹種,每個小組打了多少斤樹種,都要過稱上交。在56年全國開展的掃盲運動中,學校老師帶著我們近百名學生到附近的王村進家入戶,每幾個學生編為一組,教文盲的農民認字。在隨後的「除四害」運動中,學校發動全校師生捉麻雀、打老鼠和挖蛹。我們的勝利成果,麻雀腳、老鼠尾也都要上交老師登記。成績好的同學都會受到老師的表揚。58年全民大煉鋼鐵,學校就組織我們手搬肩抬往小高爐送磚。我和我哥是推著我們自製的獨輪小車,這樣比班裡的同學既搬的多,也很省力。我們高年級的學生還在老師帶領下到油墨廠拆牆刮磚,幹了好幾天,為學校賺了些錢。學校的少先隊大隊部也經常配合學校開展活動,組織我們看《上甘嶺》等革命教育影片。到報社印刷廠參觀報紙的印刷流程,增長我們的知識。每年清明節去雙塔烈士陵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還組織少先隊員們到東山軍事旅行,去晉祠公園參觀那是我們唯一一次坐著報社派的解放牌大卡車去的。放暑假時,還組織高年級的學生參加「夏令營」。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提高了社會實踐能力,促進了我們的身心健康,使學生們的德、智、體得到全面發展。
然而,近些年來,我們的教育體制逐漸向應試教育轉化。注重的是知識、技能教育,而忽視了傳統道德和社會實踐教育。孩子們從小就把考大學、進名校做為奮鬥目標,不再願意長大後成為一名普通社會勞動者。於是爭奪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推高了學區房價,掀起擇校熱風,課外補習班應運而生,從省城到縣城遍地開花。老師們為了鞏固課堂知識,留給學生們較多的家庭作業,學生們放學回到家裡,家長們就督促孩子寫作業,經常會很晚才能睡覺,很少有時間到室外玩耍。即便在學校老師們也謹小慎微,極少組織學生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到了雙休日,好多學生都要去上校外補習班、特長班、興趣班等。這些情形在小學階段還好些,上了中學後學生們更是苦不堪言。據說現在的小學畢業生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近視眼,而我上小學時,全班僅有一個戴眼鏡的同學。
社會要文憑,學校要政績,家長們望子成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加重了學生們的學業負擔,剝奪了孩子們的快樂童年。對比下來,我在三好小學期間度過的不僅是快樂,更是幸福的童年。
把學生們培養教育成具有共產主義覺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革命事業的接班人,還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應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
附:太原三好小學老師名單
一、現在校任職老師名單
黨支部書記:王文杰
校長:侯紅武
副校長:鄭煥芝
劉麗芳 賀麗珍 劉苗苗 張雅君 曹淑婷 楊國琳 趙 芳
陰 晴 郝曉敏 陳 鵬 李淑娟 高 瑞 劉瑞芳 寧海龍
王 磊 閆 磊 郝 娟
二、曾在校任職老師名單
劉方燦 王敬齋 梁彩文 杜玉仙 申玉花 弓乃錦 趙季朗
白宗玉 王貴風 白菊芳 梁玉鴻 邢桂芳 邱喜光 霍希鈴
龐桂香 曾廣熙 孟野青 劉鐵錚 王蔭薈 關雪花 徐 慧
衛君平 賀秋花 張正陸 卜淑士 李國勝 張 徑 王繼成
劉啟風 李翠梅 桂遠洪 張樹棟 林長青 李懷堂 刁 揆
趙舒燕 張培媛 程友義 張林先 鄭國英 陰風忠 侯夢發
秦翠蘭 劉秀珍 趙喜英 高國華 申心梅 劉鴻昌 李正華
李純光 趙文鬥 魏金蘭 範俊武 李愛蓮 王淑琴 王慧敏
廉 瑋 孟憲菊 尹緒仁 何金玉 孫 靜 郭春塘 劉淑貞
高桂玲 張淑榮 張永廣 穆 賢 李秋蘭 劉香蘭 丁桂蘭
雷玉珍 梁秀珍 王少雄 馬桂芝 蘭 軍 曲樹芳 霍風珍
呂麗君 楊曉明 耿汾生 王新民 張家奇 魏樹源 王章群
王立新 張月蘭 趙變英 郝愛華 鞏勝喜 雷哲富 王桂芳
張 梅 劉 靜 趙衛英 許智榮 郝瑞梅 呂莉莉 常翠蓮
王 莉 陳振剛 馬月娟 王蘇平 徐慧祺 劉冬華 王建新
齊月愛 武素萍 楊曉明 白素琴 姚國芳 柴望茹 王舒容
任彩秀 徐珍亮 朱聰玲 任德英 鄭豔芳 劉麗芳 劉景玲
劉士英 蘇 榮 葛成慧 馬麗娜 田星星 吳亞玫 王翠英
劉旭東 彭建印 範 智 趙 靜 齊 傑 欽 萍 劉瑞芳
原山西日報報業研究中心正處級調研員 馮建華
校園往事丨趙國臻:我的母校26完小和小五臺小學
校園往事 | 郝一華:趙莊小學從教記
校園往事 | 喬慶淼:1962年太原六中之變遷記事
太原71所中學的前世今生
校園往事 | 太原華衛所小學憶舊
校園往事 | 大北門小學憶舊
校園往事 | 從迎澤街到青年路——我的小學記憶
校園往事 | 小北門小學的記憶
校園往事 | 太原市27中的第一屆高中生
校園往事 | 郝守華:難忘神池中學
校園往事 | 懷念晉中農校
校園往事 | 難忘原平農學院
校園往事 | 回憶太原十七中29班
校園往事 | 葛遠生:山大附中足球隊的日日夜夜
校園往事 | 喬遠生:我的語文老師冀振德
太原五中老校歌及引發的思索
校園往事 | 回憶柳巷公社民辦小學與張鳳英校長
校園往事 | 新道街小學往事
校園往事 | 閻曉宣:九一記憶
校園往事 | 芳華不再,初心永駐——寫在從太原三中畢業三十年之際
校園往事 | 王明明:九一記憶
校園往事 | 九中記憶
校園往事 | 難忘的育英學校
校園往事 | 憶山西師大劉志和恩師
校園往事 | 飛雪:九一小學的白老師
校園往事 | 飛雪:永遠的九一
校園往事 | 戎真理:九一小學,不能忘懷的母校
校園往事 | 任村蘭:文水中學那些年
校園往事 | 五十二年前的王村二校
校園往事 | 攢傳單
校園往事 | 學校來了外國人
校園往事 | 就讀公社中學的美好歲月
校園往事 | 六十年前上學記太原五中圖書館舊事
校園往事 | 情系太鐵一校:六十年前上學記
校園往事 | 九一小學,一生中最有意義的生活
校園往事丨學俄語的歲月
校園往事丨太原六中半個世紀前的那場演出
校園往事丨太原二十一中的點滴記憶
校園往事 | 太原紅旗小學憶記
校園往事 | 難忘太原十中的男女籃球對抗賽
校園往事 | 難忘太原四中那三年
校園往事 | 母校山西師大留給我的精神財富
校園往事 | 我在太原六中親歷文革
校園往事 | 憶太原西局一中文科班的老師和學生
校園往事 | 情系太鐵一校:誰是六二班的歌唱家
校園往事 | 在民辦小學、戴帽中學和區辦中學求學軼事
校園往事 | 文革時期山西財經學院的三位奇人
校園往事 | 「春華秋實」憶太原六中
校園往事 | 太原十五中67班那些趣事兒
校園往事 | 憶太原十八中饒瑤琳老師
校園往事 | 我的中學:山大附中話滄桑,太原五中說巨變
校園往事 | 愛恨難言話母校——學而優卻不予錄取
校園往事 | 憶太原十八中韓望雲老師
校園往事 | 一封聳人聽聞的電報
校園往事 | 九一小學,小兒入學記
校園往事 | 記憶中的晉祠中學
校園往事 | 九一小學漫憶
校園往事 | 懷念我的母校——柳巷小學
校園往事 | 夢回東緝虎營十完小
校園往事 | 懷念師專
校園往事 | 我的附中: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人
校園往事 | 文革時期我在山大附中的日子
校園往事 | 我的附中:我的老師
校園往事 | 我的附中:學農學工學軍記
校園往事 | 我在山大附中足球隊坐板凳
校園往事 | 在學校食堂「幫灶」
校園往事 | 說學農想起記王老師
校園往事 | 九一小學的三位音樂老師
校園往事 | 林彪被誤傷38年後,他們在這裡拍攝了一張畢業照
校園往事 | 東社小學新校舍前的畢業照
校園往事 | 跨越半個世紀的山西大學同窗情
校園往事 | 五中憶舊——熄燈之後
校園往事 | 追憶昔日太原十三中師生風採
校園往事 | 我與母校太原十五中的故事
校園往事 | 山西糧校紀事
校園往事 | 59年前,玉米地裡的畢業合影
校園往事 | 半個多世紀前的狄村小學
校園往事 | 十五中六六屆高十一班,彈指一揮五十年
校園往事 | 太原二中記憶片斷
校園往事 | 情系進山中學
追憶文革中創造多個全國第一的太原第二十中學
校園往事 | 劉文通:憶陽曲中學
從進山學子聚會老照片看1961年的迎澤公園
校園往事 | 七十年代太原三中生活瑣記
校園往事 | 與大南關小學有關的記憶
校園往事 | 星火二校,我在這裡成長
校園往事 | 我的母校新道街小學
校園往事 | 文革中的西緝虎營小學,繁華褪去見深情
校園往事 | 我在太原師範學校的那些日子
家在太原 | 大關帝廟往事:廟裡有個小學校
返老還童心,自然得歡欣——五十年前的市政府幼兒園畢業照
回憶西緝虎營小學的同學和那段美好的時光
五十年前的五一路小學畢業照,那一段完整的往事
回憶我在太原三中上學的日子
新城街小學同學之間的那段緣
我的母校南肖牆小學
往事如煙——太原九一小學住校生活回憶
五十年前我去太原十五中上高中
家在太原:魂牽夢繞的太原九一小學
家在太原:懷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學東西校
家在太原:半個世紀如雲煙,太原十二中記憶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學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太原二十中,我的母校
狂熱年代的太原十中,未被遺忘的天空
那些年,我們班的女孩和懵懵懂懂的愛情
文革時期的新建路小學,寫在畢業試卷上的反動標語
我在五中鬧革命
馬未都新美園烏龍事件的主角是太原五中校友?
開竅:小記太原五中高92班
1966年的北固碾,那群躁動的少男少女
五中記憶:分配前的一次探索——日記摘抄
校園往事 | 汾師拾貝—— 追憶汾陽師範生活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