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往事 | 馮建華:我的母校——太原三好小學

2021-02-22 太原道

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各屆校領導和全體老師,遵循著「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指導方針,辛勤工作,教書育人,為社會的教育事業做出很大的貢獻,為祖國的建設培養了眾多人才。

我是三好學校的學生,我曾在這所校園裡度過了幸福的童年。所以多年來,我一直關注著母校的建設與發展,也對校園生活懷著深深地眷戀。為此,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收集到的一些史料,對母校進行回顧。

一、 建校初期

1953年春,山西日報的職工家屬陸續從三聖庵等地遷入報社宿舍大院,我家就是在那個時期搬過來的,住在東7排4號,當時我還不滿7周歲。

為了解決職工子女的上學問題,報社領導於當年4月份,率先創辦了學校。校名為「山西日報職工子弟小學」,校址就在如今的4號樓前,緊靠西圍牆的一間約30多平方米的平房裡。老師的編制只有劉方燦、王敬齋、梁彩文3人。入學的適齡兒童有陳小梅、陳小吳、阮小玲、胡小平、鄭桂花、周榮華、李寶玲、李保珠、孟昭玲、程翻珍、王彩豔、王瑜、吳玉梅、李增亮、高晉源、閆孝生、牛建英、陶永祥、白俊、杜鏘、馮建中和我共20多人。那時我們都沒有書包,上學時就帶一本識字課本,一塊石板和幾支石筆。在最初的幾個月裡,只有劉方燦 老師一個人教我們讀書、寫字,課間帶我們在教室前面的院子裡跑圈。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那時所上的就如同現在的學前班。

53年秋天,報社在宿舍大院西一排以北臨雙塔東街新建的一排校舍投入使用,共有5間教室。我們一年級搬進最西面的那間教室裡,在市內其它小學就讀的職工子女也都轉學回來,學校有了五個年級,約一百多名學生。同時也來了邱喜光、申玉花、杜玉仙、弓乃錦、霍希玲5位新老師。報社人事科副科長石琢玉兼任校長,劉方燦 老師成了教導主任。宿舍的西一排是老師們的辦公室和集體宿舍,在教室前面的那片空地,就是我們的操場,還用磚壘建了個2尺多高的講臺,三好小學最初就是這麼個樣子。

我們的班主任是邱喜光老師,語文、算術課都是她帶。還有了音樂課,我學唱的第一首歌「歌唱二小放牛郎」是霍希玲老師教的,此事已過去60多年了,但至今我印象都很深。一年多後,霍老師就調走了,從此我再沒有見過她。在這個時期,我們上課就都使用上抄本和鉛筆了,只是冬天裡教室沒有火爐,可是也沒感覺到冷。

到54年9月份開學時,我升成二年級了,學校又招收了一批一年級的新生。這時學校六個年級就齊全了。同時老師也增加了,除趙季朗、梁玉鴻外,還有從太原師範招聘的程友義、白宗玉和從國民師範招聘的龐桂香、王貴風4位科班出身的老師。到55年的2月份,又來了白菊芳、邢桂芳兩位女老師。那個時期報社周圍再沒有學校,所以省人民醫院的孩子們也到報社的學校上學。也就是在這一年,學校成立了少先隊組織,程友義老師任大隊輔導員。那時的少先隊員是分期分批發展的,不像現在學生們一入學就全部戴上紅領巾。首批入隊的學生只佔到班裡的三分之一左右,我的哥哥馮建中就是首批入隊的,為此我既羨慕,也感到失落,直到快到年底時,我才戴上紅領巾。

我們除了上課,做操、跑步外,學校也組織我們參加校外活動,步行到五一電影院看電影,我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雞毛信》,還排著隊到汾河橋看汾河流水。

55年的秋天,我上三年級時,上學的地點轉到了郵電局宿舍。我們班的學生和郵電小學的學生混合編成甲、乙兩個班。我哥在甲班,他的班主任是徐慧老師,我分到乙班,班主任是王蔭薈老師。為什麼我們班要到郵電局小學上學,當時並不知道。直到近年程友義老師才告訴我,是因為報社學校的教室不夠用,六個年級只有五間教室,而郵電小學缺少老師,這樣兩家才合起來,取長補短,老師也是兩頭跑著授課。到了郵電小學後,離家就遠些了。可無論下雨、下雪,都是自己走著去,家長從來不接送的。好處是人家郵電小學的教室裡冬天有暖氣,還有就是從郵電小學的西圍牆鑽出去,就是迎澤公園,放學後,我們常結伴去公園裡玩,摘的吃毛桃等。在教室外面的院子裡,空地也多,每個班都能有一小塊地搞種植。我們班的地裡種的是向日葵,記得種子還是我從家裡拿給王老師的。在郵電小學裡,我們整上了一年學。

56年的秋天,我就成了四年級的學生了。這年報社又在如今三好小學的位置上建起了佔地十幾畝的新校舍。整個校園被中間的大禮堂分割成前後兩個四合院。前院的一排是老師們的辦公室,左右各一排,每排有3間教室,後院也是左右各一排,最西邊一排有4間教室,全校共16間教室。教室的南面是操場,廁所就建在南牆根,校園裡長滿了荒草。那時正值放暑假,劉方燦 老師組織了幾十個大點的學生義務勞動,到校園裡撥草,大約幹了近一周的時間。每天勞動結束後,劉老師都會買幾斤紅沙果慰勞我們,所以學生們幹勁很大。學校開學時,因全校就6個班級,所以全部都安排在前院裡,後院空著。這時學校又陸續來了一批優秀老師,除徐慧、王蔭薈、鄭國英等老師和我們一起從郵電小學轉回來外,還有孟野青、劉鐵錚、張林先、關雪花、陰風忠衛君平、李翠梅、張培媛、高國華、秦翠蘭、曾廣熙等老師。我們對劉方燦老師的稱呼也改成劉校長了。

開學後,我們走進寬大的新校園,坐進明亮的新教室,個個心中都很喜悅。學校也購回一批新課桌。為貫徹勤儉辦學,多數班裡仍然使用從原校舍搬來的舊課桌。這時,我們曾被分為甲乙兩個班的同學們又坐到一個教室裡了。班裡面還有少部份同學是省人民醫院的子女,班主任是徐慧老師。這種狀態維持了一個學期,省人民醫院的子女們就基本上都轉學去了東崗路小學。後來才知道是因為人民醫院不交辦學經費,所以報社的學校不再接收他們的子女了。

我們的學校雖然是新的,但教學設施簡陋。學校的操場上,沒有單雙槓、籃球架,上體育課一般就是齊步走或跳遠、跳高等活動,有時候曾廣熙老師也和我們一起踢足球。當時上下課都是聽手搖的鈴聲,搖鈴的老人是我們班同學鄭桂花的爺爺。學校沒有開水,學生們也都不帶水杯。

57年我上五年級後,所學科目也增多了,有了歷史、地理和自然等,還要寫毛筆字。我的班主任成了孟野青老師,她帶我們語文課。孟老師教學經驗豐富,課講得很生動,在課堂上對學生很嚴厲,下課後對學生們卻很慈祥,我對她又喜歡、也害怕。記得有一天放學後把我叫到她家裡,背誦魯迅先生的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直到背會了才放我回家。教我們數學的是劉鐵錚老師,她授課能力強,教學方法也獨特,在課堂上她要求我們集中精力聽講,如能留出時間就給我們講故事,這對我們很有吸引力,所以學生們都愛上她的課,學習成績也普遍高。劉老師脾氣較大,只要別招惹一般她是不訓人的。記得有一天課間,我在教室門上放了把條帚,原本是戲弄同學的,沒想到劉老師提前進來,一推門條帚砸到她頭上,引得全班轟堂大笑,劉老師怒氣衝衝,把我趕出教室。

58年春節過後不久就開學了,學校裡突然增加了好多新學生,僅我們班就來了20多個,當時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慢慢才知道他們是省煤管局和物資局的職工子女,是三個單位聯合辦學校了,大門口的牌子也換成「太原三好職工子弟小學」了。直到60多年後,我才看到報社、煤管局和物資管理局於1958年3月1日籤訂的聯合辦校協議書。其主要內容是為進一步發揮山西日報職工子弟小學的潛能,貫徹勤儉辦學的方針,三家聯辦小學,並決定更名為「太原三好職工子弟小學」,三個單位各指派一人組成學校管理委員會,學校經費由三個單位共同承擔,業務方面受太原市南城區委領導。並把「學習好、品德好、身體好」做為學校的辦學宗旨。

58年秋,我們就是畢業班了,當時全國都在高舉三面紅旗,走集體化的道路。學校也順潮流組織學生住校過集體生活,這主要針對我們六年級的學生,在我們班有半數的學生報名住校,宿舍就在西院靠北的那排教室裡。男生宿舍是王蔭薈老師和我們同住,進行管理,但是他很少來住。20多個學生住在一起很是熱鬧,有一天晚上打鬧的很晚,第二天早上都沒醒了去上課,氣的孟老師帶著一些同學衝進宿舍挨個掀被窩。住校生活也就是過了一個學期,到59年春節前放寒假時就散夥了。

自更名為三好職工子弟小學後,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都連年增加,除我們六年級還是一個班級外,其他五個年級都設為兩個班級,教師20多位,學生有500多人,教學質量越來越高,當時在南城區算是一所有名的好學校,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59年的7月份,我們從三好小學畢業了,學校組織全班同學和校領導及老師們一起拍了畢業照,這張珍貴的照片。在我去年拜訪程友義校長時,他從家裡找出來贈送給了我。看著照片上當年那群同學和老師們,我感慨萬千。

91年我調到老幹部處擔任處領導時,邱喜光、孟野青、劉鐵錚、關雪花等老師已是處裡的離退休幹部。她們常到辦公室來看我,很是關心、支持我的工作,如今她們已逝世多年,可在我心裡依然懷念著她們。

初中畢業後,我於63年在報社參加了工作,閒來無事,我也會去母校轉轉,有些新來的老師不認識了,卻再也沒見到劉校長。後才知道在61年的前半年,他因被揭發出在解放前的歷史問題,已被報社開除公職後送回農村了。

劉方燦校長在近10年的辦學過程中,是為三好小學的發展做出一定貢獻的。他具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善於抓教學質量,為人也和善。雖說他有歷史問題,但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還是一個好老師、好校長。

在隨後的幾年裡,南城區教委先後委派了李國勝、張經、王繼成3位同志到三好小學擔任校長。我和他們都不認識,聽說前兩位在學校呆的時間不長就調走了。由於報社領導一貫重視三好小學的教學工作,學校本身也有一批優秀的骨幹老師,所以在教學質量上並沒有受到影響,維持著正常的教學秩序,一直到1966年文革的開始。

二、快樂的童年

我在母校度過了一段難以忘懷的童年生活,從未感受到學習有壓力。我們不知道什麼是中考,什麼是高考,只是盡情地享受著快樂的小學生活。正是那個年代的社會、學校,老師和家長們共同為我們少年兒童營造了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整個社會風清氣正,學校不追求分數至上,而是注重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雖說到了高年級所學的科目增加了,但是卻沒有外語課。老師們要求學生把所講到的知識點在課堂上消化,課後不留家庭作業。考試不公布成績,班裡不排名次,家長不給老師送禮,老師也敢於嚴管學生,學校從來不開家長會。家長們都認為教孩子學習是學校和老師的事兒,所以都不督促輔導孩子們學習。每到課間學生們各取所愛,跳繩、踢踺子、撞拐拐等。放學回到家裡更是自由自在,成群結夥的在院子裡做遊戲、打鬧……從不用晚睡早起,保證了充足的睡眠。星期日沒有補習班,我們常去迎澤公園釣魚、划船,釋放著孩子們玩的天性,我們無憂無慮。

在學校我們除了學習書本知識,還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每年的春季,老師都帶我們參加植樹勞動。秋天又發動學生打樹種,每個小組打了多少斤樹種,都要過稱上交。在56年全國開展的掃盲運動中,學校老師帶著我們近百名學生到附近的王村進家入戶,每幾個學生編為一組,教文盲的農民認字。在隨後的「除四害」運動中,學校發動全校師生捉麻雀、打老鼠和挖蛹。我們的勝利成果,麻雀腳、老鼠尾也都要上交老師登記。成績好的同學都會受到老師的表揚。58年全民大煉鋼鐵,學校就組織我們手搬肩抬往小高爐送磚。我和我哥是推著我們自製的獨輪小車,這樣比班裡的同學既搬的多,也很省力。我們高年級的學生還在老師帶領下到油墨廠拆牆刮磚,幹了好幾天,為學校賺了些錢。學校的少先隊大隊部也經常配合學校開展活動,組織我們看《上甘嶺》等革命教育影片。到報社印刷廠參觀報紙的印刷流程,增長我們的知識。每年清明節去雙塔烈士陵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還組織少先隊員們到東山軍事旅行,去晉祠公園參觀那是我們唯一一次坐著報社派的解放牌大卡車去的。放暑假時,還組織高年級的學生參加「夏令營」。這些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提高了社會實踐能力,促進了我們的身心健康,使學生們的德、智、體得到全面發展。

然而,近些年來,我們的教育體制逐漸向應試教育轉化。注重的是知識、技能教育,而忽視了傳統道德和社會實踐教育。孩子們從小就把考大學、進名校做為奮鬥目標,不再願意長大後成為一名普通社會勞動者。於是爭奪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推高了學區房價,掀起擇校熱風,課外補習班應運而生,從省城到縣城遍地開花。老師們為了鞏固課堂知識,留給學生們較多的家庭作業,學生們放學回到家裡,家長們就督促孩子寫作業,經常會很晚才能睡覺,很少有時間到室外玩耍。即便在學校老師們也謹小慎微,極少組織學生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到了雙休日,好多學生都要去上校外補習班、特長班、興趣班等。這些情形在小學階段還好些,上了中學後學生們更是苦不堪言。據說現在的小學畢業生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近視眼,而我上小學時,全班僅有一個戴眼鏡的同學。

社會要文憑,學校要政績,家長們望子成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加重了學生們的學業負擔,剝奪了孩子們的快樂童年。對比下來,我在三好小學期間度過的不僅是快樂,更是幸福的童年。

把學生們培養教育成具有共產主義覺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革命事業的接班人,還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應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

附:太原三好小學老師名單

一、現在校任職老師名單

黨支部書記:王文杰

校長:侯紅武

副校長:鄭煥芝

劉麗芳  賀麗珍  劉苗苗  張雅君  曹淑婷  楊國琳  趙  芳

陰  晴  郝曉敏  陳  鵬  李淑娟  高  瑞  劉瑞芳  寧海龍

王  磊  閆  磊  郝  娟

二、曾在校任職老師名單

劉方燦  王敬齋  梁彩文  杜玉仙  申玉花  弓乃錦  趙季朗

白宗玉  王貴風  白菊芳  梁玉鴻  邢桂芳  邱喜光  霍希鈴

龐桂香  曾廣熙  孟野青  劉鐵錚  王蔭薈  關雪花  徐  慧

衛君平  賀秋花  張正陸  卜淑士  李國勝  張  徑  王繼成

劉啟風  李翠梅  桂遠洪  張樹棟  林長青  李懷堂  刁  揆

趙舒燕  張培媛  程友義  張林先  鄭國英  陰風忠  侯夢發

秦翠蘭  劉秀珍  趙喜英  高國華  申心梅  劉鴻昌  李正華

李純光  趙文鬥  魏金蘭  範俊武  李愛蓮  王淑琴  王慧敏

廉  瑋  孟憲菊  尹緒仁  何金玉  孫  靜  郭春塘  劉淑貞

高桂玲  張淑榮  張永廣  穆  賢  李秋蘭  劉香蘭  丁桂蘭

雷玉珍  梁秀珍  王少雄  馬桂芝  蘭  軍  曲樹芳  霍風珍  

呂麗君  楊曉明  耿汾生  王新民  張家奇  魏樹源  王章群  

王立新  張月蘭  趙變英  郝愛華  鞏勝喜  雷哲富  王桂芳

張  梅  劉  靜  趙衛英  許智榮  郝瑞梅  呂莉莉  常翠蓮

王  莉  陳振剛  馬月娟  王蘇平  徐慧祺  劉冬華  王建新

齊月愛  武素萍  楊曉明  白素琴  姚國芳  柴望茹  王舒容

任彩秀  徐珍亮  朱聰玲  任德英  鄭豔芳  劉麗芳  劉景玲

劉士英  蘇  榮  葛成慧  馬麗娜  田星星  吳亞玫  王翠英

劉旭東  彭建印  範  智  趙  靜  齊  傑  欽  萍  劉瑞芳

 

原山西日報報業研究中心正處級調研員  馮建華

校園往事丨趙國臻:我的母校26完小和小五臺小學

校園往事 | 郝一華:趙莊小學從教記

校園往事 | 喬慶淼:1962年太原六中之變遷記事

太原71所中學的前世今生

校園往事 | 太原華衛所小學憶舊

校園往事 | 大北門小學憶舊

校園往事 | 從迎澤街到青年路——我的小學記憶

校園往事 | 小北門小學的記憶

校園往事 | 太原市27中的第一屆高中生

校園往事 | 郝守華:難忘神池中學

校園往事 | 懷念晉中農校

校園往事 | 難忘原平農學院

校園往事 | 回憶太原十七中29班

校園往事 | 葛遠生:山大附中足球隊的日日夜夜

校園往事 | 喬遠生:我的語文老師冀振德

太原五中老校歌及引發的思索

校園往事 | 回憶柳巷公社民辦小學與張鳳英校長

校園往事 | 新道街小學往事

校園往事 | 閻曉宣:九一記憶

校園往事 | 芳華不再,初心永駐——寫在從太原三中畢業三十年之際

校園往事 | 王明明:九一記憶

校園往事 | 九中記憶

校園往事 | 難忘的育英學校

校園往事 | 憶山西師大劉志和恩師

校園往事 | 飛雪:九一小學的白老師

校園往事 | 飛雪:永遠的九一

校園往事 | 戎真理:九一小學,不能忘懷的母校

校園往事 | 任村蘭:文水中學那些年

校園往事 | 五十二年前的王村二校

校園往事 | 攢傳單

校園往事 | 學校來了外國人

校園往事 | 就讀公社中學的美好歲月

校園往事 | 六十年前上學記太原五中圖書館舊事

校園往事 | 情系太鐵一校:六十年前上學記

校園往事 | 九一小學,一生中最有意義的生活

校園往事丨學俄語的歲月

校園往事丨太原六中半個世紀前的那場演出

校園往事丨太原二十一中的點滴記憶

校園往事 | 太原紅旗小學憶記

校園往事 | 難忘太原十中的男女籃球對抗賽

校園往事 | 難忘太原四中那三年

校園往事 | 母校山西師大留給我的精神財富

校園往事 | 我在太原六中親歷文革

校園往事 | 憶太原西局一中文科班的老師和學生

校園往事 | 情系太鐵一校:誰是六二班的歌唱家

校園往事 | 在民辦小學、戴帽中學和區辦中學求學軼事

校園往事 | 文革時期山西財經學院的三位奇人

校園往事 | 「春華秋實」憶太原六中

校園往事 | 太原十五中67班那些趣事兒

校園往事 | 憶太原十八中饒瑤琳老師

校園往事 | 我的中學:山大附中話滄桑,太原五中說巨變

校園往事 | 愛恨難言話母校——學而優卻不予錄取

校園往事 | 憶太原十八中韓望雲老師

校園往事 | 一封聳人聽聞的電報

校園往事 | 九一小學,小兒入學記

校園往事 | 記憶中的晉祠中學

校園往事 | 九一小學漫憶

校園往事 | 懷念我的母校——柳巷小學

校園往事 | 夢回東緝虎營十完小

校園往事 | 懷念師專

校園往事 | 我的附中: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人

校園往事 | 文革時期我在山大附中的日子

校園往事 | 我的附中:我的老師

校園往事 | 我的附中:學農學工學軍記

校園往事 | 我在山大附中足球隊坐板凳

校園往事 | 在學校食堂「幫灶」

校園往事 | 說學農想起記王老師

校園往事 | 九一小學的三位音樂老師

校園往事 | 林彪被誤傷38年後,他們在這裡拍攝了一張畢業照

校園往事 | 東社小學新校舍前的畢業照

校園往事 | 跨越半個世紀的山西大學同窗情

校園往事 | 五中憶舊——熄燈之後

校園往事 | 追憶昔日太原十三中師生風採

校園往事 | 我與母校太原十五中的故事

校園往事 | 山西糧校紀事

校園往事 | 59年前,玉米地裡的畢業合影

校園往事 | 半個多世紀前的狄村小學

校園往事 | 十五中六六屆高十一班,彈指一揮五十年

校園往事 | 太原二中記憶片斷

校園往事 | 情系進山中學

追憶文革中創造多個全國第一的太原第二十中學

校園往事 | 劉文通:憶陽曲中學

從進山學子聚會老照片看1961年的迎澤公園

校園往事 | 七十年代太原三中生活瑣記

校園往事 | 與大南關小學有關的記憶

校園往事 | 星火二校,我在這裡成長

校園往事 | 我的母校新道街小學

校園往事 | 文革中的西緝虎營小學,繁華褪去見深情

校園往事 | 我在太原師範學校的那些日子

家在太原 | 大關帝廟往事:廟裡有個小學校

返老還童心,自然得歡欣——五十年前的市政府幼兒園畢業照

回憶西緝虎營小學的同學和那段美好的時光

五十年前的五一路小學畢業照,那一段完整的往事

回憶我在太原三中上學的日子

新城街小學同學之間的那段緣

我的母校南肖牆小學

往事如煙——太原九一小學住校生活回憶

五十年前我去太原十五中上高中

家在太原:魂牽夢繞的太原九一小學

家在太原:懷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學東西校

家在太原:半個世紀如雲煙,太原十二中記憶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學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太原二十中,我的母校

狂熱年代的太原十中,未被遺忘的天空

那些年,我們班的女孩和懵懵懂懂的愛情

文革時期的新建路小學,寫在畢業試卷上的反動標語

我在五中鬧革命

馬未都新美園烏龍事件的主角是太原五中校友?

開竅:小記太原五中高92班

1966年的北固碾,那群躁動的少男少女

五中記憶:分配前的一次探索——日記摘抄

校園往事 | 汾師拾貝—— 追憶汾陽師範生活二三事

相關焦點

  • 校園往事 | 高經建:曾是少年——三好小學記憶
    我剛寫完本文的初稿,就看到馮建華在太原道上發表了《我的母校—太原三好小學》,馮兄是我大姐的同學,也是我們的髮小和師兄,他的回憶文章說的是三好小學
  • 來自「雲端」的致敬與心聲 《母校,我以你為榮》
    ,我以你為榮》作者:陳棟馮 鋒大同大學校長無論飛多高,走多遠,母校是你永遠的眷戀。楊曉明 90中文北京郵電大學2020年4月4日,淚雨紛飛的清明時節,無盡的思念,一次次打溼我的雙眼,充盈的記憶,暖暖地流淌在我的胸間…王文靜 90化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
  • 母校記憶,宣威四中的那些時光和往事
    時值九月,正是開學的季節,偶見朋友圈,又一輪的學子在晾曬著軍訓和軍姿,這讓字遊君又想起那年九月和四中的相遇,以及那些人和往事。一切按部就班,一切回到常軌,只是,高中生基本成熟了,除了背負父母的期望外,青春的荷爾蒙也在校園瀰漫。在一天天安靜而重複的上學中,同學們開始不停在現在想來有些狹小的校園相遇和錯過。本想先從我的同桌說起,可惜,在我記憶中,似乎每個和我讀過書的都是我的同桌,生性好動的我,似乎沒有一天能好好呆著一個座位上讀上一天書。
  • 周彩華 母校往事回憶
    我們走進美麗別致的新校園,在一排排粉紅色的新教學大樓前合影留念。 這樣的情景,真使我感慨萬端。我為現在的學生有這麼好的學習環境而高興,為我的母校飛速發展而驕傲,同時也想起了我就讀的大校場旁的舊校情景。
  • 朋友:你的小學母校,初中母校,還在嗎?
    我的初中母校 作者自拍曾經那個熱熱鬧鬧,滿是讀書聲,滿是歡聲笑語的學校哪裡去了?閒聊中,大家竟然發現一個共同點,大家的小學母校,初中母校都不在了。其中有一位老師,他工作經歷豐富,他說他以前工作過的小學初中都不存在了。他還自我調侃說,但願他不是喪門星,但願他現在工作的這所農村中學會度過難關,越來越好。
  • 校園之戀一一往事並不如煙
    校園之戀40多年前,我與570萬考生一起,奔赴因「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斷了10年後,第一次恢復的高考考場,幸運地走進了僅錄取27萬的大學生隊伍。但是,因十年動亂,國家百廢待興,當年的母校一一貴陽師範學院六盤水大專班,只能分散辦學,我被彔取在大專的中文班,分散到盤縣特區的中等師範學校,作為該校獨立的帶帽大專班。
  • 久違了,母校!我現在是一名代言人!
    久違了,母校!我現在是一名代言人!母校情更成了我們心中無與倫比的情愫帶著對母校深深的眷戀每年900餘名優秀學子從南京工業大學出發回到母校2018年本校學子返校足跡遍布全國24個省份宣講中學多達224所四年累計高中生受眾超過130000人次校園人的風採
  • 我的大學往事(一)新生報到、美麗校園、同學相識
    如果說高考是我人生的轉折點,那麼大學,就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驛站。從1979年7月參加高考、跳過「龍門」,考入華東師範大學,到1983年7月畢業分配、告別母校,我在麗娃河邊,度過了一生最難忘的一段時光。2019年,在入校40周年之際,我回憶並寫下大學四年一些往事,作為對那段經歷永久的紀念。
  • 家在太原:家住桃園三巷
    我正在等著工作改派,當時住在太原的一個姐姐家裡。一天我去找他,他們都去上班了,我搬了把椅子坐在陽臺上看書。一群鴿子從頭頂飛過驚擾了我,我站在四樓的陽臺上向遠處張望,眼前看到的就是桃園三巷濃綠的行道樹,能清楚地聽到公交車的報站聲,也能清楚地看到隔著三巷的市政府的辦公樓。那一刻我的心情是激動的,我們終於要在太原這座城市安家立業了。
  • 【點讚母校】常州文明校園巡禮——小學篇!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新要求,全面提升師生文明素質和校園文明程度,將學校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落到實處,我市組織開展了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市已創成1所全國文明校園,47所省級文明校園。
  • 教師節|盤點南充最美校園,把你的母校送上「C」位!
    感謝有您讓每個有夢的翅膀都能展翅飛翔讓祖國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難忘校園時光,難忘老師的諄諄教誨今天,邀大家一起重溫美好的學生生活看看校園美景,送出對老師們的誠摯祝福中學篇1、南充一中建華中學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新中國首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張瀾先生於1938年創辦。
  • 大東路第三小學——母校瑣憶(三)
    在筆者讀小學時的上世紀80年代,母校大東路第三小學的好多教師都是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這其中包括前後兩任校長高元勳、馮浩(高元勳任校長時
  • 往事如煙,七三級同學2017年初春回訪母校蜀河中學。
    2017年4月3日,蜀河中學同學一行52人,冒著濛濛細雨,從全國各地趕赴旬陽太極山城,從洞口碼頭搭乘機船,不顧疲勞,風塵僕僕,沿著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漢江河抵達蜀河,對闊別44年的母校蜀河中學,開展了為期一天的回訪活動。同學們到了龍頭嘴蜀河中學老校址,發現原先的學校原貌已經不復存在,教學的基礎設施已大為改觀。但同學們還是興致勃勃地左轉轉,右看看,南瞅瞅,西瞧瞧。
  • 延安二路小學,留住母校的身影
    當年從這兒走出校園的莘莘學子有很多都已取得驕人的成就,像著名的桌球世界冠軍喬雲萍;海軍著名的編劇李雲良等……,他們都是延安二路小學的驕傲。從空中拍下幾幅鳥瞰的校園全貌,讓它也來和我們一起訴說。感謝母校的老師們!感謝小學的同學們!
  • 李敖回母校 拜望小學老師
    李敖回母校新鮮小學  上午11點,記者透過門縫,看到學校正中的屋簷上,已經掛起了一個紅色的條幅,上面白色的大字寫著「歡迎校友李敖先生回母校」。四方的小院落中鋪上了紅色的地毯,30餘位著紅色校服的小學生正在老師手勢的指導下,練習迎接的隊列。臨近12點時,新鮮胡同小學大門口,聚集了十幾位接孩子回家吃飯的家長,一位小姑娘跑到媽媽身邊說:「媽媽,今天李敖要來,下午我要買一束鮮花。」
  • 【鄉愁故事】陸春明:我的母校(沭陽縣實驗小學發展歷程)
    知縣葉元鋆就沭城西關宣義門內的考棚中懷文書院,改設為沭陽縣立高等小學堂,即現在的沭陽縣實驗小學——我的母校,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六年歷史。母校在淮海地區已是相當的出名,短短數年間,各項工作順利推進、碩果喜人,建陵小學躍升為江蘇省重點小學。一九五六年春,劉伯華校長進京參加中央人民政府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受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這份殊榮,是當年沭陽縣教育戰線的天大喜訊,振奮人心,鼓舞幹勁。
  • 往事|1980年的保定小學生,作文真好(4)……
    楊紅新《記一個刻苦學習的同學》——新市區省一學校四年級  張俊英《我的同學》——南市區紅星路小學四年級  安屹立《課間十分鐘》——南市區管驛街小學四年級  高冀平《幸福的時刻》——郊區沈莊小學四年級  朱金鈴《送傘》——紅星路小學四年級  安屹立以上文章已經刊發,欲看請點擊往事|1980年的保定小學生,作文真好(3/
  • 重回母校憶往昔,相聚宏泰樂今朝
    他們重回母校,感念師恩,在校園裡尋找自己求學時代的記憶,與昔日同窗暢聊往事,62載春華秋實,小學同窗保持聯繫常聚,一切均因為廈門實驗小學實在太有魅力……△經過多年的努力,實小獲得的榮譽掛滿了牆面多年之後重返校園,許多校友感慨不已,一位校友表示,經過多年的發展,母校已經今非昔比,但是那棵見證幾代人成長的鳳凰木依然佇立在校園裡,「這顆鳳凰木從我上學的時候就有了,今天再看到它
  • 南京一小學用掙積分取代「評三好」
    16個嘉獎令,大半不是靠成績拿的  一學期80張積分卡換得16個嘉獎令,拉薩路小學五(6)班的宋天悅同學的驕人成績堪稱全校之最。「我最大的特點是活動特別積極。」身為大隊長的宋天悅謙虛地告訴記者,自己是個「活動達人」,除了學習以外,會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