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第一門戶雜誌 讓您不出門知福鼎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福鼎論壇
網址:www.fuding.co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
行業變遷的速度越來越快
有些曾給人們的生活增添過
無數美好色彩的傳統行業,在漸行漸遠
成為一種正在逝去的文化記憶
而有些曾經並未出現
亦或是鮮為人知的行業
在如今的繁華社會裡卻變得不可或缺
今天要講述的是百年傳承手藝之打鐵
↑打鐵匠梁祥華
老話說:世上有三苦,撐船打鐵磨豆腐
鐵匠鋪,曾經在街頭巷尾可尋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打鐵匠這個曾經熟悉的職業
如今已經幾乎銷聲匿跡了
那叮叮噹噹的打鐵聲也漸漸在人們的生活中遠去
↑大樹下的小工坊
但是,在福鼎,如果你得空
沿著溪西橋的老巷子行走
還是能聽到叮叮噹噹的打鐵聲的
這天我循聲而去
遠遠的看到一棵老樹下一間簡易的老木屋
門口掛著簡易招牌,上面寫著「鋼鐵類加工」
↑每一塊鐵都是修補的原材料
↑小倉庫裡已經做好的鐵具
走進鐵匠鋪,環視一周
小屋十分簡陋,只有十幾平方米
陳舊褪色的門框,黝黑破舊的牆體……
這處打鐵鋪處處顯露出歲月的痕跡
狹小的屋子正中央擺了個大烘爐
爐外壁因常年使用被燻得漆黑
周圍的空地被砂輪、鉗子
鐵錘等各類打鐵工具和回收的鋼鐵材料塞得滿滿當當
牆邊還堆放著烏黑的煤塊,擠得幾乎無處下腳
↑一錘一鑿,慢工出細活
爐裡的火燒得正旺
不時吐出火紅的舌頭
爐前一位體型消瘦的師傅
從熊熊炭火中夾出燒得通紅的鐵條
掄著鐵錘叮叮噹噹一陣猛敲
鐵塊和鐵錘的撞擊下
飛濺出火星,像極了迷你的星辰
這名鐵匠師傅叫梁詳華,今年55歲
從17歲開始幹著這份老行當,已堅持了38年
他那「瘦弱」的身影和筆者原本
憑電影鏡頭想像的打鐵匠形象完全不同
很難想像他竟然有著如此驚人的臂力
↑梁師傅正在仔細檢查鋤頭的平整度
梁祥華家裡從曾祖父開始就靠打鐵為生
一代傳一代,到他這已是第四代
梁祥華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打鐵還是很吃香的手藝
僅在當時的福鼎城區就有二三十家打鐵鋪
而農村打鐵鋪更是隨處可見
「那時候的鐵器還不像現在這樣購買起來非常便利
如果需要鐵器就得找打鐵匠打造一把
家裡的農具或者刀具壞了
也都需要送到打鐵鋪修修補補
所以每年的春耕時期是一年中最忙碌的
」梁祥華說,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
傳統農具使用越來越少
曾經的熱門行業慢慢地走下坡路
不少人都放下了手中的鐵錘
現在福鼎城區只有三四個打鐵匠
其中一個已經80多歲了
↑刀身投入熊熊烈火中
↑梁師傅給打鐵爐添加煤炭
↑用鐵錘和分離鑿切割鈍了的刀口
打鐵並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
靠的不是蠻力,更要有耐心和技巧
梁祥華說這話的時候,正在修補肉鋪的剁骨刀
他首先將刀柄摘除
而後從火爐旁邊鏟起煤塊往火爐中添
並調大鼓風機的風速,火苗呼呼的上來後
將剁骨刀放在大火中燒紅
火候一到,就用鐵鉗夾出刀
放到鐵砧上用鐵錘和分離鑿切割鈍了的刀口
↑梁師傅用鋼尺和粉筆在鐵砧上標上長度記號
↑沿著標記的長度記號切割原材料
接著,梁祥華將刀放到鐵砧上用粉筆劃出長度
再從身旁的鋼鐵材料堆裡找出同材質的鋼坯
細細比對長度後,切割出需要的部分
切割出來的鋼坯需要焊接到刀口上
所以得反覆回爐燒,反覆『趁熱打鐵』
捶打到和原刀刃一樣的厚度
說話期間,梁祥華更換了鐵錘
記者發現,在這道工序上
他換了三把不同大小的鐵錘
反覆了回爐、敲打了五次
且每次敲打的力度不同
直到鋼坯變成了鋼片,初具刀口的樣子
↑刀刃與刀身的焊接
↑敲去焊接處多餘的殘渣
↑梁師傅在檢查刀的平整性
用鐵鉗夾起鋼片
梁祥華轉身坐到門口的電焊機前
將鋼片和剁骨刀焊接在一起,形成初坯後
再反覆回火、打磨
期間,梁祥華時不時停下來
目測刀身的平整度
這也是諸多工序中最難的,全靠經驗和眼力
如果調平過程中掌握不好鐵錘的力度
那就等於白做了
↑燒到白熾的刀身浸入機油中淬火
↑鋼材的淬火需要用機油
同時會帶來大量煙霧及刺鼻的氣味
大概十分鐘後
梁祥華將剁骨刀從火爐中取出,放進一個桶裡
伴隨著「刺啦」一聲,桶裡冒出一一縷青煙
還散發出一股焦味
這一幕是打鐵鋪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象了
不同於鐵器用水淬火,這種鋼得用機油
要不然鋼會裂開
聽梁祥華說,在打鐵過程中
淬火和回火的技術也是尤為關鍵
如果淬火或回火的技術不過關
鐵器不是容易缺口就是容易卷口
↑最後的胚用砂輪打磨
↑時刻要疏通炭塊下的鼓風口,防止其堵塞
最後在砂輪機上磨出鋒利的刀口
刀就修好了
梁祥華樂呵呵的著
去刀柄、加溫、切割、選鐵坯
再切割、加溫、捶打……
記者粗略數了數,修補剁骨刀需要10多道工序
用時一個多小時
看起來,這打鐵就跟炒菜一樣
每個步驟都有講究
如燒鋼鐵的時候要注意火候
既要將鋼鐵燒熟,又不能燒化了
要是火候過了,鋼鐵會被燒穿,而火候不足
鋼鐵又打不開,而這些靠的熟能生巧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
「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吧
↑打鐵過程中不斷有顧客上門
因為手藝好、品質高
梁祥華的小鐵鋪很受歡迎
每天都有人來此修整鋼鐵類生產生活工具
其中還有工廠的模具
小編掃了眼火爐旁的隔層小倉庫
裡面堆放著不少修好的鋼鐵用具
每件都用粉筆標記出物件主人的名字
↑梁師傅在鐵器上用粉筆寫上顧客的名字
我早上八點就開始打鐵
一直到晚上五六點結束,有時候還忙不完
只能讓客人過幾天來取物件
梁祥華說
他的打鐵生意比起上個世紀不會差到哪兒去
現在即使有機械
但人們還是經常將買來的鋼鐵用具拿來修整
讓其變得好用,而且以前鐵匠很多
現在鐵匠極少,所以打鐵生意很不錯
梁祥華認為,這門手藝之所以會在生活中慢慢消失
並非生意不好做,更重要的原因是
幹這行除了生活單調、無聊外,還很辛苦
尤其在夏天,人家對著風扇吹,不幹活都嫌熱
打鐵卻還得圍著火爐轉
之前他也招過徒弟,但是沒人堅持下來
而他的兒子也不願意傳承這門手藝
因此
也只能靠他自己將這個最後的鐵匠之路走下去
↑打鐵匠的鐵爐不是每個人都能靠近得了
曾幾何時,福鼎有很多鐵匠
打鐵的手藝養活了不少這樣的手藝人
但現在,梁祥華卻成了為數不多的鐵匠
先幹著再說吧
梁祥華的語氣裡透出一絲無奈
一想到四代相傳的手藝沒人繼承
他雖覺得有些可惜,但也理解無人繼承的現狀
只是他自己從沒想過放棄這打鐵鋪
↑以前加工刀刃需要多一個人拿鉗子幫忙固定
現在只能用重物來固定刀刃
採訪結束時
梁祥華依然在打鐵鋪裡「叮叮噹噹」的打鐵
熊熊的爐火、四濺的火花,似乎都在向人們訴說
這是一份辛苦活,這是一門或將失傳的傳統手藝
↑爐裡的火燒得正旺
來源:幸福福鼎/汪晶晶、鄭鎮
法律顧問:福建惠爾(福鼎)律師事務所 廖雲堅
請聯繫論壇君
QQ:996126128 微信號:996126128
Tel:0593-6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