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中國古代神醫,絕對會有人回答「華佗」,這位生活在東漢末年的醫學家,被稱為「外科鼻祖」、「神醫華佗」,時至今日,我們都會用「華佗再世」來讚美那些有傑出醫術的醫生,由此可見華佗在中國的影響力之大。
然而曾經卻有一位清華教授,在自己的書裡表示:華佗不是中國人,而是印度人,並且拿出了3大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位清華教授就是鼎鼎大名的陳寅恪先生,他乃中國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可謂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人物,當年他在清華任教時,被尊稱為「教授之教授」,如此評價,便能窺見陳寅恪在中國的地位,所以由他說出來的話,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在陳寅恪教授的散文集《寒柳堂集》中有這樣一篇文章,標題為《三國志曹衝華佗傳與佛教故事》,裡面寫道:「夫華佗之為歷史上真實人物,自不容不信。然斷腸破腹,數日即差,揆以學術進化之史跡,當時恐難臻此。其有神話色彩,似無可疑。」接著便擺出了3大證據。
第1個證據:華佗使用的麻沸散源自於印度
眾所周知,華佗乃中國麻醉界的開山鼻祖,由他發明的「麻沸散」是全世界最早的麻醉劑,根據目前的考證認為,麻沸散的主要組成成分乃曼陀羅花,而曼陀羅花原產於印度,就連「曼陀羅」這個名字都是梵文「Mandala」的譯音。所以陳寅恪認為,是華佗從印度帶來了曼陀羅花,並發明了麻沸散。
第2個證據:《三國志》中故事的真實程度
目前我們所能了解的關於華佗的最詳細的資料,是來自於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在《三國志》裡記載了數個華佗行醫救人的故事,比如華佗給廣陵太守陳登治病時,給對方灌藥,陳登便吐出了3升蠕動的蟲子。然而在《神僧傳》中也出現了幾乎一樣的故事,不過主角成了來自天竺的神醫耆域,更巧的是耆域也會進行外科手術。
所以陳寅恪教授認為,當年印度神醫耆域來到中國後,到處行醫救人,之後便被稱為「華佗」,而給《三國志》做注的裴松之,就是在聽過耆域的故事後,把它給混進了《三國志》裡,所以華佗極有可能就是耆域。
第3個證據:華佗的名字
上文中提到,我國百姓曾把印度神醫耆域稱為「華佗」,那是因為在天竺語中,「agada」是「藥」的意思,直譯念作「阿伽陀」。而在中國古音中,「華佗」的發音與「gada」一致,「華佗」即「藥神」的意思,因此陳寅恪推斷,「華佗」應該來自於印度,畢竟在中國,「佗」這個字是十分罕見的,但印度文化中,同音字「陀」卻是非常常見。綜上所述,我們口中的「中國神醫華佗」,其實是個「印度人」。
說實話,若說出這個觀點的不是陳寅恪教授,而是其他專家學者,估計早就被批判得體無完膚了,但由於陳寅恪教授在歷史學上頗有造詣,並且考證嚴格,所以由他說出來的觀點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對此,你怎麼看?
參考資料:《三國志》《寒柳堂集》