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還原民國教育」?
文/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庫總裁,《新校長》雜誌主編)
歌德曾在《浮士德》裡詠嘆人性:當下存在的,仿佛從眼前遠遁;已經逝去的,又變得栩栩如生。此刻,我從「栩栩如生的逝去」裡抬起頭來,試圖思考這種貼近真實的還原,對當下中國教育的價值。
「文以化真方載道,詩非朦朧不流芳」——因為人性,我們每一個人描述歷史的態度總是如此。遠遠地望見,大致地勾勒,所以發光的部分便最容易浮現出來。可以看到,那些流傳的「發光的民國教育」故事,除了讓人高山仰止並試圖尋蹤效法以外,不可避免也會帶來另一重影響,即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容易一起失去面對當下複雜教育情境的清晰判斷和足夠信心。
而《新校長》真實再現歷史的研究,客觀上有效彌補了這個維度上的缺陷。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還原民國教育」的首要目標,是期待今天的中國教育人,以先賢為鑑,發現這兩個時代巨大的相似性:
我們其實都呈現出傳統斷裂,價值崩塌,沒有一個「主義」能完整解決複雜中國問題的狀況;所以一切都需要變革重建,一大堆的「元問題」,都急迫地呼喚著「大師級革命者」。第二,民國的前夜是閉關鎖國的晚清羸弱,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夜則是人性禁錮的「文革」浩劫,所以教育界一部分人轉向熱烈地擁抱世界,一部分人轉向熱烈地回望傳統;他們中很多的人爭吵不休,但更多的人則殊途同歸。民國剛剛走出「學而優則仕」的科舉教育體系,今天的我們剛剛從「考分高於一切」的應試教育中甦醒。兩個時代的教育人,都在方向清晰、方法多樣地竭力構建現代與傳統相融合、精英與平民相伴生、遠方與未來都適應的教育體系……當然,「還原民國教育」的另一層意義,還在於幫助我們看見這兩個時代的根本不同點:
——民國教育面對的,是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時期,長期目標是大規模批量化培養適應工業文明的知識型人才;那個歲月還有一個壓倒一切的主題——「救亡圖存」,所以培養「苟利國家生死以」的學子才是最強音;民國教育有一大批學貫中西的大師引領輿論與實踐,所以學校教育的方向清晰而有效,儘管規模有限。
——當下中國教育面對的,是工業文明向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轉型,長期目標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終生學習者和創新型人才;在人類文明深度交融的今天,我們面臨的壓倒性主題已經更加複雜:「認識與接納世界,發現並超越自我,個性發展與多元共存」,並以此,託起國家的未來;我們的時代缺乏「人人都認可的英雄」引領,但一定會並正在湧現一大批普通的實踐與創造者,跌跌撞撞碰壁拐彎,像民國的大師一樣,深度改變中國教育。
本期雜誌以年度人物—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先生為線索,追溯他的成長曆程和辦學歷程,解讀他的中學教育思想,到先生的中學教育實踐,從一個比較立體的角度,真實呈現出張伯苓先生「知」和「服務」的一生。
雜誌還從「課程與教材」、「經費與經濟」、「宏觀管理」、「區域特寫」和「名人與名校」五個維度對當時的民國教育現狀作了一個全景式的梳理。隨著民國的建立,很多課程開始出現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教材也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完善的過程。加之民國時代正式頒布過兩次學制,即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學制》和1922年的《壬戌學制》,因此課程與教材的發展演變就更顯得不那麼一目了然了。
本板塊中,我們對民國時期各門課程、教材及其教育效果進行了回顧與梳理。
中國近代的學制流變
那些中學語文的經典名篇
民國的語文教科書,愛選哪些文章、誰的文章?又透露出怎樣的時代主旋律?"民國中學十佳散文課文"、「十佳詩詞課文」和「民國語文十佳作家」各有哪些?我們能從這裡找到答案。
中學數學難度大
大部分數學教科書都是以單元組織內容,以條目呈現知識,幾何教科書偏重推證,即證法;代數教科書偏重計算,即算法。
有意思的是,在內容編排中,民國數學教科書很尊重中華傳統:「不少教科書選取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注意在教科書中貫穿愛國主義精神。」
英語教育好得反常
綜觀「中華民國」時期的教育,從整體上來看,其發展是緩慢的。但英語教育在這種反常的國內外氣候中,卻得到了畸形的發展。英語教育一直處於壓倒一切的地位。這一時期的英語教學質量也相當不錯,為中國的英語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音樂課數易其名,走向成熟
很少人知道,我國的音樂教育的發展,和康有為、梁啓超的極力提倡大有關係。我國民國時期的音樂教育不僅為國民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後來的音樂教育積累了大量有益的實踐經驗。
提起民國教育,很多人都會想起收入豐厚的大學教授,並進而認為整個教育都因為政府重視而「不差錢」。這無疑是陷入了以偏概全的誤區。事實上,民國教育一直經費短缺,尤其是抗戰爆發後。也正是這種戴著鐐銬跳舞依然不舍不棄的堅持,更能贏得人們的敬意。
由於一直把歐美等先進國家作為學習對象,客觀地講,民國當局在教育上表現出了很高的宏觀管理水平。具體表現在,不僅在教育行政制度、教育立法、學前教育、女子教育、私塾改造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不小成績,而且出現了諸如蔡元培、蔣夢麟、嚴修、範源濂等令人敬佩的教育官員。
這一模塊從教育行政制度、政校關係制度和學校管理制度的變遷,反觀此時期教育管理制度的變遷,其中所折射出的民主、多元和開放的精神是其不可磨滅的價值。
民國時期,由於政府的權威性遠遠不如今天,因此各個區域的教育差異也比今天更大。通過此模塊,我們可以走進各個區域,對民國教育做更深入的了解。
眾所周知,民國是個教育家與名校長輩出的時代,我們對他們也比較熟悉。雖然如此,本板塊還是選擇把他們收集在這裡,因為少了他們,民國教育便失去了很多鮮活和精彩。儘管一些學校因太過前衛,終究沒能逃脫曇花一現的命運,但仍然無法掩蓋他們的價值。
春暉中學一景
其中有近代著名教育家經亨頤的春暉中學,有汪懋祖的「學術化中學」蘇州中學,有廖世承力踐全人教育的光華附中,也有林礪儒時代的北師大附中,還有熊育鍚的心遠中學。這些名人與名校為當時的民國教育提供了某種參照。
民國教育持續長達38年,其豐富遠遠不是以上幾個板塊的角度所能體現的,同樣也不是本期一本薄薄的雜誌能夠涵蓋的。延伸的文章不再預設統一的主題,但求能更多元地反映民國教育。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一鍵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